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参加神龙政变的五个人最后都没有善终,为什么?

未鸣读史


参加705年神龙政变的五人结局都很悲惨,特别是桓彦范、袁恕己被周利贞虐杀!二人爵位已经到郡王,被虐杀之惨,千古以来闻者皆如芒在背、冷风哀嚎之声不绝于耳。敬晖也是被凌迟而死,也非常惨。张柬之、崔玄暐二人算死得比较舒服,都是气死、后悔死、病死。

(1)神龙政变只是让武则天退位,权力交给中宗李显而已,但武氏家族权力仍然巨大,且李氏皇族成员们仍然不长记性

在昨天的回答“李隆基为何急于亲手除掉太平公主”一文中,我即谈过这一问题,太平公主就是武氏家族的儿媳,她的第二任老公武攸暨,是武则天未出五服的侄儿,即武则天的父亲和攸暨的爷爷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其在707年的景龙政变中被太子李重俊所杀。第二任丈夫为武承嗣的儿子武延秀。

也就是说,武则天、武氏一族的中坚力量仍然与中宗李显有着极为深厚的的关系。张柬之等人根本杀不了武三思。再加上,武三思与上官婉儿这位李显的皇妃间的“私情关系”,武氏一族和皇帝李显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

在此情况下,“五王”的悲剧是注定的。特别是他们逼迫的人是李显的母亲,作为儿子再恨母亲,从人情上说,这五个人也不会有好果子儿吃。

(2)五王的权力被各方看重,特别是皇族内部的“无情”,为了权力就是剩一个人也要斗斗斗。韦皇后乃类武则天之人,意图在为女皇,对五王也是“除之而后快”,武三思在旁撺掇、李显“苟且一生”,最终,最忠于李唐者反而死得最惨

武三思作为安乐公主的公公、上官婉儿的情夫、武氏家族的“掌门人”,在神龙政变之后并没有丧失权力。借助韦皇后后宫淫乱的机会,四处宣扬并传言为“五王”所传。为此,韦皇后将五王杀之。

综上所述,许多人都说张柬之等五人不杀武三思乃是养虎为患。但是,以当时情形看,武三思你杀不了!武氏家族权势太大。李显、李旦兄弟各有幕后势力,李显昏庸、李旦次之,二人皆被武氏族人(包括太平公主)控制。李显的子女间也是争权夺利,人们看重的只是自身权力,却从来不顾身后威胁。

唯有李隆基自708回到长安后便蓄养人马,交结臣等以待时机。最终,707年景龙政变武三思被杀,710年李隆基发动军事政变,将坐着女皇梦的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杀死。712年,睿宗李旦第二次退位,李隆基登大宝,开创了大唐巅峰。


坐古谈今


武则天剧照

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已经82岁了,随着一代雄主的老迈,为了争夺皇位拥李派和拥武派斗争日趋激烈。但是因为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阻挠,太子李显地位岌岌可危,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神龙政变”发生了。

“神龙政变”的带头人共有五位,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他们都是李唐王朝的拥护者,正是他们的冒险举动才保住了李唐江山,让太子李显继位,可惜这五人最终都凄惨而死,让人唏嘘。只能说他们拥戴的李显是一个凉薄之人。

狄仁杰剧照

“神龙政变”的发生离不开一个人,就是著名的狄仁杰。要说狄仁杰700年就死了,又怎么和5年后的“神龙政变”扯上关系呢?

首先武则天选定的继承人是武三思,正是在狄仁杰冒死不断谏言下才改变主意,将李显从房州接回洛阳担任太子。可以说没有狄仁杰的努力,李显是很难成为太子的,那么“神龙政变”自然也丧失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不能轻易成功。

其次“神龙政变”的带头人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都是狄仁杰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才,是狄仁杰给李显留下的忠诚班底。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受到武则天宠信后,假借皇帝的名义为非作歹,甚至于逼死了太子李显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女婿魏王武延基等人,李显本人生命安全也时常受到威胁。可以说“神龙政变”救了李显全家性命,张柬之等人是他的大恩人。

唐中宗李显

那李显对于这帮李唐忠臣是什么态度呢?不满、怨恨都有,就是没有感激,这也是张柬之等人最终惨死的根源。

李显从来都不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只不过当时武则天还没做好登基的准备,才让李显当了55天傀儡皇帝,不久就将他废为庐陵王。李显怎么说也是武则天的亲儿子,还是个王爷,因此在贬谪初期日子过得非常好,随行人员300人,近臣、侍从、嫔妃等人在身边伺候着,住着奢华的宫殿,每日锦衣玉食。

《房县志》中对于李显的贬谪生活有记载“百丈城兴,九层版缩,璇琢琼雕,栏目磴复。其上也,楼观翚飞,帘牙鸟啄。其下也,芙蓉池开,琵琶亭续。其井也,黄琉八角以金镶。其城也,白石千紊而玉矗。由是人疑仙子,境胜蓬莱,珠帘星卷,宝镜月开,巧梳蝉鬓,淡抹鱼腮,眉间晕柳,额上妆梅,温柔香去,脂粉气来。”

武则天剧照

684年9月武则天临朝称制,此后不满武氏统治的徐敬业等朝臣、越王李贞等宗室纷纷起兵对抗,而作为唐高宗李治活着的嫡系子嗣中最年长的李显就成为了最好的旗号,“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的口号响彻天下。这样一来李显的苦日子就来了,武则天没杀他,但各种迫害、问责接踵而至,他身边的很多人也都被赐死。

每次有李唐忠臣为李显说话、鸣不平,武则天就会派使臣去问责李显,杀一批李显身边的人。李显对于自己两个哥哥李弘与李贤是怎么死的非常清楚,因此对于母亲的的责备非常惧怕,每日噩梦缠身,精神崩溃到要自杀。而李显的妻子、后来的韦皇后更惨,父亲韦玄贞,母亲崔氏,四个兄弟韦洵、韦浩、韦洞、韦泚全被迫害死了。

张柬之

李显复辟登基后评价狄仁杰的话非常有代表性,“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天下岂有皇帝刚刚得病,就让太子监国的道理。这是狄仁杰在树立私惠,想趁机讨好我。”在李显看来狄仁杰、张柬之等人不是“忠臣”,为他说话是为了私利,有这种偏见在,再加上妻子、女儿的挑拨,张柬之等人就惨了。

705年正月二十四日,李显登基,为唐中宗。一登上皇位,李显立即开始对付张柬之等人,先是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五人实权;之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将他们贬到地方任职,挨个收拾。

最终82岁的张柬之被流放到泷州,忧愤而死;69岁的崔玄暐在流放古州途中病逝;敬晖流放琼州,最终被凌迟处死;54岁的桓彦范流放瀼州,遭受酷刑最终被乱棍打死;袁恕己流放环州,也是受尽折磨最终被杀。“神龙政变”五大功臣从匡扶社稷的重臣,到惨死于边疆,人生大起大落莫过于此。

李显剧照

很多人说唐中宗李显是韦皇后、武三思等人的傀儡,但从两件事上看他大权在握。第一是韦皇后、武三思等人不只想杀张柬之5人,还想夷灭他们三族,并大肆株连,因为李显不同意,就没能进行。试问李显要是傀儡皇帝,别人还用在乎他的意见么?

第二是707年“景龙政变”,太子李重俊联手禁军将领李多祚、李思冲、李千里等人发动兵变,要诛杀韦皇后、武三思等人。当时韦皇后、武三思已经闹得天怒人怨,太子李重俊起兵初期很顺利,防守京城各处的部队或支持、或默许,顺利杀了武三思父子。但当进攻皇城要杀韦皇后的时候,唐中宗李显一现身,禁军立马倒戈,政变军溃散,可见李显是很有威望的。


当狗容易做人难


公元705年,唐朝发生了神龙政变,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个大臣一起发动了军事政变,分别是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敬晖,主要就是用武力让武则天退位,把政权还给李唐,使得中断了16年的大唐社稷恢复。虽然他们算是立下了大功,但是结局却非常的惨。一年之后,五王就遭遇了横祸。前两个人还好,在流放中病逝了,但是后三个人是用凌迟和毒药活活折磨死了,那么到底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主要有两种说法


武则天晚年立李显为太子,做出了还政给李唐的打算。五王还发动政变,就是为了讨好皇帝想要立功,要用这个当成筹码,在新朝堂上达到专权的目的。所以就被李显看成是最大的敌人,所以被清楚了。另外五王是在武则天身边很多年的忠诚,武则天当时身边有二张兄弟,她非常信任,使得政局不稳,可能会对李唐出现不利的局面,所以他们果断把这两个人杀了,稳定住大局。这两种说法也都有道理,也有史料作为证据。帝王和功臣历来关系很难相处,尤其是五王想在女皇的眼皮底下搞政变,这份魄力本就让李显后怕,所以产生了敌意。

事件由来


神龙政变的第三天,武则天就把位置给了李显,自己把自己软禁起来了,她在位时精心打扮,但是到了阳宫后,就无心打扮,显得老了许多。李显前去看望母亲的时候,发现她老了许多,武则天也对他说,我把你接回来,本就打算把位置给你,没想到这五个人贪功,硬要这样做。李显就非常愧疚,武则天这样说明显是想让李显除掉他们。而且李显在外流放这么久,没机会培养自己的势力,所以他允许韦后听政,重用武亲家。后宫干政本就是忌讳,张柬之看到这样的情况立马进谏,让李显更加厌烦了,于是认定他们是要把持朝政。

这五个人只是领头羊,其实参与政变的人非常多,力量很大。这个政变的起因就是二张兄弟因为受宠而掌握权力,武皇生病的时候只有这两个人能见到她。所以就担心这两个人会假传圣旨,做出对李唐不利的事情,所以发动了政变。在过程中,这五个人就是动员,联络。参与的人还有太平公主,李旦等等,还有些禁军将领,他们害怕跟女皇发生正面冲突,所以整个政变中五王冲在最前面。

张柬之很早就当官了,但是一直没有被重用,他也一直以匡扶李唐为志向,后来被狄仁杰推荐才来到武则天身边,发动政变的时候他刚当宰相,没什么势力,年龄也大了,可能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吧。崔玄暐出身很好,使得他很是高傲,人员很差,办事非常严格,他还私下劝武则天处死二张。桓彦范在女皇面前直言不讳,也很痛恨二张的行为,建议处死他们。敬晖与袁恕己也非常清明。五个人都是李唐的忠臣,都怨恨二张。但说来他们的政变其实是正确的,符合历史潮流,匡扶李唐的做法深入人心,只不过是做法激进,才被李显给处死了。


春秋乱舞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张柬之等五人虽然成功的扶持李显复位,但留下了严重的祸根武三思。


武则天虽然退位,但武家势力依然很大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运用权谋登上了地位,武周取代李唐,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武则天任上极力打压李唐宗室,扶持武家势力,武三思作为武家的代表,其势力巨大,充满野心,窥视帝位。他不是三岁孩童,也不是平常百姓,张柬之等人居然不明白“斩草必除根”的道理,为之后“五王”惨死埋下了祸患。

武三思勾结韦氏

武三思为保权势,也为将来打算,和李显皇后韦氏私通,权臣同后宫势力联合,危险即将来临,李显不为所动,甚至还为“两人见面”提供便利。

李显虽复位,可政局依然不稳

权臣武三思,李显的老婆、女儿,太平公主,甚至是李旦父子他们依然时时刻刻盯着那世上绝无仅有的一把宝座,可我们的君主李显,完全不是做皇帝的料儿(可能母亲带给他的压力太大),软弱无能,没有主见(张柬之五人高估了李显)。


权臣大都不得善终

张柬之等五人因为帮助李显“复位”,恢复李唐神器皆被封王,可“异姓被封王”等于把自己推到了灶火边,李唐仍处在朝局动荡时期,出于嫉妒也罢,或者权谋也罢,张柬之五人已经“被孤立”,迟早会“被清算”。可能君主贤明还有的救,但李显这个皇帝完全“不合格”(五王错信了李显),最终被武三思陷害致死。就算武三思不动手,那么多人盯着皇位,“五王”是坚定的“拥皇派”,迟早也会被其他人“解决掉”。




☞(对历史、时政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可以一起回过头聊聊历史,探讨时政,历史是一面镜子)


past颖甜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神龙元年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封五大功臣为郡王,但是五王均落得凄惨收场。

汉阳郡王张柬之,政变后论功封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回襄州养病,同时被任命为襄州刺史,不久再次遭贬流放到泷州,忧愁愤懑而死,享年八十二岁。

博陵郡王崔玄暐,政变后论功封为中书令、博陵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益州长史,之后再次贬为均州刺史、白州司马,最后在流放古州途中病逝,时年六十九岁。

扶阳郡王桓彦范,政变后论功封为侍中、扶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洺州刺史、濠州刺史、泷州司马,最后流放瀼州,武三思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虐致死,时年五十四岁。

平阳郡王敬晖,政变后论功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平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滑州刺史、朗州刺史、崖州司马,最后流放琼州,武三思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虐致死。

南阳郡王袁恕己,政变后论功封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南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豫州刺史、郢州刺史、窦州司马,最后流放环州,武三思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虐致死。


不能善终原因探究

首先,五王仅对二张进行清除,对武周遗留势力没有进行铲除,如武三思此类实权人物继续存在。曾有人提出:“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但张柬之都不同意。

其次,神龙政变实质一场统治阶级皇族内部的权利交接,五王作为外臣介入虽然起到推动决定作用,一旦权利交接完毕,皇族内部秩序重新建立起来,五王必然要被排除权利圈外。无论如何,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权利最终要回归皇权手中,中宗李显虽然显得懦弱,但其皇权代理人绝对不可能由五王来担任。


安定郡小书生


神龙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城 发动的军事政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李显复辟了唐朝的事件;因为是改朝换代的举动,又称神龙革命;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所以,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参加神龙革命的五王下场并不好!这是为什么?

1.神龙革命进行的并不彻底。

敬晖和桓彦范等人诛杀了五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之后,深谋远虑的洛州长史薛季昶曾经要求敬晖借着兵势诛灭武氏宗族势力,匡正王室安天下;敬晖多次向张柬之提起,但张柬之都不同意,他解释说:皇上还是英王的时候,以勇烈闻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够亲自锄奸立威。

张柬之足智多谋,有超越他人的远见与策略,送武氏残余势力给中宗李显铲除以立威扬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正确的主动;可惜,李显不是清朝灭和坤的嘉庆,他没有接受这份"大礼"。


2.李显复辟后,变得怯懦无能,为五王悲剧埋下了伏笔。

李显在庐陵王期间处于幽禁状态,每时每刻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已严重消磨了他的斗志,变得怯懦与昏庸,政治智慧已不复当年。

此时的李显已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势头,变得心慈手软,并没对老妈娘家人下手,这为大唐留下了隐患,甚至,李显的太子李重俊及李显本人之死,都于李显的妇人之仁,没彻底清除武则天的势力有关。


3.武三思的作用。

在武则天旧臣上官婉儿的客串与鼓噪下,武三思不仅成为李显的皇后韦氏的情夫,还成为了李显身边的红人;武三思趁机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内行相事,反易国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党羽仍当权用事,武氏宗族势力没成死灰就复燃为熊熊大火,“为天下所患”。

后来,张柬之等五王人被武三思和韦后捏造事实,构陷谮毁,先后全部被贬官。 敬晖失掉权柄,受制于武三思后,每每捶床嗟叹惋惜,直至弹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惨遭杀害。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神龙革命领袖下场如此凄惨,令人人痛彻心扉,扼腕叹息!

神龙政变标志着武则天政治统治的结束,让李显提前复辟了帝位,政权重新回归李唐王室;一切立法制度、社会规范又重新回到唐高宗李治时期。

神龙政变之后,耄耋之年的武则天自己又向皇帝李显要求回归大唐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乾陵,因此武则天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在当时也没有被口诛笔伐,避免了一般亡国之君的悲剧下场;神龙政变是有进步意义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天授元年即公元690年,此时中国最伟大、最强盛朝代之一的唐朝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女皇帝,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最后一位女皇。武则天成为皇帝之后不断打压李唐贵族,将唐朝的权柄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些李唐皇室以及忠于李唐王朝的大臣见武则天强势,皆不敢有反叛之举。


但是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武则天病情日益恶化,已经无力掌控大局。此时太子李显联合宰相张谏之、崔玄炜、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重新恢复李唐王朝的称号。史称这场政治革命为“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成功后,太子李显成为了唐中宗,但是帮助李显政变的那五人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所谓狡兔死的道理又一次得到了证明。那么为什么这参与政变的五人无一个有好下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革命不彻底,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神龙革命”中宰相张谏之等人虽然顺利逼迫武则天退位,使李唐王朝重新光复,但是他们却没有根除武氏家族的政治权柄,令武三思有了后来翻盘的机会。

在“神龙革命”结束后不久,武三思等人便进入后宫之中,勾结皇后韦氏,意图把握朝政。韦氏也有继承武则天成为唐朝女皇的想法,通过唐中宗不断干预朝政。

在武三思以及皇后韦氏的迫害之下,宰相张谏之等五人要么病死要么被杀害,无一人幸存。

二:皇帝不坚定,大臣权力较大



唐中宗虽然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但是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导致他并无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懂得政治革命的道理,导致好不容易获得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在还未获得全胜的情况下,唐中宗错误估计形势,听信谗言,逼迫干掉曾协助其上位的五位大臣,导致皇后韦氏与武三思勾结,李唐王朝再次陷入危机。

总结:


张谏之等五人虽然有大规划,大志向,却没有将计划很好的执行。他们没有计算出李显的软弱之处,导致最后被武三思所翻盘,自己五人也不得不被逼而死。政治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一:神龙政变的背景:

武则天到了晚年以后,没有了以前的锐意进取,和大多数皇帝一样只是安于享乐。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却趁此插手政事,在朝廷中一手遮天。在这样的背景下,武周朝廷中流言四起,人人不安。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个大臣在暗中积极联络,意图除掉二张,重新扶李显登基,恢复大唐。

二:神龙政变的过程:

神龙元年(公元705)正月二十二的早晨,张柬之等五人和李显以及李多祚、薛思行等将军通过玄武门进入宫中,先杀了张昌宗和张易之二兄弟,大家再护卫李显进入武则天的长生殿。

武则天见到人情汹汹,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无奈只得下诏让李显登基。李显登基后,把国号恢复为唐。神龙政变到此完美成功。

三:神龙政变后五个功臣的下场:

政变结束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暲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所以神龙政变也叫“五王政变”。但是五王的下场都不好:张柬之和崔玄暲在流放途中病死;敬晖、袁恕己和桓彦范在流放地被李显和武三思派去的人活活打死。

四:五王不能善终的原因:

首先是心慈手软姑息养奸,五王在神龙政变成功后没有彻底清算武则天余党的势力,让武三思等人可以有机可乘,勾结韦后和上官婉儿等人,迷惑巴结中宗李显,然后慢慢坐大反噬一口,让五王追悔莫及。


其次是五王还是看错了中宗李显。他们也不是不能杀武三思,而是想让李显亲自下旨杀武三思,这样不但显得名正言顺还可以增加李显的威望。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李显是个真正的扶不起的阿斗。根本不值得他们辅佐。

最后的原因还是在君臣关系上。李显虽然是个庸主,他不舍得杀武三思,但不说明他不会杀五王等功臣。“狡兔死,走狗烹”是一句永远不会过时的名言。


未鸣读史


武则天神龙元年,时任凤阁侍郎(宰相)张谏之、鸾台侍郎(宰相)崔玄暐、左羽林将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趁武则天病重,共谋杀死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

太子李显继位,李唐得以复国五人厥功至伟。李达却对五人不加信用,先明升暗降封五人为郡王,调离实权岗位再一一贬黜。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人在被贬途中被杀害,张谏之、崔玄暐被贬后病死。

表面看来是李显昏庸无道,听信武三思、韦氏的谗言残害有功之臣。实则五人对于继位的李显是,废立皇帝、威胁皇权的权臣,是必须铲除的对象。

——————————————————————

神龙政变的背景与西汉初期诸吕之乱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女性当政,同样是由忠于原朝廷的群臣发起的。

当时临朝称制的吕后刚死,对吕氏专权不满的汉室功臣集团以陈平、周勃为首,连合深受吕氏迫害的刘姓诸侯。诛灭吕氏全族,杀死后少帝刘弘,迎立代王刘恒还政于刘氏。

刘恒稳固帝位后,对功臣集团大肆打压。周勃丞相之位被免,回封地后被污告谋反,蒙受牢狱之灾,受小吏所欺,靠行贿刘恒娘舅薄昭才逃过一劫。

汉文帝一代明君尚且如此,又何论李显。权力的斗争是不讲情面的。

自古行废立之事的臣子,不是霍光之类的权臣,就是王莽之类的篡权夺位者,人主安能不忌。




南柯一梦君


对于唐中宗李显而言,是否有神龙革命都不影响他的再次即位 但发动神龙革命的五人,无疑唐中宗培植自己势力的障碍

唐中宗一生的主题——如何快速培植自己势力。在684年1月第一次即位时,因为不满目前武则天不肯还政,意图通过将岳父韦玄贞从刺史提拔为侍中。

这本来无可厚非,但:

1、速度太快,从刺史到侍中可不是连升三级的问题;没有权衡丞相的利益,导致丞相反弹;

2、操之太急,自己即位不过一个月,脚跟都没有站稳。

甚至了强行让丞相通过任命,说出了气话:

“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这给了武则天废除他的理由。

705年,神龙革命后,李显再次即位。但从李显的操作来看,还是想快速培植自己的实力:

1、倚重韦后;

2、实行公主开府,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开幕府,形成新势力,达到制约武氏和李旦的目的;

3、册封大量的斜封官——没有经过三省同意的官员任命。

神龙政变五人的结局:

1、博陵王崔玄𬀩被流放到白州(今广西博白),死于流放地;

2、汉阳郡王张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阳),气愤而死;

3、平阳郡王敬晖先是被贬为崖州司马,后被流放琼州,到崖州时被周利贞杀死;

4、扶阳郡王桓彦范被流放贵州(今广西贵港),被周利贞杖杀;

5、南阳袁恕己先是被贬为窦州司马,被流放到环州(今广西河池东北),被周利贞所杀。

对于张柬之等五人,唐中宗对他们最大问题是不信任。684年唐中宗因为和丞相裴炎发生争执,导致自己被废。这也是唐中宗为什么信任自己亲人的而非朝臣的原因。

妻子韦后,共患难;女儿安乐公主、妹妹太平公主、弟弟李旦、表兄弟武三思等。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