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何韩信必死而张良、萧何却善终了?

大牙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是我国古代的兵家四圣之一。是汉初三杰之一,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而汉初三杰,只有韩信的结局令人叹息,最终被吕后设计杀害于长乐宫,享年35岁。

韩信被杀的原因,首推其政治上的不成熟。

攻打齐国与请封齐王

汉高祖刘邦夺取韩信兵权以后,命韩信帅兵攻打齐国,一年多时间攻下齐国50余座城池。此时,刘邦派谋士郦食其去劝降齐王,而韩信的谋士蒯通劝说韩信继续攻打齐国,不能让郦食其夺得供齐头功。

此时刘项争霸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刘邦手下将士本就不多,刘邦希望保存有生力量用于对抗项羽大军。韩信攻齐一面消耗了有生力量,一面令郦食其被烹杀。刘邦嘴上不说话,但心里肯定有想法。

更迷人的操作发生在攻下齐国以后,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在垓下,形势万分危急,刘邦下令召韩信救援,韩信不引兵救援被围困的刘邦,却请刘邦封他做齐王,这就是要挟了。

蒯通策反韩信

刘项争霸即将落幕的时候,蒯通策反韩信自立为王,和刘项逐鹿中原。韩信听后虽然没有自立为王,但也没有做出其他的应对办法。他在政治意志上没有表现出坚定的一面,这是刘邦无法容忍的。

与西楚旧部交好无视刘邦命令

汉朝建立以后,项羽旧部大奖钟离昧投奔韩信。刘邦下令逮捕钟离昧,韩信置之不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种革命的首要问题,韩信并没有分清,在政治上,韩信与刘邦的积怨越来越深。

性格上的缺陷

自负和高傲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淮阴侯列传》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以后,总是称病不上朝,不屑于和灌英、樊哙为伍。樊哙跪拜接送韩信,韩信却自嘲说“这辈子居然和樊哙这种人为伍”。

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又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

公开叫板一国皇帝,可见他有多么自负和高傲。

清高且功利

大家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韩信在项羽那里没有得到重用,直接跑路了。投奔刘邦,没有得到重用,又直接跑路了。萧何追韩信,愿意帮韩信说情,请封将军,韩信不干,一直到帮他请封大将才回来。

由此可见,韩信是个清高的人,也是一个功利的人。

功劳太高而正值壮年

韩信死的时候是三十五岁,那年刘邦已经60岁了,在韩信去世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95年,一代雄主刘邦也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汉初三杰,萧何做后勤保障与国内管理工作,张良做政治与参谋工作,只有韩信是做军事工作的。汉朝初定,大规模的军事斗争已经结束,主要的军事问题是边境冲突。

韩信的才能远远超越了边境冲突的需要,留下一个政治不坚定,连刘邦甚至都瞧不上但军事能力极其强悍,在军队有深厚根基的韩信,就相当于给大汉朝留下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而随着刘邦的衰老与去世,汉朝将再无人能控制住这个炸弹。

刘邦去世以后,韩信怎么处置也是一个大问题。新皇帝不能没有理由杀功臣,不能罢黜,但又几乎封无可封,那么新皇帝该如何控制韩信?与其留给新皇帝一个君弱臣强的不可控局面,不如在刘邦这里就把这个隐患处理掉。

萧何与张良的自保之术

刘邦打仗的时候,萧何在后方做后勤和统治工作,他是怎么做的?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萧相国世家》

萧何在送军粮的时候,让自己的儿子亲戚押运,并且让自己的儿子留在刘邦身边效力。这是把自己亲儿子交给刘邦做人质。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趁刘邦出去打仗,他在长安大肆贪墨土地田园,长安人都很愤怒,授天下人以柄。这相当于萧何告诉刘邦,虽然我萧何在帝国权力中枢工作,人际关系也复杂,但是我有大量引起民愤的事情,我没法收拢民心民望,我在军队也没有根基,新老皇帝随时都可以以经济问题查处我,所以刘邦放心了。



张良作为汉初最杰出的谋士,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依然可以从史书中找到很多关于张良的事情。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留侯世家》

张良是个体弱多病的人,整天跟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没有带过兵,在部队没有根基。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留侯世家》

刘邦分封的时候,封张良于齐,择三万户。张良直接拒绝了,自请封留这个小地方。这告诉刘邦,我是没有野心的人,我跟着你是因为上天把我授予大王,那些谋略也都是小聪明,有幸能实现,这是上天和大王的功劳,不是我的功劳。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留侯世家》

自始至终,张良对外宣称都是想学赤松子修道修仙,无异于帝国的权力斗争,一副世外高人的面貌,对于刚刚建立的帝国来说,张良是个没有威胁的存在,所以,帝国的统治者也不会对他下手。


风陵流度


为什么韩信必死而萧何张良都得善终,试各举这几人一二事来说明其中原因。

韩信打下齐国后,即派人到刘邦那里去请封,要做齐王,刘邦不乐意,也只好封了。韩信送别陈豨(音希),跟陈豨相约,陈豨要是造反的话他就在长安内应;数年后,陈豨反了,韩信果真也谋划袭击吕后与太子,部署已定,只是败露。

刘邦在荥阳跟项羽相持的时候很担心长安的萧何会搞什么阴谋,萧何则把自己的子弟扛得起刀枪的都送到前方跟刘邦一起打仗去,刘邦放心了。数年后,刘邦去打造反的陈豨,还是不放心长安的萧何,派了五百军士“护卫”相府,萧何则把家财送到前方以资军用,刘邦高兴了。萧何物质要求不高,曾留下话说,“后世贤,师吾检;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刘邦曾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说当不起三万户,选了留县万户,因为留县是他与刘邦最早相遇的地方。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张良基本上就处于半隐退状态,张良自己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萧何这么谨顺知足又那样擅长沟通的臣子哪个皇帝不喜欢;张良更是功成弗居放弃了权职与影响力,一心安度晚年去了;韩信却频频有小动作出来,火中取栗,真的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小生不乖


张良、萧何、韩信虽然并称汉初三杰,在各自的领域当中都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绩,但是却收获了不同的结局。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是否在取得成绩之后及时的做好角色转变。对于老板来说,一个员工的重要性是由其可替代性决定的,而不单纯是能力的大小,当汉朝统一以后,三杰的重要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个时候,三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就很重要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张良。



刘邦觉得张良功劳很大,就跟张良表示,齐国的土地上,你随便选三万户,可张良怎么说的?我不需要那么大,也不喜欢齐国,你就把我们第一次见面的留城分给我就行了,于是乎张良做了留侯。土地不多,但足够用,政治上我也不多参合,能躲就躲,闲云野鹤。就相当于公司上市了,我拿一点点股份就可以了,分红就够吃了,公司的事我也就不管了。老板自然喜欢这样的员工。

再来看看萧何怎么做的?



萧何和刘邦是老乡,地位上一直是萧何在上,刘邦在下。当初萧何迎刘邦的时候主要也是不想做出头鸟。可是,当刘邦的地盘不断变大以后,萧何就一直死心塌地的做好员工工作。在意识到刘邦对其有所防备的时候,不惜自污以证绝无二心,充分表达了自己跟着刘邦就为了赚点钱,绝不是对天下有所企图。我萧何自己不能上战场,就把家族子弟们送上战场,种种作为只为表达我对你刘邦的忠心。这样的员工,老板用着心里也有底。

最后,我们再看看韩信为啥会死?



对比张良和萧何,韩信这个员工可就是个刺头了。打江山的时候你就开始跟老板玩心眼,耍手段。先是接着推张耳做赵王,试探一下刘邦心里有没有他,想没想过封他。见刘邦没有表示,又在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的情况下,把齐国给打了,再觍着脸跟老板要假齐王的位置。后来,又想扩大地盘,借口不出兵,害的刘邦大败,种种行为,为啥刘邦都忍了?因为对于这个时候的刘邦来说,韩信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等打下江山以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韩信的兵权夺了,为什么?因为刘邦也怕啊,不管你韩信怎么想,在刘邦眼里,你就是个随时能捅他的钉子。可惜,没有了兵权的韩信就如同没有了牙的老虎,可他还想着东山再起,最后的悲剧命运自然也就注定了。

看着汉初三杰的表现,就大概知道老板喜欢什么样的员工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水一白聊历史


汉初三杰的结局不同,并不是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就能说的清楚的。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且除了张良之外,萧何本来也差点被干掉,如果不是他认清了时势,采用了自污保身、低调做人的办法,恐怕萧相国也会步韩信的后尘。


三个人的追求不同。

以灭秦为己任的张公子

张良出身韩国的贵族之家,祖上有四个人在韩国做过相国,因此张良的家庭环境是极其优越的,可以说张公子小的时候,就不是到什么是困难。但是好日子在秦灭韩之后结束了,正所谓“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张良的生活一下子由天堂掉到了地狱,从世家公子变成了落魄贵族。

张良的心中是有恨的,因此他才会在博浪沙伏击始皇帝嬴政,尽管没有成功,但极大的震慑了始皇帝,让不可一世的嬴政也感到了恐惧。从这次事件后,张良成为了被通缉的对象,他自己也从一个行事极端的刺客,转型成为了运筹帷幄的帝王之师,从台前走到了幕后。对于张良来讲,封侯拜相、地位财富都不是他所看重和追求的,他的人生只有一个目标:灭秦。

实现个人抱负的萧相国

萧何出身县吏,因精通律法而被朝廷赏识,但面对调任的机会,萧何选择了拒绝。萧何的志不在此,他知道自己如果按部就班,终其一生不过一小吏,只有打破原有的旧格局,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蜕变。为了这个目标,萧何赌了一把,他发现了一个值得自己去赌一把的人,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这个人不学无术、难成大器,但是萧何知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真正含义,刘邦就是那个能成就大事的人。

为此萧何刻意结交刘邦,对于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处处照顾,刘邦出差,萧何给提供路费,每次还比其他人多几百钱,早知道萧何是个清官,他自己的薪俸微薄,这几百钱可是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下来的。萧何对于刘邦是一种政治投资,因此可以说萧何不仅是刘邦最坚决的支持者,也是刘邦创业的合伙人之一。

他的志向并不是灭秦,灭秦只是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途径而已。萧何真正的人生抱负就是封侯拜相、位极人臣,但在自己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萧何会毫不犹豫的放弃眼前利益,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患得患失的韩大将军

相对于张良和萧何,韩信出身平民,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更甚。他不是世家之子,没有经历过权力和荣华富贵,他只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对于利益看得太重,看不透,放不下,舍不得,导致韩信患得患失和最后悲惨的结局。


离开项羽投靠刘邦,可以说是择主而事,也可以说是一种背叛。项羽非常看重人的出身,很难给韩信机会,执戟郎已经是韩信能做到的最高官职了。而刘邦则不同,他的用人之道是只要有能力帮助我夺得天下,哪怕身上有一些瑕疵或者有明显的人品问题,这都不重要,只要能为我所用,为我所控就行了。

三个人的站位不同。

张良作为帝王之师,他的站位永远在其他人之上,在他眼里,利益地位并不是最重要的,灭秦才是最重要的。而能够帮自己达成这一目标的刘邦,是最值得自己信任和依靠的明主。张良的作用只是为刘邦出谋划策,既不染指兵权也不染指权力,权力留给刘邦,兵权交给韩信,这样的站位让张良与权力和兵权没有什么关系,就注定了他与危险绝缘,既没有人去妒忌他,更没有人去陷害他。


萧何站在权力的顶峰,他的上面有刘邦对他的猜忌,而下面则有一些妒忌羡慕他的人,在蠢蠢欲动。权力是一柄双刃剑,享受他给自己的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有无尽的烦恼和麻烦。因此,萧何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处相位却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萧何和吕后合谋除掉了韩信,这样做只是为了自保。权臣和将军如果建立了联系,就意味着权力和兵权的联盟,对于皇权将是巨大威胁,这一点萧何很清楚。杀了韩信不过落一个小人之名,但可以保全自己和整个萧氏家族,孰轻孰重萧何是分得清楚的。同样自污保身也是无奈之举,和王翦贪财保命一样,如果萧何不这么做,就会落下一个笼络人心图谋不轨的罪名。

韩信不过是个打工仔,投靠刘邦就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当韩信手握兵权,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他拥有了决定一切的力量。但这个时候,韩信最初选择了观望,而后选择了支持刘邦,最终楚军在垓下被彻底击溃,这既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韩信的兵仙之名。

韩信站在了人生的顶峰,蒯通的谋划确实说出了韩信的心声,在韩信为齐王时,手里有几十万雄兵的时候,他放弃了机会,但并不是他自己所说的忠诚,而是因为自己如果动了这个念头,随时都有可能人头落地,兵权在他手里,但他的性命却掌握在刘邦的手里。自己是个打工仔,老板什么时候开除自己都是可能的,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的韩信还是能够知人和自知的。

三个人的选择不同。

功成名就后,张良选择了隐。灭秦的目标已经实现,对于功名利禄都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自己只是一个复仇者而已,如今天下已定,自己也该休息一下了。因此,张良只要了一个留县,被封为留侯,受封之后张良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舍得才能得到,舍得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得一辈子的平安。

萧何成为功臣第一,这个荣誉是刘邦给的,很多功臣并不信服。刘邦这么做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首先萧何是自己的死党,对于自己的帮助最大,萧何之功不在于谋、不在于兵,而在于跟对了人。萧何做任何事情,都会从刘邦的角度来做换位思考,这也是他多年居高位而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信任源于了解,萧何太了解刘邦了,这也是刘邦信任萧何的原因。



韩信从齐王到楚王,最后到淮阴侯,自己的权力一步步失去。当刘邦问他自己可以带多少兵的时候,韩信很诚实的说:“陛下只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多多益善”,这也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语的由来。但谋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时候对于刘邦而言,韩信的军事能力不是保障而是威胁。

最后一言以蔽之:张良无求免祸,萧何换位保身,韩信逐利难安。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张良和萧何懂得帝王之心,精通帝王之术,韩信只懂兵法不懂政治,不清楚帝王心思。



张良出生韩国士大夫之家,祖上五代给韩王当相国,对韩国有深厚的感情,秦灭韩国,张良曾经花钱雇凶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他避难逃到山中,遇见黄石公,经黄石公点化,掌握了辅佐帝王之术。张良投刘邦,帮刘邦灭掉秦始皇,报灭韩之仇,这是张良的主要目的。

秦国被灭,张良报了仇,目的就达到了。但是张良所学的经世之术,不能白学,他要用一用,看看自己所学的是不是真的管用。



帮刘邦建立大汉帝国,张良的两个目的都达到了。张良所学帝王之术,来自于黄石公,黄是道家弟子,张良受他的影响,并不贪恋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能够做到功成而身退,他当然可以善终。

萧何就没有张良那么洒脱,他在五行之中,跳不出三界之外。他帮刘邦辛辛苦苦打天下,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付出之后,他想得到,得到荣华富贵,得到显赫人生。这就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刘邦外出打仗,萧何派人送军粮,刘邦每次都问,萧相国在长安都干些啥?使者说,相国除了置办军需就是安抚百姓,刘邦听后默不作声。使者回来向萧何汇报,萧何不知何意,一门客说,相国要大祸临头了。萧何大惊,这时他才明白这是刘邦对他产生怀疑了,忙问门客有啥应对之策,门客说,可以强买民田民宅,让老百姓骂你。刘邦打仗回来,有百姓拦路状告萧何,他却很高兴。



刘邦担心萧何抢他的皇位,萧何准确掌握了刘邦的心思,自污其名,让刘邦放心,所以萧何可以自保。

萧何是文官,韩信是武官,手下有兵,要想夺刘邦的天下,他更有条件,所以三个人中韩信最让刘邦担心。

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帮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刘邦最忌惮的就是他的军事才能。大汉建国,天下太平,武将没用了,留着韩信就像留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留下韩信是不可能了。

韩信像张良那样离开不行吗?不行。他走到哪儿,都有可能招兵买马,对抗朝廷。岂能让皇帝放得下心。



在刘邦看来,韩信必须死。韩信没有准确把握刘邦的心思,不懂得帝王之术。

蒯通苦口婆心地劝韩信造反,钟离昧是韩信的朋友,也劝他造反。韩信始终觉得刘邦对他有恩,不忍背叛;觉得他建汉有功,刘邦不能杀他;觉得刘邦对他很好,不会杀他。面对高高举起的屠刀,当韩信意识到危险时已经晚了。

张良知道功成身退,萧何懂得帝王心术,韩信以上两点都做不到,不懂危险之所在,没有避险之法,所以韩信必死。

我手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有得观史


西汉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这三人为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然而这三位功臣的下场却各自不同。


萧何是沛县小吏出身,从他的出身背景来看,似乎家族颇有些财富,能够支撑他学习文化知识。萧何也很有见识,选择当文吏以避免招灾惹祸。

萧何有识人之明,他年轻时便看出刘邦不同寻常,与其交情很深。后来刘邦斩蛇起义,率戍卒杀回沛县,萧何等人便推刘邦为主。刘邦引萧何为丞,管理军中政事。由于多年从事文吏工作,萧何积累了深厚的政务经验,把诸项事务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刘邦攻入咸阳后,诸将都到秦宫府库抢夺金银财宝,独萧何有先见之明,把档案资料、政府律令全都取走。


国家好比一台巨大的机器,萧何拿走这些资料,相当于拿到机器的操作说明书,这对刘邦建立国家、实施统治的好处是相当巨大的。后来刘邦常年在外征战,萧何依靠收取的资料,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恢复了关中的统治秩序,每每刘邦损兵折将,或是粮草不济,萧何总能变魔术一样给前方提供最强劲的支撑。所以尽管刘邦经常被项羽击败,往往都能起死回生。 萧何治国理政的才能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同时他的政商也十分高超。汉三年时(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有段时间频繁派遣使者到大本营慰劳丞相萧何,萧何被弄的受宠若惊。有个叫鲍生的对萧何说:“大王在外九死一生地打仗,反而来慰劳丞相,这是对你不太放心。为君之计,不如把你家中子弟能当兵的全都派到前线效力,这样便能打消大王的疑虑。”萧何一点就透,马上如法照做,果然使刘邦疑心全消。 刘邦对萧何的猜忌,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打消。丞相权力之大,仅次于皇帝,万一变生不测,刘邦的皇位可就坐不稳了。后来刘邦又用同样的手段敲打了萧何两次,第一次,萧何把家财全都捐出去做军费,以安刘邦之心;第二次,萧何索性舍却良好的政治声誉,在长安强买平民的良田,惹得京师上下怨声载道,总算跌跌撞撞地换取了平安。刘邦和萧何的政治关系,既是密不可分的搭档,又是彼此都不能放心的潜在敌人,在这种尴尬的状态下生存,也就是萧何才能胜任。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遗民,他家中五世为相,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子弟。秦末大乱时,张良亦聚兵起事,怎奈势力微弱,不足以成事,只得投靠刘邦。秦末群雄起事,多是粗鄙无文之辈,对文吏和儒生都不怎么重视,唯独刘邦对张良的计策言听计从,故而张良也死心塌地的为刘邦做事。 张良体弱多病,无法胜任行军打仗之事,只能跟随刘邦进行军事筹划。鸿门宴、立韩信为齐王、与英布彭越联横、垓下围项羽等大事,张良都发挥着谋主的作用。后来汉朝立国,刘邦意欲改立太子,吕后求张良帮忙劝刘邦不要废太子。此前已有许多大臣谏阻废立太子,都遭到皇帝的训斥。张良架不住吕后苦苦哀求,便指点她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商山四皓是四位年老的贤人,因为忍受不了刘邦的傲慢无礼,不肯出仕为官,但刘邦一向对他们十分重视。后来刘邦见到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认为太子的德操高于自己,竟能招这四人入门下,因而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张良的性格一直比较柔顺,不爱出风头,也不争权夺利,在朝做官随遇而安,因此得到刘邦的充分信任。刘邦驾崩后,张良一度想辞官,随赤松子悟命修道。吕后感激他保住太子的恩德,强留他为官。张良虽然留在朝中,但一直不怎么活跃,不发一言,不建一策,以半隐退的状态了却了残生。




淮阴侯韩信的命运十分悲惨。他以布衣之身,先后在项羽和刘邦军中为将。因为得到萧何的认可,在汉王刘邦困居于汉中时,被超格提拔为大将。韩信首建出陈仓故道定关中之策,一举打破了烧绝栈道的困境。

还定三秦后,韩信的用兵天才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先用疑兵计消灭了魏国,又独领一军进攻赵国,打出经典战役井陉之战,灭赵收代降燕,为汉朝收取了河北广大的地盘。他又以少量兵力打破齐国,全取三齐之地,为汉国在争霸中夺取胜势,作出了无人可比的军事贡献。在韩信节节胜利的同时,汉王刘邦却屡屡战败,为了补充成熟的部队,韩信部下的兵力被不时抽调到刘邦身边。但韩信却能屡屡化腐朽为神奇,他不断编练新军,并迅速使之脱胎换骨,变成所向无敌的强军。所以会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然而也正是韩信军事才能太过耀眼,引起了刘邦深深的猜忌。他先是从齐王徙封为楚王,被剥夺了兵权。而后刘邦以伪游云梦之计,擒韩信回长安,治其谋反之罪。这项莫须有的罪名并无任何实证,韩信被无罪释放,但爵位从楚王降为淮阴侯。

如果韩信此时能像萧何一样,自污其名地做一些丢份儿的事,或许能换取刘邦的宽恕,起码能保住现有的禄位。可惜的是,韩信虽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政商却非常低下,他在京居住时,经常发牢骚说皇帝待其不公。后来竟至于和陈豨联合谋反,结果事发被诛。


汉初三杰结局如此大的差异,个人性格和综合素质是一方面因素,但也有大环境的因素。汉初布衣卿相的政治形势下,皇帝出身不高,不像春秋战国时君主卿相都是定数,一国王侯死了自有王室之人继承,平民贱民绝无可能染指。而刘邦登上帝位打破了这一成例,要巩固皇位,必要时也要施行杀伐手段。汉初诛杀异姓诸侯王、猜忌功臣,是政治形势的需要。而萧何、张良、韩信各自人生轨道,都被政治形势放大,形成了不同的结局。


历史闲赋者


韩信,张良和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就是靠着三人的扶助,才能胜出和项羽的竞争,得到天下。

三人虽同时为一时俊杰,但下场却个有不同。最好的是张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萧何则以自污明哲保身。最惨的是韩信,被处死,并诛连三 族。

很多人会从三人对刘邦的态度来解释三人的下场,张良没受刘邦太多的赏赐,自愿退稳,萧何则自污以保身,讨好刘邦,韩信却自把自为,多次不 听刘邦命令,更向刘邦要求自行封齐王,后又卷入陈豨造反一事,可以说是自己作死,最后身死族灭。

这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回答,但这些答案里却忽视了吕后的作用,因为最后决定处死韩信的人不是刘邦,而是他老婆吕后。在开国皇帝当中,刘邦不算是仁慈的,但同时也 不是最残暴的一个。对于帮助过他开国的功臣之中,只要不是有造反大罪,基本都是能有个善终。在刘邦称帝之后,天下其实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在各地的异姓王, 无论亲疏都开始蠢蠢欲动,比如说刘邦的发小燕王卢绾,还是九江王英布斩先后起事,可以说刘邦在称帝后的日子也不好过,整天疲于奔命。

汉代的制度又和别朝不相同,是一种夫妻店的形式,皇后在朝中有很大的权力。吕后自身又是一个非常护崽的人,她之后的一连串行为都是为了保障她的儿子刘 盈可以顺利继位。在这其中,张良和萧何都先后帮助过吕后。

刘盈的太子之位一直都不太稳固,刘邦一直想让他弟弟刘如意取而代之。吕后于事问计于张良,张良推介了商山四皓成为刘盈的老师,刘邦看到后,觉得刘 盈羽翼渐丰,也就打消了废除刘盈太子之位的打算。萧何更是帮助吕后除掉了韩信,可见两人都是帮了吕后的忙。反观韩信,不单没有帮上忙,更是 侮辱了吕后的妹夫樊哙。

吕后本来就忌讳开国武将,连当时没有得罪她的彭越都处以醢刑,何况是更加功高震主的韩信。刘邦在听到韩信死讯时,在史记记载也是 “且喜且怜之”,可见 他对韩信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既欢喜能威胁他的人走了,同时又可怕失去了一个人才。


此帐号已换至我行异


韩信要挟做齐王的时候,就埋下了死因。何况,废除异姓王是战略国策。西汉以为异姓王不可靠,殊不知后来发现家族的也不靠谱,这才明白分封真的问题很大——反推回去看项羽的倒行逆施就知道他失败才是幸事,同样秦始皇焚书也是有书呆子建议恢复封建制度才要把各国史和诸子政论禁掉不让民间接触以致兴起恢复之心。

建国初期需要用人,刘邦把韩信的要挟忍了,胜利后要收拾他们,早有此心,一时不好下手,吕后替老公完成遗志而已。萧何、张良功绩大,但不封王,不领兵,没危害性,萧何贪再多的钱,也没关系。


TonyDeng


因为韩信小动作多多


长岛男爵


可以慢慢说起韩信为什么被杀。

我们可以回到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前202年,刘邦最大的敌人项羽已经自杀,此刻的大汉天下刚刚安定,但是刘邦的耳边却不断的传来不幸的消息,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临江王共尉首发叛汉,但是不久就被刘邦击败,随后臧荼起兵谋反,被平定,随即封侯的利几谋反,也是很快被平定。共尉和臧荼,利几的起兵并不会让人意外,因为这三人同属于属于项羽的旧部,害怕刘邦清算项羽旧部,谋反也可以理解。可是这也给刘邦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刘邦对于臧荼和利几很不错,臧荼本是燕王,刘邦建立大汉之后,没有剥夺臧荼的燕地,一直让他称王,做一个独立王国,利几本来只是只是一个县令,但是刘邦分给了他通侯之位,刘邦对待这两个人不可谓不厚重,结果这两个人全部谋反。

再看看后来其他造反的几个人,韩王信是追随刘邦最久的关东诸侯子弟,为了刘邦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建国以后被分封到了边疆,被匈奴围攻时背叛汉朝投奔匈奴人。韩信的部下陈豨在代地掌兵几年,随后也发动了叛乱,跟他一起叛乱的还有卢绾,卢绾这个人不一般,他和汉高祖卢绾与刘邦同里(里相当于现在的村),两人同一日出生,二人长大后为同学,而且卢绾一直追随刘邦,在刘邦还未发迹的时候,因为吃官司而躲躲藏藏,卢绾常常追随刘邦。 这样的人最终在成为燕王以后也造起了刘邦的反,试问刘邦此刻的心情如何?对于那些异姓诸侯,尤其是韩信这样被刘邦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又不是刘邦的心腹,还是绝顶军事天才的人。刘邦心里会怎么想?

韩信为什么会被杀?他年轻,他有为,他是军事天才,他又对于自己被刘邦贬低爵禄而愤愤不平。在刘邦的时代,他的兄弟卢绾可以背叛他,他的部下韩王信可以背叛他,那些高位的臧荼等人也可以背叛他,谁能够保证韩信不背叛他。

从后来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刘邦的老辣。在三国时代的魏国,曹家三代重用司马懿,结果被司马懿的孙子篡夺了王朝,曹家三代对于司马懿可以十分厚恩,把他从一个文学掾到了一个托孤重臣。曹家也是处处提防,从曹操到曹睿,都对司马懿有着很清醒的认识,但是没有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猛辅佐苻坚一统中国北方,临死前劝说苻坚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苻坚没有听从,结果淝水一战失败后,这些个鲜卑、西羌降伏贵族立刻起兵,将苻坚的前秦帝国推翻,使得苻坚死于非命。宋太祖赵匡胤被后周柴荣从一个禁兵小头领提拔到殿前都体检,赵匡胤感谢了柴荣吗?还不是篡了后周的江山。这就是历史的残酷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