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在成都,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住所附近的美食和景點。但是,要你立馬回答出你那個區的來歷?估計能回答的出來的人寥寥無幾,雖然大家一天到黑都說錦江溫江武侯的,但是說了這麼多年並不曉得來歷。那麼,小更夫本著愛成都愛家鄉的原則,挑選一個區來給大家普及一下。看完之後,你就為什麼挑這個地方了!

青白江

  青白江區的得名,緣於流經北界的河流清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區境域原為四川省新都和金堂二縣轄地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1956年,成都鐵路局在彌牟鎮北的火星村設立車站,因地處清白江畔,故命名“青白江站”。1958年,彌牟鄉建立人民公社,也命名為“青白江人民公社”。

那為啥叫青白江而不是清白江

  1956年,國家計委和國家建委決定,在金堂縣建設四川肥料廠,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委在大同、華嚴、彌牟三鄉設立四川省金堂工業區。省委計劃在這裡建設一個四川省的中等工業城市,因金堂舊縣城城廂鎮也在規劃之中,擬稱為金堂市。 1957 年,國家壓縮基本建設,工業區建設委員會撤銷,只保留四川肥料廠一個建設項目。四川省規劃設計院對原規劃進行修改,制訂了以四川肥料廠為基礎,在這裡建設一個工人鎮的規劃。

  1958年3月,中共四川肥料廠現場黨組向中共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作了關於在工廠建設地區設立工人鎮的請示,並建議使用“青白江”為鎮名。請示稱:“ 鎮的名稱可為成都市青白江鎮(因廠距青白江接近,與附近場鎮易於區別,又系火車站名稱。)”。請示中由於筆誤將清白江寫成了青白江。

  1959年底,中共成都市委為擴大成都市區域,新置兩個郊區,其中之一就定名為“青白江區”。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青白江區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就取道區境西北入成都,兩千多年來,區境西北一直處於四川北路交通要衝。公元413年,益州刺史朱齡石滅譙縱割據政權,在今金堂縣淮口地區置金水戍。公元553年,置金淵郡,領金淵、白牟二縣,今區境城廂鎮為白牟縣治所。北周(557~581年) 時廢白牟縣,唐、宋時,稱白牟故城為古城鎮,今城廂鎮北500米處尚有一橋名古城橋。宋代嘉祐(1056~1063年)初 ,金堂縣治所由龍威鄉新生村舊城址遷至古城鎮,直至1950年10月,城廂鎮一直是金堂縣治所。

  1960年,設立青白江區,時轄華嚴、大同、彌牟3個公社。1981年1月,金堂縣屬的太平、城廂兩區所轄12個鄉鎮劃入青白江區,形成現在的行政區域。

金堂縣衙被劃歸青白江

  青白江區的城廂鎮,原屬金堂縣,民國時期為金堂縣政府所在地。1950年,金堂縣政府遷至金堂趙鎮。1981年城廂鎮劃歸青白江區。作為縣衙及民國時期的縣政府所在地,在城廂鎮西街,迄今,還可看到一些殘存的古建築。城廂鎮於1992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城廂古鎮至今保留著歷史價值極高的古蹟:彭家珍專祠、壽福寺、明教寺覺皇殿、文廟、武廟、繡川書院、縣衙、三清觀,素有“城廂八景”之美稱。

  古鎮最大的特色就是城鎮佈局格局完整,古鎮風貌主要由棋盤式道路格局,繞城護城河,傳統民居風貌等構成,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其中,1938年修建的彭家珍忠烈祠。是辛亥革命英烈——彭家珍(1888—1912年),字席儒,金堂縣城廂鎮(今青白江區城廂鎮)人。

  彭家珍:

  “我老彭收功彈丸”、“千載王綱一雷灰燼,將軍易水大地春城”……若不是史實,確難想象,這樣一個“柔軟”之地走出了一個硬漢彭家珍,他身負彈藥完成了對垂死大清的重要一擊刺殺清末“宗社黨”首領良弼。刺殺當日,彭家珍當場犧牲,良弼左腿肉飛骨斷,數日後傷重不治而亡。17天后清帝退位,至此,彭家珍成為了封建王朝最後一位刺客。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彭家珍犧牲時年僅23歲,他一直在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活。彭家珍犧牲後,革命政府先後在南京、北京、重慶、成都、宜昌為彭家珍開了6次追悼大會。孫中山稱他的行動為“我老彭收功彈丸”,並追封其為陸軍大將軍,賜卹崇祀忠烈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給其家屬簽發“永垂不朽”的烈士光榮證。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城廂鎮西街

西街是古鎮唯一保留較完整的一條古街,全長 300多米,街上有陳家祠、原金堂縣衙署以及一些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居和街房建築。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城廂鎮西場口、西街157號門前“泰山石敢當”

  原金堂縣衙,坐北朝南,為三重院落,清代建築。民國時期,縣衙為金堂縣政府所在地,1950年,金堂縣政府遷至現金堂趙鎮後,縣衙改建為城廂幼兒園,大門仍為清朝時的衙門原樣。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原金堂縣衙、民國時期金堂縣政府的大門

  西街的陳家大院。現在大院內是餐飲品茶棋牌和少兒繪畫學習班。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西街的陳氏祠堂,這個具有清代客家風格的陳氏祠堂共三進院落,其整個祠堂建築結構宏大,建築工藝精美。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三清觀”在西街西端頭,這座始建於1612年的道觀,正門位於南面,須從戲臺下面柱陣中間進入,有較大內庭空間,院內可以看見百年老戲臺。

  彭大將軍專祠

  彭家珍祠,在青白江區城廂鎮(原金堂縣城廂鎮),又稱彭大將軍專祠。系1938年按孫中山生前指令修建。祠為園林式古典建築,庭院約18畝,亭、閣、樓、軒,松柏滿園,綠蔭修竹。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彭家珍祠

  彭家珍塑像上方,左為蔣中正題詞,中為孫中山題詞(民國元年),右為李宗仁題詞。此外還有同年宋子文、孔祥熙、孫科、馮玉樣等人題詞。據館內文字介紹,最近一次維修是澳門的馬萬祺先生捐款55萬完成的(大概是以客家同鄉人身份捐的吧)。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彭家珍塑像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彭家珍塑像

  繡川書院

  位於城廂鎮東街,分為四進:一二進為庭院,兩側有廂房;三進為外講堂;四進為內講堂。均為磚木建築結構,青瓦屋面,花格門窗。

  繡川書院,據說始建於北宋,是四川省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縣一級的規模最大、藏書最多、聲譽最高的書院。清康熙59年(1720年),從西街遷建於東街現址,因附近有繡川河,故更名為“繡川書院”。清道光10年,在書院修建了考棚。1964年考棚被拆除,改作城廂中學操場。

成都這個區名字不僅是錯別字,還“拐”走了隔壁縣縣衙!

  歷史上,繡川書院還培養出了許多名人。據金堂縣誌辦資料記載,繡川書院在過去的七八百年間,先後培育了《全宋詩》精選的作者黃中庸、理學家謝湜、文史學家張晉生,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學家賀麟、植物學家何鑄、著名作家流沙河和成都大學前校長何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