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發偉
從機關單位的一名科長,到貧困山村的一名“村官”,對他來說,幫助山區群眾擺脫貧困,讓大家走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是他由衷地心願,也是人生的一次歷練,更是初心使命的體現。
他,就是臨夏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綜合科科長——張學平。2018年8月,張學平被選派到東鄉縣柳樹鄉寨子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至此,他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從坐辦公室的工作,一下轉戰到了扶貧一線的幫扶幹部。“扶貧要扶到關鍵處,幫困要幫到心坎上。”他用這幾個字,總結他的扶貧路。
據瞭解,柳樹鄉寨子村位於東鄉縣城以西,距離縣城18公里,屬於國家級深度貧困村,村落依山而建,山樑起伏,溝壑縱橫,轄6個社,全村戶籍人口203戶945人,總耕地面積1282.7畝,人均1.8畝,均為乾旱山地。2018年底,已脫貧戶55戶,今年脫貧43戶,貧困發生率為0.83%。
牢牢牽起“幫扶線”,搭建幹群“聯心橋”。在開展幫扶工作期間,張學平和基層一線的幫扶幹部,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以加強村支部黨建為抓手,爭取幫扶單位支持為突破口,扶持村產業為基礎,調動村幹部和黨員工作積極性,加快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擴大規模,形成村產業,並加強和幫扶單位的聯繫,增進與老百姓的關係,用心,用情,用行,來加快幫扶群眾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步伐。
張學平初到寨子村,第一感覺就是山大溝深,交通極為不便。雖然這裡的自然環境惡劣,但任何困難也挫傷不了幫扶路上,一名扶貧幹部的心。他說:“既然組織派我到這裡,就要靜心駐村,從嚴要求自己,決不當‘走讀書記’。”張學平說到做到,週一到週五甚至雙休日,他吃住都在村上。在進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進貧困戶家裡,逐戶瞭解掌握所包社戶基本情況,詳細制定脫貧工作方案。一年多來,他經常幫助鄉親們解決困難,自己不懂農業和畜牧養殖基礎知識,就親自打電話聯繫農業專家,開展農業種植技術和畜牧養殖技術培訓,就這樣,早有限的時間裡,張學平和幫扶幹部及貧困群眾打成了一片。“只有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奮鬥,才能早日脫貧致富。”這是張學平激發群眾內生髮展動力的金句良言。
在張學平的努力之下,柳樹鄉寨子村村道兩旁,連片種植了既經濟又實惠的500畝啤特果樹。他還為農戶發放玉米、馬鈴薯等良種,積極聯繫農林牧專家開展種養技術培訓。現如今,全村共存欄牛138頭,存欄羊801只。針對村委會辦公設備不全的情況,他積極奔走,為寨子村購置了總價值3萬元的辦公及生活用品,對寨子村4公里的道路進行了鋪沙和硬化處理,並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為群眾夜裡出行提供了方便。每逢過冬過節,積極與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對部分特困群眾送麵粉,給毛毯,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同時,為幫助貧困村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實現扶貧先扶智的要求,多次為寨子村小學80多名學生,捐款價值達1.6萬元的學習用具,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貧困,改變命運,回報家鄉。
黨旗映紅攻堅路。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張學平始終銘記責任擔當,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認真組織開展“三會一課”等黨內生活制度,積極協調單位推進黨支部共建“五聯”活動等,增強了黨員的思想意識和責任感,拉近了幹群距離,密切了幹群關係。目前,寨子村黨支部有黨員30名,今年新發展入黨積極分子2名。此外,他通過入戶摸排,召開村民知情大會等形式,積極向貧困戶宣傳精準扶貧政策,全面瞭解基本情況,與貧困戶深入探討脫貧計劃,引導貧困戶理清致富門路對症把脈,在加深幹情的同時,更進一步堅定了引導貧困群眾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一年多時光不長,卻值得一生珍藏。“受組織信任,把我派到寨子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向群眾學習,向實踐證明的好機會、好平臺。我在總結經驗、尋找差距的同時,認真學習、借鑑好經驗、做法,為我所用力克群眾之困,用‘一枝一葉總關情’的信念克服種種困難,帶領貧困群眾早日實現脫貧奔小康的目標。”張學平這樣說道。
閱讀更多 中國甘肅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