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說在三、四十年代天津相聲一哥之爭是侯寶林和常寶堃,沒馬三爺什麼事,你以為呢?

用戶59753884118


首先馬三立先從這五人名單中排除,因為餘下四人都以相聲在園子裡壓軸身份演出過,以前的園子裡大軸都是鼓曲名家,比如劉寶全等,買票就衝他去的,倒二是壓軸,壽爺,小蘑菇是業內的翹首,侯大師頭解放幾年也開始壓軸,這是侯寶林在當打之年奠定身份之處,解放後曲藝界兩位工資一級,一個是侯寶林,一個是高元均,五十年代月薪360大洋,要知道單口大王劉寶瑞的工資是6級160大洋啊?戴少甫是票友下海的海清,短時間也票賣壓軸,不過拘於海清身份比較受排擠,結局不好,暫也排去。至於侯寶林和蘑菇,當然是蘑菇的名氣和影響大多了!壽爺的身份地位,為業內至尊,又是蘑菇的恩師,另當別論!


鴻雁影下


也不盡然,當年在天津有著名的相聲五檔,分別是“張壽臣、戴少甫、馬三立、常寶堃、侯寶林。”


常寶堃和侯寶林也許在四十年代會更受歡迎一點,但這可不代表天津相聲界就是他們倆的天下了。再怎麼說,馬三爺當時也是在天津可以叫的上名號的人物。雖然他的祖籍並非天津本地,但好歹也是出生於相聲世家,外祖父是第二代相聲演員恩緒,父親是著名的“相聲八德”之一馬德祿。不管是論身世還是輩分,他都要高侯寶林和常寶堃一頭。


在三四十年代,相聲還是小劇場、天橋上的民間藝術,當時沒有強大的信息技術,相聲演員想要闖出名聲很難,基本都要靠著自己的實力和觀眾們的口口相傳。所以誰更紅也只是相對而言的,所謂的相聲“一哥”也並不能代表真正實力。

建國以後,常寶堃在朝鮮慰問演出中發生意外,遺憾去世。當時的天津,也就只有侯寶林和馬三立兩個人能爭一爭所謂的“相聲一哥”。侯寶林和馬三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相聲風格。



侯寶林進入了體制內,經常以國家的名義演出,其內容也是比較高雅、文明的,他擅長曲腔唱調,相聲的四門功課中以學和唱最為著稱。因為有了政治上的支持,所以侯寶林很順利的把相聲帶入了千家萬戶,他前期的名氣要高於馬三爺不少,被稱為一代相聲宗師。


馬三爺則是立身於民間,他的相聲則是以俗為主,這裡俗並非指“屎尿屁”,而是一種親民、通俗的風格。馬三立的貫口最為讓人津津樂道,他開創了著名的“馬氏相聲”,代表作有《逗你玩》、《吃元宵》、《賣掛票》。馬三立是一個大膽、正直的人,他的相聲不但取材於市井民間,讓人民有很深的代入感,親切力加倍,而且還敢於直言諷刺政治勢力,在人民心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侯寶林被稱為相聲宗師,而馬三立被稱為相聲界的泰斗。所以在觀眾眼裡,馬三立的相聲功底更為高深,侯寶林對相聲的貢獻則是無人能及。


聞香識電影


結論:從字面上來看,三四十年代天津相聲一哥之爭,如果存在的話,的確是侯寶林與常寶堃之間的比拼,而且傳說常寶堃用計贏了侯寶林;而馬三立是在1945年以後才在天津站住腳,所謂一哥之爭與他關係不大。

相聲門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大發展,能人輩出,尤其是在天津,先後有張壽臣、常寶堃、侯寶林、戴少甫、馬三立等人。不過這些人的出現是有先後,尤其是馬三立大師揚名立萬屬於比較靠後的時間段。

馬三立大師1914年出生,1933年左右,拖家帶口在南市才開始撂地說相聲謀生,整個1930年代都在南來北往地跑碼頭,在天津本地並沒有太大的名氣。

怹老人家在自述《藝海飄萍錄》裡說:

抗戰勝利了,光復之初的天津市,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景象,人心暢快,遊樂事業得到發展,對於我們藝人,提供了鬻藝的好機會。我在技藝上也相應地有了一點提高。這時,戲園、劇場來邀請,廣播電臺也來約我。可是,我撂地的搭伴劉奎珍不肯離開鳥市,不得已只好從北京(當時稱北平)約來侯一塵搭伴,演出於南市燕樂、勸業場、小梨園,同時又接受一家商業電臺的約請,說相聲兼播廣告,每天趕場,忙個不停。天津的聽眾對我更熟悉了,眼看著馬三立的名字越說越大,入了“流”。

可見馬三爺自認是在1945年之後,才在天津“入了流”,那麼此前天津相聲一哥的爭奪必然沒有怹老人家的份兒。

當時,相聲界還有三位老大!他們是張壽臣、常連安、尹壽山,這三位是當時相聲界的穴頭。這三人各有自己的班底和背景,有各自的碼頭,雖有小嗑小碰,但也基本平安相處,畢竟都是江湖藝人,都不容易。然後,侯寶林來了天津……

雖然說北京是相聲的發源地,但天津市發祥地。無論相聲、戲曲、曲藝,你不能拿下天津這個碼頭,就不算成名成家!其實直到現在,戲曲與曲藝演員必須得到天津觀眾的認可才算“響婉兒”。

當年侯寶林來天津以後,逐漸的成名成腕,乃至成角攢底,觸動了當時天津三不管一些相聲藝人的利益,沒辦法,人家藝術水平高!當然,很正常的,這就引發了矛盾。

南市三不管的相聲大會當時如火如荼!尤其是常家班,人丁興旺,又有小蘑菇這個當時絕對的大腕!

受侯寶林的成名成腕影響最大的就是常家,所以要把侯趕走是必須的。行有行規,這個問題必須在舞臺上解決!但是常家與侯的表演完全是兩個風格,最後,常寶堃抓住了侯寶林的短板,倆人在臺上用一段《對坐數來寶》暫時分出了高下,從此侯寶林離開天津去了北京(行內有規律,從此以後,侯寶林再也沒有到天津演出)。

所以,常家和侯寶林之間是有利益衝突的,而馬三立大師在1940年代後期,以文哏相聲崛起,也是沾了自己是相聲世家的優勢。

其實就是到了解放後,天津相聲演員陣容也非常龐大,如雲如潮,著名的還有王長友、羅榮壽、趙佩茹、焦少海、劉奎珍、郭全寶、郭榮起、劉文亨、蘇文茂、馬志存、高英培、範振玉、白全福、李伯祥、杜國芝、王佩元、馬志明、魏文亮、候長喜、楊少華、趙偉洲、劉偉、馮鞏等等。

其中,蘇文茂、馬志存合作擅演《批三國》、《論捧逗》等“文咀”段子,頗具儒雅之風。郭榮起的《打牌論》,運用天津方言描敘過去賭博成風的市井畫面,人物神態惟妙惟肖。高英培、範振玉的小段《釣魚》家喻戶曉,滑稽之極,令人捧腹。另外,劉文亨、魏文亮的精彩學唱,李伯祥、王佩元的流利“貫口”活、馬志明的“馬派”家風,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津相聲一哥這個寶座,很難說誰是理所當然的。

另外,說馬三立大師是靠活得長熬成大師的人,顯然不知道張壽臣對馬三立的評價。

張老由於見多識廣,內外行皆以“秀才”稱之,但每逢人們這樣稱呼他,他總是笑著擺手說:“咱可不敢當,我不過是記問之學。”其實,肯於下功夫“記問”,正是他學識淵博的前提條件。

有時,張老也幽默調侃:“說我是秀才,可現在馬三立是狀元。”

原來,在天津、瀋陽、唐山、濟南等地“相聲大會”獻藝時,經過反覆評比、鑑定,大家一致推崇馬三立為“相聲狀元”,這是因為馬三立同樣博學多思,刻意求新,他演的每一個節目都不同於“大路兒”的獨特創造。特別是他勤學苦練,隨時隨地對上演節目作錘鍊加工的勁頭,更為人所讚許。

四十年代初期,有好幾位優秀相聲演員以說唱“十八愁繞口令”著稱,自詡為佳品。馬三立不動聲色對這一節目重新豐富加工,練出優異於他人之處,一舉成功。

有的演員感慨萬端地對他說:“我原先就服你的《開粥廠》、《西江月》、《文章會》,沒想到你的‘繞嘴子’也勝過我們,你可真是相聲狀元哪!”

馬氏相聲雖然傳人少,但是“無人不宗馬”這句話可不是一句簡單的恭維。


津沽一頁書


說實話馬三爺屬於郭德綱講的那種四個說相聲的對罵,你把那三熬死了你就是大師。真的是死缸死口,當年張壽老就嫌棄馬三爺笨,跟小蘑菇、侯大師是不能比的,侯大師也就是後來自宮只說淨口的了,所以聽錄音不太可樂,估計在中南海里面說的那些老段子要精彩得多。

但就是這樣一位當時資質不算頂尖的馬三爺,擱到七八十年代,居然也算功夫絕頂了,可見相聲改造以後倒退到什麼程度了,還是郭德綱說的那句:老先生留下來的傳統相聲總共有一千多段,經過我們演員這些年不斷地努力吧,還剩一百多段,再努力基本就都失傳了。


八日山


解放前,侯寶林、郭啟儒在天津憑《空城計》、《八大改行》一炮而紅,得么雞、土豆外號。當時在天津同行一方面嫉恨北京演員來搶飯碗,另一方面也佩服人家的能耐。老輩演員也不便當面挑戰,有以大欺小之嫌。常寶堃為了天津相聲市場,權衡再三,決定為諸位同仁出頭,與侯寶林比賽《對坐數來寶》。侯寶林以學唱見長,大段貫口顯然不是對手。當年那場比賽雙方肯定下了大賭注,以至於侯寶林敗走北京,有生之年鮮有到天津表演。

解放後,幾名天津年輕相聲演員到北京演出,由於觀眾欣賞口味差異,和某些人為因素影響,全部鎩羽而歸。這可惹怒了天津一幫老演員,馬三立、趙佩茹、郭榮啟等人聯手到北京找場子,留下了一段無與倫比《扒馬褂》。


風吹水面TouT


這幾位爺都是角兒,都是一代宗師,身後都留下了相聲一個分支,一個流派。

常寶堃的相聲應該說大多數聽眾都不會有什麼印象了,他在抗美援朝的時候到前線演出犧牲了。他的名頭很大,藝名小蘑菇,他壯大了常派相聲。可惜他身後沒有像樣的傳人,後來的幾位蘑菇,常寶華和常貴田等,和他相比都差多了,到常遠應該說常派相聲已經後繼無人了。假如小蘑菇不犧牲,說到相聲一哥,估計可以和侯寶林有一拼,可惜走的早了。

馬三立大師稱為馬三爺應該是錯了吧,雖然叫三立,但是他在家裡面行七,叫七爺才對。馬三立在相聲界裡面輩分高,和侯寶林的合影,從來都是侯大師站著,馬三立坐著,因為馬三立比侯寶林大一倍。

說實話,馬三立的藝術成就和侯寶林相比確實有差距。如果論建國後的相聲一哥,倒是劉寶瑞和侯寶林有一拼。這裡面有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建國後馬三立在天津,不如在天子腳下的北京的侯寶林吃香。另外想想文革期間,是馬三立最應該出作品的時代,他卻被下放。他還在務農的時候,侯寶林已經是中央政府的委員了。

三四十年代,應該是相聲藝術的黃金時代,他們創作的作品在幾十年後還在養活一大批人,比如郭德綱為代表的德雲社,雖然有所改變,但是基本的包袱還是當年的。郭德綱站上頂峰的時候,差不多已經六、七個甲子都過去了,可見傳統藝術長青。唉,生晚了。


河畔一壺酒


以前喜歡寶林的相聲,但不知何因後來最愛聽馬老的相聲。候老說的相聲語言大師之稱但卻不親民臺上臺下視若兩人。三立先生立足於百姓平易近人,雖然不善長柳活但他唱鄧立君的歌以及京劇老旦的流水都非常好聽。


用戶3214988445365


強調三次!!馬氏相聲突出的草根性,逗笑和諷刺風格才是最貼近相聲本質的!其他的什麼柳活什麼帥什麼貫口都細枝末節!什麼貫口什麼學唱戲,不能搞笑不夠逗樂的都是扯淡,馬氏相聲是真正的相聲。


二指彈出萬重音


舊社會相聲圈有自己的行規,張壽臣是宗師,總瓢把子,所有的藝人都要服從圈子裡的規矩,這是當時的環境決定的


深藍qqq


沒有就沒有吧,畢竟差著輩呢,現在諸老都已先逝,留歡樂於人間,傳藝術於後世,吾輩自當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