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納粹FL282直升機為啥沒有尾槳?

千里驫馬


直升機依靠旋翼提供升力帶動直升機升空下降、飛行,直升機必須要有兩部旋翼,目的是克服反扭力現象,有的直升只有一部單旋翼,沒有尾槳,但它有吹氣設計,並有舵翼,原理是一樣的。什麼是反扭力?我們以單旋翼直升舉例說明一下;

單旋翼直升機除了頂部的大型旋翼還必須在尾部安裝一具尾槳,安裝尾槳的目的是克服旋翼轉動時產生的反扭力,所謂反扭力也就是直升機脫離地面固定後,機體會在發動機轉動軸的旋轉作用下,帶動整個機體沿轉動軸出現旋轉,這種隨同轉動軸發生的旋轉現象叫做反扭力。這一點通過電影《黑鷹墜落》中就有表現,黑鷹直升機是單旋翼加尾獎式,尾槳被擊中損壞後,黑鷹開始出現反扭力現象,也就是機體沿發動機傳動軸開始轉圈,升力消失而墜毀。怎麼克服反扭力呢?單旋翼直升在尾部安裝一個尾槳,小型直升機也有采用吹氣式的設計,尾槳的作用就是抵消反扭力。



縱列雙旋翼直升機、共軸雙旋翼直升機、並列雙旋翼直升機以及並列交叉雙旋翼直升機都有兩個旋翼,這兩個旋翼旋轉的方向相反,這樣就相互抵消了反扭力,因此,不在需要安裝尾槳了,FL282直升機就是並列交叉雙旋翼結構,因此,它並沒有尾槳也就不奇怪了。


FL282直升機被命名為“蜂鳥”,其實它並不小,長約6.56米,高度2.2米,重要達到了1噸。“蜂鳥”直升機可是說是艦載機反潛直升機的“鼻祖”,德國共製造了32架這型直升機,它能夠搭載兩名乘員,可以在大型艦船上起降,可以對海面。潛艇等目標進行反潛觀察,可以投擲炸彈。“蜂鳥”直升機的研製目的就是偵察,除了上艦反潛,也被廣泛用在指示炮兵射擊,空中偵察,垂直補給等等工作。“蜂鳥”直升機具備150公里/小時的巡航速度,具備飛行兩個小時的留空時間,航程300公里,升限3300多米。就當時來說“蜂鳥”的各項性能相當不錯,特別是設計理念更是具有前瞻性。



FL282直升機最大的亮點是採用了並列交叉雙旋翼結構設計,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不安裝尾槳,採用這樣佈局的直升機可以減小直升機的長度,說明“蜂鳥”在研製之初就考慮到了上艦的需要,這樣的設計可以利用軍艦上有限的空間降落。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飛行平穩,特別是懸停和降落時比較容易操控。“蜂鳥”早期採用了封閉式座艙,後來改為半封閉式座艙,駕駛員在前面,視野非常開闊,乘員在發動機後面的座艙裡,整個機體採用框架結構,帆布蒙皮,所以結構重量輕。“蜂鳥”直升機1942年服役,戰後留下3架被美俄等國拿走,對美俄等國的直升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鑑作用。




兔哥42928


從一般的角度上看,這架直升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

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架直升機就很特別了!

你會發現這架飛機有兩個旋翼主軸,而且旋翼幾乎是交叉在一起的。

這是直升機的第四種形態。


簡單說下直升機的四種形態:

最簡單的就是單旋翼直升機

類似於AH-64,這樣的直升機只有一個主旋翼,由於陀螺效應,直升機如果沒有尾槳推動的話會自己旋轉起來。

再複雜一些的叫做縱列式雙旋翼直升機

在解決了傳動問題後,僅僅需要將兩片旋翼對應著傾斜一個相對的角度就可以抵消旋翼所帶來的陀螺效應。


完全沒有陀螺效應和動力損失的叫做“同軸反轉雙旋翼直升機”

兩個旋翼在一個主軸上,旋轉的方向相反,這樣陀螺效應就完全被補償了。

但是這種旋翼的問題在於下層旋翼所工作的氣流受上層旋翼的影響,因此穩定性並不太高。

最後一種則是——“交叉旋翼直升機”,也就是題主所說的FL282的類型了。

納粹德國的FL282做的還不夠激進。並沒有發揮交叉旋翼的優勢。

激進一些的是這樣的:

兩個主軸成相對較大的角度,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旋翼各自有自己的穩定氣流,效率可以做到最大化。

但,這種直升機為什麼很少呢?

主要是因為交叉旋翼機本身的設計會讓機體過於狹窄。而且機械部件也並沒有因為機身狹窄而變得更加簡化。這樣本身直升機可載貨的空間就相對較小了。

唯一的好處就是——同樣也沒有陀螺效應。

怎麼轉彎機動呢?主要靠方向舵

對於納粹德國製造的這架直升機吧,主要還是處於實驗階段,在實戰中其實派不上什麼用途的。


軍武數據庫


此機為並列雙軸機,單軸機因為產生一定的扭力,所以必須設計一個尾槳來抵消扭力,而這款直升機由於是並列雙軸,且兩個軸的運行正好相反,互相抵消了扭力,所以不用尾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