03.08 古代张仪,你是否欣赏?

与你有关63


我认为他可以代表中国古代智慧的一种。下面请看分析。张仪事秦之后,大概做了以下几件事:向秦惠文王嬴驷陈列天下大势,奠定秦国外交的方针。 那时候秦惠文王还是秦惠文君,而且当时战国流行“相王”,就是几个国家的国君凑一起开个趴体,定个盟约,彼此尊称一声“X王”,从此就摘掉“君”或者“公”的帽子,摇身一变称“王”了。嬴驷刚刚继位不久,做梦都想赶这个时髦。这时候张仪入秦,见到嬴驷就说,秦国过去早有成“伯王之名”的机会,但是过去你的谋臣操作不好,导致“伯王之名”不成,现在的秦国国君英明,幅员辽阔,名师百万,赏罚分明,地势险要,天下没有比得上秦国的,有我帮你破除合纵,灭了赵韩,臣服楚魏,亲善燕齐,到时候成就王霸之业,四方来朝,我要是做不到,你一刀砍了我。嬴驷笑开了花,当时就封张仪为客卿,终日探讨天下大势。后来张仪又论道:“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这一番论对,点明了连横以“侵楚魏之地”为先,进而“挟天子以令天下”,眼光长远独到,虽然“挟天子”的部分最后并没有实现(要是实现,张仪这番论对就堪比《隆中对》了),但秦国这时以欺负魏楚两国为核心的连横外交已经确定了下来。对魏国的外交胜利。楚魏两国在张仪的外交策略里面处于核心地位,但是以秦国当时的发育还做不到同时欺负两国,那时候楚国强盛,魏国却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哎),所以张仪一上任就“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先和嬴华带兵打下了蒲阳(丫还是个军事家),然后把蒲阳还给魏国,跑去对魏王说秦国对魏国多好啊还把城还给你,你是不是也该献上上郡和少梁“以礼相报”啊,软硬兼施之下,魏国“心悦诚服”地献上了土地。后来张仪嫌作为秦相说服魏国太慢,直接和秦王演了个双簧,假装自己被罢免,跑去魏国当相(wo)国(di)去了。期间各种吹魏惠王的枕边风(误),配合秦国的军事行动,最后魏王“请称东藩”,达成了对魏国的外交胜利,张仪便溜了溜了,“张仪归,复相秦”。对楚国的外交胜利。就是赫赫有名的张仪戏楚,当时楚国贼强,还和东边略强的齐国结盟,想中野联动gank秦国一波,张仪跑去楚国,抓住楚怀王这名玩家贪财好色的弱点,又是许土地又是许美人,只要你别和齐国一起来搞我,楚怀王被骗的贼美,连连应允,临走还送张仪一枚楚国相印。结果张仪跑回秦国佯装坠马,对楚使搞个闭门不见,楚怀王得不到土地美人,急的石乐志,居然叫人去羞辱了齐国一番,齐国哪受得了这个气,“折楚符而合于秦”。张仪一看对面玩家现在是我方盟友了,就对楚使说了“什么六百里,明明是六里”的混账话,气的楚怀王发兵攻秦,秦国正愁没借口干楚国一炮呢,当下联络齐国一起大败楚国,“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第一次使楚成功拆散了齐楚联盟,但是却没有达到让楚国亲秦的战略目的。两年后,秦王派人去和楚怀王说,我把武关以外的土地给你,你把黔中的土地给我,咱俩别闹了。楚怀王上次被张仪玩了,恨他入骨,当下回秦王,说你把张仪给我送来,我白送你黔中的土地!秦王有点想用张仪换地却又不好意思说,张仪却主动跑来请求前去。秦王说先生四不四傻,那楚王摆明了记仇,这次叫你去就是想搞你的。张仪说不怕,我早就买通了楚王心爱的老婆郑袖的亲信靳尚,到时候叫郑袖去吹吹楚王那个耙耳朵的枕头风。况且,我是奉了大王您的命出使楚国,他哪里敢动我(这句纯属拍马屁)。张仪到了楚国,果然直接就被囚禁了起来,随时人头落地。这时郑袖选手果然如张仪所料对楚王一顿输出,“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张仪看透了楚怀王懦弱惧秦的心理,对他说大王要是不和秦国亲善,就别怪我们不客气,到时候秦军三个月就能干挺你,你就算叫破喉咙也没人来得及救你。“故卒许张仪,与秦亲。”游说诸国,奠定秦国的外交优势。张仪从楚国离开后,直接去了韩国,说服韩王亲秦,而后又先后出使齐、赵、燕,三寸之舌所到之处无不披靡,一举奠定了秦国对六国外交上的绝对优势。纵观张仪一生,外交出使时机变百出,每每游说一国,都能够根据天下时势,该国的风土人情,国君的喜好亲疏,或威逼,或利诱,或诡辩,或欺瞒,达到自己的外交目的,最终达成了秦国连横他国以强秦国的外交战略,是为大智。出使期间屡屡以身犯险,卧底魏国,被囚楚国,却从无半点退缩迟疑,是为大勇。如此大智大勇之人,和我当初认为的那个卑鄙小人的形象,已经相去甚远了。而且张仪最牛逼的是,侍奉了有冤杀功臣传统的秦国,最后居然得了个善终,这就太社会了。每每看过张仪的一生,心中都不由得赞叹:张子大才,张子大才啊!





豫章小王谈历史


张仪,拜《战国策》所赐,他的名声和功绩让人耳熟能详。其实细看他,应该能给当世人很大的启迪。

张仪学成归来,想找一张长期饭票,当时列国中楚国刚刚灭了越国,国势强盛,国土面积又是最大的,怎么看都是最优质的资源。就好像我们大学毕业以后,找家名牌大学供职,效力社会养活自己。可是职场小白当炮灰是几千年都不变的规律,张仪也不例外。因为他的寒酸,昭阳丢了和氏璧,他成了第一嫌犯。在以权代法的旧社会,张仪连喊冤的机会都没有。殴打,污辱,张仪的玻璃心立刻变成了玻璃碴,专拣楚国扎。楚国西北国土沦丧,楚怀王客死秦邦,楚国与列国交恶,屈原,陈轸四处打补丁活稀泥也补不了楚国八下漏风的天,这里面张仪的功劳不言而喻。

看到这里,我们不知道是为张仪悲哀还是为楚国悲哀。张仪终于体现了他的自身价值,楚国也为他流失人才交了惨痛的学费。静下心来想一想,张仪当时投靠楚国,看似是明智的选择,其实是大错特错。楚国的强大,固然有他一定的原因:楚国公族强盛。这也是他的弊端,公族掌权排斥外来资源,张仪纵有千般能为万般手段,没有平台他也无计可施。秦国不一样,从秦穆公开始,就本着兼容并包的心招揽天下人才。只要能为我所用,能为秦国效力,不管是什么人什么身份。百里奚是媵奴,公孙枝是农民……包括现在的张仪和后来的范雎,都是有人生污点的人,可是秦国不在乎,给了他们人生平台,他们给了秦国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楚国也有过外来人才,吴起,结果还不是被权贵给秒成灰了。楚国虽大,楚王不强,他好像一家上市公司,控股的不是楚王自己,,拍板他也拍不响。这样的公司,只能维持,不能壮大。

张仪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不过时的心灵鸡汤,同时登榜的,还有他的同门苏秦,他的后继者范雎,说不欣赏,心里绝对过不去!


人生不过一轮明月


张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说客之一,口才无双,从一无所有,凭着自己的口才,出将入相,完成自己人生的逆袭。

张仪没有发迹时,他曾陪着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就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真是人穷百事哀)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可是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大家只好释放了张仪。

张仪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张仪无端受辱,豪气不减)。

张仪转而入秦,推行连横策略,在他的辅佐下,秦国西取巴蜀,东定汉中,玩弄强楚于股掌,称雄六国,张仪本人也被拜为秦国的相国。

张仪不甘平凡,屈辱中奋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值得欣赏吗?

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则是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

面对疾风,大家何去何从?



知无为而有益


您好,我个人挺欣赏古代张仪的,理由如下:

1、历史背景雄厚

张仪,魏国安邑人,战国时期张仪进入著名谋略家、纵横家鼻祖、精通百家学问的鬼谷子门下,鬼谷子教育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吕不韦等风云人物。张仪就是鬼谷子门下的一员,学习纵横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

2、连横之术,重大历史成就

“连横”主张最重要的人物,年纪轻轻辗转到秦国后得到了秦惠王的看重,被封为相。后代表秦国出使各国,凭三寸不烂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先是打破齐秦两国的联盟,后到齐、赵、燕国,说服了各国“连横”亲秦,最终拆散了六国“合纵”联盟。张仪的连横之术为后来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张仪折竹,学习勤奋的张仪

张仪年轻时替别人抄书,遇到好的、不懂的、没见过的句子就先写到手掌上,回到家后就写在竹子上,时间一久,写下的东西就成了竹册子。后人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学习刻苦勤奋。

4、伟大的张仪在现在看来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凭借刻苦努力学习,在自己所学的领域达到了空前的成就,影响世界。



爱学习的靓仔


非常欣赏

张仪是个极有胆量的人,他出身贵族家道中落,却没有轻言放弃。能言善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了楚王,而为秦国的连横争取时间。张仪他 胆大心细,又极爱从背后入手,给人的印象是阴险狡猾之人,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过人的语言天赋。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於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 ,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这句话是太史公对张仪的评价,而后人对张仪的看法,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态度。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一说秦武王二年。他是魏国的贵族后裔,中途落魄了。据说,他是从鬼谷子和苏秦是同门,学成后游说各诸 侯国,主要活动时间是燕易年间,他的活动时间应该比苏秦早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在未发迹之前与苏秦的经历 很相似,他也是游走在各国之间。最初张仪的活动范围是在魏国,但是本国的国君不待见他,便转而投奔楚国,但因为自己出身贫寒,而被怀疑 窃取了楚相的“和氏璧”,张仪觉得受辱而离开了楚国,最后到达了秦国,秦国是张仪最后的归属,在秦国张仪找到了自己的战场。

  公元前329年,张仪凭借出色的口才成为秦国的座上客,秦惠王很赏识张仪。春秋战国是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时代,是一个极其具有武士精神的时代 。所以,像张仪这样四处流浪于各国为各个君王效命是很正常的事,当初苏秦做燕的间谍削弱齐国为了燕昭王,前290年后才合纵攻强秦, 五国“ 合纵”攻秦,表面上看行动一致,为攻秦而集结军队,但暗地却各有各的打算。这给张仪的连横提供了绝好的时机,张仪游走六国,一个个拆解了 他们的联盟,为秦国一扫六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很多人说张仪狡猾阴险。其实,纵横家最务实,一切从客观出发,并以取得成功为目标。他们 是杰出的谋士和辩士,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只需要达到目的即可,不需要什么仁义道德,因此说张仪狡猾也好,能言 善辩也罢,他最后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

  除去优秀的辩论能力,张仪其实是个很有理想的一个青年。当初他受辱于楚,就发誓一定要报仇雪耻,最后他真的做到了说明张仪是个有毅力的 有恒心的人,而张仪年轻时替人抄书的经历,则显示出他好学的一面。他遇到好词好句摘抄到自己的手掌和大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 ,时间久了,就集成了一本册子,后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刻苦学习。

  君子见势而为,张仪是见势的君子,不是势利小人。在春秋战国纲常伦理都被无休止的战争和扩张给打破了,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无须讲求礼 节,更别谈忠义,但是张仪在辗转两个国家之后,却始终坚守在秦国,这不得不佩服他对秦国的忠诚。张仪能够留在秦国,除却秦国是个很多发 展前景的国家外,秦国的君主对张仪十分不错。很珍惜张仪,对张仪礼遇。当时,并不是所有有才的人都能够受到重用,张仪能受到秦惠王的赏 识实在是难能可贵,依托于张仪的才干和明智的秦王,遇见明君,三生有幸,张仪怎么能够不忠诚?

  张仪为秦国破解了六国的联盟之后,又先后到齐国、魏国等地说服各国诸侯“连横”,实行亲秦的政策,变相地让秦国兼并了这些国家,为后来 秦国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奠定了不朽的功勋。秦惠王死后,秦武王上台,秦武王看不惯这个只会耍嘴皮子的张仪,觉得他满嘴油腔滑调又不务实 ,不重用张仪,张仪便又回到了魏国。最后在魏国去世,得以善终。



小灰LX


张仪(?-公元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被苏秦称为“天下贤士”。 张仪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新疆岐哥


张仪是个传奇人物,非常的欣赏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国,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所以说张仪是个值得被人欣赏,凭借自己的才华,凭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别人的欣赏!




扬帆1518888


张仪是河东(今山西万荣)出身,从小能言善辩,长大了前去一位神秘名人——鬼谷子老师那里拜师求艺。

在这里他认识了早他几年的师哥苏秦,虽然进入门户的时间短,但是张仪这人学习本领比苏秦强,连师哥也承认自己说不过他。

苏秦先离开师门去了赵国,凭借一副伶牙俐齿,很快就成长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宰相。张仪听说师哥混得这么好,想着自己有关系啊,可以前去投靠嘛,于是收拾一下,很开心的去了,想着当个副相,俩人共同加油,完美。

可是到了赵国,师哥的冷漠让他无语又伤心。师哥知道这个张仪师弟本事比他强,怕他厉害起来取代他的位置,就决定雪藏他,让他搁在府上,也不向赵王推举他,而且张仪每天吃的都是下人们吃的粗粝饭食,一点油水都不给,张仪很心痛,想了半天,不行,我一定要争口气,干脆就跑到赵国的对头秦国那里,要打脸苏秦,坚决跟他对着干。

张仪也算是厉害角色,三言几句就把秦惠王给捧开心,给他了个客卿当当,很受礼遇,没过多久,秦国和魏国打起来了,魏国的蒲阳地带被秦国三两下就拿下了。

这时候张仪向秦王献出自己的计划,蒲阳这块地比较鸡肋,我可以给您更好的地方,所以自请出去喝魏国交流,让他们自愿让出地方,并和魏国疏通关系。

张仪来到魏国,魏王对于秦国来使心生疑惧,以为要开啥条件,毕竟自己打不过输了嘛,没想到张仪很客气,他说,蒲阳这块地虽然被秦打下,但是秦王仁厚,愿意放弃并且归还给你们,还愿意把王子带到您跟前让您放心,其实就是人质,但是希望您们对于我们的真心也给点好处。

魏王很开心,就把上郡的十五县城给了秦国,两国皆大欢喜。秦惠王发现这个家伙真心不错,就让他做宰相,张仪总算是混出模样来了。秦国在张仪和惠王的经营下,更加强盛。

其他六个国家害怕呀,秦国强大了,对于我们不是好事,苏秦眼见他们君王心理,就四处奔跑联系他们,总算给整合到一块,六国各出点兵打秦国。可是由于人心混杂,弄不到一块,就被秦国一次性击溃。

六国面对失败,不抛弃不放弃,反而更加抱团儿,惠王很是苦恼,这帮家伙联起手孤立我不好受呢。张仪在这时,又提出了经典的连横战略,就是勾连各个国家,先从最厉害的楚国和齐国开始运作,然后接着把其他小国逐个清理。

连横战略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破解苏秦当初提的合纵,可谓是师兄弟间的决斗,搅动了全天下的局势。

张仪先前去楚国,拜访楚怀王,上来就给出了一个巨大的诱饵,说我们秦国愿意给您六百多里地,但是只有一个请求,就是和我们联盟,切断与齐国的联系。

楚怀王当然很高兴,这600里地的大馅饼砸在脑袋上简直令人发昏,在突如其来的诱惑面前,还有明白事理的人,那就是屈原,可是屈原不管怎么提醒规劝楚怀王都没用。

而我们的主人公张仪则故意摔下车,骨折了要调养,怀王还挺心疼,又是好吃的,又是给看病,张仪其实就在等消息,果然齐楚两国一断交,病立刻痊愈,马上回国。

怀王就派人到秦要六百里地,张仪翻脸比翻书还快,六百里地?做梦去吧,我说的是自己家的六里封地。楚怀王气坏了,还没等他发兵攻打秦国,秦国早有谋划,和齐国联盟进犯楚地。

齐国在和楚国闹掰后,就得到了秦国抛来的橄榄枝,要拉他一块玩,齐国一看楚王这么不讲信义,而且秦国势力本身也比较大,干脆我俩一块联合,收拾楚国,这样胜率更大嘛。

果然,楚国在东西方两大国的夹攻之下,毫无还手之力,只好乞和,情愿割掉两座城,只要不打我就行了,齐国和秦国也培养了稳定的战斗情谊。

没过两年,秦国向楚国提出了新建议,我拿武关外面的地盘和你楚国黔中地来换,你是愿意啊,还是愿意啊?

楚王此时根本没有在意黔中地,白给都行,不用说是交换了,但是我只有一个请求,就是把张仪给我,我要折磨死他。

张仪一点都不怕,他自负舌头还在,还有好友靳尚在楚国当官,欣欣然去了楚国。刚到那里,就被下了监狱,张仪的好友靳尚来劝怀王的最喜欢的妃子郑袖,说张仪在怀王手里,他是秦相,秦国一定会来拿大量土地和美女来换他的命,真要是秦国美女一到位,一定会威胁你的宠幸地位。

郑袖赶紧去楚怀王那里,为张仪求情,天天唠叨,怀王耳根也软了,的确也有点怕秦国报复,就把张仪请出监狱,奉若上宾。

这回张仪连自己的口都没张,就能解救自己,简直是一次没谁了的神操作。

张仪得寸进尺,游说楚国与秦国结为联盟,破坏了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合纵大计,楚国这块骨头一经啃下,多米诺骨牌效应,立时显现,在张仪的游说下,赵燕魏纷纷改头换面,就这样,所有的国家联盟都破了,改认秦当老大。

张仪为日后的秦国统一天下,营造出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他凭借自己的口舌和对天下形势的认识,把各个国家君主的心理防线一一瓦解。

有人说他是好的外交家,他更像是一个深刻理解人性的心理学家、谈判专家。







小东讲出国


欣赏。从底层不能温饱的小民做到秦国丞相,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魏赵连横,辅助秦惠王纵横天下,并在秦武王登基后成功隐退魏国,得以善终。在其位,谋其政,张仪为相期间,游说各国诸侯,使合纵之策黯然失色,无所做为,为秦国称霸做出巨大贡献。其中最具戏剧色彩的是,张仪用六百里土地的空头支票破了齐楚联盟,使这两个老牌劲旅最终被各个击破埋下伏笔。此事中,为人,张仪欺骗了楚怀王。但为相,可说是尽忠职守。尤其在战争中,敌我双方尔虞我诈,实属正常。观历史评古人,基本都是片面的,因为所处环境不同,不能真正感受到古人的所做所想。 只能聊写一笔,茶酒谈资。这也是历史魅力所在,历史静静的站在身后,以未改变,但每个人眼中的历史又不尽相同。重要的是以史为镜,学习古人处事智慧、爱国孝顺等等正能量,提升自己,反馈社会。


懋启


很高兴回答,张仪是指华夏春秋时期,鬼谷子先生的第四徒弟吗?那么大徒弟,孙滨,二徒弟庞涓,三徒弟苏琴,加上张仪,共是四人。

他们都是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组织家。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项特别突出。

如,孙滨军事,庞涓谋略,苏琴的政治,张仪的组织。

孙滨是鬼谷子先生最喜欢的,对他有无限的希望,对其它三人都有偏见和指有缺点,如说庞涓只会谋略,苏琴只会政治,张仪只会组织,当然最不喜欢张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