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大国小史


首先说结论吧,确实是即兴创作。

但这个即兴创作不是灵感乍现,不是前天晚上做个梦,神仙托梦告诉他一篇文章。

《滕王阁序》是属于水到渠成,厚积薄发。为什么这么说呢?


1、阅读积累

王勃家里是书香门第,他爷爷王通在隋炀帝时是经学大儒,王勃还是初唐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

王通可能不熟悉,但他的学生:薛收,是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

温彦博,后来做了唐朝的宰相——中书令;

杜淹,唐朝的吏部尚书。

王绩在隋朝就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但他不爱做官,性格比较洒脱,且嗜酒如命,最后干脆专职酿酒,还写了本《酒经》。

王勃还有几个哥哥,也都是学霸。要说在这样的家庭里,有氛围,又有条件,还有竞争,按照概率来说,总能有一个天才,而这个天才就是王勃。

6岁,王勃已经能作诗,能写长篇文章。

9岁,读颜师古的《汉书注》,还撰写了十卷学术论文,指出其中的错误。

10岁,熟读《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这些是被记载的,还有没被记载的,总之王勃光阅读量已经打败全国80%的人了。而且,他不但读的多,他还有输出,这就到了学习的高级境界了。

现在有的人说经常看书,但到真写的时候,却写不出来,这就是没能融会贯通。

这是能即兴写出《滕王阁序》第一个原因,海量阅读并且能够输出。


2、刻意练习

我们知道《滕王阁序》是骈文,根据王勃的阅读量,南北朝时期的骈文,王勃肯定看得滚瓜烂熟了,而且,他还自己写过许多。这就是为什么他能一气呵成写出《滕王阁序》的另一大原因。

王勃14岁就给当时的右相刘祥道上书,文章分别从军事、政治、经济、用人制度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整篇文章横贯古今,气势宏大,激情澎湃。居然还毫不留情地喷了刘右相,说“此君侯之未谕”,还喷了四次。

刘祥道乍一看觉得文采不错啊,一问,这谁写的?回说,王勃,14岁。刘祥道一看不得了,文章如此老练竟然出自一个少年之手,赶快把王勃找来见了一面。

见完面更不得了,说:“此神童也,因加表荐”。

于是王勃15岁就当了七品的朝散郎,后来王勃又经人指点,给皇帝上书《乾元殿颂》,当时乾元殿刚造好,于是王勃写了篇歌功颂德的赋,有兴趣大家可以看原文,论形式,论华丽,那也不亚于《滕王阁赋》。

类似的骈文王勃没少写,包括那篇让他丢了前途的《檄英王鸡》。

这还是正式公开的文章,还有没公开的肯定更多。

所以阅读量,加上后天的刻意练习,这是第二个原因。


3、人生经历刚好

当时到滕王阁的时候,虽然王勃还很年轻,但却经历了许多人生坎坷。

到太子府里因为一篇檄文,皇帝都亲自过问,被逐出沛王府。后来重新有机会成了参军,又因为自己脑子发热,杀了人被关进死牢,要不是遇到高宗大赦天下,我们也看不到《滕王阁序》了。

王勃路过滕王阁,也是因为去看被自己连累的老父亲。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是王勃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当要写《滕王阁序》的时候,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有条件都具备。

于是,你看《滕王阁序》,开头写景,这种骈文他不知道看过多少,写过多少,所以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第二段借景抒情,表达自己观点,这是升华,你看唐诗里面哪有单纯写景的,这种写作套路王勃也练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

最后一段想到自己的过往经历,这时候他也看破一切了,你说破罐子破摔也好,看破世俗也好,但此时王勃写文章不用顾忌要写给谁看,要讨好谁,也不用顾忌别人评价。

所以这篇《滕王阁序》毫无顾忌,完全是真情流露。有人说,没有痛苦的艺术家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所以,饱尝世间冷暖,经历过挫折困苦的王勃,终于完成了这篇日后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

有句话说,大多数人的努力还轮不到拼天赋。

王勃是个天才,但绝不是你想的,就是因为天赋使然,只是,他的努力你看不到罢了。


我是ChrisQu,C叔聊历史,有趣有料有思考,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C叔聊历史


王勃的《滕王阁序》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名,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代表了中国骈文的最高成就。曾有人问如何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作品,殊不知《滕王阁序》这样的雄构不是写出来的,那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生生夺得的一段天地造化,所以《滕王阁序》一落笔满座皆惊,这篇文章,本身就是神迹。

《滕王阁序》一文,一气贯注,奔流而下,不可遏止,读者甚至能够想象出这位少年天才挥笔遽然而就的情形。《唐才子传》记载了王勃创作《滕王阁序》时近乎传奇的创作状态:"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这篇605字间融合了59个典故的华章,竟然是倚马而成的急就篇,而王勃此时不过26岁。无怪人们要把种种奇诡的传说附丽于此文上,如中源水君托梦送他一阵清风助他赴会、如王勃落水是因《滕王阁序》惊动天人故被召到天上、如王勃落水后在水边徘徊不去吟诵落霞孤鹜一联......围绕着《滕王阁序》衍生出来的种种传说,暗含着人们对这篇超乎想象的神作的敬意。

那么《滕王阁序》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六朝体,盛唐声"。具体而言,从内容上来说,《滕王阁序》摈弃了六朝骈文轻靡滞重、风骨不飞的弊病,注入了初唐文学那一种凤雏初啼般的远阔高华的气韵;从形式上说,《滕王阁序》是对魏晋六朝骈文成就的继承和超越

内容:以初唐文学的刚健骨气涤除六朝柔靡之风

王勃的骈文气象高华,气势刚健雄赡,腾跃流转着一股阳刚之气,现出和丰藻克赡、风骨不飞的六朝骈文迥然相异的初唐面貌来。"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杨炯为王勃作序时的这四句话正是对《滕王阁序》最好的形容。

骈文是中国文学所独有的一种现象,是一种以骈词俪语、隶事用典、声律对偶为主要特征的文体。陈寅恪先生曾在《论再生缘》中说过:"中国之文学与其他世界诸国之文学,不同之处甚多, 其最特异之点, 则为骈词俪语与音韵平仄之配合。"骈文最特异之骈词俪语、声律对偶、隶事对偶使骈文绽放着一层独一无二的魅力,但也给骈文带来了繁冗滞重、柔靡卑弱的弊病,受到宫体诗风影响的六朝骈文尤其如此。

王勃等初唐四杰对延续了六朝积习的唐初骈文感到极其不满,于是试图变革初唐骈文。初唐四杰里的杨炯给王勃的文集作序曰:"常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王勃试图以刚健之气荡除六朝骈文中的柔靡卑弱之风。王勃是非常注意文章之刚健挺拔之气的,读《滕王阁序》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文中蕴涵着的那一种沉潜内转的独属于初唐的气韵。"凡文章有劲气,能贯串,有警策而文采杰出者乃能生动,否则为死。盖文有劲气,犹花有枝干。条干既立,则枝叶扶疏;劲气贯中,则风骨自显。如无劲气贯串全篇,则文章散漫,犹如落树之花,纵有佳句,亦不足为此篇出色也。"文章劲气贯串,则风骨自显,气韵生动。王勃以雄富才力随心所欲驱驰众多典故,《滕王阁序》典故俯拾皆是,却没有给人以细碎割裂之感,而是纵横捭阖、放逸飞扬、气脉贯通,原因就在于这种一气贯串的初唐气韵。仅说初唐气韵可能失之玄虚,那么读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者说如何感受到这种沉潜内转的"气"呢?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溢全篇的真切情思;二是充实丰富的内容。

《滕王阁序》一文充溢着王勃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时不我待的焦虑。"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实在是掷地作金石声之作!如此密集的典故却没有妨害王勃情感的传达,即使是一个高中生也能感受到《滕王阁序》那种几欲挣出纸张的那种昂扬奋飞、激越不平的青云之志和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滕王阁序》字里行间左冲右突的激越情感,赋予了《滕王阁序》勃勃生气,奏响了从靡靡之音到盛唐之音的序幕曲。这种激越情绪正是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六朝文人所无而初盛唐代文人独有的,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到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再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浪强过一浪,终于汇聚成一支盛唐文学合奏曲。

如果说激荡于文中的情思是《滕王阁序》的血肉的话,那么充实丰富的内容则撑起了《滕王阁序》的筋骨。王勃出身于书香门第,世代诗礼传家,隋代著名大儒"文中子"王通是王勃的祖父,写出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王绩则是王勃的叔祖。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的王勃天资颖悟,识见宏远,自小就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才智:六岁善文辞,九岁作十卷《指瑕》指摘大儒颜师古《汉书》的过失,十岁包综六经,十一岁从道士曹元习《周易》,十五岁向刘祥道上书纵谈国事,此后频频向皇帝王公大臣上书毛遂自荐,二十岁因作《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二十六岁,作《滕王阁序》。在这么短的生命历程里,经历过起起落落的王勃已经品尽了人生的百种滋味,苦难是时代对天才的玉成,《滕王阁序》那厚重的意蕴也正得之于此。

王勃身处在唐代这样一个太平盛世,又自诩身怀大才,却始终沉沦下僚、偃蹇终身,促使他重新审视反思宇宙与人生。于是我们在《滕王阁序》中看到王勃超越了一己之私的宇宙意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看到了他以个人悲剧而移之于全体人类之悲剧的悲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看到了他对人类面对的共同命题的审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他体悟了人生的无常,却并不灰心丧气,"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不是不怨怼,不是不愤懑,然而怨怼愤懑之后又昂然高振,高举了要求通过建功立业来显露生命力的旗帜。"哲人不遥, 四杰踵武",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使得文章更为厚重了。



形式:魏晋六朝骈文成就的继承与超越

《滕王阁序》在艺术形式上充分吸收了魏晋六朝时代的骈文成果并且超越了前人,无论在辞藻文采、隶事用典还是偶对声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骈文体制的弊端挡不住王勃的才气,而是反过来成全了《滕王阁序》腾跃高翔的气势。

先说辞藻文采。《滕王阁序》辞采流丽华美,灵动无滞。这既得之于王勃无双的才气,也离不开对六朝骈文的继承与发展。骈文发展到六朝进入了繁盛期,但也暴露了流于语言形式美而空泛无物的弊病。

王勃的骈文吸收了六朝骈文的流美华丽,但又突破了六朝骈文那种板滞晦涩、堆砌辞藻的旧习,他为情造文,用细致具体的描写创造出开阔的意境。著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自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句。落花芝盖句不可谓不精致,然而前一联妇孺皆知,而后一联鲜有人知,原因就在于落霞一联境界开阔,气象壮大,读之则江南秋景历历在目。天边数点孤鹜和落霞竞驰于天际,极目远望,水天一色,浩浩漭漭,似乎作者的思绪也随之放飞了。回头再读"落花"联,顿感境界狭小了。

再说用典。六朝骈文为人所诟病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味堆垛填塞典故,如獭祭鱼,导致文章琐碎零星,不忍卒读。王勃也喜用典,《滕王阁序》一文605字间融合了59个典故,但他的用典却产生了正面的效果,"如水中著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王勃典故运用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滕王阁序》一文用典虽多,但大多数典故都是为古人所熟知的典故,并且都统一于主题之下,精切而典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相邻的这三组典故共同表达了王勃盼望能遇到赏识、引荐自己的知音的迫切心情,显得委婉、含蓄。

王勃骈文为四杰之冠,代表了初唐骈文风貌,《滕王阁序》正是王勃最有典型最为杰出的骈文成就。莫道才对王勃骈文的这一评价放在《滕王阁序》上也很准确:"继承了徐、庾的骈文艺术成就,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从而能在徐、庾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滕王阁序》千古第一骈文的名头,绝非浪得虚名。

还有哪些优秀的骈文有资格争第一?

除了《滕王阁序》外,《与陈伯之书》《北山移文》《与宋元思书》《哀江南赋序》《代李敬业讨武瞾檄》等也都是文学史上的骈文经典。能否与《滕王阁序》一争高下,就要看读者如何思量了。


一往文学


我们后人对于《滕王阁序》的讨论,主要都是围绕着王勃何岁作文而谈,基本上没什么人质疑王勃是否为即兴作文。

但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的传言:1300多年前王勃在滕王阁即兴作文时,有人哗众取宠,冒称此文早已有之,却惨遭王勃当场打脸。

这个人据说就是洪都大都督阎伯屿的女婿吴子章。根据《新唐书·王勃传》的记载: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阎公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提前准备佳作,以便在宴会时大展其才,压倒众人。在场者都知道其中的猫腻,所以诸客莫不敢作序文,唯有王勃“沆然不辞”。

王勃的挑战自然引得都督不满,但谁料他却写出佳作,众人都感叹王勃乃天才也。

吴子章看到王勃坏了自己的好事,心里既不高兴,于是高声说:“这明明是先儒遗文,你王勃好不要脸,居然伪称是自己新作!” 随后,他高声背诵《滕王阁序》,竟无一字差错。

众人疑虑之时,王勃不慌不忙地应对道:“您说这是先儒遗文,请问文后附有诗吗?”吴子章道:“自然没有!” 于是,王勃离席,挥笔作诗一首,并称:“文后原有诗八句,不知诸公有人记之否?” 诗云: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看到这首诗后,都明白了刚才吴子章是在撒谎,都对王勃的才华表达了敬服。


HuiNanHistory


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此时的他,已游历了东南西北,胸中万卷书,脚下万里路,得意过,失意过,眼界胸境都已成熟,最有才华的青春,峥嵘勃发却无处发泄,内心刚好需要一场势不可挡的倾吐。

  外环境上,滕王阁巍峨新耸,阎都督高朋满座,再加秋高气爽,胜饯醉人……恰如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大自然写兰亭序,占尽一切飘逸的风情,王勃在滕王阁上泼墨挥毫,也得了高情万古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的才华喷薄而出,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如西山的风雨,铺天盖地;如南浦的朝云,绚烂多姿。

  一切都是那么地巧合!

  所以,好事的后人,还特意为王勃捏造了一个“时来风送滕王阁”的神话:王勃在赣皖交界处的马当山,船行遇阻,夜间有白眉神仙对他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高会,若赴宴会,作文章,可不朽。虽然两地相距六七百里,然神风相助,王勃只觉祥云缥缈,一夜时间,竟然真赶上了滕王阁的大宴。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知其名气,欣然相邀。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庆祝新阁落成,同时想借机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为此,他让女婿事先写好诗文,熟记于心,席间假为即兴之作,以博才名。

  当阎都督让人备好纸砚,假意请诸人作序时,与宴人士,都非常识趣,只答应写了诗歌应付,而写序的重任,就推托自己才识不足,当需孟学士执笔。谁知笔墨推到王勃面前时,他竟毫不推辞,当众挥写起来。

  阎都督不高兴了,懒得为王勃捧场,起身离席,转入帐后,暗中派人盯着王勃,写了些什么,及时汇报。

  王勃开笔:豫璋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说:老生常谈而已。再往后听,越来越精彩,都督开始沉吟不语。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把女婿都忘了,惊叹道:“天才也!”。于是,阎都督重新入席,为王勃鼓掌。《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让我们多摘两句,复习一下这千古绝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些话语,多么大气磅礴,多么雄浑苍劲!虽然身陷困境,依然自信乐观,盛唐精神,在王勃身上光芒万丈。

  在这宴上,王勃除了亮瞎眼的序,同时也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因为序太有名了,诗就被淹没了。他《滕王阁诗》,其实也同样铿锵有力,时空绝美,读起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碧海晴天58930576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吗”。

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

这是《旧唐书》对王勃的部分记载。

第一次读到《滕王阁序》就被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惊艳,而这一句,也将历史永远定格在千年前“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人生漂泊在外,难免伤怀“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然而生活并不都是感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初唐四杰之一,自幼聪敏好学,《旧唐书》有记载,他六岁时就能流畅行文,被赞为“神童”。

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撰《指瑕》十卷,这是什么概念?颜师古是谁?是隋唐超级大儒,其在史学、藏书等方面均有非常大的成就,王勃居然在九岁的时候就可以对这位大儒所注的《汉书》撰写十卷长文!

十岁的时候他便饱览六经,十二到十四岁的时候又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

十五岁呈《乾元殿颂》,接着就成为最年轻的官员。

看看这人生履历,古往今来,堪与其比肩者,能有几人?

这样一位才情卓绝,惊才绝艳的天才,即兴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绝唱是情理之中的事。


六道消息


这是一个经典的骈文“擂台赛”,以王勃的聪慧,肯定是即兴之作,王勃的一生,可谓是成也聪慧,败也聪慧!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千古绝唱!

王勃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十岁时便饱览六经。666年,未到弱冠之年的他就科举及第,被授予朝散郎职,唐高宗读到他的《乾元殿颂》,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连声惊叹:“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他后担任沛王李贤的修撰,一篇《檄英王鸡文》讨得沛王欢心,却被唐高宗不齿,认为他对斗鸡这样的不务正业不阻拦、反而助力,将他逐出京城。后因窝藏、杀害犯罪的官奴入狱,幸亏遇到大赦得以生还。但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贬到海南当个县令。

也正是满怀对父亲的愧疚,他出狱后前往海南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恰逢都督闫伯屿借新修滕王阁,大宴宾客之际来展现女婿吴子章的才学,假意请王勃也写一篇,这时的王勃刚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又有深厚的文学积淀,一挥而就这篇冠绝天下的骈文。

据说吴子章有过目不忘之才,说是王勃剽窃他的文章,并将此文一字不错背诵出来。王勃问其后面还有一首诗,能不能背出来?吴子章无言以对,而王勃则即兴一挥而就: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毕,众人无不称赞,也令吴子章羞赧而退!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在探望父亲回来渡海溺水而死。





三悟轩


文以楼名,楼以文名,二者相交辉印,相得益彰。黄鹤楼和崔颢,岳阳楼和范仲淹,腾王阁和王勃,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家喻户晓了。这几天重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腾王阁序》等经典名篇,再次领悟了经典的魅力 ,品味了经典带给人身心的愉悦。个人认为,从思想性、文学性、影响力、历史记录等方面来看,千古一赋《腾王阁序》都是王勃的”即席之作”。在秋高气爽的重阳登高节,阎都督大宴宾客于《腾王阁上》,高朋满座,大咖云集,年少轻狂、初出茅庐的王勃不懂谦让,即兴而作此千古名篇。通篇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从文学成就上看,王勃的《腾王阁序》是在文思泉涌的激情下一气呵成,故而辞藻华丽,美不胜收。句子长短错落,一字句、四字句、六字句转换自如,铿锵有韵味。通篇对偶,排比,用典,留传后世的成语就达40余个,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王勃飞扬的才思,无人能比。只可惜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惜。从影响力来看,《腾王阁序》入选《古文观止》,传诵千古,入选高中教材,所以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实至名归。

从思想性上看,《腾王阁序》用了一系列典故,表达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和怀才不遇的思想。年少轻狂的王勃急于在盛大的Paty上显露自己,不惜得罪主人,让阎公拂袖而去,借文言志,表达了个人怀才不遇的不平和不满,个人色彩浓厚。也符合古代年青才子们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从《腾王阁序》内容及历史记载来看,作品是即兴而作,可谓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据记载,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此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据传,阎都督有意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所以,千古名篇《腾王阁序》为王勃即席而作,有历史记载,应该属实,确实验证”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才高八斗,文采飞扬,决不是浪得虚名。







襄阳草根秦


说起滕王阁序,相信大家都会想起这么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意境啊,读之让人心驰神往!   

虽然我记得这句,是因为高考时候突击复习的需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们能够做到心无旁骛的,真正的静下心来欣赏这篇美文的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文中意境之美。

这篇滕王阁序到底好在哪?好就好在他彻底摒弃了南北朝时期,有些偏软,华丽而无风骨的文风,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有点“娘炮”,整篇文章有一种盛唐风骨,到处都体现着一种恰到好处的阳刚之美,字里行间,投射出一种大国国民宽广的胸怀,体现了一个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精神面貌。   

王勃的文风也是这个时代的体现,南北朝时期,代表中华正统的南方的世人们偏安一隅,整日清谈为乐,整个社会处在一种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畸形的状态,这种畸形的风气,对整个骈文的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整个文坛的文风也处于一种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而王勃所处的初唐时期,正是我国封建主义时期最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一个时代,大唐帝国迅速在废墟中成长起来,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劲的对手,成为了天下的霸主,伟大的唐太宗皇帝更是成为了天可汗,大唐的国民见证了一个超级强国从无到有的崛起过程,他们亲眼看到了曾经雄据草原让人们瑟瑟发抖的颉利可汗,在大唐皇帝的天威之下,变得能够好客善舞。

他们亲眼看到了大唐帝国的军队所向披靡,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信心,他们有着最为开放的胸怀来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最重要的是他们以是唐人为傲!

就是拥有这样的心态,所以王勃才能写出这么大气磅礴的作品,正是因为有了唐人的骄傲与自信,王勃等初唐四杰才能一扫六朝之萎靡,奏响大唐之最强音!   


那么,滕王阁序是不是作者王勃的即兴之作呢?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王勃早就有了腹稿,证据之一就是短短的几百个字里居然使用了46个典故。

其实这件事情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并不难做到。古代书生可不学习数理化,他们学来学去还是这些儒家经典,二三十年如一日的学习,他们早就对这些经典中的各种典故烂熟于胸。

尤其在唐朝的时候,由于活字印刷技术还没有出现,书籍并不算多,这样一来更是将难度大幅降低。

在红楼梦元妃省亲的桥段中,宝钗见宝玉写的诗中用了元妃并不喜欢的绿玉一词,连忙改成绿蜡,并且将绿蜡的典故告诉了宝玉,使他免于出丑。

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在古代每个读书人胸中都会有许多这样的典故作为库存,所以王勃被滕王阁上的风景所感的时候,文思涌动,这些原本就已经烂熟于胸的典故就如同泉水一般喷薄而出,这也是正常的现象。   


第二,他有这个文字功底。

王勃出身书香门第,六岁就能够写文章,我的天呐,说来惭愧我六岁的时候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这可是超级神童!他的文学功底非常了得,对于文字的驾驭,运用的能力也是从小锻炼而来的,所以虽然年纪轻轻却功力非常深厚。   

第三,王勃的坎坷仕途让他有感而发。

古代人讲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成本领就要出仕做官,王勃也不免俗。可是他的官途坎坷,短短几年,就先后两次被贬,甚至还连累的父亲被贬到越南去做官。这个打击对于王勃的影响非常的大,他已经对做官失去了兴趣。

而此番创作滕王阁序,正是他到越南去探望父亲,经过南昌,应邀而来的。他的内心还是比较悲怆的。这可以在他的槛外长江空自流等句子中有所体会。


  

当他登上滕王阁远眺风景时,各种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王勃顿时文思泉涌,一篇美文脱口而出,有美景,有博大的胸怀,也有壮志未酬的悲怆,读之让人回味无穷!


历来现实


王勃有才不假,说即兴而作有点过了。

有雅望之都督阎公,在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举办一场胜饯,且宾主尽东南之美,可谓盛大。虽说君父作宰,路出名区,若无邀请,其又怎能进得去啊。

既有邀请,且躬逢胜饯,来之前,那时虽没百度,资料肯定要查的。甚至一路上都在想这个事。

王勃六岁能文,十岁即览六经,十六就登及第朝散郎。后入沛王府,因《斗鸡檄文》被逐,又因杀官奴而入狱,可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自此心灰意冷,有意远离官场,舍簪笏而于百龄,从洛阳出发,一路南下,要奉晨昏于远万里。途径豫章,心中有丘壑,才就《滕王阁序》。

王勃一心向仕,三尺微命,即通晓人情世故。其序所言,如此谦虚之童子何知,如此恭敬叹宴会盛大之躬逢胜饯。此时王勃虽有退意,但心知此必扬名立万之机,不免亦心潮澎湃。后来从父亲处而回——没有奉晨昏,也可看出其复山再起之心。

王勃有此大才,且傲人,必遭他人嫉妒。官奴之事可鉴,这次返途,是不是又惊动了某些人而致溺水而亡,就不得而知了。

只謂英年早逝,天妒英才罢了。


蛰先生


问题:《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前言

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的创作过程,《新唐书·文艺传》有过记录,从这段文字来看,肯定是有人提前准备了,但是王勃成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挥笔立就,搅了人家的好事。

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的记载。

一、《新唐书·文艺传》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洪州都督阎公本来是让自己的女婿来露脸的,宿命,即提前安排的意思。自古以来的文人雅集,有不少人是提前有准备的,这种提前预先构思、草拟好诗文,准备第二天“提笔而成”的做法被人称之为宿构。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做文章,“举笔便成”,而且不再修改,所以别人都不相信他是即席携程的,认为他是“宿构”,提前有准备。

那么王勃本人是不是提前有准备呢?

二、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对于王勃在滕王阁的表现,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写的很精彩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辛文房说,“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王勃提笔就来,而且一会儿就写完了,还“文不加点”。

您相信吗?

三、王勃写《滕王阁序》的三种可能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举笔便成”呢?那就不太好武断的下定义了。 老街来分析一下“举笔便成”的三个可能。

1、没有准备的“举笔便成”。

王勃确实没有准备,当场写了出来,而且不需要修改。

2、提前一天把文章写好了

有备而来,而且目标明确 。他提前写好了滕王阁序,而且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当场能够文不加点的一气呵成。

3、写过很多类似文章,所以写滕王阁序并不费力

这种可能其实和第一种可能相似。王勃虽然没有什么准备,但是以前做过很多类似《滕王阁序》的文章。

好比现在的考生写高考作文,高中三年已经把高考作文的各种类型练习得炉火纯青,无论高考时出的什么题目,都可以“顷刻而就,文不加点”。

滕王阁集会的文章可比高考容易猜测,闭着眼也能知道写什么题目与内容 。

四、王勃的其他骈文

1、王勃14岁作品《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东海取乐於箪瓢,南山异志於文史。餐花佩叶,入兰室而谈元;挹露攀霞,坐松扃而啸逸。扬子云之澹泊,心窃慕之;嵇叔夜之逍遥,真其好也。未尝露才扬已,饰小智以惊愚;假势凭时,托中人而树迹。遍游天下,寒心於将相之门;独守太元,侧身於名利之境。尝谓奉琴卮於北牖,咏诗礼於南陔,坐商洛而折云英,临江湖而采烟液,生愿毕矣。而属鸾扃停逸,频虚不次之阶;鹤板徵贤,累发非常之诏。天下有道,吾岂匏瓜?承达人一顾之荣,辱公车再辟之礼。平津侯之博物,终屈奉常;贾大夫之才名,犹逢绛灌。况庸者而可免於此乎?君侯要津先据,图海盛於当时;下官覆篑方勤,为山始於今日。

2、王勃十六岁的作品 《乾元殿颂》 节选

我大唐鸡浑指极,树神宰而制山河;鹤谶裁仪,辟太虚而有天地。黄精吐瑞,潜龙苞象帝之基;紫气徵祥,鸣凤呈真王之表。高祖太武皇帝虹星湛色,开宝胄于金壶;蛟电凝阴,发皇明于石纽。白蛇宵断,行移海岳之符;苍兕晨驱,坐遘?雷之业。属东邻委驭,扇虐政于丛祠;北拱隳尊,紊皇图于宝极。蜚鸿集野,瞻乌鲜投足之因;青犊啸风,群鹿无择音之所。天街五裂,截鲸浦而飞芒;地纽三分,触鳌山而按节。元虬在御,扫圻甸而廓星都;黄鸟分麾,动扶摇而骇?阵。镳宫仗钺,跨高陌而登元;辔野韬戈,陟圯坛而拥号。皇图不恃,圣人追卷领之风;神器无私,才子奉褰裳之运。

结束语

有一种记载,说王勃写《滕王阁序》时,仅仅十几岁,《滕王阁序》和上面的两篇文章写成时间差不多。

还有人说, 《滕王阁序》是王勃20多岁时写成的。无论王勃到底多大,他当时已经写过了很多类似的文章 ,再写《滕王阁序》的时候胸有成竹,没有太费劲。

相比较上面两篇文章 ,《滕王阁序》文采飞扬,精彩得多,老街比较相信是王勃20多岁时的作品。

至于王勃是不是提前一天在宾馆里复习了一晚上,老街就不知道了。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