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解讀白嘉軒身上的農民思維,探尋社會變革的民族祕史


陳忠實在《白鹿原》裡塑造了白嘉軒這個人物,在宗法社會里,他也算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在很久之前,他們這一家人就被指定為族長,能一代一代的進行世襲,他也算做好了這個族長,修祠堂,開學館,帶著村民抵制苛捐雜稅,積極為坐牢的鄉鄰奔走,堅守鄉村道德,用殘酷的手段維護鄉村社會秩序,他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身上有濃郁的農民思維。

《白鹿原》| 解讀白嘉軒身上的農民思維,探尋社會變革的民族秘史


1

香火子嗣問題,這是深入骨髓的農民觀念。

小說用了一句非常有魔力的話開篇,“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這句話其實飽含著心酸,其背後,是白家對傳宗接代這件事上的無奈,也是白家對失去財富和地位的一種恐懼。

對於這種思想,我們今天無可厚非,自從男權戰勝了女權,人類進入到父系社會之後,這就是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只有兒子才能繼承,香火問題是每個人最大現實問題。

白秉德老漢臨死時,一直不嚥氣,就希望他兒子趕快結婚。白嘉軒說要守滿三年孝,才可以結婚,辦喜事,這是孝道,白老漢說,無後才是不孝,他知道白家的男人都短命,像他這樣能跨過五十大關,就算高壽了,三年,這個家庭等不起。

白家一直單傳,本來白秉德老漢有個兄弟,卻被土匪點了天燈,對於家族香火延續的恐懼,讓這個老頭臨死都不嚥氣,直到白嘉軒答應馬上娶妻之後,他才閉上眼睛。

在白秉德老漢來看,沒有了兒子,這家裡的財富就都給了旁人,就是把牛馬田地房子全部賣光,也要把媳婦娶回來,有兒子,財富才是自己家的,族長的地位也才是自己家的。

其實,直到現在的農村,都還有這樣的觀念,計劃生育再緊,也要一個兒子,有的人家不惜跑到外省過非常艱苦的日子,也要偷偷的生下個兒子後,才回來,這種觀念從古到今,基本上就沒有被忽視過。

回顧中華文化史,我們的文化在多災多難中為什麼一直能延續下來,就是因為有人,一場瘟疫,一次洪水,甚至一次戰爭,就可以把很多文明定格在歷史記憶裡,中華文化得以綿延,就因為中國人擁有巨大的韌性,能經受得住災難的考驗,簡單點,就是有人。

也許,這種求兒子思想有些落後,在今天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里,女兒也是傳後人,白嘉軒不是對女兒白靈最為寵愛嗎?

無論兒子,還是女兒,都要有,即便是今天,農村這種觀念都還是非常強,有孩子,在農村才能活得更好,這也許就是一種農民思維。


《白鹿原》| 解讀白嘉軒身上的農民思維,探尋社會變革的民族秘史


2

會算計,有謀略,要能不扯破臉皮達到目的。

白嘉軒最為精彩的一筆是換地,還是和對頭鹿子霖換地,他相中了鹿子霖家一塊地,這地出現過白鹿,是一塊風水寶地,直接賣,人家不缺那幾個錢,還會引起懷疑,萬一鹿子霖知道其中的秘密後,要安葬自己的家祖墳,那一切就都泡湯了。

白嘉軒用了一個以退為進的方法,也可以說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他首先裝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說娶媳婦越來越難了,那個謠言害慘了他,大富人家的閨女不願嫁,窮苦人家要很高的彩禮,娶了六房女人,一個孩子都沒留下,反而把家裡的積蓄全部都花光了,好心人要幫他,借錢給他,他打死都不同意,借了害怕還不起。

就這樣,寧願背上一個熬不住的壞名聲,也要把地賣出去,兩畝水田,在白鹿原就只有鹿子霖家買得起,這就是白嘉軒的第一步。

等到雙方開始籤協議的時候,他裝得非常痛苦,讓鹿子霖以為他反悔了。鹿子霖不想錯過這個機會,一是兩畝水田很愛人,二是可以藉此把白家壓下去,白嘉軒看到了這一點,就提出了換地的想法時,他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

把水田換成坡地,這也是敗家,白嘉軒的母親知道了,昏倒在中人冷先生家門口。

地換成功之後,馬上的事情就是遷墳。

白秉德墳邊的可能進水的洞穴,很有可能是人為的,因為遷墳時沒有看到墓地裡有水,風水先生看地,肯定也有白嘉軒的暗示,書裡說,那是巧合,也說了老風水先生根本就瞧不起那塊地,主家要用,風水先生就來一個順水推舟,這樣的事情,在農村是很多的。

至於白嘉軒的夢,就只有他自己知道真假了。

現在我們這邊的農村,還實行土葬,對墳塋的位置是非常講究的,被風水先生看中的地,價格常常翻了好幾番,有的人家,為了尋一塊好地,寧願把棺材停在空地上好幾年,找到風水寶地之後,才進行下葬。

白嘉軒換地,遷墳,這兩件事都做得是天衣無縫,其中的緣由就只有他知道,不扯破臉,就達到目的,這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農村,是一個很厲害的處事方式,有一些農民的狡黠。

《白鹿原》| 解讀白嘉軒身上的農民思維,探尋社會變革的民族秘史


3

白嘉軒遷墳之後,他的好運也就來了,然這好運是和他的勤勞分不開的。

他娶到了第七房妻子,這個妻子不怕邪,在生下長子之後,馬上又懷上了,白嘉軒有了兩個兒子,這可是他的父輩夢寐以求的事情。與此同時,他還拿到了罌粟的種子,對這個東西,他和長工鹿三可謂精心伺候,把泥塊弄散不算,還拿了掃帚在土裡掃犁溝,這可是在白鹿原從來沒有看過的勞動方式。

種了罌粟,他的財富成倍的增長,拿到了比種麥子多十多倍的銀元。

在後來,他還賣了軋花機,天寒地凍的和長工一起踩踏板,他算計過,這樣下去,幫別人軋棉花,兩個冬天就能拿回機器的本錢。

在農村,勞動致富也是深入農民骨髓裡的信念,這種勤勞,還包含著一種韌性。

白嘉軒被土匪打斷了腰,三個月後,佝僂著身子,就拿過長工手裡的犁頭,開始翻地,滿頭大汗的時候,他心情舒暢,還吼起了秦腔,一掃在床上養病的枯燥鬱悶。回到家裡,馬上召集家人開會,鄭重宣佈他的腰好了,他說:“我不怯歪人惡人,也不怯土匪賊娃子,我不怯吃苦不怯出力也不怯遲睡早起,我最怯最怕的事……就是死僵僵躺在炕上,讓人侍候熬湯煎藥端吃端喝倒屎倒尿。

這就是一個勤勞還不乏韌性的農民形象。

在今天,在村裡,我還看到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他當過村小的教師,現在領著五六千的退休工資,早上,我們還沒有起床的時候,他就已經割了一背草回來了,他說,要找點事情做,閒在家裡,全身不舒服。

他們勞動慣了,坐不住,這種勤勞的品質,讓他們的後代能在外務工時,不怕髒,不怕累,更能吃苦,成為最質樸的農民工。

白嘉軒是一個地道的農民,他有心計,有文化,也有農民最淳樸的品質——勤勞,用雙手和汗水換來財富。當然了,他靠種罌粟發家致富,這有些讓人詬病,那是時代的原因,在朱先生禁菸時,他不也很支持嗎?


《白鹿原》| 解讀白嘉軒身上的農民思維,探尋社會變革的民族秘史

4

在白鹿原,白嘉軒是族長,在宗法社會,族長是有生死大權的。

有了兒子之後,掙到錢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祠堂,開學館。

祠堂年久失修,他父親老族長在世時,更多的時間忙於娶媳婦了,也沒有更多的財力投入到祠堂的修建中,作為一名族長,要建立威信,修祠堂這是必然的。小說中後來發生的整飭賭風,對田小娥和白孝文的懲戒都是在祠堂裡,黑娃和白孝文回來認祖,也都是在祠堂裡,可以說,祠堂,就是族長最重要的辦公場所。

修祠堂,能證明族長的存在,開學館,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白嘉軒和鹿子霖建好學館之後,兩人一起去請朱先生幫忙物色老師,沒想到朱先生對他倆打躬作揖跪倒在地,說他們修祠堂是祭祀祖宗,這該做,開學館是萬代子孫的大事,以後的世事要靠孩子們去做,說不定,還有可能出國家的棟樑之才,這是給子孫們辦的大善事。

得到聖人般的朱先生首肯,白嘉軒威望陡然提升。

在這之後,白嘉軒還拿到了朱先生手書的《鄉約》,帶頭整飭村裡的民風,他挺著又直又硬的腰板走在村裡,哺乳的農婦都不敢當眾給孩子餵奶,這種整飭民風,有三場是規模最大的,一是對白興兒聚眾賭博,另外兩場都是與田小娥有關。

對賭博的整飭,挽救了因賭害得家破人亡的兩家人,這是白嘉軒光輝形象的一面,然而用荊棘打向田小娥和白孝文,就僅僅是封建衛道者了,他的世界裡,不允許有混亂的男女關係,特別是對於他的長子,這是族長的繼承人,更不允許有汙點,所以,他痛下打手,恨鐵不成鋼。

和很多動不動就把人裝豬籠的族長相比,白嘉軒算比較仁慈的了。他當眾懲戒,就是要維持白鹿原上的淳樸民風,堅守舊有的秩序,讓村民們像千百年的生活一樣,繼續現有的方式,過著桃花源般的生活。

這種做法,在今天的農村已經見不到了,即便有的家族選出了族長,不過主持一些修祖墳,祭祖先的活動,他們對村裡的事務沒有干預的權利,相反,在村裡處理涉及某些家庭的事務時,還能幫上忙。也有些比較有威望的族長,當選為村幹部,當然了,他們一直都在法律的規範下行使職權,權利不可與族長相提並論。

用勤勞解決了家庭的生計問題,就繼續謀求對村裡的貢獻,要活得更好,更體面,這也就是一種農民的思維。

《白鹿原》| 解讀白嘉軒身上的農民思維,探尋社會變革的民族秘史


5

對白嘉軒這個人,最令人佩服是他的胸懷。

他說過一句話,宰相的肚子裡能撐船,他的胸口上能插刀子。面對鹿子霖大張旗鼓的來拆門房,他拉住了二兒子孝武,制服全家人,讓大家接受這種打臉的行為,他說,人要活著,就得心頭上插得住刀。

白嘉軒經歷了黑娃尋仇之後,才拿出一隻粗糙的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對二兒子鄭重其事的講起了白家先輩發家的故事。白家曾經出現過一個敗家主兒,五毒俱全,揮霍家產,連母親下葬,也沒能用上棺材,後來,白家老二就做了這個匣子,白天去幫人打土坯,把賺來的錢全部放到這個匣子裡,慢慢存夠了錢,就開始慢慢的買地,修房。

這是一個感人的勵志故事,是白家繼任家主兒必聽的一件事,也是白嘉軒的精神動力,能活著,能掙錢,就沒有一直破敗下去的理,因此,被鹿子霖打臉,他能忍下來,他知道,只要有祖先的這種精神,有一天,在被拆去門樓的地方,終會立起一面新的門樓。

他的心頭能插得住刀,湊巧的是,鹿兆鵬安慰白靈,面對殘酷的革命戰爭,肚子裡要吞的下刀子,他們都是狠人。

白嘉軒對自己狠,對別人很寬容,他能容得下犯過錯的人,包括打斷他腰的黑娃,在黑娃跟著朱先生學做好人之後,提出要祭祖,要進祠堂,他答應了,並且親自站在門口迎接,據說,這是最高的禮儀。

這種胸懷,還體現在他對世事變化總一種泰然處之的態度,一次,他踩著軋花機上,說:“哪怕世事亂得翻了八個過兒,吃飯穿衣過日子還得靠這個。”這個,就是指勞動,靠雙手勞動,只要能勞動,自己把自己養活,這就不懼怕什麼變化。

這就是最本質的農民特性,其實,這也何嘗不是中華民族的韌性呢?

《白鹿原》| 解讀白嘉軒身上的農民思維,探尋社會變革的民族秘史


6

白嘉軒就是一個農民,地地道道的農民。

他生活在三秦大地,他們從大秦帝國開始,就經歷過種種風雨,甚至家族的歷史斷了兩回,最後,把一家人改成了白鹿二姓,頑強的生存下來,一步一步的搬到了半坡上,躲避災難,求得生存,其實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縮影。

白嘉軒作為一個族長,也是一個農民,唯一做過的官,就是縣政府的參議,那也是一個虛頭的官,開了一次會,剪了辮子,就沒有了下文。

對原上的事情,他有擔當,年輕時修祠堂,投入了三分之一的費用,在求水時,不顧年邁,扮演了黑烏梢的角色,做著各種高難度的動作,被折騰了好幾個小時,從這點上來說,對於家族,對於白鹿原,他有一種極強的奉獻精神,他願意為原上的人民作出一切。

對原外的事情,甚至對革命鬥爭,白嘉軒沒有表現出積極的姿態,在幫刺殺田維賢的村民治傷時,感慨這麼老實的莊稼漢,都參加的革命,看來共產黨要成大事,幫革命者,是出自他本來的仁心,與認識無關。

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農民形象,默默的忍受時代的變遷,用自己的雙手,辛勤勞作,沒有能力弄清楚社會的變革,守著那一塊桃花源式的領地,用自己的方式,維護著族人的利益,帶著大家一起在變革的劇痛中蹣跚而行。

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農民形象。

《白鹿原》沒有謳歌革命者的英勇,相反用極大的篇幅詮釋白嘉軒,這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的感受,透過他的行為,解讀革命理念在民眾這個大海中泛起的浪花,解讀革命的進程,我想,這就是小說被稱為民族秘史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