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文化,經濟及軍事三方面談為什麼澶淵之盟能執行百年

導讀

公元1004年,遼國20萬軍隊直奔大宋而來,遼國本次戰役的目標就是關南之地”,徹底掌控燕雲十六州。所以他們揚言要奪取整個河北,面對來勢洶洶的遼國軍隊,宋朝嚇壞了,因為和遼國的戰爭早已落下了陰影,宋朝與遼國打了大大小小80多次戰役,但勝率低的可憐,只有不到10%,所以宋朝對於此次戰爭心裡根本沒底,但當時主戰派的宰相寇準逼著宋真宗御架親征,然後又因為遼國的主帥在澶淵視察前線時被大宋的床弩意外的射死了。

遼國在發動這次戰爭時就做了兩手準備,一是拿下整個關南之地,一是如果戰事不利則議和;而對於宋真宗來說,並不是一個勇敢之人,說白了也就是一個比較務實之人,當時蕭太后一看自己這邊的主帥陣亡了,而宋朝氣勢正強,蕭太后這時也開始務實起來,於是雙方走到了談判桌前。

從文化,經濟及軍事三方面談為什麼澶淵之盟能執行百年

戰爭談判無非就是割地賠款,開放通商,關此這點看看清朝籤的各種條約,列強都是這幾點的要求,比如《南京條約》其中就規定了一是割讓香港;二是英國賠償鴉片軍費等二千一百萬銀元;三是開放廣州、福州、上海、寧波、廈門五處作為通商口岸。

談判無非就是打心理戰,但由於宋真宗對於戰爭過於悲觀,在談判前給曹利用劃了個紅線,說只要遼國不要求割地,那麼賠多點錢也無所謂。但主戰派寇準背後卻對曹利用說最多隻能給30萬,多了回頭找他算帳。於是宋朝在有利的條件下居然簽了如下這樣的內容:

1、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3、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4、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5、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從文化,經濟及軍事三方面談為什麼澶淵之盟能執行百年

據說曹利用回來後宋真宗問他賠了多少,曹利用伸了三個指頭,結果宋真宗以為賠了三百萬,說太多了太多了,但也不錯了,可以不用打仗了。結果搞清楚了只是賠了30萬,宋真宗給曹利用記了一件大功。但不管怎麼說,澶淵之盟確實給宋遼帶來了119年的和平,中間再無戰事,只出現過兩個小插曲,一次是1042年遼國趁大宋與西夏交戰之際,向宋朝勒索土地,宋朝的解決辦法是按老規距,給錢,於是歲幣每年增加10萬銀和10萬匹絹布,另一次是1074年遼找借要求重新劃定界限,宋在付出一些土地後也搞定了遼國。所以一百多年間,兩國邊境上“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

但是這百年間的和平真的是因為《澶淵之盟》的束縛力麼,如果真有此束縛力那麼在宋徽宗時候也不會做出聯金抗遼之事了,在筆者看來之所以在這百年間雙方能執行澶淵之盟完全在下以下幾點:

1、 文化上,遼國的漢化及對中原文化的嚮往和認同

遼國是契丹人建立的,契丹人早在唐朝時就和中原多有交集,每一任的部族酋長都會被唐朝封為郡王。就連蕭姓都是遼太祖賜給述律後一脈的,因他遼太祖希望他們能像初漢三傑蕭何一樣輔助耶律,則此可見時中原文化就對契丹有多大的影響。

從文化,經濟及軍事三方面談為什麼澶淵之盟能執行百年

澶淵之盟簽訂之後,更加速了遼國的這種漢化。宋朝的文化通過雙方的交流不斷融入遼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接受到了漢文化的薰陶,其中史書就記載遼興宗他“善騎射,好儒術,通音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但契丹就連奚族等的人民都不斷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漢語成為遼境內各族人民彼此交流的通用語言。如東北接近女真的黃龍府,諸族混居,經常語言不通,但是“

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通曉,則各以漢語為證,方能辨之”。由此可見當是漢文化對於這些少數民族的影響

對於遼國的漢化,在宋徽宗想聯合金國抗遼時,當時大宋的一位大臣說了這樣一段話,可作為旁證說明當時遼國的漢化程度:

北虜足為夷狄,然已久沾聖化,頗知禮義,百餘年間,謹守盟誓,不敢妄動者,知信義之不可渝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就是說,遼雖然是夷狄之人,但是這百年間漢化了不少,已經很是懂禮義了,為什麼百年間遵守澶淵之盟呢,是他們已經懂得了要遵守信義了。而且遼人家自己並不認同自己是夷狄巡官人,他們反倒是以“中國”自居,以至於遼德宗都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他們鑄造佛像時,還在佛像後面刻上“願世世代代生中國”的字樣。由此可見遼對於漢民族的文明是非常讚賞和嚮往的,所以才“百餘年間,謹守盟誓”。

2、 經濟上的互通有無,讓兩國經濟和民生上都獲益非淺

在澶淵之盟中就明確要求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其實在澶淵之戰之前,雙方就有設確過榷場,宋在邊境的鎮州、易州、雄州、霸州、倉州設置了榷場,但是隨著雙方的戰爭時斷時續。在澶淵之盟後的第二年,遼宋雙方就共開設了七個榷場。

從文化,經濟及軍事三方面談為什麼澶淵之盟能執行百年

雙方在榷場互通有無,在貨物交易方面遼國最要是向大宋輸入羊,馬、駱駝等,最中又以羊為最,“河北榷場博買契丹羊,歲數萬……公私費(錢)四十餘萬絡”。對於馬方面遼國還是有所管控,怕大宋的戰馬越來越多,而大宋向遼輸入的大多為香藥、犀、象及茶,蘇木,後來又增加了帛、漆器、粳米等。雙方都從榷場收取了大量的稅收,場徐夢莘在《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祖宗朝賜予之費 ,皆出於榷場歲得之息。”

如大家都知道的蕭太后河,就是當時在蕭太后的主持下開挖的,為的就是促進宋遼兩國的貿易往來,從而也帶動了當時南京商業及手工業的發展,以至於後來遼聖宗到南京巡視時,看到了“六街燈火晝,士庶嬉遊”這樣一片盛況。

3、 軍事上:宋朝偏安思維與遼國國力的衰退,使得雙方都沒有能力再次開戰

澶淵之盟後,主戰派的丞相寇準就在議和派和宋真宗的夾擊下丟了權柄,被罷了官。而且宋朝的政權來路本來有點不正,趙匡胤為了防止自己家的江山別人學他“黃袍加身”,所以宋朝從一開始就認為一百個文官貪汙也不如一個武將造反對國家的危害大 ,在這種的思維下,宋朝一直是重文輕武,比如宋朝的樞密使就是由文官擔任,而大家知道樞密使可是主管軍務的官職呀,而且宋軍還施行軍隊政令分開,也就是說能調動軍隊的不能指揮軍隊,而能指揮軍隊又不能調動軍隊,所以造成宋軍的戰力不怎麼滴。

從文化,經濟及軍事三方面談為什麼澶淵之盟能執行百年

比如當年金國第二次南下之時,金軍才八萬多人,宋軍有14萬之眾,而且還有黃河天險,但是當時金國的大將到了黃河之邊,為了揚軍威,就敲了一夜的軍鼓(將鼓槌綁在羊腿上),宋軍不知道呀,只知道人家金軍敲了一夜的鼓,結果第二天早上往對岸一看,宋軍已經跑得沒一個人影了。金軍隨後用了七天七夜從從容容的渡過了黃河,就連當時金軍的統帥都說“南朝可謂無人矣,若以一二千人守河,吾豈得渡哉?”

所以宋朝在軍事上天生是個矮子,但在經濟文化上卻是個巨人。特別是澶淵之盟讓宋朝好像看到了一種解決爭端的方法,那就是隻要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叫事,遼國打我是吧,我給你銀子絹布,西夏打我是吧,我給你銀子絹布,因此對於宋朝來說,只要別人不來打我就好了,這也是為什麼明明大宋在澶淵戰役中佔了優勢卻還是熱衷於議和的背後原因,打了勝仗還每年給人家遼國30萬的歲幣。

從文化,經濟及軍事三方面談為什麼澶淵之盟能執行百年

而對於遼國而言,在簽定了澶淵之盟之後,國內也發生了變故。我們都知道遼國的興起關鍵在於這兩個人:蕭太后和韓德讓。耶律賢在三十五歲時就去世了,留下了十二歲的兒子耶律隆緒和30歲的蕭太后,可謂是孤兒寡母了,而蕭太后的父親多年前被去世了,自己沒有一點靠山了。

這時蕭太后只能將希望寄託在顧命大臣韓德讓和耶律斜軫身上了。特別是韓德讓更是和蕭太后年輕時還有婚約,這兩人也沒讓她失望,很快就幫她穩住的陣腳,然後韓德讓在她的支持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遼國在他們兩人的手上日漸昌盛,這也是他們敢發起對宋戰爭的勇氣。

但是澶淵之盟後不久,蕭太后就病死了,沒過多久,就在蕭綽去世後的第十五個月,韓德讓也隨之去世,這對於遼國的政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然後遼國又是對西夏,回鶻,高麗為斷用兵,國力損耗嚴重。特別是後來到了耶律洪基時,還發生了多次宗室謀反叛亂,遼國政權內部又發生分裂,和許多國家衰敗的經歷一樣,奸臣開始擅權亂政,然後骨肉相殘使得傳位失當,使得遼國國力日漸衰微,遼再也無力大規模興兵南下。

從文化,經濟及軍事三方面談為什麼澶淵之盟能執行百年

結語

如何一個平衡都是動態的,《澶淵之盟》這一紙合約其實並能保證雙方的百年和平,說到底就是雙方的實力在於一處動平衡狀態,如果我們試想宋朝不是有這種偏安的思維,或者是遼國此後國力走向了衰弱,那麼這紙合約雙方根本不可能能執行百年。就如宋徽宗這種政治近視之人才會去職合金去滅遼,結果直接打破了這種平衡,加速了遼和宋的滅亡。當時的宋、遼、金其實處於一種金強,遼、宋相對較弱的格局,這種格局與三國時的吳蜀魏何其相似,在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兩弱結盟以抗一強,但是宋徽宗這種小白卻去聯合金國把自己的百年盟友滅了。但不管怎麼說,“澶淵之盟”確實給兩國帶來了難得的百年和平,而且在促進民族融合,帶動雙方的文化、經濟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有人用《南京條約》來喻當年的《澶淵之盟》我認為是不公平也是不確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