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濱州鄒平從古至今,建置沿革,鄒平的歷史你瞭解嗎

今之鄒平市為原鄒平、長山、齊東三縣相繼合併而成。西漢以前,夏封舜後姚姓為鄒侯,在鄒平之域,立鄒侯國,屬青州,殷商時域屬營州(即青州),隸齊侯國。戰國時屬田姓齊國,隸屬齊郡。歷史上三縣自西漢建置,數歷朝代更易,溯古追往,源遠流長。其建置時有省析割並,而三縣沿革各成脈絡,自不混淆。

【西 漢】 置鄒平縣,治所在今孫家鎮。

置梁鄒縣,治所在今韓店鎮舊口村。公元前201年(高帝六年),劉邦封武虎為梁鄒侯,於梁鄒立侯國。

置於(wu)陵縣,治所在今臨池鎮古城村。

置朝陽縣,治所在今碼頭鎮舊延安村東南15裡,史稱魏王城。

以上四縣統屬青州部濟南郡。

置東鄒縣,治所在今高青縣花溝鄉花溝村,屬青州部千乘郡(治所即今高青縣高城鎮北)。

【東 漢】 為鄒平縣、梁鄒縣、於陵縣。改朝陽縣為東朝陽縣,同屬青州部濟南郡。

95年(漢永元七年),改千乘郡為樂安郡(治所臨濟,在今高青縣高城鎮西北),東朝陽縣又屬樂安郡。

東鄒縣失考。

【三國魏】 鄒平縣、梁鄒縣、於陵縣沿襲漢制,同屬濟南郡。

東朝陽縣屬東郡。

【晉】 鄒平縣屬濟南郡,梁鄒縣、東朝陽縣同屬青州部樂安國。

改於陵縣為烏陵縣,旋廢,析入土鼓縣、逢陵縣。

永嘉後,梁鄒縣廢。

【南北朝】 宋武帝劉裕於梁鄒故城僑立平原郡,又僑立平原縣以屬之。432年(元嘉九年),分青州之地僑立冀州(治所在今歷城縣),平原郡縣隸屬之。

孝武時,於故於陵縣地置武強縣(治所在今周村區固玄莊),又於縣內置廣川郡(治所在今長山鎮),屬冀州。

南朝劉宋改東朝陽縣為朝陽縣,屬濟南郡;又為臨濟縣(治所在今章丘縣臨濟鎮),屬樂安郡。

鄒平縣失考。

469年(北魏皇興三年)改平原郡為東平原郡,屬齊州(治所在今歷城);又置平原縣(治所在今好生鎮平原莊),隸東平原郡。

武強縣隸廣川郡。

為朝陽縣,屬濟南郡;又為臨濟縣,屬東平原郡。

556年(北齊天保七年),移平原縣治入東平原郡城(舊口),東平原郡、清河郡(治所在今淄川)與廣川郡合併,稱東平原郡(治所長山),平原縣、武強縣隸之。

【隋】 583年(開皇三年),移北齊平原縣治於漢鄒平故城孫家鎮,仍為平原縣。598年(開皇十八年),改平原縣為鄒平縣,復漢舊名,屬齊郡。

開皇初廢東平原郡,596年(開皇十六年)於北魏平原縣治(今平原莊)置濟南縣。598年(開皇十八年)改武強縣為長山縣(治所在今長山鎮)。大業初,並濟南縣入長山縣,隸淄州(治所在今淄川縣)。

586年(開皇六年)置朝陽縣於菅城。596年(開皇十六年),改為臨濟縣(治所在今章丘臨濟鎮),而別置朝陽縣。606年(大業二年),又省朝陽縣入濟縣,屬齊郡。

【唐】 鄒平縣、長山縣同屬河南道。

618年(武德元年),以臨濟縣治置鄒州。鄒平縣、長山縣、臨濟縣均隸之。

619年(武德二年),移鄒平縣治於趙臺城(在今九戶鎮古王臺)。

625年(武德八年),鄒州廢,又移鄒平縣治復入鄒平故城孫家鎮。鄒平縣、臨濟縣改屬譚州(治所在今章丘縣西平陵城),長山縣改屬淄州。

627年(貞觀元年)譚州廢,鄒平縣改隸淄州,臨濟縣改屬齊州。

707年(景龍元年),析高苑縣地於漢梁鄒廢城(舊口)置濟陽縣,隸淄州。820年(元和十五年),濟陽縣省入高苑。

【五 代】 鄒平縣、長山縣屬淄州。

臨濟縣屬齊州。

【宋】 1004年(景德元年),鄒平縣移治於濟陽縣廢城(今舊口),孫家鎮故城廢。鄒平縣、長山縣同隸京東東路淄州。

1001年(鹹平四年),省臨濟縣析入鄒平、章丘縣地。金因之。

【金】 鄒平縣隸山東東路淄州,治所由舊口移入今鄒平鎮。天會年間,改鄒平縣地內趙巖口為齊東鎮(即今臺子鎮舊城)。長山縣襲宋制。

【元】 初鄒平縣襲金制,1265年(至元二年),鄒平縣隸山東東西道濟南路總管府。割鄒平縣青平鎮另立青平縣。

長山縣初隸濟南路淄州。1264年(中統五年),淄州升為淄州路,長山縣亦屬之,1265年(至元二年),改淄州路為淄萊路。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復改淄萊路為般陽路。

1252年(憲宗二年),析鄒平、章丘縣地,以鄒平縣齊東鎮立齊東縣,屬河間路。

【明】 鄒平縣隸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

長山縣,洪武初屬般陽府,1376年(洪武九年),般陽府降為淄川州,長山縣亦屬之,1379年(洪武十二年),淄川州廢,又改屬濟南府。

1369年(洪武二年)省青平縣,一部分併入鄒平縣,其青城、正德、嘉會三鄉益齊東縣。1379年(洪武十二年)割鄒平縣之會仙、齊東二鄉益齊東縣。1493年,(弘治六年)割章丘縣之臨濟鄉,1503年(弘治十六年)又割固均鄉及鄒平縣梁鄒鄉之半益之,齊東縣歷次增廣,隸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

【清】 鄒平縣、長山縣、齊東縣襲明制。

1892年(光緒十八年),黃河河道南移,齊東縣城陷於河中。

1894年(光緒二十年)遷縣治於九戶鎮。

【中華民國】 民國初年沿清末舊制。

1913年(民國2年)2月,廢府州,沿用道制。鄒平縣、長山縣、齊東縣隸岱北道。

1914年(民國3年)6月3日,袁世凱公佈各省道區域名稱,鄒平縣、長山縣、齊東縣均隸濟南道(駐歷城)。

1927年(民國16年)廢道制,存省、縣兩級,三縣同直屬省。

1936年(民國25年),省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12個行政督察區。鄒平縣、長山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因蘆溝橋事變爆發,僅設7個專員公署,餘未及設立,齊東縣直隸於省。

1938年(民國27年)至1942年(民國31年)間,沈鴻烈任國民黨山東省主席,劃全省為17個行政督察區,先後成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鄒平縣、長山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齊東縣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爆發後,山東抗日武裝力量不斷壯大,抗日根據地日益擴展,各地民主政權相繼建立,1941年,中國共產黨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1940年8月1日成立)將全省劃為六個行政區。根據抗日鬥爭形勢需要,將鄒平縣、長山縣劃為北鄒長、南鄒長臨時政區,與齊東縣同屬清河區。

1943年9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改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領五個行政主任公署和一個直屬專員公署、18個專署區、北鄒長改為鄒平縣,南鄒長改為耀南縣,同屬清河行政區清西專署區。

1944年初,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併,成立渤海區行政公署。鄒平縣、耀南縣、齊東縣屬之。

1945年(民國34年),何思源任國民黨山東省主席。全省設6個政府辦事處,17個行政督察區。鄒平縣、長山縣隸第一辦事處(魯北辦事處)第十行政督察區,齊東縣隸第五辦事處(魯中辦事處)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省政府成立,黎玉為主席。在全省設5個行政公署,21個專員公署。鄒平縣、耀南縣隸渤海行署第六專署,齊東縣隸渤海行署第二專署。

1945年至1946年上半年,渤海行署所轄6個專署調整為4個專署。鄒平縣、耀南縣、齊東縣隸渤海行署第三專署(又稱清河專區)。

1947年(國民36年)3~8月間,國民黨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撤銷6個政府辦事處及第九、第十二兩個行政督察區,鄒平縣、長山縣、齊東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國民黨山東省政府行政建制遂廢。

1949年3月,山東省政府更名為山東省人民政府。鄒平縣、耀南縣、齊東縣屬渤海行署清河專區(行署駐今惠民縣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國初,鄒平縣、耀南縣、齊東縣屬渤海行署第三專區。

1950年4月,渤海行署及所轄專區撤銷,設惠民專員公署(駐地惠民縣城)。齊東縣(駐地今魏橋鎮)屬惠民專區,鄒平縣(駐地今鄒平鎮)、耀南縣(駐地今長山鎮),劃屬淄博專區。同時,耀南縣複名長山縣。

1950年11月,周村鎮從長山縣析出,與張店合稱張周市。

1953年6月,鄒平、長山二縣復歸屬惠民專區(專署駐北鎮)。

1956年3月,鄒平縣、長山縣合併稱鄒平縣(駐地今鄒平鎮),齊樂縣和高青縣合併稱齊東縣(駐地今高青田鎮),同屬惠民專區。

1958年9月,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稱淄博專區(駐地張店)。同年11月,齊東縣撤銷,其6個公社併入鄒平縣,隸屬淄博專區。

1961年,恢復惠民專區(駐地北鎮)。10月,復置高青縣,析鄒平之青城、花溝、黑裡寨3個區劃入高青縣。鄒平縣屬惠民專區。

1967年2月,專署廢。成立“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為惠民地區行政公署,鄒平縣仍屬之。

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惠民地區行政公署。1992年3月,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鄒平仍屬之。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濱州地區撤地設市,成立濱州市。同年12月16日舉行中共濱州市委成立揭牌儀式。2001年1月16日,濱州市人民政府揭牌,鄒平屬濱州市。

2018年7月2日,經國務院同意後,民政部以民函﹝2018﹞105號文批覆山東省,同意撤銷鄒平縣,設立鄒平市。8月2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佈《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撤銷鄒平縣設立鄒平市的通知》,鄒平正式撤縣設市,市政府駐黃山街道鶴伴二路567號。鄒平市由山東省直轄,濱州市代管。10月26日,鄒平市正式掛牌成立。

附:1938年(民國27年)3月5日,日本侵略軍操縱成立偽山東省公署,馬良任偽省長。省以下設道、縣、區、鄉。全省劃為四道二市。鄒平縣、齊東縣隸魯北道,長山縣隸魯南道。1940年(民國29年)7月,偽省長唐仰杜仿清制,設“九州十府”的政區建制,將全省由4道改為10道。鄒平縣、齊東縣隸濟南道,長山縣隸青州道。日本宣佈投降,偽山東省行政區劃遂廢。


濱州鄒平從古至今,建置沿革,鄒平的歷史你瞭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