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说在三、四十年代天津相声一哥之争是侯宝林和常宝堃,没马三爷什么事,你以为呢?

用户59753884118


首先马三立先从这五人名单中排除,因为余下四人都以相声在园子里压轴身份演出过,以前的园子里大轴都是鼓曲名家,比如刘宝全等,买票就冲他去的,倒二是压轴,寿爷,小蘑菇是业内的翘首,侯大师头解放几年也开始压轴,这是侯宝林在当打之年奠定身份之处,解放后曲艺界两位工资一级,一个是侯宝林,一个是高元均,五十年代月薪360大洋,要知道单口大王刘宝瑞的工资是6级160大洋啊?戴少甫是票友下海的海清,短时间也票卖压轴,不过拘于海清身份比较受排挤,结局不好,暂也排去。至于侯宝林和蘑菇,当然是蘑菇的名气和影响大多了!寿爷的身份地位,为业内至尊,又是蘑菇的恩师,另当别论!


鸿雁影下


也不尽然,当年在天津有著名的相声五档,分别是“张寿臣、戴少甫、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


常宝堃和侯宝林也许在四十年代会更受欢迎一点,但这可不代表天津相声界就是他们俩的天下了。再怎么说,马三爷当时也是在天津可以叫的上名号的人物。虽然他的祖籍并非天津本地,但好歹也是出生于相声世家,外祖父是第二代相声演员恩绪,父亲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不管是论身世还是辈分,他都要高侯宝林和常宝堃一头。


在三四十年代,相声还是小剧场、天桥上的民间艺术,当时没有强大的信息技术,相声演员想要闯出名声很难,基本都要靠着自己的实力和观众们的口口相传。所以谁更红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所谓的相声“一哥”也并不能代表真正实力。

建国以后,常宝堃在朝鲜慰问演出中发生意外,遗憾去世。当时的天津,也就只有侯宝林和马三立两个人能争一争所谓的“相声一哥”。侯宝林和马三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相声风格。



侯宝林进入了体制内,经常以国家的名义演出,其内容也是比较高雅、文明的,他擅长曲腔唱调,相声的四门功课中以学和唱最为著称。因为有了政治上的支持,所以侯宝林很顺利的把相声带入了千家万户,他前期的名气要高于马三爷不少,被称为一代相声宗师。


马三爷则是立身于民间,他的相声则是以俗为主,这里俗并非指“屎尿屁”,而是一种亲民、通俗的风格。马三立的贯口最为让人津津乐道,他开创了著名的“马氏相声”,代表作有《逗你玩》、《吃元宵》、《卖挂票》。马三立是一个大胆、正直的人,他的相声不但取材于市井民间,让人民有很深的代入感,亲切力加倍,而且还敢于直言讽刺政治势力,在人民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侯宝林被称为相声宗师,而马三立被称为相声界的泰斗。所以在观众眼里,马三立的相声功底更为高深,侯宝林对相声的贡献则是无人能及。


闻香识电影


结论:从字面上来看,三四十年代天津相声一哥之争,如果存在的话,的确是侯宝林与常宝堃之间的比拼,而且传说常宝堃用计赢了侯宝林;而马三立是在1945年以后才在天津站住脚,所谓一哥之争与他关系不大。

相声门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大发展,能人辈出,尤其是在天津,先后有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戴少甫、马三立等人。不过这些人的出现是有先后,尤其是马三立大师扬名立万属于比较靠后的时间段。

马三立大师1914年出生,1933年左右,拖家带口在南市才开始撂地说相声谋生,整个1930年代都在南来北往地跑码头,在天津本地并没有太大的名气。

怹老人家在自述《艺海飘萍录》里说:

抗战胜利了,光复之初的天津市,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人心畅快,游乐事业得到发展,对于我们艺人,提供了鬻艺的好机会。我在技艺上也相应地有了一点提高。这时,戏园、剧场来邀请,广播电台也来约我。可是,我撂地的搭伴刘奎珍不肯离开鸟市,不得已只好从北京(当时称北平)约来侯一尘搭伴,演出于南市燕乐、劝业场、小梨园,同时又接受一家商业电台的约请,说相声兼播广告,每天赶场,忙个不停。天津的听众对我更熟悉了,眼看着马三立的名字越说越大,入了“流”。

可见马三爷自认是在1945年之后,才在天津“入了流”,那么此前天津相声一哥的争夺必然没有怹老人家的份儿。

当时,相声界还有三位老大!他们是张寿臣、常连安、尹寿山,这三位是当时相声界的穴头。这三人各有自己的班底和背景,有各自的码头,虽有小嗑小碰,但也基本平安相处,毕竟都是江湖艺人,都不容易。然后,侯宝林来了天津……

虽然说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但天津市发祥地。无论相声、戏曲、曲艺,你不能拿下天津这个码头,就不算成名成家!其实直到现在,戏曲与曲艺演员必须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算“响婉儿”。

当年侯宝林来天津以后,逐渐的成名成腕,乃至成角攒底,触动了当时天津三不管一些相声艺人的利益,没办法,人家艺术水平高!当然,很正常的,这就引发了矛盾。

南市三不管的相声大会当时如火如荼!尤其是常家班,人丁兴旺,又有小蘑菇这个当时绝对的大腕!

受侯宝林的成名成腕影响最大的就是常家,所以要把侯赶走是必须的。行有行规,这个问题必须在舞台上解决!但是常家与侯的表演完全是两个风格,最后,常宝堃抓住了侯宝林的短板,俩人在台上用一段《对坐数来宝》暂时分出了高下,从此侯宝林离开天津去了北京(行内有规律,从此以后,侯宝林再也没有到天津演出)。

所以,常家和侯宝林之间是有利益冲突的,而马三立大师在1940年代后期,以文哏相声崛起,也是沾了自己是相声世家的优势。

其实就是到了解放后,天津相声演员阵容也非常庞大,如云如潮,著名的还有王长友、罗荣寿、赵佩茹、焦少海、刘奎珍、郭全宝、郭荣起、刘文亨、苏文茂、马志存、高英培、范振玉、白全福、李伯祥、杜国芝、王佩元、马志明、魏文亮、候长喜、杨少华、赵伟洲、刘伟、冯巩等等。

其中,苏文茂、马志存合作擅演《批三国》、《论捧逗》等“文咀”段子,颇具儒雅之风。郭荣起的《打牌论》,运用天津方言描叙过去赌博成风的市井画面,人物神态惟妙惟肖。高英培、范振玉的小段《钓鱼》家喻户晓,滑稽之极,令人捧腹。另外,刘文亨、魏文亮的精彩学唱,李伯祥、王佩元的流利“贯口”活、马志明的“马派”家风,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津相声一哥这个宝座,很难说谁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说马三立大师是靠活得长熬成大师的人,显然不知道张寿臣对马三立的评价。

张老由于见多识广,内外行皆以“秀才”称之,但每逢人们这样称呼他,他总是笑着摆手说:“咱可不敢当,我不过是记问之学。”其实,肯于下功夫“记问”,正是他学识渊博的前提条件。

有时,张老也幽默调侃:“说我是秀才,可现在马三立是状元。”

原来,在天津、沈阳、唐山、济南等地“相声大会”献艺时,经过反复评比、鉴定,大家一致推崇马三立为“相声状元”,这是因为马三立同样博学多思,刻意求新,他演的每一个节目都不同于“大路儿”的独特创造。特别是他勤学苦练,随时随地对上演节目作锤炼加工的劲头,更为人所赞许。

四十年代初期,有好几位优秀相声演员以说唱“十八愁绕口令”著称,自诩为佳品。马三立不动声色对这一节目重新丰富加工,练出优异于他人之处,一举成功。

有的演员感慨万端地对他说:“我原先就服你的《开粥厂》、《西江月》、《文章会》,没想到你的‘绕嘴子’也胜过我们,你可真是相声状元哪!”

马氏相声虽然传人少,但是“无人不宗马”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恭维。


津沽一页书


说实话马三爷属于郭德纲讲的那种四个说相声的对骂,你把那三熬死了你就是大师。真的是死缸死口,当年张寿老就嫌弃马三爷笨,跟小蘑菇、侯大师是不能比的,侯大师也就是后来自宫只说净口的了,所以听录音不太可乐,估计在中南海里面说的那些老段子要精彩得多。

但就是这样一位当时资质不算顶尖的马三爷,搁到七八十年代,居然也算功夫绝顶了,可见相声改造以后倒退到什么程度了,还是郭德纲说的那句:老先生留下来的传统相声总共有一千多段,经过我们演员这些年不断地努力吧,还剩一百多段,再努力基本就都失传了。


八日山


解放前,侯宝林、郭启儒在天津凭《空城计》、《八大改行》一炮而红,得幺鸡、土豆外号。当时在天津同行一方面嫉恨北京演员来抢饭碗,另一方面也佩服人家的能耐。老辈演员也不便当面挑战,有以大欺小之嫌。常宝堃为了天津相声市场,权衡再三,决定为诸位同仁出头,与侯宝林比赛《对坐数来宝》。侯宝林以学唱见长,大段贯口显然不是对手。当年那场比赛双方肯定下了大赌注,以至于侯宝林败走北京,有生之年鲜有到天津表演。

解放后,几名天津年轻相声演员到北京演出,由于观众欣赏口味差异,和某些人为因素影响,全部铩羽而归。这可惹怒了天津一帮老演员,马三立、赵佩茹、郭荣启等人联手到北京找场子,留下了一段无与伦比《扒马褂》。


风吹水面TouT


这几位爷都是角儿,都是一代宗师,身后都留下了相声一个分支,一个流派。

常宝堃的相声应该说大多数听众都不会有什么印象了,他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到前线演出牺牲了。他的名头很大,艺名小蘑菇,他壮大了常派相声。可惜他身后没有像样的传人,后来的几位蘑菇,常宝华和常贵田等,和他相比都差多了,到常远应该说常派相声已经后继无人了。假如小蘑菇不牺牲,说到相声一哥,估计可以和侯宝林有一拼,可惜走的早了。

马三立大师称为马三爷应该是错了吧,虽然叫三立,但是他在家里面行七,叫七爷才对。马三立在相声界里面辈分高,和侯宝林的合影,从来都是侯大师站着,马三立坐着,因为马三立比侯宝林大一倍。

说实话,马三立的艺术成就和侯宝林相比确实有差距。如果论建国后的相声一哥,倒是刘宝瑞和侯宝林有一拼。这里面有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建国后马三立在天津,不如在天子脚下的北京的侯宝林吃香。另外想想文革期间,是马三立最应该出作品的时代,他却被下放。他还在务农的时候,侯宝林已经是中央政府的委员了。

三四十年代,应该是相声艺术的黄金时代,他们创作的作品在几十年后还在养活一大批人,比如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基本的包袱还是当年的。郭德纲站上顶峰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六、七个甲子都过去了,可见传统艺术长青。唉,生晚了。


河畔一壶酒


以前喜欢宝林的相声,但不知何因后来最爱听马老的相声。候老说的相声语言大师之称但却不亲民台上台下视若两人。三立先生立足于百姓平易近人,虽然不善长柳活但他唱邓立君的歌以及京剧老旦的流水都非常好听。


用户3214988445365


强调三次!!马氏相声突出的草根性,逗笑和讽刺风格才是最贴近相声本质的!其他的什么柳活什么帅什么贯口都细枝末节!什么贯口什么学唱戏,不能搞笑不够逗乐的都是扯淡,马氏相声是真正的相声。


二指弹出万重音


旧社会相声圈有自己的行规,张寿臣是宗师,总瓢把子,所有的艺人都要服从圈子里的规矩,这是当时的环境决定的


深蓝qqq


没有就没有吧,毕竟差着辈呢,现在诸老都已先逝,留欢乐于人间,传艺术于后世,吾辈自当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