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爸爸懶,媽媽忙,爺爺奶奶不會玩,誰來陪3-6歲的孩子玩耍做遊戲

01

大雪從中午開始,已經持續下了半天,晚飯後,本來只想讓兒子去看一看雪,可是他已經在屋裡憋了整整一天,看到地上的雪,異常興奮,堅持要在院子裡玩一會兒雪再進屋。

玩就玩吧,我陪著兒子在雪地裡玩,他把雪捏成雪球扔我,我假裝跑著躲避,玩了一會兒扔雪球,他提議要堆個雪人,每人找了一把鐵鍬,開始聚攏雪堆,準備堆雪人。

小孩子玩雪熱情特別高,滾雪球,拍底座,玩的不亦樂乎,我的手凍的冰涼,小傢伙兒的手還熱熱乎乎,大約過了有半個小時,一個簡單的雪人堆起來了。

爸爸懶,媽媽忙,爺爺奶奶不會玩,誰來陪3-6歲的孩子玩耍做遊戲


兒子問:“雪人沒有鼻子怎麼辦?”我告訴他去屋裡管爺爺要一根胡蘿蔔,拿來做雪人的鼻子,兒子進屋去拿胡蘿蔔,就聽到爺爺大聲的說他:“這麼冷,別在外面玩了,看衣服都弄溼了,還這麼髒,不給胡蘿蔔,在屋裡暖和著吧,別出去了。”

兒子氣不過,哼了一聲,在屋裡找了一個瓶子蓋,又回到院子裡堆雪人。弄好雪人的鼻子,又揉了兩個雪球做眼睛,看著做好的雪人,我想著完美收工,回屋裡暖和著去,兒子玩得很興奮,堅持要再堆一個,任憑我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

拗不過他,我就告訴他,我要去屋裡工作了,你喊爺爺陪你玩吧,其實我一方面是太冷,準備回屋休息,另一方面,給兒子設置一個困難,讓他知難而退,放棄再玩雪,因為我覺得老爺子不會陪兒子到院子裡玩雪。

果不其然,兒子的要求被老爺子果斷拒絕,眼瞅著孩子就要開始使出一哭二鬧三跺腳的絕招對付爺爺,老爺子提前拿出糖果來哄兒子,陪他一起看電視,我轉身進屋玩起了手機。

爸爸懶,媽媽忙,爺爺奶奶不會玩,誰來陪3-6歲的孩子玩耍做遊戲


02

孩子只想要一個跟他一起遊戲的玩伴,家長們卻是各種原因的拒絕、哄騙,讓孩子背上執拗、不聽話的負面標籤,而這一切,恰恰是家長造成的,因為家長不願陪孩子玩,孩子表現出不開心,堅持要和家長玩,甚至不惜通過哭鬧來取得家長的同意,這些表現,在家長看來就是不聽話。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具體體現在年輕的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身上又有所不同。父母擁有年輕的心態和新的育兒方法,所以容易和孩子玩到一起,是孩子最合適的玩伴人選,但是年輕人工作普遍比較繁忙,回到家裡又容易犯懶,不願意花費太多精力陪孩子玩耍。老人看孩子,會比較小心,看好孩子不出問題,是他們第一關心的問題,所以他們並不太在意孩子的遊戲是否需要他們參與,甚至還會阻止孩子玩一些他們認為不合適的遊戲,還有一點就是身體因素,決定著孩子打打鬧鬧、跑跑跳跳的遊戲,老人不適於參與。

爸爸懶,媽媽忙,爺爺奶奶不會玩,誰來陪3-6歲的孩子玩耍做遊戲


於是,在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同時在場的時候,孩子一定會首選和爸爸媽媽一起玩,即使爺爺奶奶才是一手看著他從小長大的。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一書中指出:

“和孩子一起玩兒,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最佳方式。因為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不是“說給他聽”,而是轉化成孩子理解並能接受的語言——玩兒,去做給他看。”

年輕的家長也是身體力行,喜歡帶著孩子一起去親身體驗,讓孩子自己感受遊戲所能帶來的快樂,還有可以體會到的知識經驗。比如我帶著孩子一起玩雪,哪怕孩子爺爺不是那麼支持,在玩的過程中,分工完成雪人的不同部位,孩子能學到團結協作;在玩的過程中,孩子能親身感受到雪的形狀變化、狀態變化、明白雪的可塑性;在玩的過程中,孩子不畏嚴寒,直接接觸雪,也能提升孩子身體機能的防禦力。

和孩子一起玩,不僅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還能寓教於樂,孩子從遊戲中成長。

爸爸懶,媽媽忙,爺爺奶奶不會玩,誰來陪3-6歲的孩子玩耍做遊戲


03

誰來陪孩子一起遊戲

會玩的沒時間陪孩子,有時間陪孩子的不會玩。看似問題的關鍵在於年輕父母的時間,其實最終的答案是對待孩子的態度。首先說明一點的是,老人並沒有照顧孫子的義務,更不是家裡的保姆,所以,年輕人有能力的話孩子還是自己帶最合適。孩子3歲之後,可以上幼兒園,大部分時間在幼兒園度過,這樣,孩子和父母在家裡的時間基本同步,真心的陪孩子玩,就放下手機,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當中,不要只是單純的敷衍孩子了事。

阻礙父母陪孩子一起玩耍的兩個敵人,一個是手機,一個是懶。經常看到帶孩子的家長,把孩子扔到一邊玩,自己抱著手機自顧自的玩起來,有不少因為家長看手機,釀成孩子發生意外的慘案。帶孩子一起玩,父母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手機。

懶,這個情況大多體現在孩子爸爸身上,回到家就癱在沙發上看電視,或者鑽進書房打遊戲,完全不顧孩子,更不要說陪孩子一起玩。年輕的爸爸們,下班回到家裡,陪孩子一起玩,懂得孩子的興趣和樂趣,融入到孩子的遊戲中,保持一顆童心,會得到更大的放鬆和快樂。一句“去找爺爺奶奶玩吧”是可以讓自己解放出來,可是孩子心裡多少會有些失落,遊戲的興致也受到些許影響,甚至會因為不能和爸爸玩,只能更換遊戲項目。

爸爸懶,媽媽忙,爺爺奶奶不會玩,誰來陪3-6歲的孩子玩耍做遊戲


爺爺奶奶們,可以適當放心大人的架子

當孩子只能選擇和爺爺奶奶玩時,可選的遊戲項目大大減少,遊戲過程中,互動還比較少,敷衍的情況更為嚴重。很多老人和孩子做遊戲時,根本放不下大人的架子,可能會擔心和孫子孫女玩的遊戲太幼稚,被自己的子女笑話,玩遊戲的時候,時常板著一個大人的臉。

老人的工作,需要年輕的家長去做,讓老人試著去進入孩子游戲的角色,瞭解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玩,對於幾歲孩子的來說就是在學習、在成長。

爸爸懶,媽媽忙,爺爺奶奶不會玩,誰來陪3-6歲的孩子玩耍做遊戲


結語

和孩子一起玩,老人和年輕人對孩子玩的理解不同,對待孩子玩的態度上也有所不同,歸根結底,是教育理念上的不同。

既然,年輕的家長認同玩對於孩子很重要,就抽出時間來多陪孩子玩,解救出不會玩的老人,貫徹自己正確的育兒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