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遼陽的歷史地位(二)

  遼陽境內豐富的煤鐵等礦藏資源對於她及周邊地區的發展也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燕國就曾在此採銅冶煉,鑄造“襄平布”幣和兵器。漢代在這裡開採鐵礦(如在亮甲山和太平溝等地均發現漢代鐵礦遺址)。以後歷代多有鍊銅採煤的行業。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近代工業技術的輸入和是日俄等帝國主義的入侵,本地區極為豐富的煤鐵礦藏被大規模地開發出來,於是馳名全國的“鋼都”與“煤鐵之城”在遼陽原屬境內逐漸成長髮展起來,從而使之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也說明,地域文化中心往往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地區。當然,“英雄百戰之地”也必然會是戰禍頻仍之區。這對遼陽人民來說是一場又一場悲劇:家室被毀,生靈塗炭;處處變成廢墟,文化出現斷層。南北朝時期,金元之際,明清之際,都出現了這種狀況。

  自公元前三世紀初燕國在襄平設遼東郡治以來,直到公元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的近兩千年間遼陽幾乎一直是東北地區的政治中心。這種狀況在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中並不多見。例如號稱“九朝故都”的洛陽,在宋代之後就不再是全國和較大地域的政治中心。瀋陽作為東北地區中心城市的歷史,至今還不到400年。

  遼陽的另一個特點是城區穩定。在城市周邊先後發現過許多古墓葬,從戰國、漢魏、高句麗時期,一直延續到遼、金、元、明、清。但這些墓葬幾乎全都位於太子河以東,護城河以外和北城牆遺蹟以外,城區之內則極少發現。這說明了襄平古城區在兩千多年中始終保持穩定。文獻記載中發現一幅高句麗埋藏的遼東城的壁畫圖,畫中所繪的山(首山)水(太子河)與城的相互位置以及城的建築輪廓,與其後千餘年明代所修《遼東志》《全遼志》所載之《遼東鎮圖》大體相符。這個古城輪廓直到今日仍然從護城河和古城牆遺蹟中清晰可見。這種兩千多年城區穩定不變的情況,在全國曆史名城中也不多見。

  遼陽曆史上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多民族的彙集與交融。她首先是漢民族及其文化在關東地區長期穩定存在的基地。現代考古證明: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流域的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其中在遼西凌源與建平兩縣交界處發現的牛河梁遺址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證明早在5000年前在此創造先進文化的先民是漢民的族源之一。他們分別向外遷徙發展,其中沿遼河南下的一支,後來就發展成遼陽地區最早的居民。又據歷史學家傅斯年等人的研究,殷商本來就是起源於東北的族群。殷商之後,箕子東來,燕趙中原地區移民也紛至沓來。到燕國建郡之後,襄平地區已經成為燕長城以南的重要農業區之一。現代考古發現:關東地區至今已發現燕人所建古城16座,分佈在從遼西、遼東到吉林、內蒙古東部等地區,其中以襄平城規模最大,這說明以遼陽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已經成為漢民族的穩固基地。從此之後,歷經秦漢三國西晉,時間長達600多年間,這裡一直比較穩定,社會發展水平基本與中原同步。1955年發現的遼陽北三道壕漢代農家村落遺址和此前發現的漢魏壁畫墓群,用實物和畫面展現了這裡已經是東北地區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已經形成。這個文化中心的功能,是區域內廣為傳播和輻射漢民族的先進文化,不斷促使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進步與改革;同時,她也不斷吸收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相互交融,逐漸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關東文化。(楊鑄)


遼陽的歷史地位(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