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黑不溜秋,全是牙印,掉地上也認不出

一提到金銀珠寶,大家一定都非常的喜愛,人們喜歡它並不是因為它可以作為貨幣,可以兌換物品。事實上從原始時代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對於這種亮晶晶,閃閃發光的東西有著一種特殊的偏好。就拿人類的近親黑猩猩來說,它們也喜歡收藏一些可以反光,發光的的物體,比如說鏡子啊,玻璃啊等等。


中國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黑不溜秋,全是牙印,掉地上也認不出


每個人都懷揣著這麼一個夢想(白日夢),突然某一天會撿到一張藏有無數財寶的藏寶圖,能夠根據藏寶圖找到無數的白花花的銀兩,這一來,一生的吃穿就不用愁啦!當然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銀子真的是白花花的嗎?那麼我就告訴你古代銀子的真實樣子,可並不是人們平常想象的那樣的哦。

在人類的社會歷史之中,早在4千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用銀了。據探測x銀的在地殼中的儲量比黃金新的儲量要多得多,可以達到黃金儲量的的15倍,只不過銀比金的化學特性更活潑,更加的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因此它往往是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的,雖然先人們已經知道開採銀礦,但是因為產量低,提純工序複雜,在當時它的價值甚至已經超過了金子。

中國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黑不溜秋,全是牙印,掉地上也認不出

比如在公元前1780年,埃及王朝的法典中就有明確的規定,銀子的價值是金子價值的2倍。一直到了17世紀,銀的價值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降低,但是在日本,金和銀的價值還是等價相同的,儘管這個時候因工業技術的發展使得開採銀礦的成本已經的降低,世界各地的銀的產量都急劇的增高,但是由於當時的日本幕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對其銀產量影響並不是很大。

在我國漢朝以前,金,銀,銅,鐵,都可以算是貴重金屬,雖然價值不一,但是都是可以拿來當貨幣的,據史書記載,在漢朝時期,漢軍征討匈奴有功,給將士賞賜了20萬斤金。漢高祖劉邦時期任用孫叔通為太常,賜給孫叔通金500斤金,

中國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黑不溜秋,全是牙印,掉地上也認不出

而實際上這裡所說的金指的就是包括金,銀,銅,鐵在這四種貴重金屬,如果賞賜的是單純的金銀的話,估計就算是把漢朝國庫挖空也拿不出這麼多的金銀來。《史記·平準書》有云:“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這裡說的虞夏之幣就是指金,銀,銅這三金屬,當時這些金屬的貴重程度,時見一斑。

​到了唐宋時期,隨著技術的發展,開採銀礦的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到了明清時期,也就是15世紀,隨著大航海運動的進行歐洲發現了新大陸,在美洲,菲律賓等地開採出了大量的銀礦,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量的絲綢瓷器的出口,使得數目眾多的銀元流入了我國,逐漸的銀子變成了我國當時的主要貨幣。

中國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黑不溜秋,全是牙印,掉地上也認不出

為什麼說古代銀子和現在的銀子有很大的區別呢?因為銀子的化學性質太活潑,太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尤其和硫發生化學作用,而恰好人體分泌的體液之中,比如說汗水之類的就含硫,長期的接觸就會發生作用,導致銀子的表面變黑。我們日常生活中,佩戴的銀製首飾變黑,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黑不溜秋,全是牙印,掉地上也認不出

即使是不和人體接觸,放置在空氣中,時間一長,空氣中的一氧化氮、硫化氫等酸性氣體也會與銀髮生化學反應,也會導致銀子的表面發黑。

有真幣就會有假幣,古代也是如此,而當時最常用的造假手段就是在銀兩中摻雜錫金屬或者是內包鐵,像是有經驗的老掌櫃只要用手掂量掂量,就知道那塊銀子的真假,但是人們更常用的鑑別方式還是用牙咬,就像電視劇中的那樣,因為銀子質地偏軟,用牙咬可以留下印痕,而如果摻雜其他金屬的話就會覺得硌牙。

中國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黑不溜秋,全是牙印,掉地上也認不出

正如之前所說,銀子在日常使用中經常沾上口水,那麼它發黑的速度就更快了。而古人為了交易方便,他們會將銀子切成碎銀使用,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就算真的有一塊銀子擺在你的面前,你也只會認為它是一塊凹凸不平(牙印),黑漆漆的石頭,根本認不出來這就是銀子。


中國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黑不溜秋,全是牙印,掉地上也認不出

至於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那些亮閃閃的元寶狀的白銀,實際上是到了元朝時期才真正的出現,元寶的“元”字就是元朝的意思。而即使如此也只有朝廷的貢銀才會被打磨拋光做成那樣,民間是很少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