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他受封宰相,卻為何從未上朝?兩個苦衷讓他不得不這麼做

這位被任命為宰相卻又不肯上朝的歷史人物,正是唐朝中晚期的名臣李鄘(yōng),他是唐代宗時期(727年-779年)的進士,到了唐憲宗時期(778年—820年)已經官至河東節度使。後來又被拜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宰相(見註釋1)。

他受封宰相,卻為何從未上朝?兩個苦衷讓他不得不這麼做

而他在被任命為宰相後,便一直推病不上朝,同時還不斷打“辭職報告”,兩年後便去世了。李鄘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因為覺得當這個宰相很可恥,再加上自己是世家子弟,也很難有所作為(後面會解釋),所以索性撂挑子不幹了。

他受封宰相,卻為何從未上朝?兩個苦衷讓他不得不這麼做

為何就得可恥?

科舉制度形成與隋唐時期,經過唐初的完善,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文官們逐漸多了起來,這時候一支新的政治勢力——文官集團逐漸浮出水面,並嶄露頭角。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李鄘(yōng)便是其中一員。正史《舊唐書》中記載:

李鄘,字建侯,江夏人。北海太守邕之侄孫。父暄,官至起居舍人。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鄘並非常見的草根出身,而是典型的官宦世家,背景頗深。在科舉制度出現前,朝廷選拔官員時主要靠這些官宦世家(也就是氏族豪門)推薦,那時候能夠獲得一封推薦書,基本就可以當官了,所以像東漢末年的袁紹家族,才會出現所謂的“門生遍天下”的說法。

他受封宰相,卻為何從未上朝?兩個苦衷讓他不得不這麼做

到了隋唐,官員的選拔制度發生變化,原先氏族豪門的推薦書名額逐漸減少,到最後甚至逐漸被科舉徹底取代,這個時候氏族豪門也逐漸與文官集團合二為一,成為一個新的更加大的政治勢力。既然是玩文字的,自然也就掌握了古代的輿論風向標,對於潛在的競爭對手——宦官集團,一直都進行十分無情的打壓,至少讓老百姓眼裡,只要見到個宦官就下意識的與奸臣聯繫起來。

而推薦李鄘為宰相的不是別人,正是唐朝權宦吐突承璀(見註釋2),如果李鄘接受這一任命,無疑就是對自己所在陣營的背叛,而對於背叛者,任何勢力都會讓其付出紀委慘痛的代價。此外接受了任命,也是將自己拖入到了被譴責的宦官隊伍中去,自此也會打上宦官一系的標籤,李鄘定會深以為恥。

他受封宰相,卻為何從未上朝?兩個苦衷讓他不得不這麼做

王朝末期的世家子

對於大部分在古代為官的文人,其所追求的不外乎是青史留名,這一方面取決於其個人的努力和奮鬥,另一方面也要看趕沒趕上好的時代。如果是生逢亂世,你可以擇明主而仕,創出一片豐功偉業,雖然回報巨大,但這也是風險最大的選擇,因為你很難預知誰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到了王朝初創,百廢待興,你可以勤勤懇懇做業績,就可以贏得不錯的口碑,這是最穩妥的選擇。王朝中期,物極必反,你還可以試著力挽狂瀾,賺一把大的,但到了王朝末期,對於一個積重難返的王朝,個人的力量就顯得太微不足道了。

他受封宰相,卻為何從未上朝?兩個苦衷讓他不得不這麼做

因為想要根治這個腐朽王朝,不來一場徹底的改革是不行的,但徹底的改革相當於一劑猛藥,玩壞了就很容易病沒治好,卻把命玩丟了,西漢末年的王莽便是很好的例子。這個時候最穩妥的選擇其實就是無為!

尤其是對於李鄘這樣的世家子弟,如果真的當了宰相,不搞改革就會被後世甩鍋成奸相,死後去背罵名。但如果搞改革,就需要拿世家大族開刀,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這下子不用死後了,生前就可以把你罵死,甚至讓你來個“落水而死”。

改不改都是個“死”,所以這是個典型的兩難問題,是個最燙手的山芋,縱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高官也不再有吸引力。託病不上朝,對於這種一心只顧個人美名的文人世家子來說,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註釋1:宰相併非一個具體官職,而是對一類職能的官員的統稱,因為歷朝歷代都會針對官員職權作出調整,所以宰相對應的具體官職會不斷變化。

註釋2:字仁貞,閩人,唐朝宦官。初在太子李純東宮中充當小宦官,後由於性情聰敏,頗有才幹。以黃門的身份入直東宮、為掖廷局博士。唐憲宗即位,為內常侍,知內侍省事,深得寵信。

他受封宰相,卻為何從未上朝?兩個苦衷讓他不得不這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