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文 │ 星番

#流量明星该不该转型做演员#这个话题又双叒叕被搬上台面了。

起因还是那档《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继李成儒“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他的三如理论来了”之后,又一位敢说实话的嘉宾上线了:

张纪中。

看看他的语录:

“偶像变成演员真正成功的比较少。”

“我拍了那么多年戏从来没用过什么流量明星。”

“这种流量明星,封杀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啊,真是好久没有听到这么掷地有声的回答了呢,围观群众手都要拍肿。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其实对于流量的争议早已是老生常谈,可能是因为行业过度依赖流量的不正之风有被掰正的趋势,从大环境上给了资深导演和演员抗议流量的底气;再加上表演类综艺扎堆,更有滋生这种言论的土壤。

总而言之,中年人diss流量的声音响亮,而且他们资历摆在那里,流量往往不能,也不好明着反驳。

你说那些兢兢业业转型的流量们,是不是挺憋屈。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图文无关

01

《巅峰对决》对于流量的争论,始于孟美岐。

她助演李冰冰的作品《我们仨》,饰演问题少女菲菲,完成度可以说及格。

叛逆少女的劲儿是有的,稍微有一点点用力,不过不影响观感: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听到养母内心剖白后的不甘心和不忍心也是有的(比后面掉眼泪自然些):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孟美岐的演技是李冰冰调出来的,她亲自给孟美岐示范动作,给她演示说台词时候的情绪,这些细节都有体现在孟美岐后面的表演当中。

她是学进去的,所以呈现出了一个及格线往上的表演。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但是,

一个不足二十分钟的表演段落呈现得再好,也不能看作是“偶像能转型做演员”的佐证,

所以这个发言才被张纪中挑毛病。

他的观点明显更立得住。偶像转型做演员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真正成功的还是少数,因为修养等各方面素质并不丰厚。作为一个偶像,应该有自知之明。

到这里都还算正常范围内的发言。

直到马薇薇杠了他一句:流量明星演戏不行,但导演应该是负责甄选他们的。

完了,一下戳中张纪中爆点。

他先立论:我拍了那么多年戏,我从来没用过什么流量明星。

然后举例:这两年我不拍戏,就有很多的投资商非要给我塞个什么流量明星来。

最后结论:那我宁肯不拍。

张导,走错片场了,马薇薇都杠得过,《奇葩说》才是你的舞台。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后来又说到小鲜肉(好久远的词)的德行问题,比如到了剧组早上不起床,轧戏,抠像,说得掷地有声:这种所谓的流量明星,封杀。

天下苦不苦流量久矣不知道,反正张导看上去是苦很久了。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李成儒表示赞同

开始是单纯讨论孟美岐的表演,最后竟然能上升到封杀劣迹流量的高度,结果连讨论的源头,孟美岐本人是不是流量都不知道,那你们在讨论些啥呢?

孟美岐:承认还是不承认呢?在线等,挺急的。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说实话,在自己的表演没出大错的情况下,站在台上听台下导演抨击自己有些“同行”失德的问题,而自己又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那滋味想必不太好受。

真要说的话,大概就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吧。

一个表演段落而已,夸不至于,损不至于,上升也不至于,还不如李成儒老师,就表演论表演,说说孟美岐的问题。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连带着还能点出助演刘东浒的不足之处,让门外汉听了都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才是《巅峰对决》需要的点评吧。

没有说张纪中导演不对的意思。

02

其实张纪中并不是第一个向流量“开炮”的资深业内人士,说起“流量斗士”,那还是得属编剧汪海林。

汪海林与流量的斗争由来已久,也许说是“小鲜肉”更贴切些。汪海林对“小鲜肉”有明确的定义,

特指那些有颜值无演技,抠像,替身,高片酬,没有艺德的年轻演员,与张纪中口中的“流量明星”不谋而合。

他的发言甚至比张纪中更犀利,张纪中好歹还能让自己保持理智,给彼此留一些体面,汪海林直接是撕破脸的打法。

他视“小鲜肉”为畸形、落后的审美意识,放话一辈子不会跟蔡徐坤和迪丽热巴合作,分享吴亦凡刷榜造假的文章,抨击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和《经典咏流传》。

确实是位勇士。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汪海林近期最著名的两件事,一是发长文分析为何流量艺人的流量难以折现成电影票房,以《上海堡垒》为例,直接点名微博粉丝6000万的鹿晗,铁粉只有200万左右,还是往多了说的。

这是他一直批判的数据造假问题。在他看来,流量明星的原罪就在于数据造假。

另一件就是炮轰《陈情令》了,用词比流量造假更甚。直言《陈情令》恶心,肖战和王一博的粉丝犯花痴、满世界散德行。当然,他也非常认真严肃地说了《陈情令》的问题,但在和粉丝互掐这件事上,他绝对算得上激进了。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哪位流量明星遇上汪海林,就算再不当回事儿,心里估计都要抖上三抖。

有激进就有温和,那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流量斗争中,存不存在温和派呢?

也是有的。

与张纪中同场的关锦鹏就是一位。

张纪中斩钉截铁地说关导绝对不会用流量明星,他温温柔柔地反驳:“没有啊,我觉得这一趟跟孟美岐合作以后,要是有合适的角色……”后半句意思不就明显了。

他在后台采访中也提到,八九十年代香港的大明星都是偶像出来的,张曼玉、梅艳芳、张学友、刘德华,他们最终都变成了最好的演员。

能否成为演员,不能以出身和流量一概而论。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同理还有陈凯歌。当青年演员痛诉自己被流量所苦时,他的观点是理解。流量是资本控制下的市场必然出现的情况,投资者一定是想盈利的,流量就是盈利的一个指标,没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一个特殊的现象加以抨击。

想用流量明星就用了,毕竟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因素太多,流量只能说是其中之一。

汪海林说陈凯歌导演说得很全面,也很仁厚,而他比较刻薄,认定流量是演技的敌人。

这大概就是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区别吧。

演员中也不乏温和中立派,比如冯远征。对于没有机会去科班、上来就担当主角的流量,他的态度是,每一个流量都有做好演员的潜质,但是有些时候可能被外在的一些环境影响,不得已这样去做。

在他看来,只想做流量的流量早晚会过去,想做演员的流量必须踏下心来。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冯老师敞亮人儿

中年人有资历也有能力,“指点江山”的时候总比年轻人多些底气,年轻人多半不能反驳,反驳更显得像在狡辩。

这些中年人中,有人站在制高点上大手一挥,痛斥行业乱象,将流量一杆子打死;也有人总对行业和自己保持希望,默默耕耘,愿意给流量一些机会,认可他们成功或不成功的付出。

能判断双方谁对谁错吗?不能,痛斥者必定深受其害,宽容者自有容纳他们的资本。

这当中唯一没有发言权的,真正只能靠行动和作品说话的,大概只有处于漩涡中心的流量们了。

03

说到底,#流量明星该不该转型做演员#这个话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前两年行业盲目追求流量风气严重,天价片酬、抠图、轧戏现象常有发生,张纪中、汪海林等人有此抱怨,合情合理,但反噬也早已开始。

“四大流量”这种流量时代的“鼻祖”,作品都各有扑街,李易峰的《青云志》和杨洋的《武动乾坤》败于收视,吴亦凡的《欧洲攻略》和鹿晗的《上海堡垒》败于票房。失败不全在流量不假,但足以说明流量不是市场灵药的事实。

就像冯远征说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就过去了。”行业的优胜劣汰早晚会给出答案。

只说作品,没有说“四大”被优胜劣汰的意思。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

如果说“流量明星该不该转型做演员”是一个初级命题,那么这个命题其实已经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转型没有应不应该,只有愿不愿意,能不能够。

汪海林说了,

爱转不转,主要看天赋。

现在值得讨论的,应该是建立在初级命题之上的高级命题:流量该怎么转型做演员。

能花8个月时间投身一部电影、选择火箭军题材的李易峰或许能给出答案;4月进组《特战荣耀》、至今未杀青的杨洋或许能给出答案;凭借《少年的你》收获大面积好评的易烊千玺或许也能给出答案。

流量要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还是没错的,这一场争端的“源头”孟美岐有言,有质疑声实属正常,首先要做好自己,不管以后自己转型与否,多学一点总比不知道、不懂、不会要好。

星番 | 流量“恐”中年人久矣而这些影视圈顶端的中年人,根据行业乱象对流量做出的口诛笔伐再怎么正确,观众最终看得也还是作品。

他们作品不佳,一样会被讨伐,态度跟对流量明星其实没有差别。

陈凯歌说想用流量明星就用了,他拍得出《妖猫传》;哪个演员在他手里走过一遭,表演都能立刻变得不一样。

冯远征说每一个流量都有做好演员的潜质,那是因为没有任何人能质疑他的演技。实力在那摆着,说什么都有底气。

任何人都不必紧盯流量,

大家各行其道,各自发展,谁输谁赢,谁好谁孬,市场和观众自然能够给出答案。

当然,正确的呼吁还是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