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一萬精兵、數千美女擺在面前,你會怎麼選擇?

一萬精兵、數千美女擺在面前,你會怎麼選擇?

柏楊《白話資治通鑑》

“輕鬆讀史之——大唐三百年”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66)

竇建德稱王之後的發展,遵循農民軍成長的一般規律。通過兩次大的戰役:第一次河間之戰,擊潰增援洛陽的薜世雄兵團(見本篇之14-16);第二次在山東聊城,消滅宇文化及率領的禁軍殘餘。竇建德的團隊,戰鬥等級由二級(翟讓級)升格為三級(李密級),從此具備了全國性的影響。

消滅宇文化及,竇建德另外一個收穫是接收了原隋朝的中央班子。像裴矩啊、虞世南、褚遂良啊這些後來的唐初大臣,都在他手裡得到重用。其他不願乾的,不管你要回關中投奔李淵,還是去洛陽投王世充,一律發給路費,禮送出境。

同時還遣散了兩支隊伍:一個是剩下的禁軍,還有萬把人;另一個是後宮美女,也有數千人。‘

亦放散,聽其所去。

瞧瞧人家乾的事,這政策水平,都快趕上解放軍了。再回過頭看宇文化及的所作所為,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哪怕王世充,打敗李密後,也是‘收取美人珍寶及將卒十餘萬人還東都’。比較起來,差了不是一點半點啊。

竇建德這個人,一貫有比較強的革命自覺性。他走上革命道路,固然為官府所迫,但很早就有了救民於水火的目標。這和翟讓等人只為活命有明顯的不同,反倒有點象李密,一貫以天下為己任。看來胸懷這東西,跟出身經歷這些,還真不一定有什麼必然聯繫,主要出自天性。

打下河間(河北河間)後,底下人要殺守將王琮(cóng),竇建德堅決不允,說:“從前在高雞泊那樣的地方作盜賊,或許亂殺人。現在我們要安百姓定天下,怎可以隨意殘害忠良。有敢對王琮輕舉妄動的,滅三族!”

他又生性儉樸,吃的穿的都很簡單,‘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也不貪財,‘所得資財,並散賞諸將,一無所取。

看到這裡,我們忍不住就要問了:如此德才兼備,成就大業不是水到渠成嗎?

這個問題,我們在研究李密的時候也提出過。李密雄才大略,最終仍然失敗,他主要敗在一個‘驕’字。而竇建德的問題,要更復雜一點。

我們先說說他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

第一個困難在於大環境——時運。

有句話叫作‘既生瑜何生亮’,一個人成不成功,很多時候要看對手。‘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這樣的事情也不少。可惜竇建德沒那個運氣。發展壯大初期,李密壓著他:名氣比他大,兵也比他多,又會做宣傳鼓動工作。更關鍵的,人家還姓李。

也不知什麼時候、從哪裡冒出個說法,說姓李的要得天下。竇建德和王世充一樣,對這種事情感到莫名其妙,但又無可奈何——你有啥辦法呀,老百姓就信這個。李密寫信來,他也只好奉承幾句,稱其為大哥。

好容易李密倒了臺,李淵又強勢崛起。李密的那些部下,為什麼不分遠近紛紛投靠李淵呢?估計他們辦公室和現在領導差不多,都掛著一幅大大的全國地圖。只要抬起頭看看地圖,基本上決心就可以定了——大半個中國都寫著‘唐’字。當然,這又是個姓李的。

所以,你竇建德干得再好,總是沒有那個‘勢’。有人說‘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竇建德是條龍,卻始終沒能等到那陣風。

除了外部環境不好,竇建德還有第二個困難——出身。

王世充好歹是個幹部子弟,竇建德等於土匪出身。說好聽點,算‘起自布衣’吧。比較起來,實在有點說不出口。有人說,人家朱元璋還是要飯的呢!可你看看老朱的競爭對手:張士誠、陳友諒,都是窮苦出身。怎麼沒有世家大族呢?元朝那時候實行等級制,漢人地位低呀!尤其‘南人’,排最後、四等公民。大家都是老末,也就不講究這些了,民族矛盾優先。

竇建德那時候可不一樣,李淵、李密的家族都是頂級軍事貴族——所謂‘八柱國家’。要背景有背景,要文憑有文憑。古代階層固化嚴重,人的等級觀念很強。比較起來,大家從心理上更願意接受他們的領導。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羅藝。此人佔據涿郡(京津一帶),各家勢力紛紛拉攏。他說:“建德、開道(高開道,佔據天津、唐山一帶),皆劇賊耳!吾聞唐公已定關中,人望歸之。此真吾主也,吾將從之。

看看,竇建德你儘管搞得好,在他眼裡不過是個大點的土匪。李淵他雖然隔得遠,卻被認定為真主。應該說,羅藝的話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

這些都是客觀上的困難。但幹大事哪有不困難的,人家劉邦也一無所有,怎麼就搞成了呢?所以竇建德沒有氣餒,而是鼓足幹勁、力爭上游,繼續他安百姓定天下的偉大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