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首《虞美人》写尽蒋捷一生,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无比沉痛,你怎样看?

江湖夜雨92


樱桃进士蒋捷人生中的三场雨!

蒋捷在南宋的词坛上,算得上是一个独行客,一个孤独的漂泊的旅人。他的词的风格,介于豪放派与婉约派之间,既有豪放派的深沉愤慨,又有婉约派的深情缠绵,在这个中间,蒋捷的词呈现出一种清丽雅致的特点。

任何一个人总是要生活在一个时代。也就是说,谁也离不开时代的裹挟。蒋捷身处在南宋灭亡之际,作为一个汉族的传统文人,家国的情怀似乎比较其他的人更为深刻一点。所以我们看南宋的词,呈现出两个极端。一种是愤慨的悲哀的呼唤,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能够直捣黄龙,收复失地。像岳飞、李纲、辛弃疾、刘过、陆游等,但是南宋偏安于杭州,丝毫没有进取之心,所以又大部分爱国词人们,又产生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消沉。

第二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就是高度艺术化的、审美化的山水隐逸词。词人们眼见着希望破灭,干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过着艺术化的隐逸生活。比如姜夔、吴文英等。而蒋捷的词,这两个方面都有,其实也是体现了他的绝望的心态。

蒋捷是江南人,他们家是无锡的大族。蒋捷也曾经中过进士,但是刚刚考上,南宋就灭亡了,变成了元朝了。蒋捷带着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在兵火连接的时代,流浪于江南一代,一个人孤苦伶仃,隐居终老。在元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也曾经找到蒋捷,希望他能出来做官,但是被有着强烈的故国和民族情结的蒋捷言辞拒绝了,最终作了像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

雨,在古典诗词中,总是带着忧郁的、悲哀的情绪出现的。其实并非是雨悲哀,而是人的心情。杜甫在高兴的时候,就写“夜雨剪春韭”,也写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

但大部分词人,在写雨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悲伤,就像我们在青春期的雨季,总有莫名其妙的惆怅一样。比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比如 李重元的“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比如李后主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等,无一不是悲伤的情绪。

但是无论是李清照李后主,还是李重元,他们笔下的雨,都没有蒋捷的雨那样的深沉,那样的牵动人心。因为他们的雨是一时一刻的雨,是一个片段,是一个愁肠萦绕的片段,而蒋捷的雨,却是他的一生的永远的记忆。他把自己的一生 ,都凝集在一场雨中。从而让这一场雨,穿越了时空,有了更深刻的哲学意义。

《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么美的词,我觉得如果翻译成现代文的话,那就失去了词的味道了。我们干脆就不翻译了吧。

这首词,蒋捷写的是听雨,但是他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三个阶段的人生场景,从人生的不同阶段听雨的不同感悟,来完整地折射自己的人生。

这是蒋捷的听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听雨的感受呢?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当我们还是少年的时候,总是对人生和未来充满幻想。年轻时代的梦都是粉红色的。我们曾经是白马少年,我们曾经都是五陵年少,裘马轻狂,这时候听雨,充满了青春的萌动和暧昧的的味道。红烛,罗帐,或许还有红粉佳人,纤纤玉手。

此时的雨,也有了青春的荷尔蒙的味道。这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代。这时候听雨,写雨,大概就是为了所谓的文艺吧。这时候我们对雨的感知,也许只有浪漫。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到中年万事休。从少年到中年,时光一下子就把我们引入落魄的油腻的中年。在蒋捷的时代,他的中年基本上是流浪漂泊中度过的。当他像杜甫一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时候,当他一叶孤舟漂泊在江湖之上的时候,听到的雨声,心情已经完全不同少年时代了。蒋捷说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好玩的国学想请读者朋友们注意,在南宋词中,有很多是写大雁的。蒋捷的这首词虽然不是专门写大雁,但也算是写大雁的名篇了。词人们为什么喜欢写大雁,第一大雁是坚贞的动物,它有坚定的故园之思,第二大雁长期处于漂泊之中,第三大雁是群居动物,一旦离开了群体,他的叫声相当悲惨凄厉。所以,蒋捷说自己在西风中,在细雨中,其实自己就是一只离群的大雁。这是中年时候听雨的感受,没有红烛,没有了罗帐,没有了佳人,只有孤独落寞的心境。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到暮年的时候,在哪里听雨呢?蒋捷说自己在寺院里,也许不是寺院,只是一个简陋的僧庐而已。自己早已经远离红尘,早已经没了机心,一切都归于平静了

。这个时候,蒋捷说,自己听到暮年的雨声,看着自己的鬓上的点点白发。觉得时光仿佛带走了一切。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欣喜,没有了悲哀,似乎达到了庄子所说的喜怒哀乐不入于心的境界。所以蒋捷说,所谓的悲欢离合已经不放在心里了,达到了无情无心的境界,因此,门外的雨,与我何关呢?它可以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啦!

年少时的裘马轻狂,中年时的落魄凄凉,暮年时的不动于心,通过三个阶段的听雨,道尽了一生。这何尝不是我们的一生,我们的未来?


好玩的国学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中的词,这一句是全词情绪的总结,蒋捷在这首词里是以时空顺序为结构,写出了自己历经忧患的一生,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全词来感受。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的开端写听雨从少年写起,少年时候是在歌楼上听雨的,又以“红烛”,“罗帐”来修饰“歌楼”,虽已表明是灯红酒绿的消遣之地,有了“红烛”和“罗帐”,朦胧、极度闲适和轻歌曼舞的心情、环境都呈现了出来。

壮年时候听雨是在客舟中,通过了解蒋捷的生平,我知道这客舟不是出游的客舟,是中年时候因战乱而在外漂泊的客舟。“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望无际的江面,层层低云,这样的景色足以使人觉得压抑愁郁了,紧接着的孤雁在西风中呼叫,“断雁”是掉队的大雁,成为独只的大雁在西风中因失去了同伴而孤鸣。

那么一句“断雁叫西风”,这样的动态递进就加深了前一句“江阔云低”的压抑情绪,通过孤雁在苍茫无边的环境中的凄苦无助,自然的象征了蒋捷自己在国破之后遭受流离之苦之时的状态和情绪

写完了少年和壮年,最后的阶段就是暮年之时了。暮年时,已是白发苍苍,是在那僧庐下听雨的。僧庐自然是远离尘世繁华的,经历了少年的流连繁华,壮年的历经战乱漂泊,暮年之时已是万般皆空,远离尘世了。

蒋捷在29岁时中了进士,然而五年之后南宋灭亡,此后蒋捷隐居山林,终生不仕。再对照词中的第三个听雨阶段,这便是晚年隐居时候的心情了,看着国破山河碎,心痛哀泣,历经战乱漂泊,选择了远离尘世,暮年时候在僧庐下回忆少年和壮年之时,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袭便心身。

于是在最后蒋捷叹道:“悲欢离合总无情”,就让那雨声在台阶前滴到天明吧。其实雨怎样下、雨滴的滴落是人本身控制不了的,蒋捷以无法改变的客观事物作了词的结尾,就是在将无奈的情绪做到最大化。

任雨滴到天明,就如前尘往事中所经历的那些悲欢离合般,是无奈的,无法改变的,将悲凉的情绪在结尾处表达到最顶端,全词结束,但他沉痛凉寂的心情却不会结束,沉痛的不仅仅是情绪,更是蒋捷一生离苦的命运,这一点读到者皆能感知了,


听雪话诗词


蒋捷此人宋末进士,生不逢时,朝廷气数已尽,强虏入侵。作为前朝遗老也算保住气节,拒不作元朝官员,寄居僧庐苟延残喘。晚年面对青灯古刹,郁郁寡欢。

一首《虞美人》以听雨穿针,写出了少年得意,青年失落,老年孤苦的一生。“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看境况年少时纨绔子弟,常常逛夜店,夜夜笙歌把酒言欢,美女酥身温柔乡里醉生梦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青壮年时漂泊凄凉,像失群的大雁,在宽阔的江面上坐在一叶扁舟里,听着风雨声,独自惆怅。“而今听雨僧庐中。鬓已星星也。”现已暮年,头已谢顶,住在一个破庙里孤苦无依,兀自哀叹。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回忆一生颠沛流离,不免老泪纵横。也许后悔喽。有时气节算个鸟,折一下腰一念之间会享荣华富贵。

然而,古人比现代人骨头硬多了,宁死不屈者多如牛毛,何况才为了五斗米呢?那像现在人,为了点小利益像哈巴狗一样。唉,时无关雄,使舔狗成名。





流萤之火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一首充满沧桑感的词,让人柔肠百结之中又有着酸楚。绝不逊色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李煜的悲哀与忧愁有一部分自己的原因,但是蒋捷的哀愁绝对是因为时代,因为当权者的无能,而绝不是蒋捷所能凭借自己力量改变的,如此看来,蒋捷的“愁”更多了一丝无奈。

不需要多说,只要读完全诗,就会被词人淡淡的忧伤笼罩了,简单的语句,不简单的意境。总会让人想起辛弃疾的的那首《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不同的是,辛弃疾将人的成长写到了“爱上层楼”,而蒋捷将人的成长写入了雨中。这三场听雨描述的就是他的一生,也是一个动荡的时局。

蒋捷出生于名门望族,是一个低调有才华的高帅富,官N代。少年时期的蒋捷,像许多富家公子一样过着典型的奢靡生活,歌楼之上,罗帐之中,满是风流与潇洒。但是这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表现。正直有责任感的蒋捷,不可能永远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很快他就觉醒了。

但是命运无常,人到中年虽然中了进士,但是仍然逃不过时运不济,这不是因为怀才不遇,而是因为国破家亡了,因为宋朝灭亡了。生逢乱世,他没有让自己投敌叛国,反而秉承忠烈节气。人到中年,只能客居舟中,任由自己风雨飘摇。历史的巨轮碾压了一切,又怎么会放过一个满腔抱负的蒋捷呢?

后来的蒋捷隐居山林,过着清贫的生活,只能寄居僧庐,此时已经两鬓斑白,满目疮痍,看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雨声也成了敲打他心灵的锤头。国破家难在,所谓故乡就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国破家亡的痛苦,变成了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一个人生的缩影。蒋捷的这首词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不是因为对国破家亡的同情,而是因为这样的雨声似曾相识。人生不就是如此吗?年轻的时候仗着青春年少肆意挥洒,人到中年多了忧愁,有了危机。最后晚年的时候,看尽了人世间悲欢离合,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一切都释然了。





草夕寸品文史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如今听雨僧庐下,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听雨年龄段的感悟大音希声境界由浅入深。

复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少年的听雨虽然也宁静,但用上色彩的红昏二样颜色,少年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美好时光,还是复物芸芸的大音希声浮浅层次。

壮年视野里江阔云低是社会动荡,作者还在社会艰辛根源中,断雁叫西风。表示作者走过死地,客舟里听到断雁叫西风如在梦中。所以又叫做各归其根。

而今听雨僧庐下,归根曰静。悲欢离合总无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战胜以悲哀处之。作者历近尽苍桑,无情让作者的胸怀进入天得一以清境界,所以无情,所以道是无情胜有情。

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反者,道之动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雨的声音,无是无根之雨水,作者在人生中渴望安静不却一生磨难颠簸。只有在听雨里,不出户而知天下。


我写小说江山画卦




我是人间惆怅客英子


蒋捷曾经豪情万丈,如今却满面风霜,历尽沧桑,国破家亡,人归何处?他的一生是在战乱中度过的,自然比别人更能体会其中的苦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切尽在不言中。


江边月


这首《虞美人 听雨》是我最爱的词之一。其实,不仅词人自身,很多人都经历着词中所写的人生阶段:年少的轻狂不羁;中年的沧桑妥协;老年的悲催无奈。任何时代,都有相似的境遇。


鱼说还羞


虞美人,写了人生三个时期经历的雨,我认为都是“秋雨"。总无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或人生极度的失望和不满。


风轻扬117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江苏宜兴人。通过他的字和号,你会发现,其绝非寻常之人。字胜欲,意为有毅力,有修为,能战胜欲望。老子说,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大的人。号,竹山。深山里的竹子,寓意不苟且,尚气节。

蒋捷,南宋末期的进士,宋亡之后,元朝时,很多人举荐他,他始终不肯出来做官。

蒋捷不仅以品格,气节出名,他的词也写的很好,炼字精深,音韵和谐,有人称他为长短句之长城。一首《虞美人》写尽自己的一生。原词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人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用蒙太奇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他少年,壮年,暮年的三个画面,抒发了对年华无情,岁月易逝,功业未立得深沉感慨。

上片,红烛昏罗帐,刻画了一个昏头昏脑的,风流倜傥的,纵情享乐的青春少年。一个昏字,不仅写灯昏,也画出了少年迷迷糊糊的情状。

少年的轻浮,换来的是中年漂泊不定的生活。客舟,漂泊在外地的小舟。独坐舟中,宽阔的江面上,乌云低挂,失群大雁的哀鸣,声声入耳。多么悲凉的一副画面呀!南宋王朝覆灭,自己不也是一只孤雁吗?



下片,写暮年听雨的情景。场景转换到僧庐,两鬓已斑白,无处存身,只有寄居庙宇,气氛更佳冷清,凄凉。词人漂泊一生,潦倒一生,国破家亡,词人心中积郁万千愁苦,为什么却说悲欢离合总无情呢?

悲欢离合总无情,应该如何解读?

不是无情,恰是情至最深处。词人反省一生,年少高中进士,何其风光,中年战火中,仓惶南渡,晚年寄寓庙内,彻夜难眠,窗外阶前的雨,一滴一滴敲打在心坎上,情已至最深处,伤已至最深处,痛已至最深处,心头已麻木,正所谓情到深处已无情。



主张放下执念。也可以这解读,人到老年凡事要解脱,要放下,任你阶前滴到明,我自心静如水。愧悔有何用?现在的一起,都是以前造的业,不如看淡一切。

蒋捷这首词,手法之奇,风格之新,情致之深,前无古人。跳出词外,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看法,少年的轻浮,快乐,会换来中年的辛苦奔波,晚年的愧悔自责。还是借用两句诗来做结尾:

少年辛苦终身事,人间正道是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