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40年堅守田野發掘民間文化——王作棟助宜昌三捧“山花”獎

核心提示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40年,也是中國與世界接軌,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激盪共湧的40年。在時尚、新潮的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原生態、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受到不小挑戰,人亡歌息、人去藝絕的民間文化悲劇時有上演。

所幸,在宜昌有一批民間文化掘寶人,幾十年如一日紮根於鄂西山野間,為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付出了大量心血。其中有一位發掘了五峰的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培,助推宜昌形成“三家一村”文化名片,主持編纂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宜昌卷》、《中國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等專著,讓宜昌民間文藝三次摘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他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宜昌民俗專家王作棟。9月8日,本報記者隨同王作棟五峰採風之際,聽他講述了40年來堅守田野,發掘多座民間文化富礦的故事。

三峽晚報記者柯黎通訊員彭明吉

發掘民間故事家劉德培為宜昌捧回首個“山花”獎

民間故事家劉德培名列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首位,是宜昌民間文化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他口傳心記500多則民間故事、1000多首歌謎條謎語,以及大量的民歌、諺語、俗語、歇後語等。1998年,劉德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協聯合表彰為“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2000年3月,劉德培與民間文學泰斗鍾敬文、賈芝等一起榮獲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成就獎”。

40年堅守田野發掘民間文化——王作棟助宜昌三捧“山花”獎

民間文藝泰斗王作棟。劉洪進攝

劉德培就是王作棟在五峰工作期間發現的。在五峰劉德培資料陳列館裡,王作棟回憶,1976年冬,縣文化館請瓦匠檢瓦補漏,沒想到來檢瓦的是一位老頭,衣著陳舊,動作滯緩,被寒風凍得不住哈氣。當晚,縣文化館創作輔導幹部王作棟請老瓦匠到自己的寢室裡喝茶烤火,一聊天才得知他就是“大日白佬”劉德培。王作棟先唱了五峰民歌《青篾墊子》中的幾段詞,劉德培便打開了話匣子,民歌一溜一串,從賽歌賭狠的五句子到傳統情歌,連講帶唱,隨口便出。王作棟間或插問民歌中的風俗典故,又引出了劉老的風俗傳說和相關故事笑話、地方人物史事,旁逸斜出,綿延不絕。那天夜裡,王作棟與劉老一直講到凌晨兩點才睡覺。

當年29歲的王作棟認定劉德培老人是名副其實的“深井”、富礦”。劉德培在縣文化館檢瓦18天,在王作棟寢室裡聊了17個夜晚,兩人結成忘年之交。至2000年12月劉老病故,王作棟追蹤調查24載,採錄了劉德培講述、唱述的故事、歌謠、俗諺、地方人物掌故,和劉老生平、紅白事習俗與節禮等500餘萬字的第一手資料。

從1980年起,劉德培傳講的故事在全國40多種書報刊刊發。《人民日報》、新華社等80餘家媒體跟蹤報道。王作棟吃透了劉老的個性和講述風格,整理的48萬字《新笑府——民間故事家劉德培講述故事集》1989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成為中國民間故事科學整理的範本。劉德培不止一次地感慨:“我是一窩洋芋,不是王同志挖出來,我早就爛在坡裡噠。”

發掘宜都青林寺謎語村助推宜昌打造“三家一村”名片

從一名山間老農走向最高領獎臺,成為聞名海內外的故事大家,劉德培的逆襲之路,正是踏準了中國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節奏。10年浩劫間,不少優秀民間文學被打成毒草,不少文化遺址被損毀。1979年,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召開會議,時任研究會副主席賈芝提出,要科學認識民間文學遺產的價值,深入開展蒐集整理工作。1984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出《關於加強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和資料蒐集工作的通知》,要求重點蒐集、整理、研究少數民族民間文學。

40年堅守田野發掘民間文化——王作棟助宜昌三捧“山花”獎

王作棟參加民間文藝活動。劉洪進攝

以劉德培的發掘和宣傳經驗為範本,王作棟在調任宜都之後,又發掘了“中國謎語村”青林寺。1990年夏,時任枝城市文聯主席的王作棟在一次書畫攝影展中,從青年業餘作者丁開清口中聽到土得掉渣的“燈撥子”。丁開清說:“我們青林寺的男工婦女都會打會猜。”

王作棟敏銳地覺得這可不是小事,他叮囑丁開清回家後就立即收集整理。半個月後,丁開清將收集到的謎語送到文聯,王作棟隨即在宜都文聯主辦的雜誌上刊發。王作棟說,為了讓丁開清安心整理資料,他專程去曾家崗鄉和青林寺村商洽,鎮村還為丁開清減免了統調工,幫助丁開清解決了化肥、種子等生活難題。在王作棟指導下,丁開清堅持8年,最終整理成書,付梓之前,王作棟又請宜昌謎語專家杜心寧幫助校勘、註釋。

1999年1月,中國文化史上第一部關於一個村落的謎語選集《青林寺謎語選》在北京出版,王作棟提請賈芝老前輩題寫書名。同年,丁開清榮獲宜昌市“屈原文藝創作獎”,之後又榮獲湖北省文藝明星獎,成為宜都市政協委員,被湖北省文聯納入中青年人才庫。青林寺村經全省、全國專家考察後,2001年、2003年先後被命名為“湖北謎語村”、“中國謎語村”。

1997年至1998年,宜昌又相繼發現了長陽孫家香、夷陵劉德芳兩位“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已擔任宜昌市文聯副主席的王作棟獲悉後,在指導整理方法和引薦專家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等方面不遺餘力地給予支持,終讓宜昌形成了劉德培、劉德芳、孫家香和謎語村青林寺“三家一村”這一令全國文藝界矚目的文化盛景。

主編《中國民俗志·湖北宜昌卷》助力宜昌第三次捧回民間文藝大獎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被稱為是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基因和血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進入21世紀,民間文化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原生態民俗受到嚴峻的挑戰。2002年,中國民協再次發起搶救行動,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以王作棟為首的宜昌民俗專家再次率先行動響應,運用文字、錄音、錄像等手段記錄,深入田間地頭展開普查,採錄整理出一批數量恢弘的視頻資料。

40年堅守田野發掘民間文化——王作棟助宜昌三捧“山花”獎

王作棟在田園鄉村參加活動。劉洪進攝

2009年,王作棟主編的國家項目《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宜昌卷》(12卷、460萬字),獲得“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作品獎”。2014年,“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貢獻獎”在人民大會堂頒發,全國共5人獲獎,王作棟名列第二。

2010年,宜昌市文聯啟動《中國民俗志》縣卷本編纂工程,王作棟擔任執行主編,他與熊慶文、王志琦組織全市300名老中青骨幹耗時近5年完成,全套13卷680萬字,王作棟在反覆審讀和多次評審中的閱改量超過4000萬字,他的體重降了14斤。這套大書2014年11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被國家權威專家們評價為“全國的縣卷本範本”。《中國民俗志·湖北宜昌卷》印製期間,王作棟親自到印務公司與各卷總纂一起校勘,3個月瘦了10斤。2015年12月2日,這套蔚為大觀的《中國民俗志·湖北宜昌卷》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學術著作獎”,這也是王作棟傾注心血的作品,為宜昌第三次摘得山花獎。

早在1992年,王作棟已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文藝專家。耕耘近半個世紀,王作棟早已將民間文藝研究融入血骨。他用自己的範本引導民間文藝工作者發掘和研究,又用自己的人品學養扶持後學,先後受益於他的人數以百計。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宜昌孫家香、劉德芳、向長儀、趙興壽等一批人才被推選為省級、國家級傑出傳人,一個個摘取省級、國家級的民間文藝大獎。退休之後,他還多次參加地方文化研究項目,指導長陽編研《九老十八匠》、三峽電視臺攝製《薅草鑼鼓》記錄片等。他說,守望民間文藝就是守望我們的精神家園。

三峽晚報記者柯黎,通訊員彭明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