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解读白嘉轩身上的农民思维,探寻社会变革的民族秘史


陈忠实在《白鹿原》里塑造了白嘉轩这个人物,在宗法社会里,他也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在很久之前,他们这一家人就被指定为族长,能一代一代的进行世袭,他也算做好了这个族长,修祠堂,开学馆,带着村民抵制苛捐杂税,积极为坐牢的乡邻奔走,坚守乡村道德,用残酷的手段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上有浓郁的农民思维。

《白鹿原》| 解读白嘉轩身上的农民思维,探寻社会变革的民族秘史


1

香火子嗣问题,这是深入骨髓的农民观念。

小说用了一句非常有魔力的话开篇,“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句话其实饱含着心酸,其背后,是白家对传宗接代这件事上的无奈,也是白家对失去财富和地位的一种恐惧。

对于这种思想,我们今天无可厚非,自从男权战胜了女权,人类进入到父系社会之后,这就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只有儿子才能继承,香火问题是每个人最大现实问题。

白秉德老汉临死时,一直不咽气,就希望他儿子赶快结婚。白嘉轩说要守满三年孝,才可以结婚,办喜事,这是孝道,白老汉说,无后才是不孝,他知道白家的男人都短命,像他这样能跨过五十大关,就算高寿了,三年,这个家庭等不起。

白家一直单传,本来白秉德老汉有个兄弟,却被土匪点了天灯,对于家族香火延续的恐惧,让这个老头临死都不咽气,直到白嘉轩答应马上娶妻之后,他才闭上眼睛。

在白秉德老汉来看,没有了儿子,这家里的财富就都给了旁人,就是把牛马田地房子全部卖光,也要把媳妇娶回来,有儿子,财富才是自己家的,族长的地位也才是自己家的。

其实,直到现在的农村,都还有这样的观念,计划生育再紧,也要一个儿子,有的人家不惜跑到外省过非常艰苦的日子,也要偷偷的生下个儿子后,才回来,这种观念从古到今,基本上就没有被忽视过。

回顾中华文化史,我们的文化在多灾多难中为什么一直能延续下来,就是因为有人,一场瘟疫,一次洪水,甚至一次战争,就可以把很多文明定格在历史记忆里,中华文化得以绵延,就因为中国人拥有巨大的韧性,能经受得住灾难的考验,简单点,就是有人。

也许,这种求儿子思想有些落后,在今天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里,女儿也是传后人,白嘉轩不是对女儿白灵最为宠爱吗?

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要有,即便是今天,农村这种观念都还是非常强,有孩子,在农村才能活得更好,这也许就是一种农民思维。


《白鹿原》| 解读白嘉轩身上的农民思维,探寻社会变革的民族秘史


2

会算计,有谋略,要能不扯破脸皮达到目的。

白嘉轩最为精彩的一笔是换地,还是和对头鹿子霖换地,他相中了鹿子霖家一块地,这地出现过白鹿,是一块风水宝地,直接卖,人家不缺那几个钱,还会引起怀疑,万一鹿子霖知道其中的秘密后,要安葬自己的家祖坟,那一切就都泡汤了。

白嘉轩用了一个以退为进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首先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娶媳妇越来越难了,那个谣言害惨了他,大富人家的闺女不愿嫁,穷苦人家要很高的彩礼,娶了六房女人,一个孩子都没留下,反而把家里的积蓄全部都花光了,好心人要帮他,借钱给他,他打死都不同意,借了害怕还不起。

就这样,宁愿背上一个熬不住的坏名声,也要把地卖出去,两亩水田,在白鹿原就只有鹿子霖家买得起,这就是白嘉轩的第一步。

等到双方开始签协议的时候,他装得非常痛苦,让鹿子霖以为他反悔了。鹿子霖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一是两亩水田很爱人,二是可以借此把白家压下去,白嘉轩看到了这一点,就提出了换地的想法时,他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把水田换成坡地,这也是败家,白嘉轩的母亲知道了,昏倒在中人冷先生家门口。

地换成功之后,马上的事情就是迁坟。

白秉德坟边的可能进水的洞穴,很有可能是人为的,因为迁坟时没有看到墓地里有水,风水先生看地,肯定也有白嘉轩的暗示,书里说,那是巧合,也说了老风水先生根本就瞧不起那块地,主家要用,风水先生就来一个顺水推舟,这样的事情,在农村是很多的。

至于白嘉轩的梦,就只有他自己知道真假了。

现在我们这边的农村,还实行土葬,对坟茔的位置是非常讲究的,被风水先生看中的地,价格常常翻了好几番,有的人家,为了寻一块好地,宁愿把棺材停在空地上好几年,找到风水宝地之后,才进行下葬。

白嘉轩换地,迁坟,这两件事都做得是天衣无缝,其中的缘由就只有他知道,不扯破脸,就达到目的,这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农村,是一个很厉害的处事方式,有一些农民的狡黠。

《白鹿原》| 解读白嘉轩身上的农民思维,探寻社会变革的民族秘史


3

白嘉轩迁坟之后,他的好运也就来了,然这好运是和他的勤劳分不开的。

他娶到了第七房妻子,这个妻子不怕邪,在生下长子之后,马上又怀上了,白嘉轩有了两个儿子,这可是他的父辈梦寐以求的事情。与此同时,他还拿到了罂粟的种子,对这个东西,他和长工鹿三可谓精心伺候,把泥块弄散不算,还拿了扫帚在土里扫犁沟,这可是在白鹿原从来没有看过的劳动方式。

种了罂粟,他的财富成倍的增长,拿到了比种麦子多十多倍的银元。

在后来,他还卖了轧花机,天寒地冻的和长工一起踩踏板,他算计过,这样下去,帮别人轧棉花,两个冬天就能拿回机器的本钱。

在农村,劳动致富也是深入农民骨髓里的信念,这种勤劳,还包含着一种韧性。

白嘉轩被土匪打断了腰,三个月后,佝偻着身子,就拿过长工手里的犁头,开始翻地,满头大汗的时候,他心情舒畅,还吼起了秦腔,一扫在床上养病的枯燥郁闷。回到家里,马上召集家人开会,郑重宣布他的腰好了,他说:“我不怯歪人恶人,也不怯土匪贼娃子,我不怯吃苦不怯出力也不怯迟睡早起,我最怯最怕的事……就是死僵僵躺在炕上,让人侍候熬汤煎药端吃端喝倒屎倒尿。

这就是一个勤劳还不乏韧性的农民形象。

在今天,在村里,我还看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他当过村小的教师,现在领着五六千的退休工资,早上,我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他就已经割了一背草回来了,他说,要找点事情做,闲在家里,全身不舒服。

他们劳动惯了,坐不住,这种勤劳的品质,让他们的后代能在外务工时,不怕脏,不怕累,更能吃苦,成为最质朴的农民工。

白嘉轩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有心计,有文化,也有农民最淳朴的品质——勤劳,用双手和汗水换来财富。当然了,他靠种罂粟发家致富,这有些让人诟病,那是时代的原因,在朱先生禁烟时,他不也很支持吗?


《白鹿原》| 解读白嘉轩身上的农民思维,探寻社会变革的民族秘史

4

在白鹿原,白嘉轩是族长,在宗法社会,族长是有生死大权的。

有了儿子之后,挣到钱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祠堂,开学馆。

祠堂年久失修,他父亲老族长在世时,更多的时间忙于娶媳妇了,也没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祠堂的修建中,作为一名族长,要建立威信,修祠堂这是必然的。小说中后来发生的整饬赌风,对田小娥和白孝文的惩戒都是在祠堂里,黑娃和白孝文回来认祖,也都是在祠堂里,可以说,祠堂,就是族长最重要的办公场所。

修祠堂,能证明族长的存在,开学馆,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白嘉轩和鹿子霖建好学馆之后,两人一起去请朱先生帮忙物色老师,没想到朱先生对他俩打躬作揖跪倒在地,说他们修祠堂是祭祀祖宗,这该做,开学馆是万代子孙的大事,以后的世事要靠孩子们去做,说不定,还有可能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是给子孙们办的大善事。

得到圣人般的朱先生首肯,白嘉轩威望陡然提升。

在这之后,白嘉轩还拿到了朱先生手书的《乡约》,带头整饬村里的民风,他挺着又直又硬的腰板走在村里,哺乳的农妇都不敢当众给孩子喂奶,这种整饬民风,有三场是规模最大的,一是对白兴儿聚众赌博,另外两场都是与田小娥有关。

对赌博的整饬,挽救了因赌害得家破人亡的两家人,这是白嘉轩光辉形象的一面,然而用荆棘打向田小娥和白孝文,就仅仅是封建卫道者了,他的世界里,不允许有混乱的男女关系,特别是对于他的长子,这是族长的继承人,更不允许有污点,所以,他痛下打手,恨铁不成钢。

和很多动不动就把人装猪笼的族长相比,白嘉轩算比较仁慈的了。他当众惩戒,就是要维持白鹿原上的淳朴民风,坚守旧有的秩序,让村民们像千百年的生活一样,继续现有的方式,过着桃花源般的生活。

这种做法,在今天的农村已经见不到了,即便有的家族选出了族长,不过主持一些修祖坟,祭祖先的活动,他们对村里的事务没有干预的权利,相反,在村里处理涉及某些家庭的事务时,还能帮上忙。也有些比较有威望的族长,当选为村干部,当然了,他们一直都在法律的规范下行使职权,权利不可与族长相提并论。

用勤劳解决了家庭的生计问题,就继续谋求对村里的贡献,要活得更好,更体面,这也就是一种农民的思维。

《白鹿原》| 解读白嘉轩身上的农民思维,探寻社会变革的民族秘史


5

对白嘉轩这个人,最令人佩服是他的胸怀。

他说过一句话,宰相的肚子里能撑船,他的胸口上能插刀子。面对鹿子霖大张旗鼓的来拆门房,他拉住了二儿子孝武,制服全家人,让大家接受这种打脸的行为,他说,人要活着,就得心头上插得住刀。

白嘉轩经历了黑娃寻仇之后,才拿出一只粗糙的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对二儿子郑重其事的讲起了白家先辈发家的故事。白家曾经出现过一个败家主儿,五毒俱全,挥霍家产,连母亲下葬,也没能用上棺材,后来,白家老二就做了这个匣子,白天去帮人打土坯,把赚来的钱全部放到这个匣子里,慢慢存够了钱,就开始慢慢的买地,修房。

这是一个感人的励志故事,是白家继任家主儿必听的一件事,也是白嘉轩的精神动力,能活着,能挣钱,就没有一直破败下去的理,因此,被鹿子霖打脸,他能忍下来,他知道,只要有祖先的这种精神,有一天,在被拆去门楼的地方,终会立起一面新的门楼。

他的心头能插得住刀,凑巧的是,鹿兆鹏安慰白灵,面对残酷的革命战争,肚子里要吞的下刀子,他们都是狠人。

白嘉轩对自己狠,对别人很宽容,他能容得下犯过错的人,包括打断他腰的黑娃,在黑娃跟着朱先生学做好人之后,提出要祭祖,要进祠堂,他答应了,并且亲自站在门口迎接,据说,这是最高的礼仪。

这种胸怀,还体现在他对世事变化总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一次,他踩着轧花机上,说:“哪怕世事乱得翻了八个过儿,吃饭穿衣过日子还得靠这个。”这个,就是指劳动,靠双手劳动,只要能劳动,自己把自己养活,这就不惧怕什么变化。

这就是最本质的农民特性,其实,这也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韧性呢?

《白鹿原》| 解读白嘉轩身上的农民思维,探寻社会变革的民族秘史


6

白嘉轩就是一个农民,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生活在三秦大地,他们从大秦帝国开始,就经历过种种风雨,甚至家族的历史断了两回,最后,把一家人改成了白鹿二姓,顽强的生存下来,一步一步的搬到了半坡上,躲避灾难,求得生存,其实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缩影。

白嘉轩作为一个族长,也是一个农民,唯一做过的官,就是县政府的参议,那也是一个虚头的官,开了一次会,剪了辫子,就没有了下文。

对原上的事情,他有担当,年轻时修祠堂,投入了三分之一的费用,在求水时,不顾年迈,扮演了黑乌梢的角色,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被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从这点上来说,对于家族,对于白鹿原,他有一种极强的奉献精神,他愿意为原上的人民作出一切。

对原外的事情,甚至对革命斗争,白嘉轩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在帮刺杀田维贤的村民治伤时,感慨这么老实的庄稼汉,都参加的革命,看来共产党要成大事,帮革命者,是出自他本来的仁心,与认识无关。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农民形象,默默的忍受时代的变迁,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没有能力弄清楚社会的变革,守着那一块桃花源式的领地,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族人的利益,带着大家一起在变革的剧痛中蹒跚而行。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农民形象。

《白鹿原》没有讴歌革命者的英勇,相反用极大的篇幅诠释白嘉轩,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感受,透过他的行为,解读革命理念在民众这个大海中泛起的浪花,解读革命的进程,我想,这就是小说被称为民族秘史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