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明朝奇人,奸臣徐有貞

1,曾經好青年

徐有貞本名徐珵,出身於南京的名門望族,從小就被家族寄以厚望。他天資聰穎,勤而好學,20多歲便考取進士,一舉成名。他也從此進入翰林院,仕途一片大好。

而且和其他的文人不同,他不僅熟讀四書五經,還精通天文和數學,在軍事上也寫過很多見解,就連歷史名將戚繼光也曾經研習過他的文章。

由此可見,徐珵的確是一位奇才,就連皇帝明英宗也對他十分看好。

明朝奇人,奸臣徐有貞

不久後,明朝的西南方出現叛軍,明英宗派兵清剿。徐珵卻語出驚人:明朝最大的隱患,不在西南,而是西北的瓦刺。這一預言,參考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非常準確了。

由此可見,當時的徐珵不僅才華橫溢,也是十分愛國的。可惜之後的“土木堡之變”,卻讓他栽了一個大跟頭。

2,土木堡之變

明朝奇人,奸臣徐有貞

1449年,明英宗出兵瓦刺。沒想到皇帝前腳剛走,徐珵又作出了他的驚人預言:此戰必敗 。

果然,明軍慘敗,連明英宗也被俘獲。北京城徹底暴露在瓦刺的鐵蹄之下,明朝也危在旦夕。而此時的徐珵,又作出了大跌眼鏡的舉動。他不僅腳底抹油,還偷偷將家人送回老家,甚至提出遷都的建議。

我們都知道,貿然遷都的風險很大,是對國家很大的不負責。因此這一提議也引起朝中一片譁然。

幸好在關鍵時刻,明朝有名臣于謙。他站出來狠狠地斥責了徐珵的建議,之後又主持大局,和瓦刺軍決一死戰。最終,于謙力挫強敵,使得明朝轉危為安。

因此在土木堡事件中,于謙可以說是最大的功臣,已一己之力挽救了整個大明。

明朝奇人,奸臣徐有貞

而這件事,也成了徐珵命運的轉折點。從此之後,徐珵成了眾人的笑柄。徐珵也自覺無臉見人,終日閉門不出,之後還改名換姓,成了我們熟悉的“徐有貞”。

而此時的徐有貞,心態徹底發生了變化。他認為很多大臣背地裡和他一樣,也做好了跑路的準備,而且也不反對遷都。自己不過是大大方方地說出來,為何會落到這番下場?他越想越氣,決定從此做一個奸臣。

3,遺臭萬年

不久後,明代宗即位。于謙覺得徐有貞雖然有過,但的確是一個人才,因此他向皇帝舉薦。然而此時的徐有貞聲名狼藉,皇帝並不打算重用他。

直到不久後,山東發生水災,朝廷雖然撥了很多銀兩,卻始終不見起色。這件事也令明代宗十分頭疼,這時他終於想到了徐有貞,決定派他治理水災。

徐有貞把這件事當作自己上位的良機。他到了山東後,不停地視察災情,沒多久就想到了治水的方法。

他拿出兩個水桶,將一個水桶切開一個大口,另一個切開體積相同的五個小口,接著同時放水,結果五個小口的水桶先放完水。

他告訴眾人,治理水災的方法就和水桶一樣,只要多開幾條支流,就能將洪水的流量分散,從而達到治水的目的。

果然,人們按照徐有貞的“分洪治水法”,治好了山東的水災。而徐有貞關於水桶的演示,也是人類歷史上十分經典的水箱放水試驗。

明朝奇人,奸臣徐有貞

在解決這一難題之後,徐有貞再次成了令人矚目的存在,一時風光無比,明代宗也將他提拔為左副都御使。然而此時的徐有貞早已不是以前的徐有貞,這樣的官職也滿足不了他的野心。

不久後,明代宗病重。徐有貞趁機謀反,他夥同石亨和曹吉祥,調兵進城,將軟禁的明英宗迎出,並一手主持,使明英宗成功登基。

更令人痛恨的是,他將於謙抓了起來,之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于謙。就這樣,歷史名臣于謙蒙冤落難。

然而風光的日子沒過幾天,石亨和曹吉祥在背後打起了黑槍,兩人蒐羅了徐有貞的不少罪名,將徐有貞扳倒。

徐有貞從此被髮配到雲南,歷經了多年的坎坷生活。在這段日子裡,他受盡罵名,過得十分慘淡。而他也似乎有了一絲悔改之意,在當地低調做人,做了不少好事。

到了晚年,徐有貞被獲准回家養老,不久後離開人世。

4,死後救國

聲名狼藉的徐有貞,恐怕怎麼也想不到,當年他的“分洪治水法”,會在他死後挽救國家。

在徐有貞去世22年之後,黃河爆發了百年難遇的水災,整個河南都成了一片汪洋,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朝廷對水災卻束手無策。

明朝奇人,奸臣徐有貞

關鍵時刻,明朝的兵部尚書白昂找到了徐有貞的治水資料。朝廷看過之後,連聲稱讚,並立刻下令執行。之後,朝廷動用了十萬人的規模,最終成功的治好了水災。而這次治理,也使得黃河的中游在近百年的時間裡,從未再發生過大型水災。

由此可見,徐有貞的確是一位奇才,為這場黃河水災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過客觀的說,徐有貞雖然滿腹經綸,但他卻忽略了立世做人的道理,尤其是他為了一己私利,殘害忠良,這也令世人無法原諒,他也因此落得千古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