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40年坚守田野发掘民间文化——王作栋助宜昌三捧“山花”奖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40年,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激荡共涌的40年。在时尚、新潮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原生态、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受到不小挑战,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民间文化悲剧时有上演。

所幸,在宜昌有一批民间文化掘宝人,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于鄂西山野间,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出了大量心血。其中有一位发掘了五峰的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助推宜昌形成“三家一村”文化名片,主持编纂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昌卷》、《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等专著,让宜昌民间文艺三次摘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宜昌民俗专家王作栋。9月8日,本报记者随同王作栋五峰采风之际,听他讲述了40年来坚守田野,发掘多座民间文化富矿的故事。

三峡晚报记者柯黎通讯员彭明吉

发掘民间故事家刘德培为宜昌捧回首个“山花”奖

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名列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首位,是宜昌民间文化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口传心记500多则民间故事、1000多首歌谜条谜语,以及大量的民歌、谚语、俗语、歇后语等。1998年,刘德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联合表彰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2000年3月,刘德培与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贾芝等一起荣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成就奖”。

40年坚守田野发掘民间文化——王作栋助宜昌三捧“山花”奖

民间文艺泰斗王作栋。刘洪进摄

刘德培就是王作栋在五峰工作期间发现的。在五峰刘德培资料陈列馆里,王作栋回忆,1976年冬,县文化馆请瓦匠检瓦补漏,没想到来检瓦的是一位老头,衣着陈旧,动作滞缓,被寒风冻得不住哈气。当晚,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王作栋请老瓦匠到自己的寝室里喝茶烤火,一聊天才得知他就是“大日白佬”刘德培。王作栋先唱了五峰民歌《青篾垫子》中的几段词,刘德培便打开了话匣子,民歌一溜一串,从赛歌赌狠的五句子到传统情歌,连讲带唱,随口便出。王作栋间或插问民歌中的风俗典故,又引出了刘老的风俗传说和相关故事笑话、地方人物史事,旁逸斜出,绵延不绝。那天夜里,王作栋与刘老一直讲到凌晨两点才睡觉。

当年29岁的王作栋认定刘德培老人是名副其实的“深井”、富矿”。刘德培在县文化馆检瓦18天,在王作栋寝室里聊了17个夜晚,两人结成忘年之交。至2000年12月刘老病故,王作栋追踪调查24载,采录了刘德培讲述、唱述的故事、歌谣、俗谚、地方人物掌故,和刘老生平、红白事习俗与节礼等500余万字的第一手资料。

从1980年起,刘德培传讲的故事在全国40多种书报刊刊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80余家媒体跟踪报道。王作栋吃透了刘老的个性和讲述风格,整理的48万字《新笑府——民间故事家刘德培讲述故事集》198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科学整理的范本。刘德培不止一次地感慨:“我是一窝洋芋,不是王同志挖出来,我早就烂在坡里哒。”

发掘宜都青林寺谜语村助推宜昌打造“三家一村”名片

从一名山间老农走向最高领奖台,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故事大家,刘德培的逆袭之路,正是踏准了中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节奏。10年浩劫间,不少优秀民间文学被打成毒草,不少文化遗址被损毁。1979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召开会议,时任研究会副主席贾芝提出,要科学认识民间文学遗产的价值,深入开展搜集整理工作。1984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搜集、整理、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40年坚守田野发掘民间文化——王作栋助宜昌三捧“山花”奖

王作栋参加民间文艺活动。刘洪进摄

以刘德培的发掘和宣传经验为范本,王作栋在调任宜都之后,又发掘了“中国谜语村”青林寺。1990年夏,时任枝城市文联主席的王作栋在一次书画摄影展中,从青年业余作者丁开清口中听到土得掉渣的“灯拨子”。丁开清说:“我们青林寺的男工妇女都会打会猜。”

王作栋敏锐地觉得这可不是小事,他叮嘱丁开清回家后就立即收集整理。半个月后,丁开清将收集到的谜语送到文联,王作栋随即在宜都文联主办的杂志上刊发。王作栋说,为了让丁开清安心整理资料,他专程去曾家岗乡和青林寺村商洽,镇村还为丁开清减免了统调工,帮助丁开清解决了化肥、种子等生活难题。在王作栋指导下,丁开清坚持8年,最终整理成书,付梓之前,王作栋又请宜昌谜语专家杜心宁帮助校勘、注释。

1999年1月,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关于一个村落的谜语选集《青林寺谜语选》在北京出版,王作栋提请贾芝老前辈题写书名。同年,丁开清荣获宜昌市“屈原文艺创作奖”,之后又荣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成为宜都市政协委员,被湖北省文联纳入中青年人才库。青林寺村经全省、全国专家考察后,2001年、2003年先后被命名为“湖北谜语村”、“中国谜语村”。

1997年至1998年,宜昌又相继发现了长阳孙家香、夷陵刘德芳两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已担任宜昌市文联副主席的王作栋获悉后,在指导整理方法和引荐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等方面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终让宜昌形成了刘德培、刘德芳、孙家香和谜语村青林寺“三家一村”这一令全国文艺界瞩目的文化盛景。

主编《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卷》助力宜昌第三次捧回民间文艺大奖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被称为是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民间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原生态民俗受到严峻的挑战。2002年,中国民协再次发起抢救行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王作栋为首的宜昌民俗专家再次率先行动响应,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深入田间地头展开普查,采录整理出一批数量恢弘的视频资料。

40年坚守田野发掘民间文化——王作栋助宜昌三捧“山花”奖

王作栋在田园乡村参加活动。刘洪进摄

2009年,王作栋主编的国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昌卷》(12卷、460万字),获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2014年,“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发,全国共5人获奖,王作栋名列第二。

2010年,宜昌市文联启动《中国民俗志》县卷本编纂工程,王作栋担任执行主编,他与熊庆文、王志琦组织全市300名老中青骨干耗时近5年完成,全套13卷680万字,王作栋在反复审读和多次评审中的阅改量超过4000万字,他的体重降了14斤。这套大书2014年1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被国家权威专家们评价为“全国的县卷本范本”。《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卷》印制期间,王作栋亲自到印务公司与各卷总纂一起校勘,3个月瘦了10斤。2015年12月2日,这套蔚为大观的《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卷》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学术著作奖”,这也是王作栋倾注心血的作品,为宜昌第三次摘得山花奖。

早在1992年,王作栋已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文艺专家。耕耘近半个世纪,王作栋早已将民间文艺研究融入血骨。他用自己的范本引导民间文艺工作者发掘和研究,又用自己的人品学养扶持后学,先后受益于他的人数以百计。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宜昌孙家香、刘德芳、向长仪、赵兴寿等一批人才被推选为省级、国家级杰出传人,一个个摘取省级、国家级的民间文艺大奖。退休之后,他还多次参加地方文化研究项目,指导长阳编研《九老十八匠》、三峡电视台摄制《薅草锣鼓》记录片等。他说,守望民间文艺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峡晚报记者柯黎,通讯员彭明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