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荀彧的人生悲劇,是漢室忠臣,還是曹魏的開國功臣

荀彧(162年-212年)字文若,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出身於世家大族。荀彧在年輕的時候,就表現不凡氣度,被南陽名士何顒盛讚是"王佐才也"。

荀彧的人生悲劇,是漢室忠臣,還是曹魏的開國功臣

荀彧二十六歲舉孝廉,拜守宮令,進入仕途,二十九歲的荀彧投身曹營,官拜司馬,逐步時成為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被曹操視為"吾之子房也",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因為反對曹操進爵國公、加九錫一事,而被後者所逼而死,年僅五十。

荀彧一生不得不說是場悲劇。

在其五十年生涯中,幫助曹操制定統一北方的正確的政策和策略,是助其統一北方的關鍵人物。以至於曹操上表稱荀彧"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天下之定,彧之功也"。然而荀彧身後,卻又背有是東漢殉國忠臣亦或是曹魏開國功臣之爭。這巨大爭議背後其實是荀彧作為知識分子想通過依附於曹操實現中興漢室之志不酬的無奈,反映的是漢魏更迭之際知識分子的兩難選擇。

荀彧的人生悲劇,是漢室忠臣,還是曹魏的開國功臣

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戰略的力挺者

建安元年(196),荀彧隨曹操擊敗黃巾軍。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從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昌的問題上,荀彧獨具慧眼,力挺迎天子,勸曹操宜早迎漢獻帝。他借鑑歷史經驗說,"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分析了"迎天子"好處:"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於是,曹操便迎漢獻帝到許(今河南許昌),取得了"奉天子以令天下"的優越政治地位。

荀彧的人生悲劇,是漢室忠臣,還是曹魏的開國功臣

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的決策者

先北後南"戰略,助曹操統一北方。官渡戰後,袁紹吐血而死。其子袁譚和袁尚互相攻伐,爭奪對冀州的統治權。曹操不是乘勝追窮寇,而是想南討劉表。在此關鍵時刻,又是荀彧為其出謀:"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充、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才使曹操採取了先北伐袁氏殘餘勢力,而後南征劉表的作戰戰略。經過幾年努力,自東漢末年以來分裂割據、混戰了十幾年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終為曹操所獨佔。

荀彧的人生悲劇,是漢室忠臣,還是曹魏的開國功臣

"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源於世族大家儒家思想薰陶

漢魏之際河南潁川荀氏迅速崛起,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世族。荀彧的祖父荀淑是東漢後期的名士大儒,號"神君",與宦官集團作鬥爭的清流派士大夫代表李固、李膺即為其學生。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曾任濟南相,叔叔荀爽更是官至司空,位在三公。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儒家的正統思想薰陶下,荀彧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史載荀彧"少有才名","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內英俊鹹宗焉"。

荀彧的人生悲劇,是漢室忠臣,還是曹魏的開國功臣

中興漢室之志與輔佐的軍閥野心膨脹矛盾不可調和,使荀彧選擇了"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荀彧之死象徵著士大夫階層實現匡復之志的失敗。映射的是漢魏之際政權更迭之時知識分子的兩難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