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用戶50524370108


春秋五霸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齊國雖然經歷了田氏代齊,但依然在戰國七雄之一,晉國被三國瓜分,三國也依然在七雄之列。

但春秋五霸中的吳國和越國為何在戰國時代銷聲匿跡了呢?

下面我為大家講講

臥薪嚐膽滅吳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

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勾踐回國後,立志發奮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夫差也成為了吳國最後一位君主,吳國在春秋時間就已經滅亡,沒有進入戰國時代。

楚滅越國

越王勾踐滅吳使其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通過遷都於琅琊,越國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並在良渚文化結束一千多年後再次遇到了對中原文明施加自己影響的歷史機遇。在爭霸中原時期,勾踐與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相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

勾踐之後,越國三代發生了弒君的事件,所謂"越人三弒其君"。越王朱勾是戰國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國君王,其在位時間為越王朱勾元年至越王朱勾三十七年。越王勾踐之後的子越王鹿郢和孫越王不壽繼續秉持了勾踐禮義相待諸侯的政策,延續了越國的霸主地位,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後遇到突變,朱勾是越王之後國勢最強、武功最為顯赫的君王。

但到後來宮廷中不斷髮生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

到了越王無疆時期,越國只是在東南角的一國,沒有當年的國力。越王無彊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於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於是齊威王派使者遊說越國去攻打楚國,齊使用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藉口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疆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然而,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越國剛和楚國一交戰即戰敗,越王無彊被殺,楚國大並越國土地,越國滅亡。


微論歷史


前482年,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會盟之際,率數千越軍征伐吳國,攻克吳都吳,俘獲吳國太子友。於此同時,吳王夫差在中原與晉定公爭奪霸主失敗,被迫退軍回國,而後因吳國力空虛,軍隊疲憊,夫差被迫與越合談。



前478年,越國再度發兵攻打吳國,吳在笠澤大敗於越國,自此一蹶不振。前473年,越國徹底吞併吳國,自此走向鼎盛,勾踐也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而後,越國在吞併吳國後,秉持著與鄰友好的國策,他將淮河流域送給了楚國,把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了宋國,又將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自此“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越國成了江淮地區唯一的霸主。



前465年,勾踐去世,子鹿郢即位,之後鹿郢勵精圖治,將越國帶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前458年,鹿郢去世,子不壽即位,而此時在他的統治下,越國一改往日的如狼似虎,開始變得默默無聞起來,越國收緊了對外侵略的步伐,開始傾向內部的治理,當然此時的越國依然是地方一霸。

而至不壽之後,越國陷入了“越人三弒其君”的惡性循環,先是不壽被其子朱勾發動政變殺害,再是朱勾的兒子越王翳被其子諸咎殺死,最後是諸咎被越人殺死,如此越國再歷經這三次動亂開始走向了衰落。



當然越國最鼎盛,最強大的時候是在朱勾時期,“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此時中原諸侯以齊、晉、楚、越等四國為強者,這四國為當時最強的諸侯。前414年、前413年,越國先後出兵吞併了滕國、郯國兩小國,疆域進一步東擴。而到了越王翳時期,最初越國依然是中原一霸,前404年,越國趁齊國內亂,發兵討伐齊國,頗有收穫,並藉此吞併繒國。

但是到了越王翳晚期,越國的國勢開始衰落,先是齊國內亂終止,國勢日增,開始與楚一起對付越國,再是吳國舊貴族開始死灰復燃,意圖復仇,如此在內憂外患下,越國不得不將國都由琅琊遷往吳,自此越國對於中原地區的控制日趨減弱,開始失去霸主的地位。



前374年,越國開始陷入長時間的內亂,先是太子諸咎殺死越王翳,再是諸咎被越人殺害,而後錯枝被在吳地的越人扶上王位。前373年,卿大夫寺區率兵平叛,殺死禍首豫,並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為越王。前363年,越國安定不到十年的時間,寺區的弟弟思又弒殺了之侯,擁立其弟無顓為越王。自此,因越國上層統治者間的互相殘殺,致使越國的政治越來越混亂,如此越國的衰落再也無法阻止。

前306年,無顓之弟無彊繼越王位,此時越國早已是外強中乾,更是失去了往日霸主的輝煌,按理說這時無疆應該是繼續秉持著與周邊國家交好的政策,然後與民休息,安心的進行內部的發展,這樣越國或許還有復興的希望。可無疆並沒有這麼做,他復興越國的方法不是發展,而是直接動用兵革,先是前306年,無疆欲率兵向北攻打齊國,但在齊國使者的蠱惑下,轉而攻打楚國,可楚威王早有準備,在得知無疆即將對其動武時,他就搶先下手,率先進攻越國,大敗越軍,無疆戰死。



而因無疆臨死時並沒有指定繼承人,致使其諸子紛紛自立為王,是時閩越國、東甌國等國相繼出現,此越國復興再無望,更是分崩離析。

當然此時的越國主體雖消亡,但並不算滅亡,“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此時楚國只是“盡取地至浙江”,而浙江以東廣大地區,仍是越國的天下。直至前221年,隨著始皇帝一統六國,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選擇自去王號,成為了秦朝的郡長,他們統治的地方也成為了秦朝閩中郡,自此越國宣告消亡。



此後,秦末農民起義四起,閩越王無諸、東海王搖先後加入到起義軍中,並最後都跟隨劉邦對抗項羽。劉邦建國後,先是無諸被封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郡稱王,都東冶,繼續越國的奉祀。再是前193年,搖又被惠帝復立為東海王,都東甌。因此此時越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又復活了。

前138年,東甌王請求把國家的居民都遷徙到中原,漢武帝遂同意,於是東甌王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原來,居江淮一帶,自此東甌國亡。前111年,閩越國又完全歸入漢朝,民眾依舊遷徙到江淮一帶居住,如此越國正式宣告消亡。


澳古說歷史


簡單梳理一下越國中後期的歷史。


越王勾踐稱霸後,被世人奉為霸主,比如墨子就曾經評價越國是一個“好戰之國”,把越國和齊、楚、晉等傳統大國相提並論。

今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四分天下而有之,墨子非攻,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墨子節葬下篇》

越王勾踐死後,他兒子鼫與繼位,這位越王在位時間不長,只在位六年就去世了。

鼫與去世後,他兒子越王不壽繼位。這位越王在位時間也不長,他在位期間沒有像爺爺勾踐時代那樣富於侵略,而是專修內政,這使得越國從不壽繼位之後,在諸國之中的名氣就大不如前了。

在不壽擔任越國國王的第十個年頭,即公元前448年,他被野心勃勃的太子朱勾發動政變推翻,並且在政變後被殺。

朱勾與他父親不壽不同,這位越王喜歡打仗,他在位期間,把首都遷到了琅琊,決定跟中原大國爭霸。為此,他連續出兵併吞了滕國(山東滕州)、郯國(山東郯城),使得越國的名氣在諸國之中又大了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楚國也在山東地區搞擴張,所以越國滅滕國和郯國後,楚越矛盾就激化了。(越國傾力爭中原霸主,致使後方空虛,原吳國的貴族掌控江南,這導致後來吳人和越人產生了巨大矛盾)



公元前411年,在位37年的朱勾去世,他死後,兒子越王翳繼位。(又名不光)

前面說了,越國在山東半島搞擴張觸犯了楚國的利益。所以越王翳繼位後,楚國和齊國就聯合打壓越國。而越王翳又很平庸,所以最終在公元前378年,越國逼迫遷都,放棄了琅琊,回到了吳(蘇州),被齊國和楚國擠出了中原。

被迫放棄了爭衡中原的目標後,越王翳開始疑神疑鬼。公元前375年,越國在王位繼承人問題上爆發了政變,越王翳的弟弟豫,為了自己能繼承王位,就連續在越王翳面前構陷王子,使得越王翳一連殺了三個王子。

隨後,豫又挑唆越王翳,企圖把太子諸咎也除掉,但遭到了越王翳拒絕。

諸咎聽說這件事後,擔心自身被害,索性就率領軍隊叛亂,趕走了豫。隨後,諸咎害怕越王翳追究他叛亂的責任,就又索性發動政變,把越王翳給殺了。

不過,諸咎弒君篡位,不得人心,所以他不久後也被越國人殺了。就這樣,國君和太子全死了,越國陷入了內亂。

在吳地的越國人擁立諸咎之子錯枝為君,但目睹了多次宮廷政變和殺戮的錯枝不願意繼位,他偷偷的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

追隨而來的大臣,久勸不出,就以煙薰的方法迫使他出來。於是錯枝就這樣被大臣們推舉為了新任越王。

錯枝當了兩年越王后,多次推辭,大臣寺區見他是真不想為王,就將他廢黜,改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無餘)為越王。

內訌到這裡,還沒有停止。之候繼位十年後,即公元前363年,越國大臣寺區的弟弟思又弒殺了之侯,並擁立之候的弟弟無顓為越王。

從“諸咎之亂”後,宮廷中不斷上演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句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

公元前343年,無顓去世,他死後,其弟越王無疆繼位。

越王無彊這個人,很有雄心壯志,他不想龜縮在越地當土皇帝,他想恢復昔日六世祖勾踐昔日的榮耀。於是他就整軍備戰,一面興師北伐齊國,一面西征攻楚。

不過,無疆的志氣是很大,但他的能力確實不行。多年的征戰,越國不僅沒有稱霸,領土反而還越打越小。

昔日在越王勾踐時期打下的江淮地盤,在無疆手裡全弄丟了。

公元前306年,也就是秦武王舉鼎而死的第二年。越王無彊調整戰略,他覺得以越國一國之力同時打齊、楚兩個大國不現實,於是他便和楚懷王商量,一起進攻齊國。但是楚懷王沒有出兵,這讓無疆很不滿。

事後齊國知道這件事,就跟越國講和,打算聯合越國攻楚。結果誰知道,越軍剛和楚軍一交戰,立即就大潰敗,越王無彊在潰敗中也被亂刀砍死。

無疆死後,越國分崩離析,楚國陸續吞併越國土地,成為當時最大的“巨無霸”。

PS:按照《史記》記載,越王無疆死於楚威王時期,但據考古學家考證,《史記》的記載是錯誤的。所謂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亡越國其實是楚國和齊國交戰,起因是齊國和魏國在徐州相互稱王。這個事件與越國無關。並且所有先秦史書中,除《史記》外都沒有提到過越國和楚國在公元前333年有過交鋒。所以越國真正被滅的時間是公元前306年。而齊國忽悠無疆打楚國,也是錯誤的記載。

楚國吞併越國大部土地後,越國倒沒有徹底玩完。無疆的子嗣率族人遷徙至浙江南部和福建,建立了另外的政權,他們分別是閩越國和東越國。

另外,越國在山東半島的飛地也一直堅持到了秦始皇滅齊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這些越人後裔建立的小政權紛紛被兼併,他們的王號被取消,成為秦國任命的郡長。

秦末起義爆發後,各地紛紛起兵,這些越人後裔也隨起兵。後來他們率兵歸附了秦國的鄱陽縣令吳芮。(吳芮就是後來的長沙王)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統一了全國的劉邦無暇管理東南蠻夷之地,便重新冊立勾踐的後裔無諸為閩越王。讓他代替中央管理閩越地區。

到了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3年),漢惠帝又冊封勾踐的另一個後裔搖重為東海王。由於閩國的都城在東甌,所以在西漢時期,他也被成為東甌王。

至此,越國的後裔又再次復國。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漢武帝時期,東甌和閩越開戰,漢武帝派兵“勸架”,然後把他們都滅了。越人建立的政權,也徹底歸順漢朝,成為漢朝會稽郡的一部分,其民眾也大部分被遷徙到了江淮一帶。

至此,曾經稱霸天下的越國的歷史才算徹底被終結。


Mer86


勾踐沒有夫差的婦人之仁,所以勾踐擊敗吳國以後,殺盡吳國王室,搗毀吳國宗廟,算是徹徹底底地將吳國從歷史上給抹去了。

由此吳越地區便全部由勾踐統領,統稱為越國。在吳越之戰中戰勝的越國,逐漸成為了東方強國,甚至有春秋霸主的說法。早先吳王夫差便要與晉國爭奪春秋霸主的席位,最終讓勾踐偷襲得逞,所以越王勾踐此刻便乘勢會盟諸侯,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

越國也因為勾踐的反撲,從而延續百年,都是東方最強國。一直傳到了越王無疆這一代,越國都是非常強盛的諸侯國,跟楚國、齊國這樣的大國是並駕齊驅的。

01無疆狂妄自大,最終葬送越國。

越國跟楚國以及齊國都是接壤的,所以他們之間常常爆發小規模邊境戰役。但是大規模的滅國之戰從未發生過,直到無疆時代的到來。

楚國國君楚懷王與無疆商議,要一起討伐強大的齊國。齊國的勢力若是被削弱,對楚國的影響並不大,但是對越國來說卻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所以越王無疆厲兵秣馬,帶著大軍上路了。走到半路上他才回想起來,自己的盟友楚懷王居然沒有出一兵一卒。

句踐卒,子王鼫與立。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王不壽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無彊立。---《史記》

無疆心裡非常惱火,他覺得楚懷王侮辱了他的智商。這讓無疆想起了百年前,他的祖先勾踐曾經對付吳國所用的那一招。

當時吳王夫差要去黃池會盟,並且邀請勾踐一同前往,結果勾踐遲遲不肯發兵。夫差只好準時上路,讓勾踐跟上來。

勾踐的人馬的確跟上來了,不過他卻取道吳國國都,結果把吳國國都給滅了。這一招徹底損傷了吳國的根基,無數將士的家小都被越國俘虜,所以吳國這才戰敗。

無疆明白楚懷王這是要幹什麼,這個時候齊國壓根就不敢得罪越國,所以就想把禍水引到楚國去。於是齊國派使者前往無疆這裡,想要跟無疆一起攻打背信棄義的楚國。

無疆覺得齊國還是比較有誠意的,所以就帶著軍隊返回來要跟楚國一決雌雄。他的意圖很明顯,如果滅了楚國,那麼越國就能恢復昔年強盛的模樣,而且楚國疆土跟越國有太多接壤的地方,無疆早就想要一統楚國。

02楚越交鋒,最終無疆兵敗被殺。

無疆信心滿滿,早就想要收拾楚國,結果問題來了,楚國也已經做好了對付越國的打算。楚懷王集中了所有的兵力,對無疆發起了毀滅性的打擊。

無疆壓根就沒有反應過來,此刻便已經被楚懷王的大軍給擊敗了。無疆本人甚至也在這一戰中戰死,越國絕大多數領土都淪為了楚國的地盤。

從這個時候開始,長江以南的地區,基本上都淪為了楚國的控制範圍。而越國則成為了楚國的附屬國。自從無疆死後,越國的建制基本上消失,族人退回到了會稽山附近。

楚懷王並沒有徹底滅亡越國宗廟的想法,依舊保留了越國的建制。只不過他們只能在會稽地區生活,在名義上來說,越國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是楚國的附屬國而已。

無疆本身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打算進取天下,再次恢復勾踐時期的榮耀和輝煌。可是他不清楚的是,光靠佔領他人的地盤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要想發展好自己的國家,就必須要發展本國的生產力。如果越國的生產力足夠強大,那麼軍隊的實力也一定會跟隨著逐漸壯大起來,也就不會落得亡國的命運了。

無疆不理解這一點,一直抱著窮兵黷武的想法。這是老一輩時期的強國方針,到了無疆這一代,每一個諸侯國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的生產力,只有越國在不斷落後。

所以越國被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無疆認為自己的軍隊強大,豈不是楚國和齊國的軍隊也相當強大。最終一戰體現了真實實力,越國徹底戰敗,無疆兵敗被殺。

03無疆雖死,但是越國並沒有亡國。

秦國一統天下是大勢所趨,所以楚國即使短暫地消滅了越國,也避免不了他們被滅國的厄運。現在想想,被楚國滅或許還是一件好事,如果被戰爭機器秦國滅亡的話,可能傷亡更加慘重。

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史記》

無疆雖然死了,但是無疆的後代們並沒有絕嗣,到了秦始皇時期,無疆的後代當中,有兩位叫做無諸、搖,在當地被秦國封為君長,也就是管理當地的地方官員。

秦始皇還是比較厚道的,沒有因為他們是王族後裔就滅了人家全族。不過他們倆卻沒有知恩圖報的意思,等到天下反叛秦國的時候,這兩位居然也加入了其中。

大勢所趨之下,秦國被滅,取而代之的楚霸王項羽,並未因為無諸、搖有功勞,而封他們為諸侯王,為此這兩位心裡非常不服氣。

不服項羽,那就只能投靠劉邦了,所以他們是在楚漢之戰中,幫助劉邦的那一方。等到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以後,他將無諸立為閩越王,漢惠帝時期又將搖立為東海王。

所以越王無疆的後代,反倒是在亡國後,相繼成了王爵。福建人必須要好好感謝一下無諸,畢竟他是第一個帶人開墾福建地區的人。

與其說西漢封無諸為王,倒不如說是把他發配到了閩越地區,不過好在無諸的心態比較好,在這裡開闢了一片天地。

《史記》


江湖小曉生


當年,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兩大能臣的輔佐下,強大起來,並一舉滅掉吳國,成為春秋歷史上最後一個霸主。既然能夠稱霸一時,自然相當厲害。但是越國最終卻在歷史上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越王勾踐)

一、臥薪嚐膽,成就百年霸業。

越國在消滅吳國後,越王勾踐首先將吳國當年奪取的領土,歸還給各個國家,然後遷都琅琊,被周天子封為霸主。

勾踐死後,從公元前446—前410年,在其曾孫朱勾統治下,越國先後兼併了滕國、郯國,並使莒國成為附庸國。國力達到鼎盛時期,和齊、晉、楚並稱為諸侯四強。

墨子曾這樣評價當時的越國:“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朱勾之後,越王翳即位。趁當時齊國田和篡權內亂,出兵攻打齊國。齊國大將要求反攻,奪位成功的田和回答:“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也!”不敢與越國正面交戰,可見當時越國之強盛。

(諸咎之亂)

二、宮廷內亂,逐漸走向衰落。

公元前386年,面對日益強大的齊楚,越國的霸權開始難以維繫。同時,吳國舊勢力死灰復燃,圖謀復仇。為了加強吳越之地的控制,越王翳決定遷都吳地(今蘇州)。

此後,越國內部發生內亂,為了搶奪王位,越王翳的弟弟豫,挑唆越王殺掉太子諸咎。害怕被殺的諸咎率兵發動政變,將越王翳殺害。越國民眾在豫的操控下,又將諸咎殺死,擁立諸咎的兒子錯枝當越王。

但是,目睹宮廷政變殺戮的錯枝不願登位,躲在洞穴裡。大臣們用煙燻,才將他逼了出來。被強推上王位的錯枝戴上王冠後,站在馬車上高呼,君位呀,還是不要交給我!

公元前前373年,越人在卿大夫寺區的率領下,殺死了豫,削去吳國舊貴族權力,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為越王。十年之後,寺區的弟弟思又將之侯殺死,擁立其弟無顓為越王。

從“諸咎之亂”開始,整個越國宮廷反覆上演弒君奪位的歷史悲劇。王族之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衰退。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

(越王無顓)

三、以弱攻楚,終於分崩離析。

越王無顓上位後,面對國力日漸衰弱的越國,終於在遷都一百多年之後,將越國的國都,又遷回了舊都會稽。

無顓死後,其弟無疆繼承王位。為了重振越國國力,無疆決定北伐齊國立威中原。齊威王派遣使者勸說無疆,以楚國精銳在外征戰,國內兵力空虛為由,引誘越國攻打楚國。越國滅亡的命運,從此開始。

楚威王集中所有兵力迎戰無疆,最終越軍慘敗,無疆也死於亂軍之中。楚軍乘勝追擊,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佔領,然後在長江邊的石頭山(今南京清涼山)上,建立起金陵邑(今江蘇南京)。

經過這次楚國攻擊的重創之後,失去大部分土地的越國王室,不僅沒有精誠團結,共渡難關,反而又開始爭權奪利,割地自據。僅存的領土四分五裂,成為楚國的附庸自治國。

(楚越戰爭)

四、偏安一隅,難逃徹底消亡。

到了楚考烈王時期,楚越戰爭還偶有發生。楚國在越國南北通道的邗溝,修建了廣陵城,扼住越國咽喉。由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駐守吳地,又指示召滑挑起越國宮廷內亂。

同時,楚國攻破了越國在北方的領土琅琊。由於邗溝通道已被楚國陷斷,眾多越國人只得從海上繞道,遷居到當年夫差圍困勾踐的南山之中,越國的王系也就此終結。

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大將王翦滅楚,繼續南下佔領越國,將其都城設為會稽郡,從此越國徹底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越國不復存在,但無疆的後人無諸和搖,在天下反秦時,率領越人跟隨潘陽縣令征戰,寄望建功立業,再封諸侯。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天下,無諸和搖並不在分封之列。

兩人轉向跟隨劉邦,攻打項羽。劉邦功成,西漢建立後,無諸和搖先後被封為閩越王和東甌王。漢武帝時,東甌和閩越民眾遷徙到江淮一帶定居,從此越地也不復存在。

(參考史料:《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張生全精彩歷史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滅掉吳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勾踐之後,越國強盛百年,之後歷經戰國、秦、一直存續到漢朝,歷經了一個古代國家是由強盛轉衰落的過程。

1、稱霸天下,強盛百年

滅吳之後,勾踐北上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會盟,各國都來祝賀,這在春秋時期,相當於正式彰顯自己霸主的地位,周天子賜給勾踐“伯”。之後勾踐把原本吳國侵佔的北方土地,歸還給了各國,並將國都遷到北方琅琊。

勾踐死後,其子孫繼承了越國的強盛國力,到了越王朱勾時,讓越國成為勾踐之後國力最強的時期,發動出兵吞併小國。朱勾死,越王翳即位後趁齊國被田和奪權,出兵討伐齊國直逼齊國邊境。之後面對齊國、楚國虎視眈眈,越王翳不得不退避,便把國都從琅琊南遷到吳。

而之後,越國內部發生內亂,貴族之間互相爭鬥,越國國力遭到破壞,逐漸走向衰弱。從勾踐滅吳,至越王無顓即位,越國已經強盛百年之久。

2、楚越之爭,徹底分崩

已經感覺到越國勢力衰微的越王無顓,終於歷經一百多年之後,把越國的國都遷回了舊都會稽。無顓死後,他弟弟無疆即位,為了挽救越國於衰微,便想要出兵攻打齊國。而齊國齊威王在位,派遣使者遊說越王,以楚國在各國征戰,國內兵力空虛為誘餌,讓越國放棄攻打齊國,轉而去與楚國開戰。越國的分崩離析,就從此開始。

越王無疆聽從了齊國的建議,發動了對出國的討伐。而這個過程其實,在某些史料當中,是楚國跟越國一起攻打齊國。而攻伐開始時,楚國並未發兵,齊國也擔心被攻打,便鼓動跟越國一起攻打楚國。但沒想到越國與楚國一交戰,便迅速大敗,無疆被殺。

之後越國分裂,楚國吞併大部分原越國土地,越國殘餘勢力退居會稽,成為楚國的附庸。但整個戰國時期,越國在名義上一直存在。

3、秦漢存續,延續越國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越王無疆的後代無諸和搖,不再以越王自稱,成為當地郡長。等到諸侯反秦,二人率領越人跟隨潘陽縣令作戰。等到秦朝滅亡,項羽分封天下諸侯,並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二人便沒有跟隨依附項羽。

等到劉邦攻打項羽,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協助劉邦攻打項羽。等到劉邦成功,建立西漢,立無諸為閩越王,封地在閩中,建都東冶。漢惠帝時,認為搖的功勞更大,立搖為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人稱東甌王。

“於是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

漢武帝時,東甌國內請求全國都遷徙到中原,居住到了現在江淮一帶,之後漢武帝將閩越民眾也遷徙到江淮定居,從此越地徹底空虛。


結語

越國從勾踐滅吳之後,成為中原霸主,可依然難逃春秋諸侯國由盛轉衰的命運。越人的悍勇,即便在秦漢之爭中也有亮相,以至於名義上的越地能延續到漢武帝時。


亭安讀書


開門見山,先從源頭講起。

越國的起源

越國的建立者是越族,一個很少用族名取名的國家。越族並不僅僅等同於如今的越南,因為越族的根在中國,諸如壯侗語族中的絕大多數源自於越族。殷墟考古的甲骨文中 出土了與“越”相通的“戉”字,越人之所以用“越”相稱,因為他們最長用一種叫做“鉞”的石斧來從事生產勞動。他們所謂的勞動就是單調的伐木,他們手中的“鉞”如同光頭強背上那把很個性酷炫的鋸子。



越國的先主叫無餘,他是夏朝第五位帝王少康的庶幼子,長大後成為第一個外放諸侯,專門到會稽山為大禹看守陵墓。由此可見,無餘的存在似乎多餘,事實證明也如此,因為大禹陵儘管源於傳說,但一直被人叨唸,而無餘如同進入墓穴一樣的寂靜。直到無餘的第十九代夫鐔(xin)時,才零星的出現在歷史的屏幕上,因為夫鐔生了一個赫炟建國的兒子允常。

允常於東周敬王姬匄(gai)十年(公元前510年)建立越國。與此同時,近鄰吳國也在孫武和伍子胥的輔佐下日益強盛。一山不容二虎,決鬥是生存者的不二法則,明爭暗鬥時刻都在上演,究竟鹿死誰手,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吳越之爭

最初的相安無事,並不代表永遠的和睦。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楚交戰之際,吳王闔閭之弟夫概臨陣逃脫。原因並不畏敵,而是鵲巢鳩佔、圖謀篡位,好像楚國故施了一條調虎離山之計,最可氣的是越國還在暗中支持了夫概。闔閭怒而回師趕走弟弟,也因此與越國結怨。

公元年496年,越王允常病逝,其子勾(句)踐繼位。闔閭認為此時是滅越的絕佳時機,於是置孫武及伍子胥的勸阻而不顧,親率3萬士兵攻打越國,於是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檇李之戰”。戰爭的過程就是勾踐一個人的表演,吳軍入戲太深,一敗塗地。


(夫差劇照)

原來勾踐將一部分死刑犯分成三隊列於陣前,事先交待他們當眾自刎,不聽命令者罪及家人,服從命令者優待其家人。於是,所有死刑犯在吳國軍隊面前引頸自戮,不明真相的吳軍只看的目瞪口呆。這時,勾踐一聲令下,越軍潮水般湧入敵陣,本來穩操勝券的闔閭不僅大敗,而且腳中毒箭,不久便因傷口潰爛而死。

闔閭死後,太子夫差繼位,積極備戰,準備一雪前恥。越王勾踐先發制人,於公元前494年率3萬兵馬殺向吳國。吳王夫差奮起迎敵,雙方在夫椒(今太湖洞庭山)展開決戰。結果3萬越軍成了甕中之鱉,被10萬吳包圍碾壓,最後只剩下5000殘兵退守會稽山。越王勾踐為了免於亡國,派人向夫差請罪,表示心甘情願做吳王的僕人。

此時,吳王虛榮心爆棚,急於體驗將對手踩在腳下,肆意蹂躪的快感。再加上已經被勾踐收買的太宰伯嚭(pi)從中斡旋,夫差斷然拒絕了伍子胥殺掉勾踐的建議。由此也為日後吳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因為勾踐不僅是一個深藏不露、忍辱含垢的人,而且還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勾踐劇照)


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歷史上流傳下許多成語,沒有一個故事如“臥薪嚐膽”這麼勵志,如此激盪人心。勾踐在吳國為奴的日子裡住囚室、服勞役,替夫差養馬駕車,受盡凌辱與唾棄,甚至還為臥床的夫差嘗便症病。因此,吳王夫差被感動的一塌糊塗,三年後準其回到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馬上制定破敵良策,大臣文種搜腸刮肚獻上妙計七條:

一、用貨幣取悅吳國君臣,今其麻痺大意。

二、高價購買吳國糧草,令其積聚空虛。

三、送上絕色美女,迷惑吳王心志。

四、送去能工巧匠,讓其大造宮室,窮其財富。

五、賄賂吳國佞臣,暗中助力越國。

六、強其諫臣自殺,消弱夫差的輔助力量。

七、積累財富,操練兵馬,伺機而動。

勾踐不僅一一照辦,而且冬抱冰,夏握火,食不加肉,衣不重彩,俯薪而眠,出入嘗膽。十年之功,越國強大,而吳國卻在一片歌舞昇平中江河日下。最可悲的是,吳王夫差聽信伯嚭讒言賜死時常提醒自己要保持警覺的伍子胥,致使吳國痛失中流砥柱。就在伍子胥自殺的第二年,即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越國聲東擊西,借討伐魯國之際突襲吳國。夫差與西施做樂的姑蘇臺也付之一炬,回援失敗的夫差低聲下氣向勾踐求和。勾踐十年磨一劍,霜寒十四州。



然而,勾踐的一把火併沒有燒醒夫差,吳國的宮殿裡依舊煙籠十里,無邊風月。九年後,勾踐舉全國之力對吳國發動總攻,徹底擊敗疲於應對的吳軍。灰頭土面的夫差請求成為越國附庸,勾踐嚴詞拒絕。大臣文種用高亢的語調當眾宣佈夫差六大狀:一是殺忠臣伍子胥;二是殺諫臣公孫聖;三是重用小人伯嚭;四是數次撻伐無罪的齊魯;五是數次攻打應和平共處的越國;六是越王殺掉吳王光(闔閭),夫差不知報仇,反而縱敵為患。

此刻,夫差才明白成王敗寇的道理,仰天長嘆:悔不聽伍子胥之言,才受如今之辱,有何顏面去見地下的良臣!說完用布覆面,橫劍自裁。勾踐除掉了夫差,佔居了整個吳國,終於實現誓言,一雪前恥。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國稱雄,春秋最後一霸與歷史塵埃

勾踐是一位忍辱負重的智者,也被視為忘恩負義的小人。助勾踐擊敗吳國的另一位能臣范蠡曾對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樂。子何不去?”然而文種戀戀不捨眼前的富貴,范蠡視富貴為過眼雲煙。結果,前被勾踐賜死,後者故了閒雲隱士。其實,這個世界上的一些人是不能用道德去衡量,更無法用道德去綁架這些人,這類人就是生殺予奪的帝王。


除掉對手,殺掉功臣,勾踐率軍北渡淮河,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于徐州,然後向名存實亡的東周王室發難,逼迫周元王封自己為伯,然後坐上春秋五霸的最後一把交椅。當上霸主的勾踐不再甘心蝸居江南,詩和遠方成了他心中的又一憧憬。於是,他於東周貞定王姬介元年(公元前468年)把首都從諸暨遷到了千里之外的琅琊,距齊國首都臨淄不足400里路程。使得齊國與魯國如芒刺背,不得不小心恭敬這位遠方貴客。

勾踐去世後,子鹿郢、孫不壽延續了越國霸業。後來,朱勾殺父不壽篡奪王位。朱勾當政期間,越國達到鼎盛,疆土東至大海,西鄰楚國,南達福建,北到山東南部。但是朱勾弒父篡位行卻成為子孫後代效仿的榜樣,並引發了一系列的內訌,宮廷中弒君弒父的悲劇不停的在上演,越國貴族間也無休止的殺戮,整個國家成為一團亂麻。為此更造成越國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如同一根被點燃的蠟燭,雖然發出光亮,但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最終將化為一縷灰塵。

公元前333年,趁齊、楚對立之間,越國出兵齊國。齊國巧用四兩撥千斤之術轉移禍水,派人前往越國遊說,越國轉而攻楚。於是在楚威王發動徐州之戰的同時,又發生了越、楚之戰。在楚國有力的打擊下,越王無彊被殺,越國滅亡,吳越之地盡為楚國佔有。越國滅亡後,王族沿海岸線向南逃竄,其中一支進入福建,同土族人結合形成了“閩越”。無彊的七世孫無諸自立為閩越王。劉邦建漢後,無諸因滅秦、伐項有功,繼續任閩越王。西漢中期,閩越統治集團逐步漢化。



結語:無數王朝的興衰更替就如一條奔襲不止的長河,是河流最終要匯入大海,或是一頭扎進浩瀚的沙漠中戛然消失。而歷史又會推出一個又一個前赴後繼的王朝,如同大河的源頭夜以繼日、不知疲倦地為河流續水,注入奔騰不息的動力,好讓它們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眾王朝的消失最終都擺脫不了一個從內憂外患直至滅亡宿命,如同一個模子澆鑄而成。所謂內憂就是內部集團的爭鬥,自我消耗,不知不覺中走向衰落。所謂外患就是趁虛而入,給予衰弱者致命一擊,繼而取而代之的一類。越國的消失正是遵循了這樣一個過程。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越王相對於春秋戰國裡的其他大國,幾乎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存在。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存在是一個奇蹟。雖然它的精彩如同曇花一現,但是,它卻是最後滅亡的諸侯國。那麼,越國滅吳後,它到底又經歷了什麼?如何能撐到最後呢?

大致說來,可分為三個階段。

01 稱霸時期:勾踐安撫周邊諸侯

滅吳後,一時間越國名聲大振。但是勾踐很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畢竟這戰果也是耍了些計謀才得來的,如果當初吳王聽了伍子胥的建議,越國是毫無翻身機會。

俗話說,樹大招風,勾踐也怕自己步吳王夫差的後塵,因此,他選擇了結交鄰邦。他向周天子進貢,被周元王封“伯”。接著,將吳國的淮河流域送給楚國,又歸還吳國當年侵吞宋國的土地,另外還將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劃給了魯國。

在勾踐的一通糖衣炮彈的轟炸下,越國的國際地位馬上得到了諸侯們的承認,收到好處的諸侯們紛紛前來祝賀,勾踐如願以償地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霸王。

勾踐去世後,他的後人即位,秉持著與鄰邦友好相處的原則,100多年倒也相安無事,而這一切直到他的六世孫無強即位後改變。

02 衰亡階段:無強稱霸的作死之旅

無強即位後,天下風雲變幻莫測。看著中原諸侯此起彼伏,無強再也不滿足偏安東南一隅。於是,他將眼光看向相鄰的齊國和楚國。但是楚國實在是太大了,無強沒有把握,除非韓、魏願意和自己一起動手伐楚。然而身處四衝之地的韓魏自顧不暇,哪有功夫來考慮得罪楚國這樣的龐然大物呢?

就這樣,齊國成為了無強的目標。這時,齊國使者來訪,他的一席話又使無強改變了想法。齊國使者說:“大王太糊塗了,您渴望聯合韓魏伐楚,就是希望他們可以分散楚國的注意力,而現在楚國北部的邊境線長達三千七百里,正忙著討伐中原諸國。另外,您可以趁此良機一舉拿下讎、龐、長沙等盛產糧食的地區,以及竟澤陵這個盛產木材的地區。如此,您就可以真正地稱王稱霸了!”

無強覺得齊國使者的話很有道理,便轉頭攻打楚國。彼時楚懷王被張儀騙得賠了夫人又折兵,正要找個出氣筒,越王無強的出現給了楚懷王機會。楚懷王一改平日的頹勢,按住越國是一頓狂揍,大敗越軍,殺死無強,還將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笑納。

由於事情發生的太突然,無強壓根兒沒想到自己會葬身沙場,因此,他還沒有定下繼承人,越國也因此宣告滅亡。而越國的王族們紛紛忙著瓜分剩下的地盤和尚無人問津的南越之地。

03 後越國時代

越國的後裔從此進入一個後越國時代,就是儘可能地將自己置身事外,誰稱王便向誰俯首稱臣。

就這樣,從無強死後,後越國大概又經歷了六個階段。

  • 1)公元前306年~前222年,向楚國稱臣;
  • 2)公元前222年~前207年,會稽郡為秦朝兼併,閩中郡版圖上納入秦朝,實為自治;
  • 3)公元前207年~前202年,依附於鄱陽縣令吳芮;
  • 4)公元前202年~前138年,閩中郡分為兩部分:閩中王和東甌王;
  • 5)公元前138年,東甌王請求遷徙到江淮一帶;
  • 6)公元前111年,閩越餘部遷徙到江淮一帶,至此,越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結語:

越國,大禹的後代,從公元前2032年就建國,到公元前111年退出,它的存在之久讓人咋舌。不過,越國一直是默默無聞地存在,直到春秋末期,中原才意識到它的存在。

  • 越國在遭受了吳國毀滅性的打擊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21年後終於吞併了昔日仇人吳國。勾踐並沒有忘記方寸,而是致力於改善鄰邦關係,越國因此一度稱霸中原。
  • 所謂物極必反,勾踐的後人無強又重蹈吳王夫差的覆轍,自不量力去攻打楚國,結果落了個國亡身死的悲催下場。
  • 越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越人有機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飽受打擊的越人再也不想捲入中原的紛爭,他們偏安一方,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無論外面的朝代如何更迭,他們能做的就是誰稱王,他們就向誰稱臣。在經歷了戰國、秦朝、漢朝三代之後,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終於結束了越國的歷史。


參考資料:《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史記·東越列傳》《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楚世家》《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孝武本紀》《左傳》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通知作者刪除。

讀春秋思無忌


公元前473年,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終於是消滅了死對頭吳國,並將其領土納入自身版圖。而勢力大增後的越國並未就此罷休,它選擇乘機北上與中原諸侯會盟,並被周天子認可為“伯”,這是越國的最為巔峰的時期。

不過我們翻開史料就會發現,越國於春秋末年稱霸,到了戰國時期就如同消亡了一般(只在戰國初期曾有所大動作),而消亡了一定程度上其實就反應了它的實力一直在下坡路,最終衰弱到離開了人們的視線,讓人們逐漸淡忘了它。按道理來講,越國崛起晚,即便是吃老本,也不會一下子就吃精光,它應該更有機會在戰國時期攪動風雲,但它不說攪動風雲了,後來甚至連戰國七雄的一個席位都佔不到,比不過強國還是能理解,但甚至連韓、燕這類蕞爾小國都能高它一等,這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它為何會落到如此一番田地呢?

一、對外戰略(急於求成,以攻伐為主)

1、首先要說到的一點就是戰略,越國的一敗塗地,與越國的對外戰略有很大關係。為何這樣說呢?越國在後來的對外戰略主要以攻伐為上,一遇到問題就直接上武力,這在朱勾為越國君主之時尤為突出,當時的越國甚至還被墨子給評為四大好戰國之一,其他三個分別為老牌強國齊、晉、楚。

但我們應該清楚,這三個國家無論是人口,還是領土都比越國大的多,也就是說它們儘管曾經在越國鼎盛時期比不上越國,但靠著恢復強,復甦快(人口多、領土廣形成的天然優勢)這兩點,打完仗依舊可以得到較好的補給,從而使得損耗不會太大,但越國則不同,損耗了,如果不修養身息,很難跟得上。

但打紅眼的越國卻偏不信,久而久之就被戰爭拖垮了,而且四處征戰又導致其樹敵無數,幾乎沒有盟友,成為眾矢之的,長此以往下去,衰弱自然必成定局。

2、而且為了更加方便的對外征伐(遏制大國齊國,增加越國在中原地帶影響力)越國甚至不惜摒棄自身之根基,選擇遷都——越國將原本的都城從會稽遷往遠在北方的琅琊。

但這個遷都是絕對的弊大於利,雖然越國在短時間內確實達到了目的——對齊國造成了威懾力,還搞定了幾個小國。但長遠來看,越國將重心弄到前方,全心全意的對付齊國,卻忘了自己的大後方,它的大後方有誰呢?野心勃勃的楚國,還有一些吳地的復國勢力。

越國顯然沒有足夠的綜合國力能夠首尾相顧,結果剛前頭打勝仗,後方卻被人給暗算了,最後在齊、楚、吳三方勢力的絞殺下,最終走向滅亡。

其實若當時越國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冷靜下來,立足東南,不遷都,或是遷都虎踞龍盤的南京(當時叫做石頭城),徐緩圖之,相信有可能會是另一番光景,可惜沒有如果。

二、人才儲備匱乏(外來人才不入、內部人才流失)

越國曾經成在人才之上,但亡一定程度上也亡在人才之上。

而它之所以不受人才待見,這與其本國王室的作風有很大關係。“越人三弒其君”的故事想必大家應該都清楚,在越國似乎子殺父、父殺子是家常便飯。

而這樣的大環境下,人才們對越國有兩種看法:一個是國家太亂了,站錯隊就有可能死;還有一個是君王不知廉恥、不仁慈,說錯話又是可能會死。

在他們看來,為越國效力,橫豎都有一死的風險,那為何還要為越國效力呢?是嫌活的不夠長嗎?所以即便越王親自去請,相信也沒什麼人願意去——其實在曾經越王朱勾也確實邀請過墨子為國效力,但卻被墨子以“不用來吾道”的理由所拒絕,足以看出對越國的牴觸。

當時越國人才匱乏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對外不能引進人才;對內無人才可用”,接下來我們看這兩方面對越國整體實力的影響。

1、首先來說,沒有外來人才入駐。其實我們很多人還是小看了一個外來人才在當時能夠起到的作用,外來人才所造就的影響力在當時可以說是變革式的。因為在春秋戰國諸侯爭霸之際,各國之間靠友好的交流來促進文明傳播,顯然是不合時宜。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才則成為了傳播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

我們拿吳國來舉個例子,以此來方便理解。吳國最早的時候相當的原始,與部落無異,是後來晉國為了對抗大敵楚國,打算扶植吳國,於是派申公巫臣前去相助,申公巫臣到達吳國後,將晉國先進文明(尤其是軍事上的科技、制度)教給了吳國,這在《左傳》有記載,即:“與其射御,教吳乘車。”自此後吳國才逐漸走向興起。後來,在吳國從興起走向強盛依舊是靠著人才,楚國人伍子胥、齊國人孫武兩人帶來的本國先進文明再次促使吳國變革,最終才有了後來稱霸的吳國。

我們從這個例子中能夠看到什麼?能夠看到人才不僅是出謀劃策那麼簡單,他們還會帶來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的思想,而這些都是能夠幫助一個國家走向強大的堅實基礎。越國也曾嚐到過人才所帶來得好處的,畢竟越王勾踐曾經的壯大靠的就是文種和范蠡。但越國在此之後,再也沒有這樣的外來人才,再也享受不到其中的好處,國力自然是停滯不前。

2、其實越國也不是沒有人才,它本國也產人才,但本國太亂,註定了人才也是不肯留下來的,畢竟老話說的好“良禽擇木而棲”。

在《史記》中有記載:“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蒙被甚至可以幫助大國齊國更上一層樓,這說明越國本土也是有傑出人才的,只是可惜,其不能為己國所用,反而是為敵國所用,在本國實力不加強的情況下,敵國實力卻增強,這一對比,其實也是越國自身實力的一種退步。

不過話說回來,越國沒有人才集聚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若是其遵從道義,禮賢下士,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引得良才來投,憑著其家底,復興勾踐時期的榮耀也不是夢。

總結

總的來說,越國之亡,亡於兩點,一個是戰略,一個是人才,而這兩點我們其實都可以歸結於國君之上,因為戰略是國君定的,而人才之所以不敢前來,也是因為國君德行問題。這從側面可以看出,在古代,一個國君的賢能與否,是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興亡的。


夏目歷史君


勾踐滅吳後越被周天子承認為方伯,並一度遷都臨沂,交聘中原國家,作出一副要“融入並領導主流社會”的姿態。但周圍王族、貴族中抵制北遷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中原各國也是陽奉陰違,等勾踐一死,國都很快遷回江南(定都於吳國舊都姑蘇),從此喪失了和中原大國爭霸的底氣。

儘管越國重新南遷後軍事力量、尤其水軍仍然比較強,但戰略格局和眼光日趨狹隘,逐漸遠離戰國爭霸的中心舞臺,加上王位繼承問題始終亂七八糟(吳國、越國等南方諸侯國幾乎無一例外因王位繼承問題導致大禍,似乎表明這些和《周禮》體系相對疏遠的南方諸侯國,“立嗣以嫡長”的規則尚未完全確立,強勢國君死後往往出現王位的殘酷爭奪,如果強勢國君在位過長問題就會更嚴重,因為這樣的國君,長子與幼子、子系與兄弟系之間都會關係紊亂)。

回到越國。公元前4世紀中葉越王無疆錯誤地將“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的齊國當成爭霸對象(如果真想圖山東,當初就不該南遷,已經南遷再圖山東,只能反主為客勞民傷財),又在齊國遊說下輕率改變戰略意圖,轉而攻打楚國。楚國在上游,舟槳時代沿江上攻是不利的,吳國當年破楚是放棄江路,轉而北上從大別山一帶繞到楚國北路,而朱元璋破陳友諒則是先取江西,然後誘使陳友諒進入鄱陽湖與自己決戰,仰攻武昌時陳友諒已死,陳軍主力已經覆滅,而無疆卻直接從長江打過去,結果可想而知。

無疆被楚國殺死後,越先是被隔絕為琅琊和會稽兩塊,後來琅琊丟失,越國殘餘都南下,雖然仍有國家的名目,但世系已經搞不清楚,公元前222年王翦滅楚也順手攻破了會稽,俘虜了越國國君,越國餘部散處在從江淮到福建的廣大地區,稱為“百越”,秦國始終不能完全征服。

秦末各地起兵反秦,無疆七世孫搖起兵響應,公元前191年被西漢封為東海王,屬於外藩性質,一般不被列入異姓諸侯王序列。公元前138年改名東甌國的東海國被同屬“百越”的閩越國所逼,舉國內附,被遷徙到江淮之間,逐漸被漢族同化,這一支越國王族,後來改姓“鄒”或者“駱”。

閩越國國君也是勾踐後裔,自無疆死後長期和東甌一支仇殺,爭奪百越“正統”,其國君無諸也參加了反秦戰爭,被西漢封為閩越王,六傳至餘善(改封東越王)起兵稱帝反漢,結果被漢朝消滅,餘善之子、末代東越王居古投降被降為東成侯,遷徙江淮之間,另一個更早投降的百越首領“醜”則被封為越繇王,但沒有傳承,至此越國徹底滅亡。這一支越王后裔改姓“騶”,除了北遷江淮並被漢化者,也有不少繼續南下,定居在嶺南,甚至再往南遷居印支半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