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二戰中,有一種人殺不得,日本偏偏不聽,結果賠上17萬日軍性命

在歷史上,天下的局勢一定都是戰久必和,和久必戰,不斷地往復循環,可謂是沒有永久的戰爭,但也沒有永久的和平。戰爭一旦發起,受苦受難的是平民百姓,輕則無家可歸,受凍捱餓,重則失去親朋好友或自己的生命。在世界近代歷史上,最慘痛、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爭要數二戰了。在二戰中,有一些人殺不得,可日本偏偏不聽,結果賠上17萬鬼子性命。

二戰中,有一種人殺不得,日本偏偏不聽,結果賠上17萬日軍性命

二戰爆發之後,各國都有規定,有部分人是不能殺的。第一種是醫生,在部隊中,醫療人員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職位之一,有戰爭就會有死傷,而醫療人員可以給部隊傷員很好的治療,為了讓傷亡減少,於是就規定了不能對醫療人員動手。

第二種是投降的俘虜,對於已經失去抵抗能力的俘虜,再對其下手是非常不人道的,而且俘虜可以為部隊做很多事來提高辦事效率,所以規定了不能殺已經失去反抗能力的俘虜。

第三種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記者,兩國交戰不殺記者,在近代戰爭中,無論是哪個國家之間的戰爭,都會有記者到戰場上去拍攝照片以及記錄一些數據,這些人不攜帶任何武器,所以規定任何一方都不準對其動手。

二戰中,有一種人殺不得,日本偏偏不聽,結果賠上17萬日軍性命

在二戰中,以上這三種人殺不得,尤其是醫療人員,所有的國家再如何敵對仇視,都形成了不殺醫療人員的默契,因為你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被這些醫療人員所救。在《日內瓦條約》中也有明確規定,醫療兵是受到保護的,這是作為軍人的最後的底線。

但是,日本人是毫無底線的,非但不聽,甚至還鼓勵士兵,專門攻擊盟軍的醫務兵,在他們看來,殺死一個醫務兵相當於消滅了10個敵人。在硫磺島戰役中,日軍守備司令慄林忠道就專門指使手下這樣做。

二戰中,有一種人殺不得,日本偏偏不聽,結果賠上17萬日軍性命

1942年,日本在東南亞戰場取得了非凡的勝利後,就開始變得更狂妄自大起來,於是就決定進攻歐洲等地區一些他們自認為可以打得過的國家,最後日本選擇的攻擊對象是澳大利亞。

經過研究,日本發現澳大利亞瓜達爾港駐守的士兵較少這一弱點,於是發動了空襲,導致了大量無辜百姓傷亡。隨即,澳大利亞派出了大量醫療隊前去醫救,這些醫療人員每人的胳膊上都綁著一個紅十字標誌,以表示自己是醫療人員,這樣的做法本來就是保護醫療者安全的,但是毫無人性的日本士兵,卻對醫療人員狠下毒手,將他們全部殺死。這樣殘忍的做法,讓澳大利亞舉國仇恨在心。

二戰中,有一種人殺不得,日本偏偏不聽,結果賠上17萬日軍性命

日本毫無底線的殘害澳大利亞醫療人員,最終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後來日本在新內幾亞戰爭中,澳軍毫不留情,把前來進攻的日軍給團團包圍住,面對澳軍瘋狂的進攻,無路可走,最後日軍想要放棄抵抗投降。但是,由於日軍之前的暴行,憤怒的澳軍也絲毫不留情面,沒有給他們任何機會就全部殺死。

在此次戰爭中,日軍出動了20萬兵力,最後只有不到3萬士兵生還,而17萬日軍則搭上了性命。二戰中醫療人員殺不得,日軍卻不聽,最後17萬日軍為此送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