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唐玄宗时代的高力士是忠臣还是奸臣?

清露晨流


纵观高力士的一生,其伴随了李唐四代帝王:唐睿宗、玄宗、肃宗和代宗,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平韦后使睿宗登基、玄宗立为太子,平太平公主而使玄宗太子位得以巩固,斗李林甫而使肃宗登太子位,斗李林甫和杨国忠而巩固肃宗的太子位,保护肃宗,代宗得以出生。

在风雨飘摇的安史之乱中,其有不见风使舵从安禄山之逆,而是从玄宗避难四川,还老当益壮平南营之乱。安史之乱后,他也没有趋炎附势,甘于跟随退居“二线”的玄宗,为保护玄宗而勇斗李辅国,因此而被流放巫州。流放巫州期间,还《咏荠》表忠心,其忠心和功劳确实没得说。

高力士一定程度上讲,也算是个贤臣,正是其不计私利与姚崇的合作,开元之治才有了和谐的君臣和合理的用人基础;正是其与齐澣的合作,以往常有的因禁军而起的宫廷之变,终玄宗朝才没有发生。

正是其与李祎的合作,以往常有的北方边患,终玄宗朝才没有发生;正是其与张九龄的合作,以往常有的争皇储引发的动荡,玄宗朝后期才没有发生;正是其与张说和陈玄礼等贤臣的合作,削弱了奸臣的危害,延续了开元天宝的盛世。

另外,宇文融、韦坚、杨慎矜、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等也不是因他而取得高位的。宇文融取得高位是因为括户兴利,也就是为朝廷增加了很多的户口收税,所收数百万而让玄宗大悦,从而取得高位。其中高力士并没有成其助力,反而是他的绊脚石,这体现于宇文融两次与高力士的斗争,一次是宇文融陷害张说时,高力士帮张说说情并带《谢问表》,使宇文融陷害不成反而被贬;第二次是宇文陷害李祎时,高力士帮李祎,先一日揭穿了宇文的阴谋,使宇文融被罢相,结束其政治生涯。

再来说说李林甫,李林甫的仕途初期是因得到到源乾曜、宇 文融提携的,而起取得高位是因玄宗宠爱武惠妃,而武惠妃相要自己的儿子寿王为太子,需要人帮助,而李林甫正式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故而在武的“内助”下,得以入相。

至于杨国忠,则是因杨贵妃的原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他取得相位斗到李林甫,是因为杨国忠敛财厉害,以及在立储斗争中,李林甫站寿王而最终失败。

安禄山的发家史里,也没有高力士的影子,安禄山这个人厉害的地方,主要在于善用钻营,他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能够一路高升,最后执掌三镇,是利用各种金银财宝结交他仕途路上的所有有帮助的官员。用金银贿赂不算什么厉害的手段,真正厉害的是贿赂得体面漂亮,让受贿赂的人心里很舒服,老安就是这样的人。

当时朝中府裴宽、李林甫、张利贞等高官都为其说好话,甚至不要脸说安禄山公直无私。而高力士其实与这些人也一直都存在激烈的政治斗争。

高力士的一生,其实十分谨慎,一直贯彻一个信念,那就是时刻谨记皇帝的家奴身份,其所参与的政治斗争,几乎都是以维护皇帝的利益为主,即便到了唐玄宗被迫退居二线,怕老婆的肃宗让张皇后的亲信李辅国掌大权的时期,高力士依然对过得凄惨的玄宗不离不弃,最后导致自己被贬巫州,这样的人,怎么又会时奸臣呢?

或许只是因为他宦官的身份,所以千百年来,被士大夫们口诛笔伐,而落下了个“奸宦”的标签。


江畔初见月


在很多影视剧中,高力士被塑造成了一个奸臣小人的形象,其实高力士并不是一个坏人,相反他还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好人。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偏远的播州人,年幼的时候因为岭南人谋反失败,被朝廷俘虏做了太监。当时的皇帝还是武则天,她见到高力士聪明伶俐,而且长得还很英俊,于是就将高力士留在了自己身边,但是伴君如伴虎,高力士后来因为一点小的过错而被鞭打,还被逐出了皇宫。太监离开了皇宫就什么也不会做了,幸好他在皇宫的时候结识了很多年老的太监,其中一个叫做高延福的老太监见他可怜,于是就将他收为了养子,让他在武三思的府上做下人,这才使得他没有流落街头。

一年以后,武则天又想起了高力士,于是再一次将他召进了皇宫,这一次因为办得力,武则天将他封为宫帷丞,大小也是一个宦官了。当时武则天还政以后,李家和武家为了权利展开了一场斗争,而韦后联合了武家将李旦杀死,眼看着李家的江山将要不保,高力士坚决站在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方,帮助两人除掉了韦后,因为在这一次政变中立有大功,李隆基为他争取到了太子太保的头衔,成为了当时皇宫里首屈一指的太宦官。

李隆基即位以后,高力士又前后帮助李隆基除掉了其他很多威胁,因此成为了李隆基的心腹,官至青光禄大夫,甚至兼任门卫将军。这也就开启了高力士的掌权之路,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高力士权倾朝野,就连杨国忠安禄山这样的人也都争相讨好他,甚至他的义父高太监也因此得福,每月还能领取到丰厚的俸禄。高力士索然掌权,但是却从不把持朝政,但凡大小事务都是自己看过之后在转交给皇上,虽然很多大臣都不满他有这样的权利,可是他从不发布命令,所有的大权还是掌握在唐玄宗的手上。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逃跑,高力士一路跟随从不敢懈怠。当时还有另一个太监和高力士一样得宠,名叫袁思艺,在唐朝岌岌可危的时候,他马上投靠了安禄山,而高力士则护送李隆基到了四川,这一点可以看出高力士的忠心。

后来李隆基被逼禅位,高力士也因为是李隆基的心腹而遭到新皇帝的猜忌,被下罪关进了大牢,直到碰到了大赦天下才得以出来,但是他已经不是权倾朝野的大官了。在他回到家乡之后,他才直到李隆基已经死了,他得知这个消息又有,望着北面痛哭不已,直至吐血而死。

当时的皇帝李豫感念他的忠心,特意下令高力士陪葬在李隆基的旁边,而后人评价高力士也多位正面积极的,后代的唐朝皇帝也大多认同他是忠臣。高力士一生并没有突出的政治才能,但是却为李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对皇帝忠心不二,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忠臣。



沂生蒙长


很多人因为高力士向唐玄宗李隆基推荐杨贵妃杨玉环这一件事而觉得高力士是个奸臣,事实上高力士真的是个奸臣吗?笔者想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高力士的确是李隆基跟杨玉环之间的媒人,但是他也是为主分忧呀,从这一个角度上来说,不算是坏人。眼看着李隆基因为武惠妃的逝去而悲痛不已,于是乎他便向李隆基力荐杨玉环。想必他也是知道李隆基的喜好的。



再来说说高力士的出身背景吧。他原本是现今的广东省茂名市高州潘州的人,是冯盎的曾孙(冯盎被李渊封为越国公,掌管岭南事务。)高力士十岁时候,全家因为犯罪被株连九族,满门抄斩,剩下了高力士,无奈之下高力士去做了太监,服侍武则天。后来因为协助李隆基上位有功,他被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唐玄宗身前的大红人。

就当时的权位来说,他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见他那时有多威风凛凛。他的晋升之路尚未结束,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护送李隆基到成都,因此被称为护国公,回京后还有各种赏赐,真是羡煞旁人。然而,李隆基死后,他悲恸流泪,痛不欲生,可见他是忠心耿耿,为李隆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据传,高力士这一辈子其实还算是可以的,他只是十分贪钱财,是各地官员为了巴结他而自动奉献出来的,倒不是勒索黎明百姓的钱财。他这人起码没有损人利己,也算是好的了。他这一生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也没有做过完成千秋大业的事情,算是无大功也无大过了。

况且,高力士当初也极力劝阻李隆基以下三件事:克制李林甫、贬谪安禄山和弃用杨国忠,说明他也是为国君真心实意地着想的。如果当初李隆基听了他的话,可能历史结局就改变了。

总而言之,高力士这人心不坏的,没有损人利己之心,也没有做出过什么人神共愤、天地不容的事情,他还算是好人的,也算是个忠心耿耿的宦官。


七辈子向善


《长安十二时辰》中郭利仕原型,有着“千古贤宦第一人”之称的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宦官,更是以宦官的身份位列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爵封齐国公。

一个太监能有这样的官职,可以说是很厉害的了。而一直以来人们对高力士的评价也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代贤宦名流千古,也有人说他是无耻太监遗臭万年。

那么,高力士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高力士是一个富有政治智慧但却又心胸狭隘的人!

高力士年幼时被处阉刑,送入宫中,本该会是个平淡无奇的小太监,但他却凭他非凡的政治智慧,一步步走向权利的中心。

当武则天在位时期,李隆基还只是个宗室亲王的时候,高力士就凭他过人的政治嗅觉,预感到了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日后必然会是大唐江山的执掌者,所以对其格外奉承,不敢懈怠,从而也获得了李隆基的恩宠相待和信任。


景龙中,玄宗在籓,力士倾心奉之,接以恩顾。(《旧唐书》)

特别是唐隆年间,他过人的政治智慧告诉他李隆基这阶段在不断“招兵买马”,一定是要有大动作了,于是他投诚于李隆基,为其传递消息,积极参与了唐隆政变,平定了韦后之乱。

至此,他成为了李隆基这位未来皇帝的心腹,一步步地靠近了权利的中心。据说,朝廷每当有奏本,都要经过高力士的手再到唐玄宗那里。

而凡有小事,则由力士裁夺,唐玄宗不仅觉得这没什么,反倒认为多亏了高力士,他才能更好的休息。


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旧唐书》)

高力士能有这么大的权利和恩宠都在于当初他站对了队伍,押对了人。而这些正是他那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智慧的体现。


高力士虽然有着过人的政治智慧,但却没有容人的雅量,心胸狭隘。

“高力士脱靴”为人所知,一代文豪李白醉写国书,伸出脚让高力士给他脱靴,碍于玄宗在场,高力士不好发作,只得为李白脱靴,从而为人所谈笑。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高力士便恨极了李白,处处找机会针对他。

当李白为杨贵妃写下“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的《清平乐》后,高力士的机会就来了。他在杨贵妃面前进馋言。说李白写《清平乐》是嘲讽贬低杨贵妃的。

贵妃不解,高力士便进而说道:

“飞燕以瘦得宠于汉帝,后又因作风不正,而被废为庶人,李白把娘娘比作飞燕,不就是嘲讽贬低的意思吗?”

杨贵妃听后,便恼怒起了李白。而后每当唐玄宗欲重用李白,贵妃都进言阻止。唐玄宗也因着贵妃不喜李白的缘故,而渐渐地疏远李白。

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松窗杂录》)

而这正称了高力士的心,报了当年脱靴之仇。高力士为了报复李白,而专找李白诗词中的错处,向杨贵妃进言,可见,高力士的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高力士能以一个太监的身份而位居高官,深得宠信,足可见他非凡的政治智慧。而他因李白让他脱靴一事而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又显得他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白话历史君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太监,非高力士莫属。高力士恐怕是历史上,唯一被称为“贤宦”的太监,他官至骠骑大将军,封齐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上有君王宠信,下有百官追捧,即便皇室子弟,都对恭敬有加,连太子都得称他为“二兄”。最难得的是,高力士风光一辈子,除了受到李辅国陷害,被流放两年,他可以算得上善始善终了。

正确评价高力士,是一件比较难的事。如果放在古代的历史环境,高力士无疑是纯度很高的忠臣;如果以今天的环境,放在更宽广的历史视角里,高力士的“忠”,无疑要打折扣,但无论如何,滑落不到“奸”的行列。

高力士的传奇一生

高力士有一个很厉害的祖先——冼夫人,南北朝时期,协助南朝镇抚边疆的巾帼英雄,高力士是她的第六代孙。高力士自幼卷入当地人的谋反罪,被阉割罚入宫中为奴,那一年他才九岁。

高力士在武则天身边度过了少年时期,景龙年间,得以侍奉比他小一岁的楚王李隆基。高力士的发迹,就是源于他参与了李隆基的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成为李隆基登上皇位,最得力和最忠心的助手。

开元初年,高力士接管内侍省,兼右监门卫将军。李隆基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可见高力士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基于李隆基的信任,高力士相当于半个宰相,所有呈报的公文,都先到他手上,小事直接裁决,大事再呈报李隆基。因而,高力士权倾朝野,无论王侯将相,还是皇亲国戚,无不拜倒在他的门下。他所推荐的人,在朝中都是权倾一时。

高力士受到的恩宠,福及父母,本是罪犯家属的高力士父亲,被追赠广州大都督,母亲被封越国夫人。高力士还娶了一个官宦人家女儿为妻,岳母去世,各地到京城来送礼的,挤满长安大道!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一行逃往蜀地,在很多官员纷纷投降安禄山的危局下,高力士不离不弃,一路追随唐玄宗。返回长安后,唐玄宗被幽居西内,面对李辅国的迫害,高力士正色怒斥李辅国,保护了唐玄宗,也因此得罪了李辅国。

上元元年,76岁的高力士被李辅国矫诏,流放贵州。两年后,唐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回归京城,刚刚走到朗州,得知唐玄宗驾崩的消息,他“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高力士的“红黑历史榜”

一位太监,获得如此大的权势,与其身份极不相符,也与太监的形象相去甚远。那么高力士到底是红是黑,是忠是奸?


高力士的“红”是基本色调,他作为唐玄宗的政治助手,无论在唐玄宗登基前的两次政变,还是登基后的朝政协理,都为开元盛世的创造,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虽然没有详细记录下,高力士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中的表现,也没有刻画他处理朝政的苦心经营。但唐玄宗的信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已经说明了一切。

另外,作为唐玄宗最信任的人,高力士也对得起这份信任,他跟随唐玄宗五十余年,始终不离左右。即便在唐玄宗最落寞的时候,即使在大唐最危急的时刻。可以想象,即便面对安禄山的刀,高力士也不会改变他对唐玄宗的忠诚。

高力士的“黑”大概主要有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帮助唐玄宗纳媳,娶了杨贵妃,这件事让高力士成了一个不光彩的皮条客。其实这很可能是一个误会,《新唐书》记载:“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

请注意,给唐玄宗出主意的那个人,史书记载是“或”,也就是“有人”,至于这个人是谁,不知道,账算到高力士头上多少有点冤枉。

第二件事是,高力士举荐过一些存在争议的人物,这些人做出了很多玩弄权术、违法乱纪的事,让高力士跟着吃了不少锅烙。不过,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大多很难一刀切。

比如李林甫,这位半白半黑的宰相,玩弄权术那是家常便饭。比如受到诟病最大的宇文融,这为被人说成恶人的大臣,在知人善任和解决农业问题上,就很有建树,他解决了让农民增收让国家增税两头难的事。这两人都得到过高力士的保举或庇护。

高力士无论举荐谁,都有一个基本原则:不护短,“虽至亲爱,临覆败皆不之救。”即便最亲的人,犯了法坚决不出手相救!这就是高力士即便受到拖累,也没有被斥为结党营私的原因。

第三件事是,在马嵬坡劝唐玄宗接受政变者要求,绞杀杨贵妃。有一件事要先确认,马嵬坡事变,陈玄礼肯定是政变参与者,高力士应该不是。面对政变者处死杨贵妃的要求,唐玄宗不忍,高力士劝他说:

“贵妃诚无罪,然将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这件事被人误以为高力士是阴谋参与者,其实不然,高力士敏锐地观察到,政变所蕴含的巨大危机,倘若处理不慎,唐玄宗命丧马嵬坡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所以,他建议接受条件,处死杨贵妃,本质上还是为了保护唐玄宗。

第四件事就是著名的“脱靴事件”,说李白酒后发狂,令高力士替他磨墨脱靴,让他受尽侮辱。高力士为了报复李白,故意曲解李白的诗,挑拨杨贵说,李白将你比作作风不正的赵飞燕。由此杨贵妃很生气,多次阻挠唐玄宗对李白的启用。

其实,这个故事是野史,当不得真,为了显示李白的恃才傲物,拿高力士来衬托而已。

可见,高力士的黑榜,大多都站不住脚。

不同视角下的“忠”与“奸”

关于忠和奸的界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是不同的。放在君主专制时代的背景,“忠”首先是指对帝王的忠诚,其次才是对社稷的忠诚。而我们今天理解的“忠”,是指对国家的忠诚。

这两个视角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帝王的利益不一定就代表国家利益,在很多时候,这两种利益是冲突的,至少存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

毫无疑问,高力士对唐玄宗个人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唐玄宗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之时,高力士的选择,在两种不同视角下,就有截然相反的结论。

唐玄宗晚年犯了太多的错误,如果高力士是一个以社稷为先的忠臣,他的选择应该是竭力匡正。显然高力士没有做到,他眼看着唐玄宗,在昏聩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比如杨国忠的奸诈,安禄山的野心,这些人人皆可预知的后果,要说与政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高力士看不清,那就太小看他了。可自始至终,不见高力士有重磅进谏。以古人的眼光看待,情有可原,以今人的眼光看待,他就是愚忠!

不过,如论如何,高力士与“奸”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

当时有个叫张少悌的书法家,在高力士的墓碑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是对高力士最到位的概括:

“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

高力士做人做事很公正,不偏激,得宠不骄,顺从唐玄宗但又不谄媚,有不同意见又能做到不冒犯主人。这就是高力士能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能始终宠信不衰,周边的人又对他无可指摘的原因!

回归纯粹的世界

其实,抛开政治因素和历史环境,单纯回到人性的层面,也许高力士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副更加有血有肉的形象,这个世界也许更加纯粹而又温馨。

高力士九岁进宫,在唐玄宗身边生活了五十多年,对无儿无女的他说,一生的情感,都投注在唐玄宗身上了。而那个让他倾尽心血的人,恰恰又是一个身份极其特殊的。

所以,自始至终,高力士作为一个纯粹的人,他扮演了两个角色:亲人和奴仆。

我们再来对照张少悌的评价,解析一下高力士的内心。“中立”是亲人身份,“不倚”是奴仆身份;“得”是亲人身份,“不骄”是奴仆身份;“顺”是亲人身份,“不谀”奴仆身份;“谏”是亲人身份,“不犯”是奴仆身份。

也就是说,高力士一辈子就是在两个身份之间跳跃,既维护了亲人之间的感情,又守护了主仆之间的界限。正是这种恰当的关系处理方式,让他和唐玄宗结成了牢固的情感纽带,也成就了一段半是主仆半是亲的君臣佳话。

假如高力士打破一下他的“忠”内涵,显然就破坏主仆关系,或者亲人感情,那么他与唐玄宗的和谐关系将不复存在,剩下的“忠”,又能维持几日呢?

总而言之,放在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高力士的忠诚无可置疑,虽然以今人的眼光,这种忠诚要打折扣。回归到纯粹的人性角度,高力士就是竭尽全力,来扮演好他对于唐玄宗的两个角色而已,用“忠”或者“奸”来概括,显得那么苍白无情。


寻根拜祖


幼年入宫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年幼的时候入宫成为太监。当时的皇帝还是武则天,她见到高力士非常聪明,有能力,于是就将高力士留在了自己身边。但是高力士后来也因为一些小的过错被鞭打,还被赶出了皇宫。后来武则天又想起了高力士,于是就将他再次喊进皇宫。这一次因为办事得力,武则天把他封了一个官。武则天退位以后,李家和武家为了权力展开了斗争,眼看着李家的江山不保。


效忠李唐

这时的高力士站在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这一边。 在政变中有大功,李隆基提升他为太子太保,也成为了当时皇宫里最大的太监。李隆基登上皇位以后,高力士又帮助他除掉了很多威胁,因此高力士也成为了李隆基的心腹,甚至兼任门卫将军,所以高力士也有人称为高将军。

权大而不持

高力士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就连安禄山都要巴结他。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史书给高力士定性为“贤宦”呢?原因就是虽然高力士是权倾朝野,但从来不把持朝政,而是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侍奉一生。




后来在被李辅国陷害之后,遭到流放,听闻唐玄宗驾崩,更是痛哭流涕。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意,进行进一步讨论。


蘑菇雅说


高力士是一位宦官,不能一概而论说他是忠臣还是奸臣,要看他站的什么队,对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来说,高力士无疑是位忠臣,他处处替唐玄宗考虑,在唐玄宗时期,他的最高官职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死后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出身官宦世家的高力士

高力士原本不姓高,原名冯元一,他的曾祖冯盎在武德五年(李渊的国号)被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不久改封越国公、耿国公,后来评定叛乱收到唐太宗嘉奖,最多是奴仆达到一万多人,死后被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高力士幼年时,父亲被诬陷牵涉到岭南流人谋反案中,官职没有,家产也被没收,从此高力士从云端跌入尼沼,充入宫中成为一名小太监,武则天看他机智聪慧,让他留在身边伺候,可能是年幼,好多规矩也不懂,不小心得罪了武皇,就被鞭打赶出宫去了。

幸好此时有位好心的宦官高延福收他养子,改名高力士,这次的经历让高力士后怕,从此做事格外谨慎细密。到了武皇后期,高力士到了李隆基身边伺候,此时李隆基还是藩王,高力士倾心侍奉,获得李隆基的恩宠,李隆基登基时,高力士参与诛杀萧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从此走上阳光大道。

权倾朝野的高力士

高力士前期帮唐玄宗平定“韦后之乱”,后期又帮诛杀太平公主党羽萧至忠等人,唐玄宗对他很是信任,每每有大臣的奏折,都要先过高力士这关,小的事情高力士代皇帝就能裁决,大的不能做主的再呈给唐玄宗看,就跟那时武则天在高宗李治身边帮着处理朝政一样。

由于小时候的经历太深刻,高力士非常谨慎,好些事能不粘身尽量不粘身,他也善于揣摩唐玄宗的心思,所以在他身上根本抓不到什么大的过失,哪怕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犯了事,面临倾覆败亡,他都不会救的。

正是他的细致谨慎无大错,玄宗常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只有高力士在他身边,他睡觉都谁的安稳。史上最出名的公公扒灰就是高力士的杰作,那时武惠妃刚死,唐玄宗整天郁郁寡欢,有一次在宫中走廊看到杨玉环,惊为天人,高力士看到后极力促成了此事,由此,唐玄宗更是器重他感激他.

太上皇时期的高力士

玄宗晚年,李亨继位,玄宗成为太上皇,有一次玄宗来到勤政楼向下看,老百姓都大呼“万岁”被李林甫听到,逐私自下令将李隆基赶往西内,护送的人只有二三十个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时忽然就上来好多士兵包围,且都听李林甫的话,这下李隆基慌了神,好几次差点掉下马,高力士挺生而出,喝退众人,保护李隆基回宫。

这件事被李林甫陷害流放黔中道,后遇大赦回归,到达朗州时,听人议论京中之事,才知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北望号啕痛哭,吐血而死,肃宗李亨念他是长辈,这么多年守护玄宗李隆基从无二心,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玄宗于泰陵。


纵观高力士的一生,从云端到泥沼,再到云端,就跟过山车一样刺激,在他权倾朝野时期也没太大过错,没有干预朝政,只是帮玄宗出出点子,谋划谋划,那时的玄宗是比较励精图治,也不会任人摆布, 他所作所为都为唐玄宗好,对于唐玄宗他绝对是位忠诚,对于整个历史来看,他也没有太大的过错,算的上是位好人。

我是【史料未及】,欢迎留言,讨论,一起探讨历史人物,事件

史料未及尔


《旧唐书》: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故常止于宫中,稀出外宅。若附会者,想望风彩,以冀吹嘘,竭肝胆者多矣。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其余职不可胜纪。肃宗在春宫,呼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力士于寝殿侧帘帷中休息,殿侧亦有一院,中有修功德处,雕莹璀璨,穷极精妙。力士谨慎无大过,然自宇文融已下,用权相噬,以紊朝纲,皆力士之由。又与时消息,观其势候,虽至亲爱,临覆败皆不之救。

高力士权力很大是有的,但那是皇帝信任他才托管给他,没到李辅国那样有权了还自己要权要当宰相、皇帝想拒绝他还要找理由、想灭他还要大费周章搞暗杀的地步。

李适之、安思顺、高仙芝算是忠臣良将,走高力士的后门上升也就算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达成了良好的目的(戚继光你坐下)。但是给李林甫、王鉷、杨国忠、安禄山这几位开后门,那就是灾难了。其他一些人我不是很熟就暂且不分类了,道理是一样的。


另一点,高力士对唐玄宗忠心耿耿是无疑的,窃以为不需要过多阐述。给奸恶小人开后门可能是私德有亏或识人不明(这几位也不是一点值得重用的长处也没有),但绝没有险恶到明知后果还要坑君主坑郭嘉甚至坑自己。

其实弄权和忠奸这两件事不冲突,权臣也可以是忠臣,譬如周文公、诸葛亮、慕容恪。而始终陪伴君王不离不弃的也未必得好评,如李凤娘。


老牛说老牛看


高力士(684年—762年),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是冯盎的曾孙,冯盎被李渊封为越国公,掌管岭南事务。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高力士被阉为奴,后被岭南招讨使李千里送进宫当小太监,服侍武则天,后来协助李隆基上位有功,在开元初(714年),被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唐玄宗最为宠信的臣官。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其家产富比王侯,一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诬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人们对高力士的印象往往是邪恶的,习惯于把他归于奸臣那类人,不过,当问及他到底做了那些坏事,好像又举不出什么例子,只因他是个太监,而在中国历史上,太监十之八九都是坏人。

历史上的高力士真的是奸臣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了解他的为人。

太监一般都是放置在内宫,负责皇族的生活琐事,唐太宗时就已有定制,“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黄衣廪食”是指有职位的太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宦官。

作为皇帝的贴身内侍,高力士的本职工作是很出色的,把玄宗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深得玄宗宠幸,玄宗专门在自己的寝殿旁的帷幕后置一小床,让高力士睡在那里,以便随时差遣,并感慨地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在工作上,高力士无疑是个优秀的太监。

高力士非常聪明,先不说别的,单观他能服侍皇帝这么长时间,就知道他很会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俗话说:陪君如陪虎。在皇帝身边的人被贬被谪甚至杀头都是常事,当时著名的大臣姚崇、宋璟、张说、苏颋等都因得罪过玄宗而被贬谪。只有高力士稳如泰山,从未被贬过。

他的聪明不但表现在工作上,还表现在能揣摩皇帝的心思,并且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判断力。

在废掉太子李瑛之后,在继立谁为太子这问题上,唐玄宗犹豫不决,当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力荐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宰相李林甫等人也主张立李瑁,而玄宗想立年长的李亨,即后来的肃宗,一时拿不定主意,闷闷不乐,连饭都不想吃了,力士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故意在旁边说:“大家都不吃饭,是不是饭菜做得不好吃呢?”玄宗说:“你是我的老臣了,应该猜到我在想什么?”力士说:“是立太子之事吧?依照历代规矩,推长而立,谁还敢争?”高力士这番话打消了玄宗的疑虑,他下定决心,将李亨立为了太子。

还有一次,玄宗在五凤楼宴请臣民,许多群众都挤过来看热闹,乱成一团,导致乐队无法奏乐,侍卫挥棍驱逐都没有用,玄宗就很不高兴。高力士就建议说:“河南丞严安之执法严厉,民众很敬畏他,请他来维持现场秩序肯定没问题。”玄宗就同意了,严安之一到,就用以手板绕场画线为界,说:“犯此者死!”于是在宴会的三日内,人们指着画线相互提醒,没有人敢越过这条界线。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高力士是比较善于观察人的,非常了解官员们的能力作风。

对于杨国忠、李林甫、安禄山等人的本质,在这些人发迹之前他就看得比较透彻的。

天宝中期,边将争着邀功,夸大战绩,玄宗得意地说:“唉,我年纪大了,朝廷细务交由宰相处理;守卫边疆交付将领们处理,我都不用操什么心了!”高力士冷静地答道:“我听说我们的军队在云南打了几次败仗。北方的兵卒凶悍强大。对于这些边事,陛下有什么良策可以制服他们吗?我真怕生出祸端无法阻止。”高力士在暗示安禄山有反叛的可能。玄宗听了有点不高兴,说:“你别说了,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的。”此时的唐玄宗昏聩,声色犬马,根本听不进高力士的忠告。

无德无才的杨国忠是靠着杨贵妃的关系登上了宰相之位,经常做些欺上瞒下之事。天宝十三年(754年)秋,大雨成灾,玄宗忧雨伤稼,就询问灾情如何,杨国忠故伎重演,找到一穗饱满的稻谷欺骗唐玄宗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宰相都不说真话,天下也就无人敢站出来说真话。玄宗退朝回宫后,见左右无人,便问高力士:“淫雨不停,还是你来告诉我真实情况吧。”高力士说道:“自从陛下把朝政大权交给杨宰相后,赏罚无章,阴阳失调,我又能说什么呢!”玄宗听后默然无语。可以看出,高力士对杨国忠的为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因为杨贵妃的缘故,没有说出来罢了。综上所述高力士作为宦官他对自己的主子是忠心的,并没有祸乱朝纲。


户外美食探索者


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的,他们也是人,同样宦官也是官。一个人是会有品格有水平的。一个臣子也是会有忠心耿耿的。不要因为是宦官就全部打死为恶人。这样再看这没那么难理解。高力士并不是奸臣。一点也不是。同时必须说的是高力士不仅忠心,还是一个有能力有远见的臣子,和我们常看到的误国专权的大宦官不一样。高力士不仅不乱来,在玄宗晚年懒散犯昏的时候常常直言进谏。但是往往不被采纳,只能趴在地上罪该万死。而玄宗对信任的臣子是非常优厚的。人都是知恩的,安禄山如果不是杨国忠乱搞,未必会在玄宗在位时期被“激反”。没有杨国忠,安禄山不反玄宗的几率有八成。当然李亨的话就不用说了。玄宗从始至终都非常信任高力士,高力士也从来不让玄宗失望。高力士本人就不是一个昏人,相反还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