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曹操和袁紹是如何從“對手”成為盟友,再從盟友成為對手的?

寄沈仲居進三國志(劉過)

萬死中原百戰爭,流芳遺臭各垂名。

思量陳壽已饒舌,又費先生一管城。

曹操和袁紹是如何從“對手”成為盟友,再從盟友成為對手的?

曹操和袁紹曾經是好友的關係,在建安初年也是北方兩個最強大的軍閥。在你死活我的鬥爭中,曹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將袁紹趕回河北,導致袁紹抑鬱而終。其實在曹操和袁紹的創業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二者都是保持盟友的關係,這種關係隨著雙方實力強弱變化、一些特殊事件的發生以及各自擴張戰略的履行程度而發生變化,最後走向徹底的決裂。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外交關係的變化,他們是如何成為盟友,又怎樣反目成仇的。

曹操和袁紹是如何從“對手”成為盟友,再從盟友成為對手的?

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敵意

袁紹能夠成為討伐董卓聯軍的盟主,一方面是他之前在洛陽養名的經歷,這個是有一些作用的,另一方面就是他出身的家族,累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在參與討董的十幾支軍閥中,只有袁紹和袁術有這樣豐厚的政治資源,而袁術處於洛陽南方的南陽,與關東各軍閥聯繫不便,且沒有袁紹之前養名的過程,所以袁紹成為了盟主。但是平心而論,袁紹這個盟主的表現實在不盡如人意。

曹操和袁紹是如何從“對手”成為盟友,再從盟友成為對手的?

首先是軍事手段上的疲軟。在正式討董的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諸侯聯軍對董卓至少有三次戰役——“河陽津之戰”、“汴水之戰”、“梁東之戰”,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梁東之戰”是由南陽的袁術發起的,作為一個單獨的戰役暫且不表,“河陽津之戰”和“汴水之戰”中,袁紹都有所參與(史料上對“河陽津之戰”的記載僅有王匡、韓浩等人,但當時袁紹作為聯軍盟主屯兵於河內,王匡受其調遣,理應也參與這次戰役),結果是一敗塗地。作戰失敗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經歷“汴水之戰”的慘敗後,諸侯聯軍開始不思進取。袁紹、韓馥等人更是放棄攻入關中的計劃,否決漢獻帝劉協的正統性,打算立劉虞為帝。

這個時候袁紹與曹操溝通,希望曹操支持這個東西分治的計劃,這可以視為袁紹對曹操的一種拉攏,甚至袁紹已經向曹操表露出一種態度,即袁氏即將成為天下之主。不知道曹操出於什麼樣的心理,是忠於漢室,還是不願意屈居於袁氏之下,總而言之是拒絕這個建議,不願意承認劉虞或者說袁紹的統治。因為這件事,曹操對袁紹產生了強烈的敵意。

曹操和袁紹是如何從“對手”成為盟友,再從盟友成為對手的?

而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取冀州,派周昂等人與孫堅爭奪豫州,已經導致這個聯盟的分裂。這個時候的袁紹更加不得人心,濟北相鮑信這個時候向曹操提出“規大河之南”的戰略,將袁紹視為假想敵;另外《三國志·魏書·張邈傳》中記載,張邈曾經對袁紹表示不滿,袁紹要求曹操殺死張邈,被曹操拒絕。小編認為這件事應該也是發生在袁紹成為冀州牧之後。不過即便如此,曹操對袁紹的不滿更多也是在心中,表面上還維持著和平的關係,所以小編在標題中的“對手”打了引號。

曹操和袁紹是如何從“對手”成為盟友,再從盟友成為對手的?

袁紹與曹操聯盟

袁紹的戰略是先掃平河北,再渡過黃河,他的主要對手是北方的公孫瓚,在黃河以南需要一個穩定的局勢,就是扶植自己的盟友。曹操是袁紹的好友,雖然曹操已經將袁紹視為敵人,但至少表面上沒有表現出來。袁紹對曹操也是一個拉攏的態度。在初平二年,曹操擊敗入侵東郡的黑山軍,袁紹立即表曹操為東郡太守,頂替兗州刺史劉岱所置的王肱(劉岱應該也算是袁紹的盟友,不過與公孫瓚的關係也比較親密)。在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青、徐黃巾進入兗州殺死兗州刺史劉岱,曹操自領兗州牧。曹操的行為其實並沒有得到朝廷的同意,不過這個時候曹操和袁紹(還有劉表)的關係是盟友,袁紹也承認曹操對兗州的控制。

曹操和袁紹是如何從“對手”成為盟友,再從盟友成為對手的?

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操在進攻徐州的時候,不滿曹操統治的陳宮、張邈等人背叛曹操,迎接呂布進入兗州。這對曹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不僅失去了大部分根據地,同時又遇到蝗災。經歷了“兗州之變”,曹操對袁紹的依賴相當嚴重,不僅需要從袁紹手中借兵與呂布交戰,在最困難的時候看,甚至一度想要放棄自己的事業,選擇徹底依附於袁紹。雖然在“兗州之變”中,袁紹也有趁火打劫的行為,比如以臧洪為東郡太守侵佔兗州。不過總體上來說,如果沒有袁紹的支援,曹操恐怕很難東山再起。袁紹曾經指責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應該是所言非虛。

曹操和袁紹是如何從“對手”成為盟友,再從盟友成為對手的?

曹操逐漸脫離袁紹

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平定“兗州之變”的一年後,做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將漢獻帝劉協從白波軍手中搶過來,安排在遠離袁紹的許都。這一事件小編認為應該是導致了曹操和袁紹在根本上的決裂,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也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動刀兵,但是這個關係確實是斷裂了。

曹操和袁紹是如何從“對手”成為盟友,再從盟友成為對手的?

袁紹對曹操是有恩的,這個恩惠來源於他認為曹操是自己的勢力,可以信任的南方屏障,就像陶謙支持劉備、劉表支持張繡、甚至是袁術支持呂布、孫權支持劉備那樣(後兩個玩砸了),並不是一個平等的盟友的關係。曹操實力弱小的時候,可以以卑微的態度來面對袁紹,維持生存空間,獲取更多利益。而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的時候,這種角色轉變就發生了,曹操是中央皇權的代言人,袁紹成為拱衛中央的外藩,如果不承認漢室,就成了亂臣賊子的身份;如果還在東漢這個框架裡玩,就在一定程度上受曹操發出的詔令的影響。這讓袁紹非常不舒服。

曹操和袁紹是如何從“對手”成為盟友,再從盟友成為對手的?

袁紹要求曹操將東漢朝廷設立在距離自己非常近的鄄城,曹操當然不願意將漢獻帝這個政治上的王牌交給袁紹,那樣曹操就會一直作為袁紹的小弟。一旦袁紹掃平北方,下一步就是解除與自己的聯盟關係,或者徵召自己到鄴城嚴加控制,或者動用軍事手段。曹操拒絕遷都就代表了自己宣佈脫離袁紹,二者正式轉變為競爭的關係。只不過雙方各自還有要解決的問題,袁紹受制於公孫瓚,曹操受制於徐州,雙方很默契地保持和平,先解決其他軍閥,再進行決戰。在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冬,曹操消滅呂布,以臧霸等人控制徐州;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消滅公孫瓚,取得河北地區的控制。“官渡之戰”也就應運而生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