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喜歡旅行的人,對地名肯定會有不一樣的認識,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會在旅途中注意異鄉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如西雙版納傣語地名,富有特色,或許會讓初來乍到之人暈頭轉向,卻也僅如此了,但地名不僅是地理座標,而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語言、地理綜合體,不去品讀就無法發現其內涵。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景洪市區遠眺

地理空間在語言形式上的表現就是地名,其命名理據與語言習慣、社會制度、宗教文化、自然景觀、歷史傳說等密切相關,所以品讀傳統地名是瞭解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好方法,下面從西雙版納傣語地名入手,品讀西雙版納日漸式微的歷史文化傳統。

專名與通名

一個完整的地名,均由專名加通名組合而成,其中專名用來區分地理實體中的個體,是一個地理實體專有而特定的名稱,一般來說有且僅有一個,當然也並非一成不變,如“江”、“河”曾是長江、黃河的專名,後來演變成了河流的通名。

通名用來區分地理實體的類別或屬性,如省市縣鄉、江河湖海、岙灣湧(chong)咀(zui)指向不同的地理實體,通名可指向建制等級、地貌形態、建築規模、景觀類別等。各地的地名專名,各有特色,但來源上無外乎就那幾種;而地名通名的差異性要大一些,如同樣的居民點,有村、莊、寨、屯、灣等不同通名。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傍水建村寨

我國絕大部分的地名,都是“專名+通名”式的結構,西雙版納傣語地名卻是一種“通名+專名”式的結構,這是地名的一種模式,說明了地名是地理空間在語言上的反映,不同的語言會有不同的地名結構。

重平壩輕山區

西雙版納古稱勐泐(以下勐泐特指古代西雙版納),這是由傣族的一支於公元12世紀末建立的政權,經略這片土地的這支傣族就自稱為傣泐(以下傣泐特指西雙版納傣族),意思就是“勐泐的傣”;蒙古滅大理國後,勐泐成為元朝的一部分,從此歸於中央之國,元明清三朝在勐泐設置軍民總管府或宣慰司,委任勐泐召片領(即勐泐之主)世襲管理,一直到民國仍因俗而治。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新中國成立後,設置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後改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她就像一顆綠色明珠,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西雙版納地處於橫斷山脈南緣,整體上地勢相對平緩,切割山巒、低山、山間盆地、寬谷盆地、開闊低峽相間分佈,其中95%為山地丘陵,僅有5%的山間盆地和河谷,這5%基本上就是傣泐的集聚地。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勐混壩子

傣泐是定居農耕的稻作民族,對依山傍水的地方趨之若鶩,在地理空間上,傣泐對平壩異常偏愛,因為擁有水資源豐富的平壩,就意味著擁有了農業優勢與潛力,反映在地名上就是偏重於對平壩、河流的命名,而輕於對山地的命名,也即“重水輕山”、“重平壩輕山區”。

“曼”、“勐”與“版納”

在傣泐語中,河流沖積成的平地稱“崩”、地勢較高的平地稱“坪”、山箐及山谷稱“回”、山稱“廣”、壩子(包括平原、盆地、河谷)稱“東”、河流稱“南”、湖泊稱“濃”、水田稱“納”、山地稱“塏”、井稱為“磨”,這些都是傣泐語常見的地理景觀通名,有的相結合又可以產生新的通名,如“南迴”指山箐、山谷中流出的溪流,“納崩”指沖積平原上的水田,“塏納”則泛指田地。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村寨與水稻田

村落、村寨等基本居民點稱為“曼”,首領居住的城子、常年有商貿活動的集市或城子稱為“景”,不定期又時常有市集活動的街市稱為“嘎”,有防禦工事(如壕溝、城壕)的城子稱為“允”,地區、封國稱為“勐”,這些就是最常見的、體現傣泐社會制度的地名通名。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原先的“勐”只有地區、地方的含義,指向一個壩子(包括盆地、河谷、平壩地區);傣泐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後,“勐”衍生出城邦、諸侯國、封國、封邑的意思,但還沒有行政區的含義;公元1180年,勐泐政權建立後,“勐"成了勐泐的一級行政區,召片領會授權大臣、宗親進行管理,這就是自然勐。

有的壩子很大,在壩子邊緣相對獨立的地方會形成勐,有的稱為“景”,如勐遮壩子東南緣的景真,有的被劃入小勐等級,如勐混壩子北緣的勐邦;自然勐有大有小,大勐可以管小勐,但每個自然勐都有“召勐”(即一勐之主),還設置議事、行政等機構,召勐從屬於召片領,其設置的機構既從屬於召勐,也歸於勐泐議事庭統管。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自然勐之下設“隴”、“哈麻”,其下又設“火西”,再往下就是“曼”,也即最基層的村寨,當時“隴”、“哈麻”、“火西”的範圍因人口變動及賦稅與勞役時有變化,所以幾乎沒以它們為通名的地名留下,而“勐”、“曼”以及“景”不僅基本不變,還派生出新地名,當今西雙版納以“曼”、“勐”及“景”為通名的傳統地名琳琅滿目,讓初來乍到的遊人暈頭轉向,卻也趣味橫生。

至於西雙版納,並非十二千田、十二個壩子,其中“版”是動詞而非數詞,含義是“裹纏”、“用條帶把東西纏起來”,而“納”指向的是賦稅和勞役,“版納”就是依據人口對賦稅與勞役進行組合、分攤的區域,勐泐所呈送天朝皇帝的貢禮、送往緬甸的禮品都按“版納”攤派,但它沒有設置行政機構、沒有設置固定官員,不構成行政區。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原先的“版納”由相鄰的自然勐組成,但相互交戰甚至進攻召片領的事偶有發生,後來召片領召集大臣與召勐重組“版納”,不相鄰甚至距離很遠的自然勐也被組合成一個“版納”,因“版納”偶有變化,也不構成行政區,所以就沒有以“版納”為通名的地名留下,只有“十二版納”成為勐泐的代稱,此後勐泐以西雙版納之名聞名於世。

特色地名怎麼來

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的由來,也表現為多樣性,主要有社會制度、原始宗教、南傳佛教、地理要素、派生地名等,幾乎所有的傣泐地名與這五大因素有關,傣泐特色的地名通名與傣泐獨特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相結合,也就產生了特色的西雙版納傳統地名。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古代負擔馴養大象勞役的曼掌村

產生於社會制度的傳統地名很多,如曼掌是負擔馴養大象勞役的村寨、曼乍是負擔膳食勞役的村寨、曼山是負擔編制竹器勞役的村寨,這些因所承擔的勞役而得名的村寨,重名的很多,勐臘有曼乍、勐罕也有,勐養有曼掌、勐臘也有,這是因為不少自然勐都有相應的村寨負擔同類勞役。

有少部分村寨由召片領或召勐賜名,如曼播是召片領希望該村人丁如白螞蟻一樣多而賜此名,曼壘是村民為召勐追回逃跑的牛而被召勐賜名;此外還有因頭人的官職得名的村寨,如曼拉悶,其頭人曾任“板悶”但被罷免,這被稱為“拉悶”,該村因此得名“曼拉悶”。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人面蛇身

在佛教傳入之前,原始宗教是傣泐的唯一信仰,其表現為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因此產生於原始宗教元素的地名被保留了下來,如曼真反映了對祖先神“丟拉真”的崇拜、曼勒是搭祭祀祖先神的棚子而得名,播令是祭祀神靈的水塘,曼麼則是原始宗教範疇的巫師寨。

南傳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後,傣泐即保持著原始宗教的信仰,也皈依了南傳佛教,但與原始宗教相比,南傳佛教對傣泐地名命名的影響更為深刻,有的地方因南傳佛教,如朝拜、賧施、佛教建築、佛祖巡遊傳說而得名;有的地方原名與佛教無關,卻被直接附會於南傳佛教之中,這類地名不勝繁舉。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西雙版納總佛寺”瓦壩潔“

地理要素的地名由來,很多地方都一樣,不同的只是語言及描述,傣泐的地理要素地名,有一部分是人文通名加上自然通名構成,如曼回是山箐寨、曼廣是山間寨、曼崩是沖積平原寨、曼濃是湖泊寨;而另一部分,只要在地理事物中加上通名就構成新的地名,如景蚌是山腳沼澤邊上的集市,曼賀納是田頭寨,曼賽是河邊沙地寨,總的來說傣泐的地理要素地名重名的更多。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傣泐地名的派生模式也很有特色,在原生地名上加方位詞、形容詞構成新地名,但與內地常見的加上前、後、左、右不同,傣泐派生地名只冠以上中下(“勒或訥、岡、代”)、大小(“龍、囡”)、新老(“邁、告”)、頭部(“賀”)等,這樣的地名,除了血緣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傣泐歷史上份地制度和負擔分配關係在地名中的隱形體現。

西雙版納地名怪在哪?

西雙版納傣語地名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們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背後蘊藏著璀璨的傣泐歷史文化,其傳統的“通名+專名”式地名,與內地普遍的“專名+通名”式地名就完全不同,這是西雙版納傳統地名的第一怪,怪在傣語本身,而地名又是語言在地理空間上的反映。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傣泐女子

西雙版納傳統地名第二怪,源於傣泐延續千百年的社會制度,且不說因所負擔的勞役而得名的地名,單是“勐”、“景”、“曼”等通名,已經組成了地名串、地名束,在西雙版納傣族聚居區形成地名類型區,塑造了西雙版納地名的空間層次景觀,勐臘、勐海、勐遮,景洪、景訥、景真,曼聽、曼閣、曼坎……都有其地理空間分佈性。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西雙版納傳統地名最大的怪,是傣語地名在譯成漢語時,漢語中已不可直觀看出原本含義,這是不同語言的地名在相互譯寫時詞意產生偏差,如不懂傣語者,僅看“勐罕”不會想到“卷席子”、看“勐侖”不會想到“柔軟”、看“勐混”不會想到“倒流、返回”、看“勐遮”不會想到“浸泡”,看“勐捧”不會想到“精靈”。

不同地方的地名本身並不奇怪,反而是地方特色歷史文化的體現,西雙版納傣語地名是傣泐認知活動對地理空間分類的符號表達,特色通名、特色的地名結構與獨特的傣泐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相結合,就衍生了西雙版納特色的傳統地名,用傣語解讀,可以品出獨特的韻味,如果踏上這裡,可以瞭解一下其地名含義,將會收穫與眾不同的旅行體驗。

  • 《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特徵》,作者:戴紅亮
  • 《傣、泰語地名結構分析及地圖上的音譯漢字》,作者:羅美珍
  • 《傣族社會歷史調查》(西雙版納部分),《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委會編
歷史文化綜合體,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為何這麼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