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从欧阳修《渔家傲》和晏几道《鹧鸪天》,看两首采莲诗词艺术特色

“采莲曲”是古诗词常见主题,自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后吟咏不绝,我们熟悉的南朝乐府《西洲曲》,以及李白、王昌龄、张籍、白居易等人以《采莲曲》为题的诗歌,都属于这一类。因为历代诗人多有创作,其丰富的作品数量构成一道艺术奇观,一向是研究的热门内容。

今天笔者就从欧阳修的《渔家傲》和晏几道的《鹧鸪天》,对比分析两首采莲诗词的艺术特色。

欧阳修/《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晏几道/《鹧鸪天》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奈朱颜不耐秋。

从欧阳修《渔家傲》和晏几道《鹧鸪天》,看两首采莲诗词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少女群像的刻画

两首词都为采莲题材,刻画了采莲少女的群像。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欧阳修的《渔家傲》塑造的少女形象浪漫、活泼,极富生活气息。晏几道的《鹧鸪天》塑造的少女形象灵心善感,带着青春期特有的忧伤。两首词合起来,正好是人在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两种情态。

具体说来,欧阳修是如何展示少女们活泼爽朗的一面呢?首先,词人用了极具表现力的动词。如首句让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忽敲”,加上次句的“逡巡”(很快的意思),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到划桨人的熟练,这说明啥?说明她们经常采莲,划桨这事稀松平常,所以划起来,不会出现像李清照在《如梦令》中“争渡,争渡”的窘况。“忽敲”与“逡巡”,再加上随之而来的动词“寻访”,马上又能让人感受到采莲姑娘们彼此的融洽、亲近、热闹,一群少女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的欢腾场面呼之欲出。天知道她们会讨论什么?情郎还是脂粉?比谁采的少采的多?还有那“醉倚”的放纵与娇态,不是年轻女孩谁这么疯啊?这些动词都体现出她们活力四射乃至奔放大胆的一面。

从欧阳修《渔家傲》和晏几道《鹧鸪天》,看两首采莲诗词艺术特色

其次,词人通过十分生活化的场面描写,营造出了极其欢乐的情景氛围。这主要表现在词第三句到第七句。“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五句话,词人将池塘少女群饮的欢乐无边表现得目眩神迷。湖面飘荡的轻舟之上,采莲姑娘们不仅摘了荷叶,还用它做了酒杯,把酒倒在荷叶里,顺着荷梗吸,一杯一杯,她们的脸上很快泛起了酒红。一时花香酒气弥漫,分不出那荷叶杯里红的,到底是鲜艳欲滴的荷花呢,还是霞光似的人脸?

这样撒欢的采莲情景,现在自然是看不到了,但农耕时代却是普遍风习。那时的荷塘是清的,道路是绿盈盈的,南方很容易见到一片片湖,古代女孩子平时受限又多,一遇到采桑、采莲这样的集体活动,就是自我放飞的时候了。每逢采莲,不仅荷湖上下,采莲曲响,折荷当盏,争相饮乐,也是常备项目。想起来也是极有情趣的一个活动。

以荷叶当酒盏,据说是这样玩的:先将荷叶连茎摘下,在其叶心光凹处,用针刺破,留下细微的小孔,然后手捧荷叶注入酒水,随着酒水的下渗,人可轮流从荷叶断茎口或接或吸。荷茎成了天然吸管。

从欧阳修《渔家傲》和晏几道《鹧鸪天》,看两首采莲诗词艺术特色

类似的活动采莲诗词多有提及。如隋代殷英童有《采莲曲》云: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唐代戴叔伦《南野》有云: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绿。由流传至今的词牌《荷叶杯》,也可想见当时的风尚。

欧阳修的《渔家傲》以动感的词汇,抓住了典型的采莲场景,成功地勾画了一群青春少女带着野性的淳朴与浪漫,欢快无边,词里的她们仿佛一个个从纸上涌出来。

而晏几道的《鹧鸪天》又是如何写出了采莲少女们忧伤的一面呢?词人主要是通过下阕的心理描写来突出的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奈朱颜不耐秋”。心思极为敏感细腻,看到盛开的夏荷,听着流蕖的清波,她们竟然没有因之而心情舒快,反而想到了秋后的花凋河枯,残红狼藉,进而为满塘莲荷担忧,一时愁从肠起,不可释怀。词人“年年”的修辞,又使得这种悲伤情绪得到重复与加强。以西风摧残作结,语极强烈,而意极沉痛。这里的“万一”、“争奈”,是在假设中深化了表达。整个下阕都因为心理刻画的哀伤细腻而弥漫着青春期特有的忧郁气质。晏词以此突破了采莲诗词惯有的欢畅基调。由此也成功塑造了一群勤劳善良,内心敏感多情的少女形象。

从欧阳修《渔家傲》和晏几道《鹧鸪天》,看两首采莲诗词艺术特色

艺术表达:创作技巧的剖析

语言上,两词都兼有文人之雅与民歌之俗,属于雅俗共赏一类。词风清丽,明白如话。但晏词较欧词更富美感。如“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句,韵致之高,为欧词所无。

创作手法上,欧词通篇白描,从敲桨并船到折荷群饮,再到最后的酒醒惊望,词人都是通过寥寥数笔,传神地表现人物情态、场景画面。具体来说,有两个显著特色。

动静结合。词人通过一长串的动作充分展示了青春的活力,“敲”、“寻”、“当”、“荡”、“生”、“酿”、“相向”、“醉倚”、“惊”、“起望”,连贯成篇,一气呵成,特别是“敲”、“当”、“醉倚”、“惊”字,极其生动地活画出采莲少女们的生气与纯真。动还体现在画面感十足的场景上,比如“酒盏旋将荷叶当”,“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以及“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这些像电影镜头在切换一样,让人目不暇接。正是这些动作与画面迸发出了采莲湖上浓郁的欢乐氛围。而“眠一饷”的静,既调和了动,又引出余味缭绕的煞拍。

词在“动——静——动”的结构中臻于完美

从欧阳修《渔家傲》和晏几道《鹧鸪天》,看两首采莲诗词艺术特色

红绿色的搭配。这是欧阳修这首词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古典诗词善用色彩,古已有之。王维、杜甫、李贺、杜牧等大家都是“用色”的高手。为什么他们偏爱色彩表达呢?

黑格尔早在《美学》中有言:“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所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图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

词里一共出现了两次“红”,“盏里生红浪”,“花腮酒面红相向”,出现了一次绿,“醉倚绿阴眠一饷”。按色彩学,红色代表热力与奔放,正对应活力四射的青春少女,绿色代表蓬勃的生命力,同样对应正当其年的采莲姑娘们。红绿色的搭配入画,不仅带来绚丽的视觉效果, 也给诗词打上更积极光亮的底色。

从欧阳修《渔家傲》和晏几道《鹧鸪天》,看两首采莲诗词艺术特色

晏词在创作上,上阕白描,下阕则进行心理刻画。“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开头即点出采莲的主题,接下来却并没有像欧词,大幅描写采莲相关活动,而是以极为优美的笔触,简略地概括了采莲全程,不作任何细致描写。“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两句六个意象,不仅对仗工整,意境空蒙,“来”与“去”,和一天天重复的时光,更构成一种音韵和时序上的循环之美。同时,这两句也为下阕的议论作了时间跨度上的铺垫:日子一天天这样过去,很快就到秋天了啊。

“花不语,水空流,”显得凝重,“年年拚得为花愁”,则直抒胸臆,忧心不已,到“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奈朱颜不耐秋”,情感上更为强烈,表达上也转入哀痛,几乎是在唱挽歌了。为什么采莲姑娘们这么哀伤?

这就不得不说到作者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尤其是最后议论式结拍,完全将莲花的命运与人联在一起了。盛放的莲花正像她们绽放的青春,被西风吹落的朱颜,也正寓示着她们终将逝去的金色年华,伤物即伤己。

从欧阳修《渔家傲》和晏几道《鹧鸪天》,看两首采莲诗词艺术特色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借物抒情也是晏词不同于欧词的地方。

点睛之笔:结句的神采

自来诗词结尾,是古诗词创作一大关节,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有云:“(诗词)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也说:“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一首诗词是否精到,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即看其收尾如何。诗词名家往往善于收尾,比如李清照,她的诗词常有漂亮结尾。大家熟悉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经典范例。

回到欧词与晏词,两首采莲曲的结尾都很出挑。欧词结尾“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将词收束在一个定格画面,与李清照《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出一辙,属于以情景结句,含无穷韵味于画面之外。采莲少女的惊状、船阁沙滩的奇异,以及她们豪饮的那个热烈劲儿,都给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间。确如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所说:“其妙处,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欧阳修《渔家傲》和晏几道《鹧鸪天》,看两首采莲诗词艺术特色

晏词的结尾“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奈朱颜不耐秋”,为一个假设句式,这样的收尾同样很多。如我们很熟悉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词人通过“万一”的假定,使词意陡转,将采莲少女的愁引入灵魂深处,起到深化主旨、画龙点睛的效果。没有这一句,则“年年拚得为花愁”显得无据,莲、人互喻的深意也无从体现。词的涵义和深度也都要大打折扣。

清人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云: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结有数法:1,或拍合。2,或宕开。3,或醒明主旨。4,或转出别意。5,或于眼前指点。6,或于题外借形。

观晏词所法,正合3、4。即转出别意,同时醒明主旨。

结语:

同样的采莲题材,都是婉约风格,欧阳修的《渔家傲》欢快明丽,晏几道的《鹧鸪天》优美感伤。应该说,两首词都写出了青春之歌。只不过一个展示的是青春的活力,一个偏重于青春的忧伤。活力与突如其来的忧伤,正是青春的两面。

由此看来,欧阳修与晏几道,为我们提供了两首绝妙好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