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导读:挑战依然在,但不必悲观。

文 | 青山

上映26部,票房累计不足1.5亿,2019年的纪录电影票房不及两年前的一部《二十二》。但也不必悲观,虽无票房高峰作品,一批票房超过500万的优质纪录电影依然能在题材、表达和发行等维度予以启示。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现实题材很多,但第一名却是“演唱会实录”

毫无意外的是,2019年票房最高的纪录电影是《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

但说实话,把这部作品归类到纪录电影中多少有些勉强,就像《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当年能够拿下高票房也根本没办法让人们相信"春天来了"。因为这种采用全程记录式的演唱会电影一种定位精准的音乐人IP衍生产品,成本低廉,投资回报比相当高,在欧美地区已经流行了70余年。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把目光放在第二名的《徒手攀岩》上,作为一部户外题材的小众纪录片本来没有什么波澜,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项的加持,以及在中国被阿里影业引进后较为成熟的宣发,它在中国上映10天就收获了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除了这两部“非常规”认识的纪录电影,大部分表现较好的国产纪录电影票房都在1000万以下。

其中最抢眼的《四个春天》以贵州为背景,据说成本仅1500元,构筑了电影之温情底色的,是这对父母洋溢着爱情的生活点滴;《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则延续了2018年纪录电影《生活万岁》对小人物的关注,从产科医生到基层民警,再从高三历史老师到壁画研究员等,六个平凡的奋斗者成为万千普通中国人在大银幕上的缩影;纪录片《燃点》通过长达一年的跟踪拍摄,记录了包括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ofo小黄车创始人戴威等14位创业者的奋斗生活,作品探讨了创业,但更多像一个加长版的电视访谈节目。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零零后》从现实的教育问题切入,试图通过几个零零后及他们家庭的成长过程探讨教育的本质;《大河唱》记录了一位从河边出走的当代艺术家和四位固守土地的民间艺人的故事;

《港珠澳大桥》本片聚焦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托由桥到人的合纵连横视野,将民族文化与当代创造交相辉映。这部带有强烈主旋律色彩的影片虽然没有取得2018年《厉害了,我的国》的票房奇迹,但相较于《三变山变》的26万,已经算表现出彩了。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据统计,60%以上的纪录片没有办法上院线,电影院平均观众群体的年龄只有23岁,它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片子才能上院线,哪些片子上院线才能够成功。相对于每年电影票房上,这份纪录电影榜单的寂寞,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出观众的缺失。

“运气占了很大一部分”

这是纪录电影的宿命吗?

2017年,纪录电影《二十二》上映5天票房即突破亿元。甚至在那一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专门开了一场论坛讨论“下一部亿元票房中国纪录电影何时出现”。

《二十二》导演郭柯、《大同》《棉花》导演周浩、《喜马拉雅天梯》导演萧寒、《寻找手艺》导演张景以及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燕围坐讨论。饶有趣味的是,当时没有人盲目自信说中国的纪录电影票房过亿会是一种常态。就连导演导演郭柯也说,“这个片子(《二十二》)过亿不是说客气话,运气占了很大一部分。”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可遇不可求,但为什么商业电影的票房年年攀高,纪录电影似乎逃不出高口碑低票房的困境?这些年来,纪录片人总结了许多方法论,包括故事化讲述、商业片式营销、金牌团队制作等都曾被概括为高票房铁律。

但现实总是很残酷的,即使是国际名制片团队也不见得能带来票房保障。由奥斯卡和金马奖获奖团队历时4年打造的院线纪录电影《善良的天使》旨在国际语境下,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用智慧、包容和前瞻性的思维来探讨中美关系的未来。影片由两届奥斯卡获奖导演MalcolmClarke执导,美国知名制片人WilliamMundell先生和金马奖获奖制片人韩轶女士联合制片。但遗憾的是,这部纪录电影的票房在国内的票房也只有20万。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某种程度上,我们从这份年度榜单上看到的是一种悲观:票房稳定的演唱会电影游离在纪录的边缘,进口的好莱坞模式纪录电影在中国并没有成熟的生产模式,而像《四个春天》一样的感动更是仰赖于作者的灵感与坚持,可遇不可求。

作品当中传递的情感点要被观众认可,或者要刺激到观众想要去看的欲望。在没有明星、大的制作、大的CG的基础上,纪录片更应该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

这或许是纪录电影这个类型本身面临的困境,它与社会进程的深度绑定让优质故事的诞生必须经历天时地利人和。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但正因如此,才显得它的珍贵。正如评论人洛神所说,“在戏谑与调侃充斥的商业电影市场中,纪录电影应发挥其独有的艺术实践力,找寻不同的叙事主题和叙事角度,以珍贵的纪实视角折射出国家和社会的多层面向,呈现出多元的当代中国图景。”

再看“方法论”,未来需要不断的尝试

在院线公映之前,《四个春天》已获得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纪录长片奖和第55届金马奖的最佳剪辑提名。《徒手攀岩》也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项。对于曝光渠道和宣发费用有限的纪录片而言,在重大的电影节展上获得关注,成为他们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方式。

除此之外,纪录电影如何剔除掉自己的“廉价感”?让观众有必须去电影院看才值得,而不是在电脑手机上看看就够了的体验。《徒手攀岩》虽然作为一部进口片,但其制作和发行的策略都值得国产片反复学习。

一方面,它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做到了极致,没有绳索、安全带及其它防护设备,只凭四肢,主人公如何一口气爬上高3000英尺的“攀岩宇宙中心”伊尔酋长岩之巅?这样的故事策略和国产纪录电影更注重讲述社会人文的变迁不同,它同样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出现困难,挑战极限,观众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去理解故事背景;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的发行全面选择了IMAX巨幕影院,在众多宣传文案中直接写到“有胆就来”等标语,电影本身的内容与进影院观看的行为进行了深度绑定,让一部分“想看,但又不是非去不可”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

如果纪录电影实在没有办法通过传统商业电影的打法获得更多票房,那么艺术电影的宣发思路或许值得借鉴。纪录电影《零零后》在上映首日只获得了7.8万元票房,有了这个数字的对比,最终超过500万的票房简直算得上一个奇迹。

但这部纪录电影告别“影院一日游”的悲剧,主要受益于长线放映和精准招募带来的生命力。在影片上映30天后,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还在联合大象电影发起持续观影活动。与此同时,他们围绕这部作品的垂直受众群体——家长进行精准宣发,捕捉他们的情绪,并以其口碑进一步反馈票房。

全年票房不及一部《二十二》,2019年的纪录电影发生了什么?

纪录电影已经成为纪录片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细分业态,从2014年开始的快速发展到2017年出现的一个高峰。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高峰能够持续的时候,2019年的数据似乎才能更准确地说明这个业态真正的活力。

如果我们把北美的市场视作一个参照物,其纪录电影市场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稳定期,一般票房占中占总票房的0.4%-1.2%,那么要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影票房大盘中占得相应的比例,3至4亿应该是一个基本的体量。

这样看来,目前中国的纪录电影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挑战依然在,但大家也不必悲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