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殲16背上還有減速板嗎?

好貓40330248


沈霍伊的魄力不足,在飛控比蘇35S更先進的殲16身上,沒有實現取消減速板的設計,當然有些事情也怪不得沈霍伊,畢竟戰鬥機的結構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設計,不能輕易改動,這也不是說沈飛沒有這個技術,實在是沒辦法再走一遍流程了。


比如說吧,要實現取消減速板這樣大的改動,需要製造一架靜力測試飛機,然後把它放在專門設計的測試臺上,對其進行扭曲、拉伸、震動,以測試其能承受的最大的機動過載,以及其機身結構強度和在不同的動作情況下的受力分佈情況,然後得到這些數據後,對飛機的整體結構進行微調,以實現設計師想要的技術性能。


但是這就涉及到較大的工程量、測算量了,實際上,這樣的測試等同於重新設計一個機體所需的精力和物力,有這個時間,倒不如真就設計新的飛機去了。何況,蘇27側衛系的機體設計非常完美,是蘇聯的頂級技術水平,對其進行大改也完全沒有必要,小修小補即可,更換複合材料減重也可以,但是對其基本的框架就不要動了,他已經設計成熟了幾十年,問題不大。


當然,要說蘇35S為什麼要取消減速板,因為人家有矢量發動機,也有先進的可動翼面聯動設計,他可以動用所有的飛控系統去調整飛機的姿態,當然殲16也能做到,可是殲16畢竟沒有矢量發動機呀,如果是殲10B矢量型還可以,但是殲16實在是不行,所以如果要讓殲16這樣重型的戰鬥機取消減速板,恐怕還是要從動力上想辦法了,結構上的改變就不要太奢望了。


海事先鋒


沈霍伊根本沒這個能力,蘇-35取消減速板也是靠TVC矢量幫助

殲-16上面依舊保留減速板,目前全世界的蘇-27家族戰機中,只有蘇-35取消了減速板功能,沈霍伊的水平,目前根本不可能實現。


大型戰機要想取代減速板功能,依靠的飛控系統進行調整,以氣動控制面進行聯動,增大迎風面面積,來代替減速板。比如某20,前面兩個大鴨翼,後面兩個全動垂尾,就是四扇門板。所以最初原型機為了保險裝了減速板,後面飛控完善後就取消了減速板設計。

但是蘇-27家族一開始抬頭力矩就特別大,都還曾進行低空機動飛行時發生機首斷裂事故。本身氣動控制面配平壓力非常大,難以承擔進行氣動減速的要求,所以一開始就在機背設計了大型減速板。唯一能夠取消掉這個減速板的蘇-35,主要是飛控和TVC矢量技術的完美融合,在襟副翼、平尾和垂尾氣動控制面進行氣動減速時,TVC矢量噴口進行承擔抑制抬頭力矩和進行氣動調整,從而可以取消減速板。


TVC矢量還必須與飛控融合,實現飛火推一體化設計才行,蘇-30SM儘管也使用TVC矢量發動機,但是未實現與飛控融合,飛控系統下達指令到TVC發動機完成動作和推力調整需要1-3秒的反應時間,所以照樣無法取消掉減速板。
所以到目前為止,整個蘇-27家族就完成飛火推一體化設計,的蘇-35可以取消機背減速板。飛控系統提前進行預判,下達指令給TVC發動機,進行提前調整、無縫對接。


然後再回到殲-16,儘管現在太行也推出了AVEN矢量噴管的數字太行,殲-10C也實現矢量噴管與飛控融合一體的飛火推一體化設計,但是,時間進度上趕不上殲-16的研發進度。而且,沈霍伊有這個能力麼?修改原廠設計還是慎之又慎才是最重要!

蘇霍伊不僅掌握蘇-27系列原始設計資料,在這方面30多年來一直沒有中斷研究。沈霍伊靠逆向分析蘇-27SMK的模擬輸出信號開始搞,殲-11BS上搞三軸四度餘飛控還栽了個大跟頭,重新編寫後在殲-15上又發生過好幾起飛控事故,空軍寧可重新投產模擬飛控的殲-11B也不願意接盤殲-11D就很說明問題。修改原始設計慎之又慎很好很重要,殲-16很多結構寧可抄已經熟練的蘇-27SMK/殲-11B,也不願意去分析蘇-30MKK很務實嘛!要求不要太高,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了。


五嶽掩赤城


有啊,畢竟“修改原始設計要慎之又慎”。

開局先上一張圖,算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這張圖的質量有點渣,但是從雙座、、雙前輪、淺色雷達罩、太行發動機等特徵可以判斷出這是一架殲16的原型機,正在展開機背上的減速板,所以殲16沒有取消蘇27戰機祖傳的機背減速版,有圖有真相。

當然有很多朋友要抬槓,原型機有減速板,不代表定型後還有減速板,畢竟原型機可以在試飛中逐步優化,殲20就是這樣。對於這種建築工地上急需的抬槓人才,筆者準備了另一張圖:

參加2018年“金頭盔”競賽性考核的東部戰區航空兵某旅的殲16,在完成一次對抗後降落,同時展開了減速板、放出了減速傘。該部在2018年的“金頭盔”比賽中表現優異,拿下了三代半組別的冠軍和數頂金頭盔。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殲16首次參加“金頭盔”比賽。

減速板的主要作用就是在降落時通過增大迎風空氣阻力降低飛行速度,進而降低降落難度,所以在噴氣式戰機中廣泛裝備。

F15也有顯眼的大型機背減速板。除了蘇27、F15這樣的機背大型減速板,還有一些其他位置、其他形式的減速板。

F16較小的減速設置在機尾兩側,上下打開,幻影2000好像也是這樣的安裝位置。除了在機身上設置專用的減速板,鴨式佈局戰機碩大的可動鴨翼天生就可以執行減速功能。

JAS-39擁有出色的短距起降性能,鴨式佈局功不可沒,碩大的鴨翼在降落滑行階段下偏,起到很好的減速效果。

雖然減速板的存在提高了戰機降落性能,但是由於大型減速板及其配套的動作機構佔用了寶貴的機體空間、增加了飛機重量,因此在飛控技術的支撐下,目前的先進機型通過多組動作面聯動的方式增加阻力、形成“虛擬減速板”,取消了真正的減速板。目前F22、F35、殲20等先進機型均取消了減速板,俄羅斯在蘇35上也取消了蘇27家族祖傳的機背減速板。

蘇35為了保證機體大幅增重的情況下載荷航程性能不減,需要想法設法增加機載燃油,於是在先進電傳飛控的支撐下取消了機背減速板,代之以多個氣動面聯動的方式起到減速效果。注意看上圖降落中的蘇35,左右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大幅度外偏,起到了減速效果。

中國在引進蘇27的基礎上衍生了大量的國產側衛,包括殲11B、殲11BS、殲15、殲16等型號在內,均保留了機背大型減速板,這說明無論廠商怎麼吹,仍然沒有完全吃透蘇27原始的氣動設計,不敢想蘇35那樣完全取消機背減速板。

這又與沈飛方面對蘇27飛控系統的消化、改進有關。在殲11B這型首個國產蘇27型號上,由於軍方需求急迫,殲11B的研製求穩求快,飛控系統仍然沿用蘇27SK的模擬電傳,直到殲11BS上才實現了數字電傳。但是,殲11BS的數字電傳僅僅是將殲11B的模擬電傳換了個馬甲,沒有質的提升,殲11BS還因電傳飛控故障發生過一等事故。殲15、殲16的飛控系統可能沿用了殲11BS,也沒有質的飛躍,殲15因飛控故障已經墜毀了3架,它總共生產了約30架。不知道殲11D和殲15彈射型的飛控系統有沒有新的突破,筆者很期待。

這也說明“山寨”、“仿製”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雖然有參考對象,但是卻容易出現“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在沒有吃透原始設計的情況下,想改卻無從下手。

在這方面,殲20減速板的變化說明了自主研發的重要性,自己研製出來的東西知根知底,改起來也會非常順手。

殲20首架驗證機還有機背減速板,設計思路略顯保守。

但是在原型機及量產型上已經取消了減速板,代之以多氣動面聯動的“虛擬減速板”,這就是自己完全掌握氣動和飛控設計的體現,與沈飛形成鮮明的對比。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減速板這玩意,還是必須有的,即使沒有背部的,也要在其他地方設置。J16是重型戰機,對於這點重量並不是特別看中,另外減速板設置在背部,也是作用比較大的位置。蘇35取消了,因為有TVC,另外蘇35改來改去還是側重對空,並不會掛載很重的東西,J16側重對地,本事結構重,也會掛載很重的東西,所以保留背部減速板也是一個綜合考慮的結果。

如果要取消,看看配備TVC的J11D能不能實現吧。


sinosunny


上圖,不解釋。



因為所以8264


海上巡邏艦船,航母甲板長度等問題都需要低速,所以肯定要減速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