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接: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上)


三、如何表现中国画的图式

1、布势:

2、面中的基本元素:

3、笔墨的基本手法:

4、如何表现物象与画面:

5、虛实之间处理方法:

6、画面中的主宾关系:

1、布势

势有四种:

①平稳式

②恬淡式

③造险式

④抽象式

现在讲布势:

① 平稳式

这种平稳式有很多很多的画面,都是这个样子的,尤其是宋画,构图非常的平稳,北宋画家们在为山河立传,是丰碑似的造型居多。

佛法不立文字,一切法皆为方便。故而,这幅《禅宗三十三祖图》也是方便上的妄相。是我去年为了迎接刘怀勇老师在国家画院举办师生展而创作的。整个画面借鉴了宋画立碑式的造型,以其來題現岀平稳中耸立起来高上仰止的意境。以诸多种古法中的皴法塑造岀山体的雄浑、厚重、博大。从右下角的人物行走的势到左下角那四个人物,再到小船,通过船上的兩个人物的表情作为势的承接。順着船公所朝的方向与左边三个人物形成转的势,再通过三个人物身后的树枝所朝方向到画面中间山洞中的一群人,再到靠上方一个人物张手的前后张臂的动作,完成最上方一大群人物转合的关系。画面中间虚白的气及人物中支体或表情的动作,完美地虚接出“$”律动关系。画面左边有亭廊下一组人物,又与所有人物形成呼应。所有人物所布的位置、动作、表情、包括衣服的颜色,无不是聚散、开合、呼应的关系。大小山之间也有这些元素。三十二个人物头顶的背光是相同的,而蹲在船上抱着包裹的人物背光与那些人物背光不同。暗指中国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他刚从东山法门黄梅五祖处接法后岀逃的场景,怀中所抱的正是接法的信物及衣钵,与众不同的的背光与戴的头巾,表达出他居士的身份。用朴拙厚重及铿锵有力的笔墨形质,完成了画面中所有物象的塑造。平稳式的图式,寓意岀如如不动禅宗宗门法的传承脉络。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② 恬淡式

南宋的画家构图形式就有变化了,就打破了平稳式。因为南宋的山河破碎,激起了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文人多有寄隐于林泉。马远夏圭就是这样的表現手法,他们的画面总是缺一角。使画面达到了强烈的空间感,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给人的感觉反而更加的恬淡而疏远。

下面这幅画是南宋的马远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在空阔平静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从形象上看)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现出一个“独”字。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常留出许多空白处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③ 造险式

比如说担当、八大山人这两位画僧的作品,他们的表現手法就是造险破险而复归平整。我自己作品的构图,从他那里吸取的很多,包括对绘画的理解。因为造险,可以取势,而且这个势又具有外拓的张力,明代的画僧担当,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构图法,就是造险的构图法,这种构图一反四平八稳的构图法,而是在构图上制造不平衡,造成摇摇欲坠,歪歪倒倒的局面。这种奇险的局面,而最精彩之处,在于破险,重新找回平衡。只有艺术的高手才敢于造险,也才有能力破险,巧妙地找到平衡,达到艺术的高超境界。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④ 抽象式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2、画面中的元素:

①、点、线、面

②、黑、白、灰。

这是一切画面的元素,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等等,都不可缺少这几种元素。画面当中所有的物象表达、画面的成就、图式的构成等等。

就中国画而言,一切一切都离不开这六字:点,线,面,黑,白,灰。这六元素那就是笔墨的形态。有了这六元素才能引发画面的表現手段和方法。绘画的过程,就是从笔墨当中来的,通过对画面的塑造,还是回归到笔墨当中去。要知道,笔墨是手段,作品是结果。反之,作品也是垂炼笔墨的載体,这样收放自如,那就到了一定境界。

这种境界是从由什么来完成的呢?那就是从心里来完成的。所有的方法都来源于心。所谓的一切一切象都是唯心所现。这是华严经里边的一句话。其实啊,说有心是从“用”上来讲的。“用心”是为了完成生活这个层面上来讲的。但是,我们这颗心有吗?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因为这颗心你是找不到的。就像二祖对达摩祖师说心不安,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就可以给你安。结果呢,这个二祖到处的找心,那我的心在哪呢?总不能把心脏取出来罢,因为心脏也不是心呐。有一个科学实验,把一个动物心脏取出来,结果动物的大脑神识还在,它的眼睛还在那儿转呢,虽然说心脏没有了,但是它的眼睛还在转,表情还呈现着痛苦。那就是在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心脏不是心。那既然心脏不是心,心到底在哪呢?在楞严经当中,佛弟子阿难到处找心存放在哪里,结果也没有找到。佛陀开示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笔墨的基本手法:

浓、淡、干、湿、枯。

浓、淡、干、湿、枯可以理解为画面之间的呼吸和律动,也是对比关系。要在我们的心中一定要有这种概念。一个画面当中如果没有表现元素与表现方法,别人看你的画面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的心境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因为每一笔,每一画、每一墨、这里面都要体现。

4、如何表现物象与画面:

呼应、对比、疏密、聚散、开合、

(起、承、转、合)。

(表現大局部与小局部都一样,最終小局部是为画面大局服务的。)

5、虛实之间处理方法:

①、淡者为虚,浓者为实。

②、疏者为虚,密者为实。

③、动者为虚,静者为实。

④、轻者为虚,重者为实。

⑤、次者为虚,主者为实。

⑥、白者为虚,黑者为实。

⑦、远者为虚,近者为实。

⑧、少者为虚,多者为实。

⑨、近者为虚,远者为实。

这个虚实呢,因为时间关系,大家体会一下就好了。

6、画面中的主宾关系:

主乃月位,宾乃星位,犹如君臣将相,主为君,宾为臣,各就其位,画面的物象表现要有众生捧月之态。主位大多在画眼的位置。

这幅是清晚期的作品。画面中的人物以地藏菩萨为主。观音势至两位菩萨为护法。闵公、道明在下方也是护法。整个画面主题非常明确。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四、中国画的題材与意境:

1、记述形

2、寓意形

3、讴歌形

4、精神形

1、记述形

就是画面中在记录一个故事、一个事件,一段历史,一个场景等。这种的画面,能让人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幅标題为《生死印》的作品,创意就是记述形表现手法。本图记述了:

1978年的一个寒夜里,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

创造了“小岗精神”,

并以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这,无异于一场生死攸关的革命。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

他们按下的这十八个红手印不仅救活了自己,也救活了整个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而理所当然地载入了史册。

事隔近30多年,2009年6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围作品《生死印—一九七八年安徽凤阳》出现了,

该作品有六位创作作者,他们以浓云密布的淮北农村大地枯索的景象为背景,仍以按手印为形象契机,表现了他们生死不计的决心,画面令人久久难忘。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2、寓意形

指的是画面的物象是对某种事物的寓意。这样的表达形式也特别的多。梅、兰、竹、菊寓意君子之德。对于画面中的题材,画家赋予它什么,它就是什么。也有很多作品充满讽刺的寓意。

这幅作品是我前年画的。画面里表达的就有讽剌寓意。款题《柳青无绿未见春》。轿子上的大老爷身着粉色袍子且带有醉酒之相,寓意官场的声色丑态。喊冤百姓却着绿色代表其心地善良光明。春天到了柳树却不发芽指的是百姓即使有冤也无处申。两位轿夫同情百姓故意站在那不走,大老爷即不下轿,却还不奈烦地呵斥跪在地之人。整个画面透露着劳苦大众已然活在春天无助的生活状态中。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3、讴歌形

就是歌颂。歌颂一种精神,歌颂一种理想,歌颂一种榜样。象这样作品,都是社会担当型表现。都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绘画没有为政治服务不服务,不存在这个现象,就看我们自己的发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难道兼济天下就是只为了讨好政治吗?不是的,兼济天下里面包括国家,也包括我们的党,更包括我们的社会与人民。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4、精神形

什么是精神性的呢?指的都是宗教层面的。比如说基督教、道教、或者说其它宗教,尤其是佛教。表现这种精神形的题材画家也非常多。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是其佛教绘画名作之一。这幅画共分两段,前段描绘天王送子的情节,后段描绘释迎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前段图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视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兽的缰索,另一卫士拔剑相向,共同将其制服。天王背后,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笔,记载这一大事。后段图中净饭王抱持圣婴,稳步前行。王后拱手相随,侍者肩扇在后。整幅作品中激烈与平和,怪异与常态,天上与人间,高贵与卑微,疏与密,动与静,喜与怒,爱与恨,构成比照映衬又处处交融相合。天女捧炉、鬼怪玩蛇、神兽伏拜等辅助部分的描绘,则将故事的发展表现出了层次,通过外物的映衬将主要人物的内在心态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所以这个我们选择題材的时候。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我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这个是智慧,弄通了就是近水楼台。

五、学习中国画的方法

1、临摹

以古为根(深入临摹)以今为用(阅读,只是感受),无古无今为“心”。

2、写生

积累素材,激发主观应机能动性,視觉不重复,与天地一体

3、创作

以古人笔墨物象为元素,从新打破构成现代意识新图式

以写生为元素组成现代意识图式

4、笔墨

①、細心观察古人先贤笔墨形状、方法

②、必须以书法用笔,无论工笔、花鸟

接下来分享学习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我们如何来应用,如何来完成我们一个画家的梦,如何来完成一幅好的作品,那无外乎,这四种形式和方法。


1、临摹

说实话,真正在临摹上下工夫的真不多。临摹,就象吃古人嚼过的馒头。当我们不会吃饭的时候。别人嚼得馒头至少可以养活我们的身体和生命。所以,临摹是我们学习绘画的根。再好的馒头。再好的排骨,再好的鲍鱼燕窝,我们若是没有长成的小娃娃,自己不会吃的時候,一样可以饿死的,故此,临摹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也有很多的收藏家。特别特别喜欢收藏临摹古人的作品,价格出也很高。如果想用作品赚取生活费用。说实话,我们一天画十张,五十块钱一张,都不如十天临摹一幅好作品卖的钱多。收藏临摹作品的人不看你的名气,就看你临摹得功夫。我们画僧班啊,有一个法师。他刚学画画,刚开始我就让他临摹宋画,用了十天时间临摹了一张画,后来有一个收藏家,给了6000块钱,非想收藏不可。收藏家还对那个法师说,你有多少我收多少,大尺寸的大价格,如果比这个尺寸大我可以给你1万块,小一点我就少给你点,可不可以?我就对给那个收藏那家说:您收藏的意识形态特别好,即使这个画家没有成名,他的临摹作品非常好,照样有人喜欢,哪怕是挂到自己的家里也感受古人心境,也能给我们生活上带来宁静的感受。如果这个画家成了名,他的临摹作品价格可能是平常作品三倍。


2、写生

写生了就是为了积累素材。因为我们要了解物象的结构,形状,要知道物象的种类。在写生的过程当中,接触的很多物象都是不同的。比如,南方的树和北方的树不一样,南方的房子和北方的房子不一样等。那么,我们的写生就是为了积累这些素材,感受这些形状结构及表达的方法,这就是写生的重要性。

写生还可以激发出主观能动性,锻练我们对物象造型上的把握,垂练笔墨。而且在针对物象及大自然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是豁达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不同。犹如听讲座,現场的感染力就非常強。中国画的皴法都是古人从写生中提炼出来的。沈周的《东庄图》就是古人写生最好的诠释。

东庄,为沈周的朋友吴宽的私人园林。用今天的标准看,东庄称得上是中国最美的私家园林了。这一时期,社会安宁富足,江南尤甚。东庄从某种意义上是当时文人所向往的生活写照。沈周一生以布衣身份在山水田园间生活创作着。在东庄,沈周找到了一种创作的激情与乐趣。他将所见到的每一处景致以笔墨呈现于纸上,与其说是呈现了一片真实的东庄乐园,不如说是将沈周心目中的文人乐土展现于笔墨之下。我们从东庄图可以感受到写生对笔墨造型与创作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3、创作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创作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我记得第十屇全国美展的时候,画家魏怀亮就是用古人的笔墨,古人的图式,重新打破,构成了现代的艺术形式。他临了四条古画,然后在画面的下方表现岀现代的马路。里面还画了指示牌、路灯、汽车、护栏等。他运用的手法就打破了画面中的時间和空间关系。好象是获了银奖。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刘吉,20多岁就成了中国美协会员。他有几次获奖作品就是画鱼。人家画一条鱼,他画几百条。用重复的表现手法,增加画面的气氛与力量。有一次,他创作一张整幅画全是鱼,虽然画面丰富,但是太呆板。我就给他出了个主意,告诉他把纸在左起再接一窄条色宣,然后在左边上三分之一处再画一条鱼。这样就有故事了,对不对?画面中就有了君臣将相,开合,聚散的元素了,画面一下子生动起来。这幅作品也在全国展获了个优秀奖。所以啊,画画一定要有思想。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这幅作品是我前几天因疫情激发灵感所创作的。名字就叫《撕裂》,尺寸是丈二的。构图釆用的是高远和左实右虚手法。上段山体约占画面的二分之一,口罩和下面的山体占二分之一。口罩在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所有画材物象的组合和构成,一是为了立意,一是为了画面的需要。挖掘机在口罩中间挖破了一个口子隐露岀小局部的山体,一是为了“点題”。也是让上段山体跟下边山体之间的势有了承接,完全“转”的语言。这个就是虚接。左边的挖掘机通过杠杆的势,形成了整个画面的起承转合关系。

左边山体表现出了高山仰止的气魄。整个山体表现的比较整,象征着力量,犹如铜墙铁壁。为了画面的需要,在口罩的上部画了一个山洞。目的是为了让上半部黑的山体和口罩有个虚接。如果直接画表现一个口罩,没有这个山洞空间的虚接手法,画面就太呆板了。口罩下面的这群和尚,代表一种安定,也寓意着人力抵不过共业,只好随缘了缘,也躲在口罩下面,躲避疫情。左边的山体和右边挖掘机也形成了开合的关系。

挖掘机本身体量有点小,感觉到画面不稳定,所以又用落款方式增加了一些力量。落款用魏碑形式书写,增加其厚重。书写联成一片,可以与右边山体的墨色产生互应。此作用多元的手法来塑造这个画面,立意就是为了表达岀大自然的呐喊,也寓示着人们对灾难的无惧与呐喊。

4、笔墨

检验中国画的标准,首先就是看笔墨。年画从来不谈笔墨,版画也不论笔墨,水粉画也不纠结笔墨。惟有中国画的特点就是笔墨为根。没有笔墨,就没有中国画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也没有中国画的意韵,更没有中国画的精神与方向。那么我们就在锤炼笔墨上一定一定要下苦工夫。为什么说我们要学书法?原先我是不重视的,我觉得画画就行了,后来发现不对,学习书法不是为了落款,学习书法是让我们去感受笔墨,感受线质的。所谓画是写出来的。书法要有画意,因为他的这里边的空间感,开张、顾盼,疏密,其实与画都一样的。一个字当中也有起承转合。

垂练笔墨不是单单从书法上入手,还要从临摹古人的这些作品当中感受,感受古人先贤笔墨的形质。比如说:披麻皴是什么形状?折带皴什么形状?斧劈皴什么形状?荷叶皴什么形状?我们不一定完全都需要学会,至少要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去美国不知道,但要知道美国的方向与位置。什么时候去,有没有精力和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知道方向。学习中国画,无论是工笔和写意,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都要讲究笔墨。黄宾虹曾言:中国画的笔墨,千古不易。


今天所讲的乃抛砖引玉,都是方便说。分享的是绘画中大致的规律性的东西。一切法、一切相惟心所造,所谓法无定法。无法是体,尚法是用,由技入道,“体”“用”不二方自在。每位画家心性不同,激发出来的“心象”也不同。演一今天天之所以分享,皆是缘分,也是自己这么多年来对中国画的感受。不是在教授各位什么,感恩大家。

演一合十


如何理解与表现中国画(下)


演一法师 字普门,号歸云。沩仰宗第十代。当代著名画僧,中国美协会员,俗名魏源。现为安徽桐城投子寺住持。披度于九华山大觉禅寺,于广东省乳源县云门寺圆具。
2013年,发愿创建了九华山历代高僧墨宝陈列馆
2014年,倾力恢复九华山云波书院。
2015年,又在中国文派发源地安徽桐城,修复禅宗祖庭一一桐城投子寺。
2017年,组建具有当代佛教中独具特色教学一体化的“当代画僧″僧团,一年一届,并己成功举办了两届。
发愿以“笔墨为佛事,以文化作担当″,少林寺以禅为宗,随缘尚武。投子寺以禅为宗,以艺为方便。大力弘扬人间佛教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