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讓漢人最為驕傲的王朝,徹底消滅外患,亡國前仍有“餘威”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亙古綿長,在這段歷史中,匈奴作為華夏族的對立面,從未缺席過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他們一直是讓中原統治者深為頭疼的存在,自秦末漢初以後,匈奴成為了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縱使是一舉蕩平六國的秦始皇,也被匈奴騷擾得不勝其煩,甚至修築萬里長城以抵禦匈奴的進攻,往後的封建王朝基本都有修築長城的習慣,你修一段牆,我修一段牆,讓萬里長城成為一個世界奇蹟,其實它一開始就是防禦牆罷了,什麼文明不文明的,是保命的。

匈奴是生活在蒙古大漠的遊牧民族集團,自秦始皇將他們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此後他們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由於地理條件的差距,匈奴人漂泊不定,但他們對中原的威脅似乎更大了。

匈奴,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可以長途跋涉地遷徙,不像中原百姓以農業為生,若是遇上天災,很有可能就連饑荒都無法度過。所以中原統治者無數次派出軍隊清剿匈奴,這幾乎是每個有著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想要做出的功績,可中原軍隊始終無法將匈奴人趕盡殺絕,“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很快他們就捲土重來,形成更大的禍患。

讓漢人最為驕傲的王朝,徹底消滅外患,亡國前仍有“餘威”

當然,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原地區出現過無數政權,按照概率和萬物相生相剋的說法,總有一個能夠壓制匈奴,這個朝代就是漢朝。漢武帝劉徹憑藉將匈奴驅逐到漠北,並且憑藉這一功績,足以讓他在古代數百位帝王中“封神”,說是千古一帝也不為過。

而且此後很長一段時期,匈奴對於漢朝的威脅基本被解除,同時,整個中原邊境地區的異族都被漢朝強大的武力震懾威壓,可漢朝的軍事實力一旦衰弱,那麼野心勃勃的匈奴勢必會捲土重來。

漢高祖劉邦曾率領大軍討伐匈奴,結果鎩羽而歸,原本是想著宣揚國威,震懾邊境的,結果自己差點掛了,提起來十分沒面子,所以漢朝很久都對高祖白登之圍一事諱莫如深。

讓漢人最為驕傲的王朝,徹底消滅外患,亡國前仍有“餘威”

後來漢朝只得採用和親政策,力求與匈奴維持和平的局面,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家推行的休養生息政策讓漢朝國力大增,為日後漢武帝大刀闊斧地改革奠定經濟基礎,也就是說漢朝先富了,然後才有錢徵兵養兵。

有了錢,漢武帝也有錢訓練軍隊,原本薄弱的軍事實力也在漢武帝手中發展到巔峰,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其中尤屬打敗匈奴的功績最為顯著恢弘。

漢武帝派出以衛青、霍去病為首的將領征討匈奴,先後進行過三次大規模戰爭,一步步將匈奴逼上絕路,收復河套並佔據河西走廊,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關係,使得匈奴四分五裂,北部匈奴勢力遠遁漠北,逃到歐洲,漢朝與西域之間從此能夠連通,匈奴在漢武帝活著的時候,半步不敢踏入中原。

這也應了那句——明強犯漢者,雖遠必誅。

讓漢人最為驕傲的王朝,徹底消滅外患,亡國前仍有“餘威”

南部匈奴歸附漢朝,皇帝為之賜姓,雙方關係還算友好,彼此還多次進行和親,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正是出自這個時期,這裡的和親並非是戰敗求和,而是出於政治合作考量,免得兩國百姓無辜遭受戰火牽連,同時也互惠互利以發展兩國國力。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群雄割據,挾持漢帝的曹操將匈奴勢力分化,讓他們彼此牽制,如此曹操沒有後顧之憂,正是因為漢朝對進行匈奴長達數百年的打壓和摧殘,使得匈奴即便清楚漢室衰微,但還是沒有起來反抗,這種震懾力讓匈奴不敢輕舉妄動,才讓中原免於生靈塗炭。從這點上看,漢武帝無疑是千古一帝,而漢朝雖死仍然有餘威,即使亡國,依然還像瘟神一樣活在匈奴人心中,活在周邊各民族的心中。漢朝即使亡國前,依然是最強的。

讓漢人最為驕傲的王朝,徹底消滅外患,亡國前仍有“餘威”

隨著歷史的發展,部分匈奴漸漸被漢化,他們演化成不同的民族,比如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但沒有消亡的是他們對中原地區的虎視眈眈,他們仍然是中原王朝的敵人,並且在每個朝代都造成過威脅,甚至凌駕於中原王朝。

比如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對歷史進程產生了不小的震盪。由此可見,匈奴人骨子裡的好戰分子無法輕易消散,但就是這樣一個蠻橫部族,曾經竟然被漢朝打得潰不成軍,四分五裂。即便是西漢滅亡後,東漢隨之建立,此時的東漢比不得漢武帝時期的國力強大,但還是能夠大敗北單于,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

讓漢人最為驕傲的王朝,徹底消滅外患,亡國前仍有“餘威”

追根溯源,華夏族與匈奴族可能是同源,中國史書商第一個記載的王朝——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後來因為生長在不同的土地上,才使得原本同族的人成為了截然不同的兩族,還成為了數千年來爭奪不休的敵人,有時中原軍隊強,有時匈奴人佔了上風,有時也能夠因為利益而達成短暫的合作關係。由此可見,匈奴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所言不假。而漢朝確實是史上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亡國前依然是最強悍的,這也並不是誇大其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