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興業銀行:敢為人先者“因變而勝”

自1988年成立以來,從東南一隅的地方性銀行起步,逐步成長為國內主流商業銀行集團,興業銀行跨越式發展歷程成為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時代縮影和樣本。

回首來時路,興業銀行從同業金融、綠色金融,再到養老金融、普惠金融;從地方銀行、區域銀行,再到全國銀行、上市銀行、集團銀行,在實現多級跨越的同時,不斷努力破解金融同質化困局,逐步形成了被市場和業界廣為稱道的特色化經營模式、差異化發展的範本。

三十餘年來,興業銀行牢記“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為經濟建設多作貢獻”的初心和使命,與中國經濟同頻共振,和實體經濟相伴成長,在持續深化改革,優化金融供給,提升服務品質,踐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華麗“蝶變”,穩居全國股份制銀行第一陣營。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興業銀行深諳“適變而變,因變而勝”,結合形勢大局的變化和自身稟賦優勢,開闢了一個又一個新藍海,以宏大的格局開創了“寓義於利”的獨特商業模式和社會責任實踐觀,不僅“在商言商”,而且更講責任擔當,將銀行經營發展與履行社會責任有機結合,實現經濟和社會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敢為人先 打造行業範本

目前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超過280億元,居全球首位,多元化銀行業服務體系逐漸形成,金融科技運用賦能行業轉型。其中,興業銀行作為股份制銀行的代表之一,在探索規範的現代商業銀行辦行道路上,總是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屢屢留下為人稱道的“興業傳奇”。

在經營管理層面,興業銀行最早採用股份制這一現代企業組織形式,打破“大鍋飯、鐵飯碗、鐵交椅”;第一批建立“三會一層”公司治理架構,全面確立“可持續發展”公司治理理念;第一批建立統一法人、分級經營的管理體制,探索建立“條塊結合、矩陣式管理”的新型經營體制;最早推行以EVA為核心的考核評價模式;第一批引入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信貸資產分類管理等現代銀行管理方法,建立以FTP為核心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第一批探索事業部制、條線專業化改革;將風險防控關口前置,風險管理職能打破常規內嵌至業務條線;首家設立市場化研究機構、金融科技公司。

在業務層面,率先發力綠色金融,打造全球一流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商;率先搭建中小銀行合作平臺——銀銀平臺,開創普惠金融實踐新模式;率先推進投行、資管、FICC等投行與金融市場業務發展;率先推出國內首個養老金融服務方案等等。

與此同時,興業銀行“跳出銀行做銀行”,為中國銀行業快速構建金融控股集團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興業經驗。自2010年成立首家全資子公司興業金融租賃公司以來,相繼併購興業信託、組建興業基金、興業消費金融、興業研究和興業數字金融等公司,發展成為國內領先,涵蓋銀行、信託、金融租賃、基金、消費金融、期貨、資產管理、研究諮詢、數字金融等多領域,具備較強綜合金融服務能力的現代綜合金融服務集團,實現了業務發展由“單兵突進”向“集團軍作戰”的重要轉變。

回首30餘年發展歷程中的關鍵節點,興業銀行創造了諸多值得借鑑的行業範例。

2003年,興業銀行在國內同業中最早提出推進業務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兩個轉變”,“輕資本、高效率”轉型方向始終貫穿於發展的各個階段;同年12月,該行成功引入恆生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公司(GIC)三家境外戰略投資者,被媒體評價為“創下了國內商業銀行一次性引入股東家數最多、入股比例最高、涉及金額最大的紀錄”;2004年,首例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購併城市商業銀行的個案在廣東佛山塵埃落定,併購的主角正是興業銀行;2006年,興業銀行開創了國內商業銀行向金融同業輸出核心業務技術管理的先河,幫助三四線城市和邊遠地區金融機構提高現代化金融服務能力;2007年2月5日,作為我國金融全面開放元年首隻大盤金融股——興業銀行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一家公眾上市銀行;2008年,公開承諾採納赤道銀行原則,成為中國首家、全球第63家“赤道銀行”……

雖然創新的動力始終澎湃,但穩健也一直是興業銀行給外界的印象。從開門營業的“三鐵”(鐵賬本、鐵算盤、鐵規章),到2000年提出三大治行方略“從嚴治行”為首, 再到如今擲地有聲的“合規致勝”,興業銀行始終堅持依法經營、穩健經營,在防風險與謀發展之間尋找最佳路徑。

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和監管政策,興業銀行圍繞新的戰略佈局,主動調低發展速度,“強優勢、補短板”兩條腿走路,持續調整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啟動新一輪體制機制改革,實現從產品主導向客戶主導,從部門銀行、條線銀行向整體銀行、流程銀行轉變,打造集團層面統一客戶關係系統和一體化的營銷服務能力,專業能力和服務效率更加精進。作為轉型成效主要衡量指標的非息收入快速增長,在營業收入佔比已超三分之一。

近年來,金融科技的運用大大改變了傳統銀行業的格局。分析人士認為,金融科技將成為商業銀行轉型下半場的核動力。作為股份制銀行的代表之一,興業銀行是國內少數具備核心系統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首家通過ISO22301業務連續性管理國際標準認證的銀行,也是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信息系統提供商之一。興業銀行始終奉行“科技興行”戰略,促進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並在雲服務、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流程機器人等八大領域系統佈局,持續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與客戶服務水平,推進安全銀行、流程銀行、開放銀行、智慧銀行建設,積極構建面向未來的銀行。

特色經營 探索差異發展

作為一家舊有體制外的新生銀行,興業銀行誕生之初既沒有強大的股東背景和行政資源,也不佔據中國經濟發展要津,毫無“先天優勢”,興業銀行何以成功?

而興業銀行的答案是念好“差異化”三字經,辦真正商業銀行。出身草根,白手起家,金融市場化改革的產物、股份制企業的“身份”,都決定了興業銀行在市場摸爬滾打求生存、謀發展,不能走“尋常”路,這也恰恰鍛造了興業銀行敏銳的市場洞察、前瞻的戰略把握和強大的創新力。

成立之初,網點稀少一直是興業銀行的短板,如何以網點之寡,博弈存款之廣,服務客戶之眾?興業銀行尋覓市場,敏銳地嗅到了證券資金清算這一當時不被同業關注的業務,1996年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展開合作,成為國內最早開展資本市場銀行業務並服務於金融同業的商業銀行,為後來在同業金融領域大展拳腳打開了局面。

2005年後興業銀行加快全國網絡佈局,但學國有大行廣設網點明顯不切實際,而城商行、農信社、農商行的營業網點在轄區內星羅棋佈,出了“地界”卻沒有網絡支撐。興業銀行又一次捕捉到了商機,面向廣大中小銀行首創“聯網合作、互為代理”的合作模式,以互聯網平臺思維拓寬彼此服務半徑。2007年正式推出合作品牌“銀銀平臺”,近年來升級擴展為涵蓋支付結算、財富管理、資產交易、科技輸出、研究諮詢等多維服務體系,成為商業模式又一成功案例。

不止於此,興業銀行的觸角從銀證、銀銀合作向銀信、銀保、銀基、銀財合作,以及場內資金交易、代理貴金屬、FICC、資產管理、資產託管等領域不斷延伸,形成了獨樹一幟、長袖善舞的金融市場業務板塊,運用市場化手段有效配置資金資源,實現價值創造。如今,興業銀行資產管理、資產託管、資金交易等業務均穩居行業第一梯隊,FICC業務能力為市場稱道,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有業內人士評價,金融市場業務具有資本消耗、風險生成相對較低的優勢,以及圍繞金融市場業務長期形成的“跑市場文化”和市場化導向的體制機制,使得興業銀行的運營效率相對更高,成為過去十年輕型銀行之路最為成功的商業銀行之一。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共識。2006年興業銀行在國內首推能效融資產品,開闢國內綠色金融市場。13年間,從首推能效融資、節能減排貸款、碳金融、排汙權金融、低碳主題信用卡,到率先承諾採納赤道原則,設立專營機構,再到建立健全涵蓋信託、租賃、基金、理財等在內的集團化、多層次、綜合性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興業銀行累計提供綠色融資突破2萬億元,服務客戶上萬家,探索出了一條“點綠成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並在綠色金融發展的國際舞臺嶄露頭角。

近年來,興業銀行還順應中國金融體系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型、人口老齡化、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等發展趨勢,大力發展培育了投資銀行、養老金融、交易銀行等一批特色業務、優勢業務,在多個細分市場形成核心競爭力,構築起了更寬闊的“護城河”。截至今年6月末,興業銀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發行2412億元,同比增長24%,繼續保持同類型銀行第一,資產流轉同比增長147%,業務模式穩步從持有資產向交易管理資產,從單個市場向整個金融市場轉變;交易銀行、綠色金融增勢強勁,供應鏈金融融資餘額同比增長125.27%;養老金融服務老年客戶超過1400萬戶,綜合金融資產超萬億元。

事實上,商業銀行多年來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同質化競爭已經難以維繫,不同銀行在資金成本、目標客戶、風險偏好等方面的差異將日趨明顯。興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和發展路徑也與業內專家不謀而合。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銀行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王剛看來,商業銀行差異化發展知易行難。銀行體系廣覆蓋、多層次已實現,差異化是未來一段時間銀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和目標。

堅守本源 以實力興實業

從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產業、綠色產業的培育發展,到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讓企業開戶“最多跑一次”,興業銀行始終與企業唇齒相依、相伴成長。

上世紀90年代初,轉型中的中國服裝企業大起大落,初創期的利郎集團也因此遭遇融資困境。在其他銀行猶豫未決時,興業銀行為其發放了首筆貸款。20多年來,在興業銀行持續不間斷的合作支持下,利郎集團實現了從地方性服裝公司、全國性品牌男裝公司到香港上市公司的三級跨越。

2002年,吉利集團還叫美日汽車有限公司。那時市場對民營企業造車普遍不看好,興業銀行基於對我國汽車製造業前景和公司自主研發的信心,率先給予其7000萬元授信,由此開啟了雙方的密切合作。十多年來,興業銀行的服務也從單純的信貸支持擴展到涵蓋供應鏈金融、債券承銷、產業基金、併購基金、境外融資等在內的多元化金融服務,伴隨吉利集團成為代表性民族汽車品牌並邁向世界舞臺。興業還積極為吉利一線產業工人提供各種貼心服務,代發工資、開發園區支付IC卡、提供個人便利貸款和定製理財產品等。2017年9月,設在吉利寧波基地廠區的興業普惠金融服務站正式掛牌,工人們真正有了身邊的銀行。

上述案例僅是興業銀行三十多年來支持實體經濟的縮影。近年來,監管導向愈發強調商業銀行迴歸本源,強化主體責任,一手抓服務實體經濟,一手抓風險化解,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信貸投放力度,與實體經濟同舟共濟。興業銀行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持續優化資產結構,加快自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過去兩年(2017~2018年)興業銀行實現了“兩個9000億”,即表內貸款增加9000億元,同業非標投資壓降超9000億元;“兩個6000億”,即新增客戶存款約6000億元,標準化債券投資增加約6000億元;“兩個9.5”,即貸款佔總資產比例較2016年末提高9.5個百分點,同業負債佔比較2016年末下降9.5個百分點。

在此基礎上,2019年上半年進中求精,興業銀行繼續深化自身供給側改革,推進資產負債表優化,實現了亮眼的突破:存貸款增量雙雙超過3000億元;貸款和法定利率存款規模雙雙超過3萬億元。資產方面,繼續突出表內貸款資產構建,聚焦先進製造業、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持續加大金融供給與服務。上半年各項貸款餘額3.2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78%,遠高於同期資產規模增速,增量位居同類型銀行首位。其中按行業分,製造業企業貸款餘額3523億元,在各類貸款中佔比最高,佔全部企業貸款的20%;從企業類型看,民營企業貸款6934億元,較年初新增559億元,新增佔比超過1/3,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較年初增長17%,提速的同時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貸款企業數較年初增長32%。

負債方面,持續推進結算型、交易型銀行建設,加大核心存款尤其是結算性存款拓展,為服務實體提供更多穩定的低成本資金。上半年增量存款中法定利率存款佔比超過90%,執行法定利率存款突破3萬億元,較年初增加近4000億元,增幅14.51%,創近年最好水平。隨著業務結構持續優化,流動性指標顯著改善,流動性比率、流動性覆蓋率和淨穩定資金比例等主要指標均好於監管標準要求。

從開業之初的“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為經濟建設多做貢獻”,到起步階段的“辦真正商業銀行”,再到快速發展階段的“建設全國性現代化商業銀行”,再到如今的“建設一流銀行、打造百年興業”,興業銀行始終向“實”而生,勇當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在發展壯大中依託集團“聯合艦隊”經營優勢,綜合運用信貸、信託、租賃、基金等多元融資工具,為客戶提供全生命週期、全產品覆蓋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深化自身轉型發展,走出了一條相伴成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