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身为家长,孩子犯错到底应不应该打他?

AL火拳艾斯


首先,我认为孩子犯了错是不应该打骂的。因为打骂只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危害比如:

①你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今后很可能会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别的孩子。会造成孩子暴力倾向。

②孩子容易发脾气。家长长期打骂孩子会可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

③孩子可能不孝顺。

④孩子更加敏感。孩子被打骂过以后就会有一定的忧虑意识,他们可能会认为人生来就是有这么多不幸福

⑤孩子变得自卑。在他们的意识里可能会认为自己哪里都做得不好,所以才会受到惩罚。从而这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心。

⑥孩子变得孤僻。他们的世界里可能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只要做错一点事就会挨打。所以他们慢慢的养成了不和人交往的习惯,认为这样就不会被打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对待孩子犯错应该正确认识,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冷静,认真去分析原因,再做出处理。我们可以采取这“一次讲道理,二次讲条件,三次要惩罚”的十五字方针。这里的“条件”就是给他提出一些约束。“惩罚”是对二次犯错约束的执行,比如减少玩游戏或看电视的时间,必要时也可以罚站、面墙思过等小惩戒。经验告诉我只要严格去执行一般问题会解决的很圆满。





开启暗夜之光


身为家长,孩子犯错到底该不该打?这个问题应该中国大多数家长想问的问题!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家长要教育要以说服教育,诱导为主。长期经常性打孩子,有可能会造成孩子性格冷漠,亲子关系紧张。也不是说绝对的不可以打孩子。

打是教育方法之一,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西方也有省了棍子惯坏了孩子的谚语。圣经里也多次强调父母要用杖责打孩子。

但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打得!

3-5岁年龄段

五岁之前的孩子可以打,而且必须打。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是非没有很好的判断力,往往讲道理起不到明显的作用,直接肉体的疼痛反倒更能加深印象。

5-10岁年龄段

五岁到十岁的孩子,应该尽可能的少打,实在需要打也是在反复说理无用,犯了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打。

十岁-现在的年龄段

十岁之后的孩子是万万不能打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自尊心强,简单的打骂只能造成孩子的叛逆。十岁之后的孩子已经对是非有了标准的判断,犯了错跟孩子讲道理,细心引导是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建议

打孩子也需要技巧的,打之前一定要告白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后要多沟通,强调以后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注意打孩子只能打手心和屁股,但一定要打疼,不然起不了任何作用。建议准备一根家法棍,孩子犯错时拿出来,一来起到威慑作用,真打时就拉过小手或脱了裤子抽三下屁股。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教育孩子本身就是很难,需要灵活应变,希望对你有用。我是 ,专注分享教育小知识的碎碎,喜欢的话可以专注我,我的主页有很多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


MT教育碎碎念


这是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有权干涉,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

只是不要过度就好。哪个孩子真心希望自己的家庭破碎呢?

所以作出你的努力,总比心里有话但是不说,直到真的出现不好的结果后,一味的埋怨父母或哀怨自己的遭遇来的好。

作出你的努力,努力去维系这个家,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父母重新和好,既然觉得大人在犯错,当然可以合理指出,就把它当做一场辩论的习题,拿出你的证据和和里的论点来说服你的父母,赢得他们的尊重和认可。

如果做出了努力,但父母仍旧无法改变,那时便顺其自然。努力做到了,自己也就对的起自己,也对得起父母了。那个时候就无需强求了。





雲飛影视


你的这个提问很笼统,也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是处在哪个学习阶段?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还是大学呢?

一、如果孩子是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这个阶段我觉得如果孩子犯错的话,适当的是可以惩戒的,也就是你说的打一顿。

幼儿园或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正处在人生中的打基础的阶段。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阶段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但是有的孩子生活习惯不好,学习习惯更差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他。如果孩子对于一件事初次犯错之后,我们可以批评。然后告诫他,如果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的话,那么就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孩子到了下次仍然是犯同样的错误,那我必须让他接受教训,可以狠狠的打一顿。

我们都说要赏识孩子,但是赏识孩子也是需要惩戒的。如果总是赏识孩子,这个孩子就变得无法无天。就拿现在的玩手机来说,孩子总是不听大人的话,如果他屡次三番不听必须严格惩戒,如果不承认的话,孩子就会近视,而且学习成绩下降。

著名的主持人董卿小时候的时候经常受到父亲的责打。之所以董卿那么优秀,虽然和本人天子有关,但是也和父亲的严厉要求有关。

二丶如果孩子是处在叛逆期或者是大学阶段的话,能不打尽量不打。

叛逆期的孩子是很难教育的,这时候需要一定的方法,你可以买来一些书来进行教导。当然了,这个时候的教导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如果你要是还想像小时候那样狠狠地打一顿的话,孩子年龄大了而且个子高了,有些孩子如果被打急了的话会容易反抗的。

如果孩子是处在大学阶段,那千万就不要打了,因为孩子这个年龄段他们都比较懂事了,如果偶尔的犯了错误,要对他及时的进行指出。相信好多孩子听到老父母的指出之后,就会能够的改正过来。但是也不排除有特别不听话的孩子,这时候你怎么办呢?就让他到社会中去锻炼一下,然后让他尝一点苦头,他就明白你说的话都是对他好的啦!

所以打只是一种方法,如果能不打的时候呢,还是尽量用其他的方法来教育,这个时候呢,就需要我们家长学习了,做一名家长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个优秀的家长是不容易的。


小数快车


任何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就算是家长也不例外。

孩子犯错是在常见不过的事了,可能因为学习,也可能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点点滴滴。

但是身为家长,孩子犯错绝不能老使用暴力解决问题,那样会给孩子做一个坏榜样,也间接的让你的孩子有暴力倾向

而且这只能换来短暂的屈服,而后就是严重的叛逆。

其实孩子犯错不一定每一次都非要打,可以制定一个专属于孩子的“体罚制度”。按照他犯错的程度给予不同的体罚。

这里的“体罚”可以引进一些锻炼项目,比如俯卧撑、深蹲、仰卧起坐。

这些体罚方式只要适量是不会对孩子产生危害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增加抵抗力。

不仅如此,在体罚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在一旁进行鼓励,如果认错态度良好还可以减量或者取消体罚。这样能增加你们的互动,也能增进感情,孩子也更愿意听你的。

总之,一味的暴力不会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身体上、心灵上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以上提议希望可以帮助你。


木合科普


要看两点:一是这个错是什么性质的错?二是孩子的性格是怎样的?举个例子吧,我盆友的女儿,外向性格,比较喜欢出风头,小孩子小错时就讲道理,中错时批评,大错时严厉批评就变成了痛揍一顿,什么算大错?偷拿了同学的漂亮的笔,还各种说谎,拒不承认偷拿同学的,于是一顿痛揍,并明确告诉她:坚决不能随意偷拿别人的东西,再喜欢也不行,更不能为自己的错误说谎,这是底线!其实小孩子可能并不知道错的严重,并不知道偷拿一点儿小东西是大错,让孩子一次记住底线是什么很重要!孩子喜欢的东西很多,要凭自己的能力去获得,小孩子时把小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做好,比如认真学习了,比如整理好自己的文具了等等,然后坦诚的告诉妈妈,我喜欢个怎样的学习用品,请妈妈买。

还有的孩子是没想性格的,不要轻易打,要把事情的理儿说明白,严厉的坚定的说明底线是什么!

个人认为打是爱!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底线的爱,尽量做到只打一次,一次就让他深刻的记住,会受益终生的。

当然,家长一定要把握什么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的错,再就是打的时候下手的轻重,建议语气极度严厉,下手注意轻重。





爱无特殊教育点点滴滴


孩子犯错该不该打他?前提是,打了有没有用?邻居家一个孩子,经常因为犯错误被父母打,有一次,他父亲一木棍下去,棍子都打折了,孩子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然而,棍棒却未打出什么名堂。孩子小时候畏父如虎,长大了恨父入骨。读书不成,工作也一般。

当然,这只是个例,说明不了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现实之中,棍棒之下,出来的往往是逆子、畏子、孽子、懦子,为什么?棍棒教育,孩子关注点不再是错误本身,而是错误带来的痛苦。避免痛苦的办法,或是放弃尝试,不做不错,越少尝试意味着越少问题;或是掩盖错误,不被发现等于不曾发生。无论哪一条道路,通往的结果,都不是惩戒本身要达成的目的,所以惩戒的意义就变得十分微茫了。

打没有意义,骂有没有什么效果?研究显示,你骂孩子的第一句出来后,孩子就失去了反思反省的能力了,他的所有注意力的焦点,都是在他头脑中的“大法庭”里,驳斥你的全部指控,为自己申辩。

打骂无意义,还在于打骂本身与错误之间难以量化,惩戒的力度往往无关乎错误,而关乎父母的心情,小错误大惩戒,大错误无惩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精力放在逃避惩戒之上。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打骂孩子甚至还会带来负强化效应,越打骂孩子越逆反,越多犯错。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能帮孩子减少错误?什么样的惩罚方法能够收到戒的效果?

幼时养习惯,大些立规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全程介入,特别是幼儿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习惯,就像一条宽广平坦的马路,可以帮孩子避免绝大多数的错误和歧途。规矩就像交通信号灯,可以避免孩子与社会的冲突。

犯了错误,出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比如大家五分钟内都不同他讲话,让他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开始,他会不以为然,或者故意捣蛋惹你注意,切记不要理他;过会儿他会觉得无聊,会找你讨饶,但是内心仍不以为然;再过一会儿,他心态就崩了,会反思自己的错误。到了规定时间,你可以和他心平气和地讨论他的错处,帮助他发现问题不足。就像一辆车行差走错,无论转向还是掉头,一定让车先慢下来、停下来,否则就有翻车风险。

对大一点的孩子,犯了错误,还可以剥夺他的福利,认识到或者改正错误后,再恢复他的待遇。就像司机出了问题,扣分罚钱,让他长久感受到错误的影响,才能避免犯错。

教育孩子,是一生的责任,贵在平时,打骂宛如考前突击,只可偶一为之,不可心存依赖。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助考官


我认为,要看情况,如果孩子犯错,耐心教育他没错,但是他所做的事情,有时侯却让人无法容忍,做为家长,有时侯不打不行,不打他,不长记性。

做为家长,必须要竖立威信,要不,孩子有可能就会杀人、放火,连长辈都会欺负等,不利的现象发生,你信不信?

如果孩子犯错,有时候,确实不是靠嘴教育的,有时侯必须要靠行动来教育。这样,他就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再说,孩子不听话,经常做一些令人发耻的事情,一般都是由性格和其行为来确定,如果不严厉采取行动教育,确实很难教育的。

这事,我家乡就有过,孩子犯错,父母和爷爷奶奶从来都不打骂过孩子的例子:例如有一个家庭,父母长期在广东打工,其孩子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大,无论孩子犯什么错,其父母和爷爷奶奶从来都不打过孩子。后来,等到孩子读初中时,孩子长期在学校吃饭、睡觉、读书等,同时也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交了一些性格不好的坏孩子做为朋友,经常在学校逃课,打戏游等,同时也欺骗了老师和家长。这事,后来其爷爷奶奶知道孙子的坏行为后,自已又不敢打孙子,怕其父母责怪,自已又不能教好孙子,就叫他父母回来管教孩子。后来,其孩子的妈妈从广东回家,不在广东打工了,专门回来看管孩子。不久,母亲为了教育孩子,反而给孩子打破了头,到医院缝了几十针。后来,其母亲就叫其孩子的大舅来教育孩子,这孩子当时不出声,没过三天,这孩子就吃农药死了,当时大概十六岁。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学校吃住长大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是怎么样,是好?是坏?做为家长都一无所知,这样,孩子缺少父母的管教,就很容易养成不孝之子。


我是小甘


为什么不要使用惩罚?

一、 父母为什么会惩罚孩子呢?

有的父母使用惩罚,是相信惩罚有用,

有的父母使用惩罚,是因为情绪之下的非理性,

有的父母使用惩罚,压根儿从来没有思考,因为别人这么做,因为他们小时候自己被这样对待过。

我们说的是孩子,说的是教育,而不是罪犯。

惩罚或许有一些效果,但都是暂时的,损害的却是孩子长期的利益。

惩罚有哪些潜在的可能的危害呢?注意,我说的是“潜在的,可能的”,而不是必定的。

你自己可以来脑力风暴一下,我列举一些,你自己可以补充:

1. 惩罚本质就是一种控制,控制会破坏孩子的自主,破坏孩子的权力感的需要。我们要知道,权力感的需要被破坏,或需要未得到满足,都会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2. 惩罚本质上也是不尊重,只是威胁,恐吓而已,父母不待见的行为只是压制罢了。

3. 惩罚会破坏亲子关系,破坏亲子联结。

4. 惩罚是野蛮的行为,他可能会让孩子变得野蛮,孩子为了逃避惩罚可能会变得不诚实

5. 惩罚让家长不思进取,习惯性地停留在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上。

6. 惩罚孩子,其实也在惩罚父母自己。

惩罚不仅仅指打骂,威胁,评价都是惩罚。

不惩罚,家长如果因此而焦虑,最终还是会惩罚的,不惩罚,需要家长做些什么?

二、让所有的惩罚见鬼去吧

正如马歇尔所说 - 非暴力沟通,当我们请求时,是很容易演变为命令的。 感受的根源 - 需要,暴力语言会破坏了各种人的心理需要。

命令,就极大地破坏了孩子权力感及价值感的需要。 从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认识到“命令”是暴力的语言。

我发现小石头最喜欢的东西,目前就是糖及奥特曼玩具,我在上一周,好几次,当他吃饭不吃完时,我就用糖来哄过他,也威胁过他: 小石头,如果今天没有吃完饭,周末就不能吃糖,明天不能吃任何零食。

当我发出这样的威胁时,我感受是很糟糕的,但小石头还很小,他能顺从。 在我使用过3次后,我就很清醒地停止了,虽然威胁很有效,效率也很高,但这只是暂时的利益,损失了小石头的更长远的利益,也会破坏我和小石头的关系。

在这之前,和小石头相处的近2年半,我从未责骂和惩罚小石头,这次吃饭威胁的事发生后,我意识到 - 做到完全不惩罚,自己仍然需要努力。 当然,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即便我心里面那个专制暴力的恶魔会时不时冒出来刷存在一下。

让所有的惩罚去见鬼,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做些什么:

1. 不断地认识“尊重”,在生活中练习“尊重”

即使是一个奴才也是需要尊重的,更何况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尊重是关系的最底层的东西,也是最核心的东西,没有“尊重”,谈亲子关系就是空谈。

奖励与惩罚,都是一种控制手段,都是极不尊重个人的表现。

我们要真正尊重孩子,就需要学会尊重所有的个体,一个乞丐,一个自己讨厌的人,甚至一个小偷,甚至一个重型罪犯。

当然,不要把“尊重”与“认同”相混淆,尊重并不表示要认同,就如那一句著名的话:我虽然不同意的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

当我威胁小石头不能吃糖的时候,虽然威胁力度弱,小石头也感受没那么糟糕,那是因为他年龄小,如果换成大一点的孩子,场景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里,我没有尊重小石头,因为他弱小,因为我占据“为你好”的制高点,就可以为所欲为。

2. 清晰边界与规则(秩序)

关于边界与规则,有一本书值得推荐《给孩子立界线》,应用技能就是:温柔+坚定。

关于吃饭这事,我和小石头其实没有什么清晰的规则,而且我也觉得暂时不需要,如果幼儿真的不想吃了,就表示他真的不想吃了,除非他受到外界过多的注意力的吸引。如果希望吃得多一点,可以让他有更多一点的活动量。

如果想有一点规则,例如,吃饭要坐在桌子边吃,不能到处走动,等等。

关于立界线,这不过多地展开,因为这是一本书的内容,如果大部分的人没有阅读过这本书,这个单独做为一个主题来做一次讲座和交流。

3. 深入理解并抱持“发展”的观念

现在生物科学已经证实,人的大脑是在持续发展变化的,那么在20岁前,人的发展更是如此。 孩子有时候做得很好,有时又会回退一点,然后又前进一些,那种期待孩子总是“好”(甚至听话),不就是想孩子是一个“乖孩子”,说可怕一点,想孩子成为一个奴才吗?

对孩子发展中的任何问题,都把它当做一个人成长的小小的节点来看,接纳孩子的问题,就会给孩子试错的勇气,我们都知道敢于试错的重要性,而不是给一个“永久全面人格化”的评价,让自己陷入焦虑的状态。

把每一次的问题,当成一种机会,不要用它来威胁或惩罚孩子,当然也不能放过问题本身,不断地追问:为什么? 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根源才是问题解决之道。

如果小石头没有吃完饭,我发现是他自己盛饭多了,或是饭前已吃了一个鸡蛋或不少水果,抑或是运动量不够,还是精神不好,甚至是生病了? 或是想和别人去玩。

没吃完饭,这不是问题本身,或不是根源,我们一眼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达形式。 我们是一个成熟的父母,不会因为表达而情绪化,那样会把表达堵塞起来,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最后,是的,孩子没有问题了,严格地说,是你看不到问题了,更严格地说,你看不到问题的表达了,但问题一个一个地来 - 发展就是这样的,问题-解决-提升-发展。 结果呢? 最后,发展的过程就此中断了,发展必然受阻。

换句话说,有问题出现才是正常情况,也是好事情,没有问题出现,才不是正常的情况,是坏的事情。

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惩罚会堵塞问题的表达,进而阻碍发展。 从另一个面也说明了,问题,其实只是一种表达,什么样的表达呢? 问题是一种冲突或矛盾,例如:需要与能力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问题是好的东西,理解成地震预报,比较好理解这个情况:预报是好的,那么问题也是好的,不好的是为什么地震? 导致地震的原因?

产生问题的原因? 也就是根源。 如果我们非得焦虑,非得情绪化,那也不能因为问题本身而焦虑,至少也得在找到根源后,再焦虑吧。 不然的话,我们都焦虑的是啥子嘛?!

4. 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最好的支持。

我们学习实践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小石头1岁5个月就到了覃山学校,我现在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没什么所为,主要就是建立关系,仅有的一点所为,不外乎是给他读绘本,陪他玩游戏。

或许,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最大的有为。

5. 有所作为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及未来容易焦虑,甚至过度焦虑,在上一周的讲座“感受的根源”时,提了一个问题,好象没有人提交作业。 我个人的理解,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容易焦虑? 因为,学习是孩子的,旁人是没有掌控感的,没法满足对孩子学习的掌控感是焦虑的根源。

如果做父母的,完全无为,那只会更加焦虑,焦虑之下,你所学的心理学都会见鬼去了,你肯定会情绪化。所以,我个人一方面并不主张父母太多的有所为,但一方面认为,完全无为,只会导致更多的有所为。

有所为,怎么有所为,这真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东西,我完全说不了什么,但有所为,需要尊重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在讲座中已提到了许多,上面刚谈到的4点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则。

在做好上面说到的几点,有所为,也就不会有多糟糕。那种目的性强,没达到目的,就惩罚,或抱怨孩子,有所为,是可能非常糟糕的,极可能还没有放养更好。

我个人最想培养孩子的什么呢? 我问了下自己,我希望小石头敢于尝试。

昨天早上,我、小宝、小石头三人起床后, 我去一楼洗衣服,两个小家伙说害怕,我说:“三分钟内就会回来,如果你们觉得害怕,可以大声叫我,我听得见的。” 很意外的是,小石头说:“那我们试一试吧”。

我把衣服放下洗衣机启动,然后去厕所洗脸,他们两个已经下来了,说是害怕。

如果想培养孩子敢于试一试,最重要的就是接受孩子随时退缩回来或是失败,这不只是装出来接受,而是由内到外的完全接纳,不然,你的无意识孩子能感受到,他最后会越来越退缩,越来越不敢尝试。

今天中午,我鼓励小石头吃几片白菜,我说:“吃两小片吧,你觉得不好吃,可以马上给我,或是立即吐在地下”,小石头哭头说:“我就是不要吃,我起诉你”。 当他不愿意时,我完全地尊重他的决定。

就早今天刚刚发生的事,小宝妈妈来接小宝,邀请小石头一起去。 小石头开始完全拒绝,然后表示想去,但要我陪他去,告诉他我去不了,伤心难过了一会儿,最后表示:我试一试吧。 虽然去城里有好吃的诱惑,但还是让我感到很意外。

但我会继续在如何培养“敢于尝试”做一些探索,这是我的有所为。

在我的认知内,做科学实验,做木工,编程,都是“敢于尝试”的平台。 上学期,我陪小石头做科学实验,坚持得相对比较好,这学期坚持得差,我告诉自己 - 要坚持好 - 陪小石头做科学实验,每周至少一个小实验,一直坚持下去。

朋友松鼠和我聊天,说:“童军活动时,提供了许多活动,还是有孩子说很无聊,不知道干点什么”

我们一般喜欢说人的天性就是好吃懒做,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本质是什么呢? 人最第一大的天性,就是确保生存,好吃懒做,其实就是保存能量,也就是一种生存优先的模式而已。

无聊,又不愿意想去干点什么,不愿意尝试,保持惯性,这只不过是人类的第一天性 - 活命第一 罢了。 鼓励尝试,培养敢于尝试的品质或是习惯,是非常艰难的任务,因为违背第一天性啊。

我们做自由教育的,相比体制教育,是牺牲了许多东西的 - 我指的有为的方面,但自由教育 , 不代表完全无所作为 - 即不完全无为,只是有所为的方面不一样,这与教育工作者看重的方面不一样有关。

毕竟人的总能量就那么多,怎么花费这些能量,难道不是一个需要一直探索的问题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