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戰國時期,各國出質太子、公子、重臣的動機、效果及待遇

導語

戰國時期,各諸候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爾虞我詐,信譽觀念已相當淡薄。為了獲得他國信任,在求和、聯盟、求援過程中,往往需要把本國太子、公子或卿大夫派到別國作為人質,作為履行諾言的信譽保障。據統計,整個戰國時期各國出質41起,明顯高於春秋時期的12起。筆者列舉幾例來說明一下,當時派遣質子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在他國的待遇和處境。

戰國時期,各國出質太子、公子、重臣的動機、效果及待遇

一、送質子的目的及作用

(一)尋求軍事援助

1.公元前304年,楚懷王與齊、韓會盟,訂下合縱盟約,共同對付秦國。但隨後又與秦國在黃棘會盟,齊國、韓國、魏國聯合討伐楚國背盟行為。楚國一不敵三,不得已派太子羋橫作為人質,向秦國求救,秦國派一客卿率軍救援,三國軍隊各自撤回,解救了楚國一次危機。不過兩年,楚太子與秦國一個大夫私下爭鬥,太子把這個大夫殺死後又逃回了楚國。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當時會盟也是很不嚴肅的,楚國剛與齊韓訂了盟約,馬上又閉盟。秦國也不吃這一套,非要由太子入質才肯出手相救。但楚國也確實受益,解除了臨時之危。

2.趙國長安君質齊

這個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公元前265年,秦國連續攻下趙國三城,趙孝成王剛即位,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答付必須以長安君為質方可出兵。趙太后不忍心讓小兒子出國受苦,不肯答應,後來有個叫觸龍的老臣說服太后,派平安君到齊國後,齊國出兵,秦師才退。

戰國時期,各國出質太子、公子、重臣的動機、效果及待遇

(二)是瓦解軍事聯盟

據《戰國策•秦二•陘山之事》記載:

陘山之事,趙且與秦伐齊。齊懼,令田章以陽武合於趙,而以順子為質。

本來趙國約秦國一起攻打齊國,齊國非常恐懼,就讓田章去與趙國協商,一方面把陽武這個地方割給趙國,同時又以順子作為人質抵押在趙國。趙君果然罷戰,並通知了秦國。秦國當然不會善罷干休,齊國又使蘇代去秦國說服了穰候魏冉,解除了一次軍事危機。

(三)向強勢方求和

1.一國在戰爭中失利,為避免更大的損失,往往也派出人質作為抵押。韓宣惠王十六年,秦大敗韓於修魚,俘獲了其主將申差。韓國賄賂秦國,答應與秦合力伐楚,接著又與秦國絕交。秦國大怒,增兵伐韓,三年後又在岸門大敗韓國,只得以太子蒼為人質求和於秦。

2.緩和兩國敵對關係,出質講和。楚國合縱對付秦國的計謀失敗後 就連年遭受秦的攻伐,在秦國的強大攻勢下,楚國也只得在公元前272年,將太子完和黃歇出質於秦,以叫停秦國進攻。

3.為了尋求與他國結成聯盟或緩和兩國敵對關係。交質是兩國關係的有效粘合劑,就算不能與入質國結成盟國,退一步講,也能暫時使兩國緊張關係得到緩和。秦惠王十年,張儀在秦國戰勝魏國的情況下,仍讓秦國公子繇質於魏,此舉得到了魏國的支持,魏國又將上郡、少梁送給秦國,以謝秦惠王。

戰國時期,各國出質太子、公子、重臣的動機、效果及待遇

二、質子的身份、待遇與結局

質子既然是國家信義的憑證,為了達到取信於人的作用,一國必須得派出極有分量的人物方才有說服力。因此,人質的身份都很尊貴。在戰國人質中,除去身份不明者,最多的是一國的太子,多達17人、其次是公子15人、最後是國中重臣8人。由此也可見為了在殘酷的戰國獲得生存並取得勝利,各國都是下了重注。

質子在本國位高份尊,但一到他國成為質子,就成了另一番境遇。韓非子認為在國外做人質的太子,如果沒有返國,而國君又另立太子,那麼國人就會有二心,從而引起國家的動盪以致衰亡。可見,在戰國時期,出外作質子的太子依然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這種特殊的地位只是對人質的母國而言,對入質國來說,人質就是獲取利益的籌碼。楚襄王作為太子質於齊國時,楚懷王去世,太子來辭別齊王,想回國繼位,齊王耍起無賴:你得答應繼位以後劃給我500裡領土,不然,你也回不去。

其實質子的處境跟兩國關係密不可分,如果兩國關係較好,且出質國實力較入質國強。質子的待遇自不會差。反之,如果兩國交惡,出質國又處於弱勢,質子就變成了糞土。當時秦始皇之父子楚在趙國為質時,由於兩國連年爭戰,子楚日子過得相當窮困失意,如果不是呂不韋操作的話,怕是小命也丟在趙國了。

戰國時期,各國出質太子、公子、重臣的動機、效果及待遇

從結局來看,文獻關於質子結局的記載甚少,其中歸國的有15例,秦悼太子質秦時就死在了魏國。總的來說,戰國時期人質在入質國是不受禮遇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成為國家決策的犧牲品。

結語

交質是戰國時各國邦交的重要手段。人質在這一時期的的邦交格局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方面各諸侯國通過互遣質子,實現暫時的和平,為自己謀取利益;另一方面,諸侯國又企圖通過控制質子,來操縱別國政治達到削弱他國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