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何韓信必死而張良、蕭何卻善終了?

大牙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是我國古代的兵家四聖之一。是漢初三傑之一,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而漢初三傑,只有韓信的結局令人嘆息,最終被呂后設計殺害於長樂宮,享年35歲。

韓信被殺的原因,首推其政治上的不成熟。

攻打齊國與請封齊王

漢高祖劉邦奪取韓信兵權以後,命韓信帥兵攻打齊國,一年多時間攻下齊國50餘座城池。此時,劉邦派謀士酈食其去勸降齊王,而韓信的謀士蒯通勸說韓信繼續攻打齊國,不能讓酈食其奪得供齊頭功。

此時劉項爭霸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劉邦手下將士本就不多,劉邦希望保存有生力量用於對抗項羽大軍。韓信攻齊一面消耗了有生力量,一面令酈食其被烹殺。劉邦嘴上不說話,但心裡肯定有想法。

更迷人的操作發生在攻下齊國以後,當時劉邦被項羽圍在垓下,形勢萬分危急,劉邦下令召韓信救援,韓信不引兵救援被圍困的劉邦,卻請劉邦封他做齊王,這就是要挾了。

蒯通策反韓信

劉項爭霸即將落幕的時候,蒯通策反韓信自立為王,和劉項逐鹿中原。韓信聽後雖然沒有自立為王,但也沒有做出其他的應對辦法。他在政治意志上沒有表現出堅定的一面,這是劉邦無法容忍的。

與西楚舊部交好無視劉邦命令

漢朝建立以後,項羽舊部大獎鍾離昧投奔韓信。劉邦下令逮捕鍾離昧,韓信置之不理。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這種革命的首要問題,韓信並沒有分清,在政治上,韓信與劉邦的積怨越來越深。

性格上的缺陷

自負和高傲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淮陰侯列傳》

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以後,總是稱病不上朝,不屑於和灌英、樊噲為伍。樊噲跪拜接送韓信,韓信卻自嘲說“這輩子居然和樊噲這種人為伍”。

劉邦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十萬。又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

公開叫板一國皇帝,可見他有多麼自負和高傲。

清高且功利

大家都知道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在項羽那裡沒有得到重用,直接跑路了。投奔劉邦,沒有得到重用,又直接跑路了。蕭何追韓信,願意幫韓信說情,請封將軍,韓信不幹,一直到幫他請封大將才回來。

由此可見,韓信是個清高的人,也是一個功利的人。

功勞太高而正值壯年

韓信死的時候是三十五歲,那年劉邦已經60歲了,在韓信去世一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195年,一代雄主劉邦也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漢初三傑,蕭何做後勤保障與國內管理工作,張良做政治與參謀工作,只有韓信是做軍事工作的。漢朝初定,大規模的軍事鬥爭已經結束,主要的軍事問題是邊境衝突。

韓信的才能遠遠超越了邊境衝突的需要,留下一個政治不堅定,連劉邦甚至都瞧不上但軍事能力極其強悍,在軍隊有深厚根基的韓信,就相當於給大漢朝留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而隨著劉邦的衰老與去世,漢朝將再無人能控制住這個炸彈。

劉邦去世以後,韓信怎麼處置也是一個大問題。新皇帝不能沒有理由殺功臣,不能罷黜,但又幾乎封無可封,那麼新皇帝該如何控制韓信?與其留給新皇帝一個君弱臣強的不可控局面,不如在劉邦這裡就把這個隱患處理掉。

蕭何與張良的自保之術

劉邦打仗的時候,蕭何在後方做後勤和統治工作,他是怎麼做的?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悅。

——《蕭相國世家》

蕭何在送軍糧的時候,讓自己的兒子親戚押運,並且讓自己的兒子留在劉邦身邊效力。這是把自己親兒子交給劉邦做人質。

漢朝建立以後,蕭何趁劉邦出去打仗,他在長安大肆貪墨土地田園,長安人都很憤怒,授天下人以柄。這相當於蕭何告訴劉邦,雖然我蕭何在帝國權力中樞工作,人際關係也複雜,但是我有大量引起民憤的事情,我沒法收攏民心民望,我在軍隊也沒有根基,新老皇帝隨時都可以以經濟問題查處我,所以劉邦放心了。



張良作為漢初最傑出的謀士,他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依然可以從史書中找到很多關於張良的事情。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餘。

——《留侯世家》

張良是個體弱多病的人,整天跟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沒有帶過兵,在部隊沒有根基。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留侯世家》

劉邦分封的時候,封張良於齊,擇三萬戶。張良直接拒絕了,自請封留這個小地方。這告訴劉邦,我是沒有野心的人,我跟著你是因為上天把我授予大王,那些謀略也都是小聰明,有幸能實現,這是上天和大王的功勞,不是我的功勞。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留侯世家》

自始至終,張良對外宣稱都是想學赤松子修道修仙,無異於帝國的權力鬥爭,一副世外高人的面貌,對於剛剛建立的帝國來說,張良是個沒有威脅的存在,所以,帝國的統治者也不會對他下手。


風陵流度


為什麼韓信必死而蕭何張良都得善終,試各舉這幾人一二事來說明其中原因。

韓信打下齊國後,即派人到劉邦那裡去請封,要做齊王,劉邦不樂意,也只好封了。韓信送別陳豨(音希),跟陳豨相約,陳豨要是造反的話他就在長安內應;數年後,陳豨反了,韓信果真也謀劃襲擊呂后與太子,部署已定,只是敗露。

劉邦在滎陽跟項羽相持的時候很擔心長安的蕭何會搞什麼陰謀,蕭何則把自己的子弟扛得起刀槍的都送到前方跟劉邦一起打仗去,劉邦放心了。數年後,劉邦去打造反的陳豨,還是不放心長安的蕭何,派了五百軍士“護衛”相府,蕭何則把家財送到前方以資軍用,劉邦高興了。蕭何物質要求不高,曾留下話說,“後世賢,師吾檢;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劉邦曾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說當不起三萬戶,選了留縣萬戶,因為留縣是他與劉邦最早相遇的地方。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張良基本上就處於半隱退狀態,張良自己說,“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蕭何這麼謹順知足又那樣擅長溝通的臣子哪個皇帝不喜歡;張良更是功成弗居放棄了權職與影響力,一心安度晚年去了;韓信卻頻頻有小動作出來,火中取栗,真的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小生不乖


張良、蕭何、韓信雖然並稱漢初三傑,在各自的領域當中都取得了出類拔萃的成績,但是卻收穫了不同的結局。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是否在取得成績之後及時的做好角色轉變。對於老闆來說,一個員工的重要性是由其可替代性決定的,而不單純是能力的大小,當漢朝統一以後,三傑的重要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個時候,三個人對自己的定位就很重要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張良。



劉邦覺得張良功勞很大,就跟張良表示,齊國的土地上,你隨便選三萬戶,可張良怎麼說的?我不需要那麼大,也不喜歡齊國,你就把我們第一次見面的留城分給我就行了,於是乎張良做了留侯。土地不多,但足夠用,政治上我也不多參合,能躲就躲,閒雲野鶴。就相當於公司上市了,我拿一點點股份就可以了,分紅就夠吃了,公司的事我也就不管了。老闆自然喜歡這樣的員工。

再來看看蕭何怎麼做的?



蕭何和劉邦是老鄉,地位上一直是蕭何在上,劉邦在下。當初蕭何迎劉邦的時候主要也是不想做出頭鳥。可是,當劉邦的地盤不斷變大以後,蕭何就一直死心塌地的做好員工工作。在意識到劉邦對其有所防備的時候,不惜自汙以證絕無二心,充分表達了自己跟著劉邦就為了賺點錢,絕不是對天下有所企圖。我蕭何自己不能上戰場,就把家族子弟們送上戰場,種種作為只為表達我對你劉邦的忠心。這樣的員工,老闆用著心裡也有底。

最後,我們再看看韓信為啥會死?



對比張良和蕭何,韓信這個員工可就是個刺頭了。打江山的時候你就開始跟老闆玩心眼,耍手段。先是接著推張耳做趙王,試探一下劉邦心裡有沒有他,想沒想過封他。見劉邦沒有表示,又在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的情況下,把齊國給打了,再覥著臉跟老闆要假齊王的位置。後來,又想擴大地盤,藉口不出兵,害的劉邦大敗,種種行為,為啥劉邦都忍了?因為對於這個時候的劉邦來說,韓信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等打下江山以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韓信的兵權奪了,為什麼?因為劉邦也怕啊,不管你韓信怎麼想,在劉邦眼裡,你就是個隨時能捅他的釘子。可惜,沒有了兵權的韓信就如同沒有了牙的老虎,可他還想著東山再起,最後的悲劇命運自然也就註定了。

看著漢初三傑的表現,就大概知道老闆喜歡什麼樣的員工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水一白聊歷史


漢初三傑的結局不同,並不是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就能說的清楚的。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且除了張良之外,蕭何本來也差點被幹掉,如果不是他認清了時勢,採用了自汙保身、低調做人的辦法,恐怕蕭相國也會步韓信的後塵。


三個人的追求不同。

以滅秦為己任的張公子

張良出身韓國的貴族之家,祖上有四個人在韓國做過相國,因此張良的家庭環境是極其優越的,可以說張公子小的時候,就不是到什麼是困難。但是好日子在秦滅韓之後結束了,正所謂“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張良的生活一下子由天堂掉到了地獄,從世家公子變成了落魄貴族。

張良的心中是有恨的,因此他才會在博浪沙伏擊始皇帝嬴政,儘管沒有成功,但極大的震懾了始皇帝,讓不可一世的嬴政也感到了恐懼。從這次事件後,張良成為了被通緝的對象,他自己也從一個行事極端的刺客,轉型成為了運籌帷幄的帝王之師,從臺前走到了幕後。對於張良來講,封侯拜相、地位財富都不是他所看重和追求的,他的人生只有一個目標:滅秦。

實現個人抱負的蕭相國

蕭何出身縣吏,因精通律法而被朝廷賞識,但面對調任的機會,蕭何選擇了拒絕。蕭何的志不在此,他知道自己如果按部就班,終其一生不過一小吏,只有打破原有的舊格局,自己才能實現真正的蛻變。為了這個目標,蕭何賭了一把,他發現了一個值得自己去賭一把的人,儘管在很多人眼裡,這個人不學無術、難成大器,但是蕭何知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真正含義,劉邦就是那個能成就大事的人。

為此蕭何刻意結交劉邦,對於劉邦這個泗水亭長處處照顧,劉邦出差,蕭何給提供路費,每次還比其他人多幾百錢,早知道蕭何是個清官,他自己的薪俸微薄,這幾百錢可是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下來的。蕭何對於劉邦是一種政治投資,因此可以說蕭何不僅是劉邦最堅決的支持者,也是劉邦創業的合夥人之一。

他的志向並不是滅秦,滅秦只是實現自己人生抱負的途徑而已。蕭何真正的人生抱負就是封侯拜相、位極人臣,但在自己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蕭何會毫不猶豫的放棄眼前利益,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患得患失的韓大將軍

相對於張良和蕭何,韓信出身平民,對於功名利祿的渴望更甚。他不是世家之子,沒有經歷過權力和榮華富貴,他只想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對於利益看得太重,看不透,放不下,捨不得,導致韓信患得患失和最後悲慘的結局。


離開項羽投靠劉邦,可以說是擇主而事,也可以說是一種背叛。項羽非常看重人的出身,很難給韓信機會,執戟郎已經是韓信能做到的最高官職了。而劉邦則不同,他的用人之道是隻要有能力幫助我奪得天下,哪怕身上有一些瑕疵或者有明顯的人品問題,這都不重要,只要能為我所用,為我所控就行了。

三個人的站位不同。

張良作為帝王之師,他的站位永遠在其他人之上,在他眼裡,利益地位並不是最重要的,滅秦才是最重要的。而能夠幫自己達成這一目標的劉邦,是最值得自己信任和依靠的明主。張良的作用只是為劉邦出謀劃策,既不染指兵權也不染指權力,權力留給劉邦,兵權交給韓信,這樣的站位讓張良與權力和兵權沒有什麼關係,就註定了他與危險絕緣,既沒有人去妒忌他,更沒有人去陷害他。


蕭何站在權力的頂峰,他的上面有劉邦對他的猜忌,而下面則有一些妒忌羨慕他的人,在蠢蠢欲動。權力是一柄雙刃劍,享受他給自己的帶來的利益的同時,也有無盡的煩惱和麻煩。因此,蕭何雖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身處相位卻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蕭何和呂后合謀除掉了韓信,這樣做只是為了自保。權臣和將軍如果建立了聯繫,就意味著權力和兵權的聯盟,對於皇權將是巨大威脅,這一點蕭何很清楚。殺了韓信不過落一個小人之名,但可以保全自己和整個蕭氏家族,孰輕孰重蕭何是分得清楚的。同樣自汙保身也是無奈之舉,和王翦貪財保命一樣,如果蕭何不這麼做,就會落下一個籠絡人心圖謀不軌的罪名。

韓信不過是個打工仔,投靠劉邦就是為了成就一番事業。當韓信手握兵權,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他擁有了決定一切的力量。但這個時候,韓信最初選擇了觀望,而後選擇了支持劉邦,最終楚軍在垓下被徹底擊潰,這既成就了劉邦,也成就了韓信的兵仙之名。

韓信站在了人生的頂峰,蒯通的謀劃確實說出了韓信的心聲,在韓信為齊王時,手裡有幾十萬雄兵的時候,他放棄了機會,但並不是他自己所說的忠誠,而是因為自己如果動了這個念頭,隨時都有可能人頭落地,兵權在他手裡,但他的性命卻掌握在劉邦的手裡。自己是個打工仔,老闆什麼時候開除自己都是可能的,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這個時候的韓信還是能夠知人和自知的。

三個人的選擇不同。

功成名就後,張良選擇了隱。滅秦的目標已經實現,對於功名利祿都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標,自己只是一個復仇者而已,如今天下已定,自己也該休息一下了。因此,張良只要了一個留縣,被封為留侯,受封之後張良慢慢淡出了大眾的視野,捨得才能得到,捨得眼前的利益,才能獲得一輩子的平安。

蕭何成為功臣第一,這個榮譽是劉邦給的,很多功臣並不信服。劉邦這麼做是有他自己的考慮的,首先蕭何是自己的死黨,對於自己的幫助最大,蕭何之功不在於謀、不在於兵,而在於跟對了人。蕭何做任何事情,都會從劉邦的角度來做換位思考,這也是他多年居高位而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信任源於瞭解,蕭何太瞭解劉邦了,這也是劉邦信任蕭何的原因。



韓信從齊王到楚王,最後到淮陰侯,自己的權力一步步失去。當劉邦問他自己可以帶多少兵的時候,韓信很誠實的說:“陛下只能帶十萬兵。”劉邦又問:“那麼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回答:“多多益善”,這也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成語的由來。但謀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時候對於劉邦而言,韓信的軍事能力不是保障而是威脅。

最後一言以蔽之:張良無求免禍,蕭何換位保身,韓信逐利難安。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張良和蕭何懂得帝王之心,精通帝王之術,韓信只懂兵法不懂政治,不清楚帝王心思。



張良出生韓國士大夫之家,祖上五代給韓王當相國,對韓國有深厚的感情,秦滅韓國,張良曾經花錢僱兇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他避難逃到山中,遇見黃石公,經黃石公點化,掌握了輔佐帝王之術。張良投劉邦,幫劉邦滅掉秦始皇,報滅韓之仇,這是張良的主要目的。

秦國被滅,張良報了仇,目的就達到了。但是張良所學的經世之術,不能白學,他要用一用,看看自己所學的是不是真的管用。



幫劉邦建立大漢帝國,張良的兩個目的都達到了。張良所學帝王之術,來自於黃石公,黃是道家弟子,張良受他的影響,並不貪戀人世間的榮華富貴。能夠做到功成而身退,他當然可以善終。

蕭何就沒有張良那麼灑脫,他在五行之中,跳不出三界之外。他幫劉邦辛辛苦苦打天下,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付出之後,他想得到,得到榮華富貴,得到顯赫人生。這就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

劉邦外出打仗,蕭何派人送軍糧,劉邦每次都問,蕭相國在長安都幹些啥?使者說,相國除了置辦軍需就是安撫百姓,劉邦聽後默不作聲。使者回來向蕭何彙報,蕭何不知何意,一門客說,相國要大禍臨頭了。蕭何大驚,這時他才明白這是劉邦對他產生懷疑了,忙問門客有啥應對之策,門客說,可以強買民田民宅,讓老百姓罵你。劉邦打仗回來,有百姓攔路狀告蕭何,他卻很高興。



劉邦擔心蕭何搶他的皇位,蕭何準確掌握了劉邦的心思,自汙其名,讓劉邦放心,所以蕭何可以自保。

蕭何是文官,韓信是武官,手下有兵,要想奪劉邦的天下,他更有條件,所以三個人中韓信最讓劉邦擔心。

韓信是個軍事天才,幫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劉邦最忌憚的就是他的軍事才能。大漢建國,天下太平,武將沒用了,留著韓信就像留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炸。留下韓信是不可能了。

韓信像張良那樣離開不行嗎?不行。他走到哪兒,都有可能招兵買馬,對抗朝廷。豈能讓皇帝放得下心。



在劉邦看來,韓信必須死。韓信沒有準確把握劉邦的心思,不懂得帝王之術。

蒯通苦口婆心地勸韓信造反,鍾離昧是韓信的朋友,也勸他造反。韓信始終覺得劉邦對他有恩,不忍背叛;覺得他建漢有功,劉邦不能殺他;覺得劉邦對他很好,不會殺他。面對高高舉起的屠刀,當韓信意識到危險時已經晚了。

張良知道功成身退,蕭何懂得帝王心術,韓信以上兩點都做不到,不懂危險之所在,沒有避險之法,所以韓信必死。

我手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有得觀史


西漢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這三人為漢高帝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然而這三位功臣的下場卻各自不同。


蕭何是沛縣小吏出身,從他的出身背景來看,似乎家族頗有些財富,能夠支撐他學習文化知識。蕭何也很有見識,選擇當文吏以避免招災惹禍。

蕭何有識人之明,他年輕時便看出劉邦不同尋常,與其交情很深。後來劉邦斬蛇起義,率戍卒殺回沛縣,蕭何等人便推劉邦為主。劉邦引蕭何為丞,管理軍中政事。由於多年從事文吏工作,蕭何積累了深厚的政務經驗,把諸項事務都打理的井井有條。劉邦攻入咸陽後,諸將都到秦宮府庫搶奪金銀財寶,獨蕭何有先見之明,把檔案資料、政府律令全都取走。


國家好比一臺巨大的機器,蕭何拿走這些資料,相當於拿到機器的操作說明書,這對劉邦建立國家、實施統治的好處是相當巨大的。後來劉邦常年在外征戰,蕭何依靠收取的資料,幾乎沒費什麼勁就恢復了關中的統治秩序,每每劉邦損兵折將,或是糧草不濟,蕭何總能變魔術一樣給前方提供最強勁的支撐。所以儘管劉邦經常被項羽擊敗,往往都能起死回生。 蕭何治國理政的才能無疑是出類拔萃的,同時他的政商也十分高超。漢三年時(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有段時間頻繁派遣使者到大本營慰勞丞相蕭何,蕭何被弄的受寵若驚。有個叫鮑生的對蕭何說:“大王在外九死一生地打仗,反而來慰勞丞相,這是對你不太放心。為君之計,不如把你家中子弟能當兵的全都派到前線效力,這樣便能打消大王的疑慮。”蕭何一點就透,馬上如法照做,果然使劉邦疑心全消。 劉邦對蕭何的猜忌,並沒有因此而徹底打消。丞相權力之大,僅次於皇帝,萬一變生不測,劉邦的皇位可就坐不穩了。後來劉邦又用同樣的手段敲打了蕭何兩次,第一次,蕭何把家財全都捐出去做軍費,以安劉邦之心;第二次,蕭何索性舍卻良好的政治聲譽,在長安強買平民的良田,惹得京師上下怨聲載道,總算跌跌撞撞地換取了平安。劉邦和蕭何的政治關係,既是密不可分的搭檔,又是彼此都不能放心的潛在敵人,在這種尷尬的狀態下生存,也就是蕭何才能勝任。


張良是戰國時韓國遺民,他家中五世為相,是不折不扣的貴族子弟。秦末大亂時,張良亦聚兵起事,怎奈勢力微弱,不足以成事,只得投靠劉邦。秦末群雄起事,多是粗鄙無文之輩,對文吏和儒生都不怎麼重視,唯獨劉邦對張良的計策言聽計從,故而張良也死心塌地的為劉邦做事。 張良體弱多病,無法勝任行軍打仗之事,只能跟隨劉邦進行軍事籌劃。鴻門宴、立韓信為齊王、與英布彭越聯橫、垓下圍項羽等大事,張良都發揮著謀主的作用。後來漢朝立國,劉邦意欲改立太子,呂后求張良幫忙勸劉邦不要廢太子。此前已有許多大臣諫阻廢立太子,都遭到皇帝的訓斥。張良架不住呂后苦苦哀求,便指點她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商山四皓是四位年老的賢人,因為忍受不了劉邦的傲慢無禮,不肯出仕為官,但劉邦一向對他們十分重視。後來劉邦見到商山四皓輔佐太子,認為太子的德操高於自己,竟能招這四人入門下,因而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張良的性格一直比較柔順,不愛出風頭,也不爭權奪利,在朝做官隨遇而安,因此得到劉邦的充分信任。劉邦駕崩後,張良一度想辭官,隨赤松子悟命修道。呂后感激他保住太子的恩德,強留他為官。張良雖然留在朝中,但一直不怎麼活躍,不發一言,不建一策,以半隱退的狀態了卻了殘生。




淮陰侯韓信的命運十分悲慘。他以布衣之身,先後在項羽和劉邦軍中為將。因為得到蕭何的認可,在漢王劉邦困居於漢中時,被超格提拔為大將。韓信首建出陳倉故道定關中之策,一舉打破了燒絕棧道的困境。

還定三秦後,韓信的用兵天才得到了充分展現。他先用疑兵計消滅了魏國,又獨領一軍進攻趙國,打出經典戰役井陘之戰,滅趙收代降燕,為漢朝收取了河北廣大的地盤。他又以少量兵力打破齊國,全取三齊之地,為漢國在爭霸中奪取勝勢,作出了無人可比的軍事貢獻。在韓信節節勝利的同時,漢王劉邦卻屢屢戰敗,為了補充成熟的部隊,韓信部下的兵力被不時抽調到劉邦身邊。但韓信卻能屢屢化腐朽為神奇,他不斷編練新軍,並迅速使之脫胎換骨,變成所向無敵的強軍。所以會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然而也正是韓信軍事才能太過耀眼,引起了劉邦深深的猜忌。他先是從齊王徙封為楚王,被剝奪了兵權。而後劉邦以偽遊雲夢之計,擒韓信回長安,治其謀反之罪。這項莫須有的罪名並無任何實證,韓信被無罪釋放,但爵位從楚王降為淮陰侯。

如果韓信此時能像蕭何一樣,自汙其名地做一些丟份兒的事,或許能換取劉邦的寬恕,起碼能保住現有的祿位。可惜的是,韓信雖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政商卻非常低下,他在京居住時,經常發牢騷說皇帝待其不公。後來竟至於和陳豨聯合謀反,結果事發被誅。


漢初三傑結局如此大的差異,個人性格和綜合素質是一方面因素,但也有大環境的因素。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形勢下,皇帝出身不高,不像春秋戰國時君主卿相都是定數,一國王侯死了自有王室之人繼承,平民賤民絕無可能染指。而劉邦登上帝位打破了這一成例,要鞏固皇位,必要時也要施行殺伐手段。漢初誅殺異姓諸侯王、猜忌功臣,是政治形勢的需要。而蕭何、張良、韓信各自人生軌道,都被政治形勢放大,形成了不同的結局。


歷史閒賦者


韓信,張良和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就是靠著三人的扶助,才能勝出和項羽的競爭,得到天下。

三人雖同時為一時俊傑,但下場卻個有不同。最好的是張良,功成身退,告老還鄉。蕭何則以自汙明哲保身。最慘的是韓信,被處死,並誅連三 族。

很多人會從三人對劉邦的態度來解釋三人的下場,張良沒受劉邦太多的賞賜,自願退穩,蕭何則自汙以保身,討好劉邦,韓信卻自把自為,多次不 聽劉邦命令,更向劉邦要求自行封齊王,後又捲入陳豨造反一事,可以說是自己作死,最後身死族滅。

這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回答,但這些答案裡卻忽視了呂后的作用,因為最後決定處死韓信的人不是劉邦,而是他老婆呂后。在開國皇帝當中,劉邦不算是仁慈的,但同時也 不是最殘暴的一個。對於幫助過他開國的功臣之中,只要不是有造反大罪,基本都是能有個善終。在劉邦稱帝之後,天下其實還沒有完全安定下來,在各地的異姓王, 無論親疏都開始蠢蠢欲動,比如說劉邦的發小燕王盧綰,還是九江王英布斬先後起事,可以說劉邦在稱帝后的日子也不好過,整天疲於奔命。

漢代的制度又和別朝不相同,是一種夫妻店的形式,皇后在朝中有很大的權力。呂后自身又是一個非常護崽的人,她之後的一連串行為都是為了保障她的兒子劉 盈可以順利繼位。在這其中,張良和蕭何都先後幫助過呂后。

劉盈的太子之位一直都不太穩固,劉邦一直想讓他弟弟劉如意取而代之。呂后於事問計於張良,張良推介了商山四皓成為劉盈的老師,劉邦看到後,覺得劉 盈羽翼漸豐,也就打消了廢除劉盈太子之位的打算。蕭何更是幫助呂后除掉了韓信,可見兩人都是幫了呂后的忙。反觀韓信,不單沒有幫上忙,更是 侮辱了呂后的妹夫樊噲。

呂后本來就忌諱開國武將,連當時沒有得罪她的彭越都處以醢刑,何況是更加功高震主的韓信。劉邦在聽到韓信死訊時,在史記記載也是 “且喜且憐之”,可見 他對韓信的態度也是矛盾的,既歡喜能威脅他的人走了,同時又可怕失去了一個人才。


此帳號已換至我行異


韓信要挾做齊王的時候,就埋下了死因。何況,廢除異姓王是戰略國策。西漢以為異姓王不可靠,殊不知後來發現家族的也不靠譜,這才明白分封真的問題很大——反推回去看項羽的倒行逆施就知道他失敗才是幸事,同樣秦始皇焚書也是有書呆子建議恢復封建制度才要把各國史和諸子政論禁掉不讓民間接觸以致興起恢復之心。

建國初期需要用人,劉邦把韓信的要挾忍了,勝利後要收拾他們,早有此心,一時不好下手,呂后替老公完成遺志而已。蕭何、張良功績大,但不封王,不領兵,沒危害性,蕭何貪再多的錢,也沒關係。


TonyDeng


因為韓信小動作多多


長島男爵


可以慢慢說起韓信為什麼被殺。

我們可以回到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前202年,劉邦最大的敵人項羽已經自殺,此刻的大漢天下剛剛安定,但是劉邦的耳邊卻不斷的傳來不幸的消息,就在這一年的十二月,臨江王共尉首發叛漢,但是不久就被劉邦擊敗,隨後臧荼起兵謀反,被平定,隨即封侯的利幾謀反,也是很快被平定。共尉和臧荼,利幾的起兵並不會讓人意外,因為這三人同屬於屬於項羽的舊部,害怕劉邦清算項羽舊部,謀反也可以理解。可是這也給劉邦留下了很深的陰影,劉邦對於臧荼和利幾很不錯,臧荼本是燕王,劉邦建立大漢之後,沒有剝奪臧荼的燕地,一直讓他稱王,做一個獨立王國,利幾本來只是只是一個縣令,但是劉邦分給了他通侯之位,劉邦對待這兩個人不可謂不厚重,結果這兩個人全部謀反。

再看看後來其他造反的幾個人,韓王信是追隨劉邦最久的關東諸侯子弟,為了劉邦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建國以後被分封到了邊疆,被匈奴圍攻時背叛漢朝投奔匈奴人。韓信的部下陳豨在代地掌兵幾年,隨後也發動了叛亂,跟他一起叛亂的還有盧綰,盧綰這個人不一般,他和漢高祖盧綰與劉邦同裡(裡相當於現在的村),兩人同一日出生,二人長大後為同學,而且盧綰一直追隨劉邦,在劉邦還未發跡的時候,因為吃官司而躲躲藏藏,盧綰常常追隨劉邦。 這樣的人最終在成為燕王以後也造起了劉邦的反,試問劉邦此刻的心情如何?對於那些異姓諸侯,尤其是韓信這樣被劉邦從楚王貶為淮陰侯,又不是劉邦的心腹,還是絕頂軍事天才的人。劉邦心裡會怎麼想?

韓信為什麼會被殺?他年輕,他有為,他是軍事天才,他又對於自己被劉邦貶低爵祿而憤憤不平。在劉邦的時代,他的兄弟盧綰可以背叛他,他的部下韓王信可以背叛他,那些高位的臧荼等人也可以背叛他,誰能夠保證韓信不背叛他。

從後來的歷史我們也可以看到劉邦的老辣。在三國時代的魏國,曹家三代重用司馬懿,結果被司馬懿的孫子篡奪了王朝,曹家三代對於司馬懿可以十分厚恩,把他從一個文學掾到了一個託孤重臣。曹家也是處處提防,從曹操到曹睿,都對司馬懿有著很清醒的認識,但是沒有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王猛輔佐苻堅一統中國北方,臨死前勸說苻堅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苻堅沒有聽從,結果淝水一戰失敗後,這些個鮮卑、西羌降伏貴族立刻起兵,將苻堅的前秦帝國推翻,使得苻堅死於非命。宋太祖趙匡胤被後周柴榮從一個禁兵小頭領提拔到殿前都體檢,趙匡胤感謝了柴榮嗎?還不是篡了後周的江山。這就是歷史的殘酷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