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馬謖為何不聽恩師諸葛亮的話,而選擇在山上紮營呢?那樣做,有什麼道理?

魁哥說歷史


山無常勢,水無常態,帶兵打仗之人,需要根據地形,水勢安營紮寨。

馬謖不聽恩師諸葛亮的話,在山上紮營沒錯,可以居高臨下,更好地殺傷敵人,佈置是沒有錯的。

可是馬謖沒有全局觀念,諸葛亮讓他在路中安營,是為了阻止魏軍張郃的騎兵部隊快速挺進,斷了蜀軍的糧草,還有退路。

諸葛亮本來是想讓街亭成為魏軍鐵騎無法逾越一的要塞,讓蜀軍主力部隊進軍長安,抄魏軍的後路。

沒想到馬謖自作主張,將街亭保衛戰,打成街亭阻擊戰,沒有堵住張郃騎兵的快速通過,威脅到蜀軍主力後方的安全,包圍戰變成反包圍戰,有可能被魏軍包了餃子。

就好比德蘇的斯大林給格勒保衛戰,斯大林要求死守,才有蘇軍最後反包圍的勝利,將德軍裝甲集團消滅在斯大林格勒上,如果蘇軍將領自作主張,將保衛戰打成運動戰,早被德軍滅了,莫斯科又有危險了。

長平之戰,趙括對白起也是這樣,趙括排兵佈陣沒有一點瑕疵,可卻放了一個大錯誤,將騎兵用於陣地戰,被白起步兵分割包圍,後勤基地又被白起騎兵攻破,導致沒有糧草,只能殺馬充飢,騎兵變成了步兵。

街亭之戰也如此,馬謖排兵佈陣沒有任何問題,可卻沒有在路上攔住魏國騎兵,自己卻被魏國幾倍於己的步兵給困住了,沒有達成遲滯魏國騎兵的任務。

導致山上的蜀軍衝不下山,城裡的守軍攔不住魏國騎兵的局面發生,讓魏國騎兵快速通過街亭,去打蜀軍的後勤供應基地,才有諸葛亮的“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騎兵部隊的典故。

打仗不是算術考試,各科加起來算,得出最後總成績,而是考駕照,一科掛了,都得重新再考,直到考過所有關卡,才能拿到駕照上路。


光芒萬丈34957


其實馬謖不聽諸葛亮的話,是因為他根據街亭地形地勢的實際情況出發的,只不過他飽讀兵書,卻不能活學活用,還忽略了對手。但馬謖這麼做,主要是他有以下三點依據:


其一,街亭的地形比較平坦寬闊,馬謖認為,如果按照諸葛亮的佈置,在五道總口下寨,沒有險要依託之地,難以抵抗司馬懿大軍,更別說守住街亭了,所以他沒有按諸葛亮的先前佈置,在道口安營紮寨。


其二, 馬謖是個懂兵法的,他發現街亭道口旁邊有一座孤山,易守難攻,兵法雲:“憑高視下,可勢如破竹”。只要把兵馬駐紮在山上,便可以在山上居高臨下,擊敗司馬懿的攻山大軍。理論上確實如此,只要司馬懿大軍攻山,馬謖大軍就佔據優勢,就算不能擊敗,也可以讓敵軍損失慘重。

其三,孤山上沒有水源,馬謖認為,如果士兵沒水喝,肯定會跟敵軍拼命,拼死往山下衝,這樣一來,置之死地而後生,定能擊敗司馬懿大軍。



其實馬謖的這三點根據確實是好的,確實符合兵法之道。可他忽略了他的對手是司馬懿,也是個精通兵法韜略的人。

司馬懿到街亭,就清楚了馬謖的意圖就是要引他來攻山,司馬懿何等人,就反其道而行之,來個圍而不攻,切斷水源,使得馬謖軍不戰自亂,致使大敗,丟了街亭要塞。


南影小生


馬謖的部署實際上也不能算錯,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已,他自己不是打硬仗的料,如果把他換成趙雲,那麼他的這種部署也可以算是經典。

關於街亭之戰我們要考慮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街亭的地形問題,當時的街亭是一條谷口,平均寬度在1裡~3裡左右,整個戰場大約可以容納1萬人左右廝殺,也就是每方各派5000人,這也是諸葛亮派給馬謖的兵力數量。魏軍雖然有10萬,卻也只能派5000人入谷參戰。這使得蜀軍守軍雖然不多,但是魏軍卻也佔不到兵力的便宜。

第二個問題,蜀軍的戰鬥力強。當時的蜀軍由於採取了僱傭軍制度(徵南蠻),這使得蜀軍的同期戰鬥力強於魏吳兩軍。如果魏軍無法在兵力上面取得優勢,那麼蜀軍實際上反而是佔便宜的一方。

根據馬謖的作戰規劃,他是打算將魏軍先放入山谷,然後依仗山谷高地居高臨下衝鋒,把這入谷的5000魏軍團滅掉,然後再據險而守,這樣可以振作己方士氣,也可以打擊對方士氣,如果這個作戰策略由趙雲來實施的話,可能張郃方面就要凶多吉少了。但是由馬謖自己執行,他自己從來就沒有打過這種硬仗,等魏軍大量進入山谷的時候他卻膽怯不敢上陣了,眼睜睜看著魏軍通過山谷並將其包圍在山上。


優己


要想弄清楚馬謖為什麼要在山上紮營,首先得弄明白,諸葛亮交給馬謖的任務是什麼?

從事後來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拿下隴西五郡: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廣魏郡和安定郡。魏國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實際上關中及隴右的防備是相當鬆懈的,認為蜀漢沒有實力進攻曹魏的關中及隴西地區。



曹魏在關中的軍事力量,主要集中在長安到陳倉一帶的關中地區,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隴西五郡,如果曹魏想要支援隴右的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走隴山道,而街亭就是隴山道西邊的關口,另一條路是渭水道,這條路是小道,不適合大軍行進,渭水道的西邊關口就是上邽。

只要諸葛亮堵住了街亭和上邽,魏軍就救援不了隴右,諸葛亮所率領的蜀軍主力就能拿下隴西五郡,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達到目的。



所以,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是守住街亭,不讓曹魏的主力救援部隊進入隴西,只要馬謖在街亭堵住了魏軍,就算完成了任務。

從關中經隴山道到達街亭的路,實際上是山谷間的一條路,谷口就是街亭,據史記記載,待亭有城池可守,既然是谷口,街亭周邊山也比較多。



馬謖無論是在山上紮營也好,還在據城而守也好,任務就是堵住魏軍,不能讓魏軍進入隴西,否則任務就失敗了。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馬謖非旦沒有完成任務,而且被張郃擊敗的時間極短,甚至連為諸葛亮爭取時間都沒有做到。

馬謖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要在山上紮營?



我相信諸葛亮在安排任務前,已經非常清楚的向馬謖說明了任務的重要性和如何部署,從王平執意勸諫馬謖和街亭之敗後諸葛亮的處罰情況來看,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上山紮營屬於個人行為。

古代的城池,一般是依險而建,根據地形起到不拿下城池就無法通過的目的,如果街亭有城,一定是建在谷口的正對面,起到扼守谷口道路的作用,否則城池也沒用,如果守城,魏軍是沒有這麼容易通過街亭,或繞過城池進入隴西的。



馬謖被派去守街亭時,他是不知道他的對手是誰的,至少對手張郃,那是後來局勢明朗後,馬謖才知道他的對手是張郃,馬謖之所以棄城,而上山紮營,第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到他的對手是誰?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是馬謖選擇上山紮營的第二個原因,前提是你得順利完成任務,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完成了任務,那麼他是選擇上山紮營,還是選擇據城死守,都不是問題,關健是馬謖失敗了,所以要追究他的責任。



馬謖選擇上山紮營的靈感,多半來自劉備打漢中之戰時,命令黃忠在定軍山紮營,然後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打一個防守反擊,黃忠當年就是這樣斬殺了魏軍主帥夏侯淵,如果馬謖能成功斬殺魏軍主將,將會立下不世之功。

換句話說,馬謖上山紮營的第三個原因是馬謖立功心切,馬謖想通過在山上紮營,在防守魏軍的同時,利用居高臨下的地位,衝擊魏軍,立下大功,以便更好在日後的蜀漢發展,可惜馬謖敗了,只要馬謖敗了,所有的責任都是馬謖的責任,這就是成王敗寇的理論。



馬謖選擇上山紮營的第四個原因,就是馬謖缺少實際領兵打仗的經驗,而諸葛亮能將馬謖放在如此重要的位子,也是要承擔用人責任的,所以在馬謖失敗後,連諸葛亮也自貶三級。

從事後王平帶領千餘人,就擋住了張郃的情況來看,只要馬謖據城以守,張郃一時半會是無法拿下街亭城池的,張郃到達街亭的先鋒部隊一定是騎兵部隊,很可能還缺少攻城武器,只能望城興嘆。



但是馬謖在山上紮營,張郃立即就想到破馬謖的辦法,斷水源,圍山,其實還是馬謖缺少實際經驗,在戰爭之初,就應該想到水源問題,應該趁張郃立足未穩,從山上衝擊張郃軍隊,張郃是急行軍趕到街亭的,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馬謖在山上紮營,完全就是忽視了諸葛亮的整體戰略,沒有大局觀的表現,這也是馬謖在山上紮營的第五個原因。他沒有考慮到整個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或者不能理解諸葛亮的戰略,只從自身利益考慮街亭之戰,所以才會失敗。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問題其實簡單!

馬謖確有其才,雖不曾展露但能得諸葛孔明賞識,絕非泛泛之輩!白帝城劉玄德曾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這句話也側面論證了馬謖確有實才,不過理論大於實踐而已!不能單獨獨當一面!

那麼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知道這一點呢?非也孔明也深知這一點,所以讓大將王平協助!可惜馬謖深的孔明賞識,王平也忤逆不了他!

街亭之失不過馬謖自負而已,他深通兵法圍山斷源之法也知道!為何還要屯兵山上呢?因為他想贏,他太渴望展露自己了,想要一戰成名!他知道如果此時大敗司馬懿主力,那麼北伐指日可待,如他所言從上而下勢如破竹,可是他沒想到司馬懿虛兵一路攻哪我忘了,而所有主力皆來奪取街亭,面對數十倍於己的兵力想贏太難了,更沒想到大將張郃也在,足足抵住了王平三次救援!也有一大因素他只准備了當道紮營的資源,沒有準備山上攻伐的資源,如果滾石,衝車,火球準備充分破司馬懿不難!而且諸葛亮也沒想到司馬懿另一路是虛兵,沒想到司馬懿敢主力孤軍冒進斷他後路,就算是馬謖當道紮營,憑那點人馬也絕擋不住司馬懿主力!想憑區區一萬多人馬擋五十萬大軍,根本不可能!諸葛亮也只是防範司馬懿偷襲街亭!唉!其實馬謖死的是真冤!沒辦法不斬馬謖,孔明難辭其咎!這也是諸葛亮不敢小瞧司馬懿的來源!也是為什麼不聽魏延奇襲子午谷的原由!司馬懿之才絕非浪得虛名!


意念領跑者


馬謖,蜀漢才俊,跟隨諸葛亮多年,多次獻言獻策,很有見地,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 但是,在馬謖駐守街亭時,為何不聽諸葛亮的話,非要選擇在山上紮營呢?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用來形容馬謖兵敗街亭,很是恰當。



第一,馬謖有才,卻持才傲物,成也因才,敗也因才。

馬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跟隨諸葛亮多年,更是受到諸葛亮的教導,和諸葛亮交流軍政大事,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是幫助諸葛亮料理軍政大事的得力助手。但是,馬謖卻沒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這也正是馬謖急於建功的原因之一。

馬謖到街亭後,自認為熟讀兵書,恃才傲物,聽不進王平的勸解,把蜀軍置於無水的孤山,陷蜀軍於死地。

馬謖有才,但是自持有才,自絕生路,最後造成街亭之敗,斷送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失去良機,以後幾次北伐難有更大的建樹。



第二,馬謖急於建功,急於表現自己。

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但是幾乎沒有實戰的機會,更沒有建立自己的戰功,急於表現自己。

正是如此,就連趙雲等名將都不敢輕於允諾的街亭阻擊戰,馬謖卻自告奮勇,敢立軍令狀。

諸葛亮讓馬謖守衛街亭,只要馬謖能守住就是頭功一件,但是立功心切的馬謖不甘於區區死守,想要居高臨下一舉擊潰魏軍主力。

立功心切的心理因素,讓馬謖更具冒險,斷送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落得個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下場。



第三,馬謖沒有實戰經驗,紙上談兵。

馬謖沒有實戰經驗,他的紙上談兵從來沒有親自實施過,無法設身處地的感受戰爭的殘酷性,靠理論打仗,憑兵書說話,最後兵敗身死。

馬謖的居高臨下的思維沒有錯,錯就錯在自己守的是孤山,一旦被四面包圍,在士兵心裡是很大的恐懼。

馬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也沒有錯,錯就錯在馬謖自絕後路,主動放棄戰場主動權,變主動為被動,最終陷於絕地,兵敗街亭。



所以,馬謖之死,死在太把自己當回事了,死在自己的持才傲物上,死在急功近利上,死在紙上談兵上。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在《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中,這樣記載馬謖: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其中,第一段文字可能就已經道破了馬謖為何違亮節度,舍水上山了。

馬謖,字幼常,是襄陽“馬氏五常”之一,其兄弟五人各個才氣過人,而馬謖更是聰慧過人。馬謖這個人十分喜歡議論軍事,在人才短板的蜀國,是十分受到諸葛亮欣賞的,諸葛亮十分器重他,常常把他帶在身邊,共同評議軍政,未嘗沒有把馬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但先主劉備卻看不上馬謖,臨終前,他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一意孤行,沒有聽從眾將的勸阻,執意派遣馬謖駐守街亭。諸葛亮忽略了一個事實,馬謖可能確實極為聰明,但他一次實戰經驗都沒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紙上談兵。

而此時到達街亭的馬謖,心中一定有一股大展拳腳,一戰成名的豪氣。他勘察了街亭地形後,決定舍水上山,依山據守,捨棄守城等戰術。也許馬謖有著自己的想法,但這在常年征戰的將領眼中,則是極為反常的做法。

《三國志.王平傳》有關於街亭之戰的記載: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三國志.張郃傳》也同樣記載到: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

馬謖一系列反常的舉動,其實正是反映出其心態:“急於立功,證明自己。”因此,才會不走尋常路。但他忽略了,打仗不是做試卷,試卷寫錯了可以擦拭重來,打仗可沒有這樣的機會。

果然,當老將張郃抵達街亭後,沒有絲毫猶豫,斷了山上的水源,大破馬謖。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

時候,諸葛亮瞭解街亭佈局後,也曾對馬謖有這樣的評價:

《三國志.諸葛亮傳》: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違亮節度”是次要的,畢竟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舉動失宜”才是主要原因。為什麼舉動失宜,就是急於立功,想大展拳腳,奈何卻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至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是為了馬謖揮淚,還是為了沒聽先主的告誡而揮淚,就不得而知了。


始終先生


要知道馬謖並不是一個軍事白痴,不然諸葛亮也不會把他當作心腹更不可能把防守街亭這樣的重要任務交給他了,馬謖在早期對南蠻作戰時就已經展露了自己能力,他建議諸葛亮對付南蠻要以“心戰為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街亭之戰中,馬謖屯兵孤山其實也有他的目的,但是這些目的卻都不符合當時街亭戰場上的實際情況。
第一個目的就是居高臨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街亭之戰中,魏軍騎步五萬人,而蜀軍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馬謖的兵力嚴重不足,因此他才會想據山而守,如果魏軍膽敢進攻,蜀軍居高而下,以逸待勞還可以打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但是馬謖卻錯估了一個重要的事情,當時的諸葛亮根本不需要馬謖打什麼反擊戰只要馬謖能夠拖住魏軍主力就行了。當時的蜀國正在猛攻戰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將高剛已經有投降之意了,諸葛亮只需要馬謖夠撐到蜀軍主力回援,而馬謖卻想用街亭之戰作為自己軍事上的一個亮點,打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最終卻自食苦果。
第二個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士兵退無可退自然會爆發出高昂的士氣和驚人的戰鬥力,馬謖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但是馬謖卻又沒有考慮到,項羽、韓信都是沒有辦法而為之,而他則是自斷後路主動把水源放棄。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來蜀軍依靠泉水完全不必為水發愁,如果當道紮營的話蜀軍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張郃為了救祁山不得不進攻。而馬謖主動放棄水源,據守孤山,就相當於把主動權拱手讓人了,張郃把水源一斷,就變成馬謖不得不進攻了,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把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只能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馬謖據山而守的目的,其實在兵書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卻只知道照搬兵書而不考慮戰場的實際狀況,如果他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再加上王平的輔佐,那麼守住街亭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如果能夠守住街亭,穩固隴右,那之後的作戰就有了更大的贏面,克復中原也不是沒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國也把防禦重心從東吳轉移到了蜀漢,蜀漢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機會,馬謖即使是死也彌補不了他的罪過,背上千古罵名也是活該。

5天8小時


項羽,韓信成功了,成了英雄。馬謖,張靈甫失敗了,被後人嘲笑。成功有成功的必然因素,失敗其實也有失敗的苦衷,圍繞張靈甫四周的增援部隊如果能在短時間形成有效合圍,形成集團攻勢,那麼鹿死誰手還不一定。馬謖如果跟著王平一起山下駐守,就那麼點兵力能守幾個時辰?這讓郝昭來也不行啊,這水是夠喝了,人也早死光了,到是山下駐防,跑路可能更方便。諸葛亮北伐失敗,必須要有一個人來承擔部分責任,馬謖就成那個倒黴蛋。他也許做了最錯誤,也是最正確的選擇……敬你是條漢子!!!



乞力馬紮羅1860


有一種人天生只會讀書不會做事,例如趙括,馬謖,還有近代的王明,你與他們討書上的東西,他們無所不知,侃侃而談,令人入迷,但並非無所不能。讓他們當一個教官,像于丹一樣講講課,那是響噹噹的人物。現在來說馬謖,諸葛亮已交待在街亭攔住魏軍即可,有人觀察了街亭地形,似乎很開闊,不適合拒守,我也不大懂古代戰法,如果當道紮營,作好柵欄,裡面設好陷井,備好弓箭,只等張郃來踹營,好像敵方是不敢來踹營的,司馬懿閉營不戰,諸葛亮為何不去踹營?肯定是很危險的事。一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因為古代佈陣是高深莫測的喲。如果街亭狹隘,倒是不好拒守,因為幾萬人馬擺不開呀。不知看官注意沒有,三峽的電壩不是修在最窄的河段,因為不大好施工。馬謖是怎麼想的呢?一是覺得守在山上,居高臨下,多備滾木擂石,殺傷力更大。二是把諸葛亮的點贊當成了驕傲的資本,忘記了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這一原則,而是奉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三是不觀察地形,沒想到敵人斷了水源的後手。我學走象棋時,老師常說,走一步要先看三步,我求勝心切,往往被老師打敗。馬謖就是這樣一個臭棋高手。如果馬謖遇事三思而後行,作好防備,不至於此吧。許多人據此大罵諸葛亮,我覺得不妥,諸葛亮用馬謖,主觀上沒有過錯,是馬謖弄巧成拙了。有人說,隨便派趙雲,魏延去,都比馬謖強,我不敢苟同,魏延橫刀立馬,像張飛一樣,大吼聲:“此路是我開,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嘿嘿嘿,張郃一個衝鋒就過去了。因為,諸葛亮用馬謖,肯定還有秘密,例如,諸葛亮傳授了佈陣之術,像什麼“八卦陣”之類,敵人攻進來,必死無疑。我旅遊的時候進過一個什麼“鴛鴦蝴蝶陣”,用綠籬分開的,我轉了好久也沒走出來,一氣之下,從綠籬叢中鑽進來的。古代的軍事佈陣比這個複雜得多,殺傷為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