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甲午海戰為何失敗,責任人除了慈禧和李鴻章,還有一位戶部尚書

清朝晚期,各國列強虎視眈眈,典型事件就是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這場戰爭輸的一點兒都不窩囊,因為當時清軍實力與英軍相差懸殊。但是54年過去後,在甲午海戰中,清軍依然不給力,被日本海軍打敗,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很多人把甲午海戰失利的原因歸結為慈禧太后的“不作為”、李鴻章的懦弱態度,的確有他們的原因,但是不僅僅如此。

甲午海戰為何失敗,責任人除了慈禧和李鴻章,還有一位戶部尚書

出了問題肯定要找最大的領導者,要論甲午海戰失敗的第一責任人,非慈禧太后莫屬。首先,慈禧歷來主張求和的外交政策,能不打就不打,你要錢我就給錢,你要地我就割地,反正咱大清國有錢有地,就是這麼任性!如此政策,勢必會影響全軍全民的抗擊決心,心理上就已經輸了三分。

其次,慈禧平日裡過得極其奢靡,就在甲午海戰爆發前,她依然想著自己的六十大壽該怎麼過。你們說,這慈禧的心該有多大啊,敵人來犯、前線告急,她還像沒事人一樣,該怎麼過就怎麼過。既然辦壽辰,就要花錢,可是當時國庫缺錢,大部分資金都用於前線了。慈禧知道後,直接一聲令下,先把海軍的經費用了。

要知道,當時北洋水師炮彈裡裝的都是沙子,正是缺錢買彈藥的時候,大後方的慈禧來了個釜底抽薪!如此一來,戰爭能不敗嗎?

甲午海戰為何失敗,責任人除了慈禧和李鴻章,還有一位戶部尚書

再來看李鴻章。此人絕對算得上是當時的治世良臣,可惜再聰明的人,都有犯糊塗的時候。首先,可能是受慈禧的影響,李鴻章也一直是避戰求和的態度;其次,他寄希望於歐美列強的調停,能夠讓日軍撤退。當時,李鴻章給北洋海軍的命令就是:“日雖添軍並未與我開釁,何必請戰,應當靜守。”

甲午海戰為何失敗,責任人除了慈禧和李鴻章,還有一位戶部尚書

坦白講,李鴻章太天真了,就算當時日軍撤退了,中日海軍也早晚有一戰。一方面,發展壯大的日軍急需在東亞證明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清朝早就成了戰略目標,今天不打,明天也會打。

李鴻章的責任確實很大,一句話概括就是:對戰爭形勢預估不足。責任很大,但至少他還算用心。在當時,很多清朝大臣都不用心,這其中以戶部尚書為代表。

甲午海戰發生前,清朝的戶部尚書名叫翁同龢。當時,李鴻章作為主管軍事外交的一把手,也瞭解到世界海戰已經進入到速射炮時代,軍艦的火力和速度顯得格外重要。於是,他讓戶部撥款買炮買艦,但是翁同龢就不批。為啥呢,因為很多年前李鴻章得罪了他。

甲午海戰為何失敗,責任人除了慈禧和李鴻章,還有一位戶部尚書

其實,朝廷上吵吵架很正常,每個人的出發點、考慮點都不同,可這翁同龢就記在了心裡,就不給李鴻章撥款,這也導致了北洋水師的裝備大大落後於日軍。還有個原因,翁同龢和很多大臣都認為北洋水師是李鴻章個人的,就像當年曾國藩的湘軍一樣,大家都不要李鴻章壯大。哎,“勾心鬥角”這四個字壞了多少大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