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他沒有運用毛主席的戰術,導致紅軍戰敗,典型的反面教材

中共臨時中央在進行反“圍剿”和長征初期為什麼要請一位德國人來指揮呢?不瞭解中國實際的洋顧問的錯誤指揮,使紅軍在渡過湘江時損失過半,這一慘痛結果給人以什麼教訓呢?

他沒有運用毛主席的戰術,導致紅軍戰敗,典型的反面教材

李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德軍,只當了一年列兵,戰後參加了德共,併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來華前他從未指揮過部隊作戰,在院校所學只是蘇軍的戰術。這個不瞭解中國歷史和現狀、不懂漢語的李德到瑞金後卻被賦予軍事指揮權,隨後便完全否定了毛澤東主席的游擊戰術,認為那是鄉里的東西。

他沒有運用毛主席的戰術,導致紅軍戰敗,典型的反面教材

他要求紅軍用蘇聯的戰術同國民黨軍隊打陣地戰,結果紅軍儘管英勇奮戰卻仍節節敗退。李德因為擔心暴露身份,一直待在後方憑地圖指揮戰鬥,而當時的地圖大都是一些簡單草圖,極不準確,他下達的命令往往不符合前線實際。彭德懷對此曾當面斥責說:“你們這些教條主義者,只不過是地圖上和紙上談兵的戰術專家!”

他沒有運用毛主席的戰術,導致紅軍戰敗,典型的反面教材

但是由於臨時中央負責人盲目相信蘇聯教條,在反圍剿失敗時還袒護李德,在長征之初仍讓他負責軍事指揮。假如當時中央紅軍突圍西進之初,如果能利用國民黨各派軍閥矛盾,迅速前進,在敵軍間隙機動穿插,就可以取得主動地位。然而李德卻仍然依靠地圖指揮,為全軍劃定的進軍路線幾乎成直線,加上攜帶輜重過多,人馬在小路上擁擠,部隊十分疲勞且掉隊人員甚多。蔣介石從地圖上觀察,一眼就能看出紅軍下一步的去向,因而常常能預先設置封鎖線並組織圍攻。

他沒有運用毛主席的戰術,導致紅軍戰敗,典型的反面教材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紅軍長征到達湘江邊。面對蔣、桂、湘系軍隊的圍攻,李德讓所有戰鬥部隊成甬道式掩護,以便抬著罈罈罐罐的運輸隊通過。在那一週血戰中,紅軍損失3萬多人,攜帶的笨重物件也大多被迫拋棄。湘江之戰成為紅軍戰史上人數損失最大的一仗,廣大指戰員的不滿情緒累積達到了頂點。在這種形勢下,全軍的實際的指揮責任由周恩來總理擔負起來,他聽從毛澤東主席的意見,改變預定計劃,剩下的3萬多紅軍轉向軍閥分裂割據且統治薄弱的貴州,才避免了全部覆沒,並暫時得到休整。

他沒有運用毛主席的戰術,導致紅軍戰敗,典型的反面教材

​ 1935年1月,中共中央舉行了遵義會議,改變了軍事領導。李德最終成為一個典型的搞教條主義的反面教材。遵義會議標誌著盲目照搬外國教條的左傾錯誤破產,讓一個根本不懂中國實際情況的外國人指揮中國紅軍,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一大悲劇。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一些領導人盲目迷信蘇聯的教條的結果,近代中國落後的社會環境,以及由此產生的盲目崇拜外國的思潮,又是這錯誤產生的思想基礎。遵義會議能夠批判“左”的錯誤,撒銷李德的指揮權,標誌著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成熟起來。正是由於毛澤東主席為首的領導人打破對蘇聯模式的迷信,自己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鬥爭方式,才最終引導紅軍和整個中國革命事業走上了勝利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