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國際油氣工業發展回顧與趨勢展望

2019年,歷經160年風雨的世界石油工業處在新舊交替、劇烈變化中:低油價餘寒未消,供需重心加快轉移,頁岩革命方興未艾,地緣衝突此起彼伏、環境挑戰前所未有……

“石油工業正處在急劇變化的時代。全產業鏈從上到下,新的因素在不斷湧現,而以前司空見慣的事情卻在逐漸消逝。”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在去年一次發佈會上說道。

在變化交織中,油氣行業走到了分水嶺上,市場力量對比消長,傳統行業加快轉型,這是將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年。石油工業有哪些劇烈變化“新的因素”?一系列重大油氣事件背後蘊含著石油工業哪些發展趨勢?

1.“黑天鵝”頻頻,國際油價全年“窄幅”震盪,市場漸趨理性

彭博社用“一大一小”來評論去年的油市:發生的事件不可謂不大,給市場造成的影響卻是出乎意料的小。最直觀體現在油價的“動靜”上。

2019年油價前漲後跌,年末翹尾。對比往年,整體震盪波幅收窄,少了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2018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全年最大波幅達到71%,去年最大波幅在40%左右,是2014年來油價“動靜”最小的一年。

全年均價也有所回落。2019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均價為64.23美元,比2018年下跌11%,但是比2017年54美元均價高。這意味著國際油價連續三年復甦增長的勢頭終止,承壓回落,並圍繞新的價格中樞震盪。

然而去年油市並不平靜。幾十年不遇的黑天鵝事件不斷。從產油國兩度減產再加碼到沙特阿美史上最大公開募股,從美國對伊朗和委內瑞拉制裁升級到中東油輪扣押、煉廠油罐遇襲等突發事件。如此頻繁重大的事件面前,油價這種表現就顯得很“淡定”了。

最典型的是去年9月份沙特石油設施被襲擊,中東原油供應銳減570萬桶/日。這場號稱史上最嚴重的供應中斷事件,這在往年都會帶來油價相當一段時間的上漲。例如,1973年中東石油禁運中,供應減少了500萬桶/日,油價一下漲了4倍多。但是這次,油價只是短期跳漲不到20%,僅兩個星期就回落到遇襲前的價格水平。

“2019年,油價和地緣政治事件幾乎脫鉤了,在我印象中是前所未有的。”美國外交理事會能源與環境高級研究員埃米·傑夫說。

近年來,突發事件對油價影響力趨小,而市場供需基本面是主導影響。油價“遇事冷靜”背後是市場更趨理性。一邊是非歐佩克,尤其是西方主要產油國原油增產,平抑了中斷恐慌。另一邊是去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貿易摩擦不斷,導致需求疲軟,石油總體供給寬鬆。從曾經緊缺到寬鬆,石油這個大宗商品在多元供應力量和供需平衡作用下,迴歸商品屬性趨勢明顯,單個政治事件或者組織力量的影響力趨弱。

IHS Markit公司副董事長丹尼爾·耶金指出,北美頁岩革命重塑了市場心理,使市場面對突發事件更具韌性。沙特前石油部長納伊米則說:“在今天市場環境下,個人或者單個國家企圖左右油價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2.從“三足鼎立”到“減產聯盟”與“增產陣營”兩極角力,油市再平衡充滿變數

2019年12月,歐佩克+達成170萬桶減產協議,沙特表示將額外減產40萬桶/日。

看似近三年來減產政策的延續,但從歐佩克角度看,這一抉擇並不輕鬆。

之所以不輕鬆,一個原因是歐佩克市場份額已到了歷史低點。歐佩克最新月報顯示,2019年11月,歐佩克在全球原油市場中份額近30年來首次跌破30%,跌至29.6%。另一個原因是,非歐佩克增產將突破歷史高點。2019年,非歐佩克產量增長將達到184萬桶/日的高位。多家機構預測,202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10萬桶/日,刷新1978年非歐佩克增長196萬桶/日的紀錄。

35年前,為了應對非歐佩克產量快速增長,歐佩克拋棄了限產保價策略,與非歐佩克上演了市場份額“爭奪戰”。5年前,頁岩油蠶食導致市場份額一度跌到30%,歐佩克再次上演棄價保市。

然而,如今心理底線再次被挑戰,歐佩克卻選擇加大減產,一退再退。看似奇怪,實則無奈。背後是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市場話語權此消彼長。

今天的石油供給端,博弈格局從幾年前沙特―俄羅斯―美國“三足鼎立”,變成了沙特和俄羅斯為首的減產聯盟,對陣美國為首的“增產陣營”,兩極相互角逐。

近三年崛起的“增產陣營”以頁岩油和深海石油為代表,勢頭猛、潛力大,成為世界石油供應增長的主導力量。頁岩油革命讓美國持續一年多保持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19年9月一度成為石油淨出口國。革命還在全球持續發酵,阿根廷、波蘭、澳大利亞、哥倫比亞等國家都在努力複製美國的成功。巴西、挪威海上項目2020年也將陸續投產,產量有望創下歷史新高。這一切讓石油不再如以往稀缺。

面對增產陣營的挑戰,歐佩克和其他傳統產油國組成了減產聯盟,合作力度前所未有。2019年初,沙特等歐佩克成員國,尋求同俄羅斯組建正式夥伴關係。傳統產油國之間短期的減產聯盟正向長期市場盟友轉變。到2019年底,減產聯盟更是深化減產份額。

但是,近年來,“歐佩克+聯盟”的減產力度跟不上“增產陣營”上產步伐,在這場博弈中暫處下風。而且歐佩克減產空間幾乎到了上限,減產不足以根本扭轉供需基本面。由於頁岩油項目彈性更大,變化增減更加靈活,市場調節話語權正逐步向非歐佩克產油國轉移。

牛津能源研究所所長巴薩姆指出:“面對資源衝擊,歐佩克再平衡油市的行動將變得更加艱難,這是不可控制的。”

話語權式微,歐佩克目前更多扮演了市場穩定器的角色。不少分析師認為,歐佩克減產並不一定能給油價帶來多少提振,但如果不減產必然會令油價大幅下跌,所以穩定市場預期離不開歐佩克。2019年12月歐佩克在市場份額被侵蝕下,仍決定擴大減產,說明穩定的市場也符合歐佩克的利益。而且,雖然市場份額被壓縮到30%以下,但是歐佩克擁有全球71%的原油儲量。相對於目前美國頁岩油產量增長放緩的隱憂,歐佩克有足夠的資源底氣保障全球更長期的石油需求,仍將是全球原油市場無可替代的“壓艙石”。

3.需求峰值漸行漸近,油企佈局“向東看”漸成趨勢

金融危機以來,市場沒有像2019年這樣如此關注和擔憂石油“賣不動”的問題。這種擔憂甚至完全蓋過了供應中斷帶來的利多效應。

據EIA數據,2019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僅75萬桶/日,而去年是140萬桶/日,增長几乎減半,創近10年來最低增速。直接原因是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全球經貿摩擦加劇,造成需求萎縮。

近兩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一直呈現放緩態勢。中長期石油需求達峰問題在2019年再次熱議起來。

每年市場展望裡,國際能源署(IEA)都會樂觀地預測未來幾年需求增長。2019年展望卻首次指出,從2020年到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將緩增觸頂,2020年增長100萬桶/日,2030年增長僅10萬桶/日。

沙特阿美在IPO招股說明書中明確指出,石油需求或將在20年後,即2040年左右見頂。這也是沙特拉美第一次公開承認需求峰值問題。BP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指出,業界的焦點不應放在石油需求峰值到來的時間上,而應正視峰值到來這一事實本身,達成共識。

2019年,在石油總體需求增速放緩同時,需求內部結構調整卻在加快。

從區域上看,消費東移的勢頭更加顯著,中國成為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中心。長期以來拉動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的三個國家―中國、美國、印度表現有所分化。美國市場表現不佳,原油需求年度平均下滑37萬桶/天,為10年來的最低值。印度原油進口和加工量在去年也有大幅下滑,處於近4年來的低點。

相比而言,2019年,中國市場需求表現得異常亮眼,甚至扮演了拉動需求的“火車頭”。2019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量,中國市場貢獻了75%,佔比達到歷史新高。近年來,國內原油使用權、進口權放開,大煉化項目陸續上馬,疊加增擴原油儲備等因素,中國原油需求增長穩定,年增幅保持在80萬桶/日左右。

從油品上看,對輕質油的需求不斷強化,輕重分化加大。2020年國際海事組織(IMO)船燃限硫新規對石油需求影響巨大。去年11月,全球輕質原油和高含硫原油價差創18個月新高,石油市場基本面出現明顯的“輕重之分”,輕質、低含硫原油越來越受到各地煉廠青睞。目前全球航運約消耗高硫燃油350萬桶/日。伍德麥肯錫預計,IMO新規執行後,高硫燃油需求將降至130萬桶/日左右,船用汽油的需求將有望增長一倍多。

從用途來看,作為汽車燃料的份額即將見頂,需求加快轉向化工、航空、航運。在需求旺盛的中國市場這一特徵非常突出。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前10個月,國內煉廠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長6.3%,但是國內成品油產量同比下滑2.2%,這說明新增的原油需求大部分流向了化工,煉廠“油頭化尾”轉型加快。IEA預計,到2050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長中,一半來自石化、航空等領域,成為未來全球石油需求的最大驅動力。

鑑於石油需求發展趨勢,全球石油企業佈局也紛紛“向東看”。近兩年,埃克森美孚、巴斯夫、沙特阿美等石化巨頭加快搶灘中國、印度市場,上馬大型煉化項目,產能集中釋放,競爭更為激烈,未來幾年世界煉化行業有望迎來新的整合週期。

4.天然氣市場加速“全球化”,供給寬裕將是未來行業“主色調”

2017年以來,全球天然氣行業步入發展快車道。據IEA數據,2017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增長2.2%,2018年這一數字攀升至4.6%,消費增速創2010年以來新高。與此同時,全球天然氣貿易快速發展。全球LNG貿易額已經連續三年兩位數增長;管道氣貿易量持續上升。

近年天然氣行業的高速發展,發生在市場供應整體寬鬆的大環境下。2018年、2019年,全球天然氣行業處於集中投產期。全球LNG項目正在加速投產。2018年全球有5個項目,7條生產線投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2019年投產的LNG項目更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數據預測,2019年全球LNG供應能力上升至4.34億噸/年,增速為13.13%。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供大於求的寬鬆局面仍然是未來幾年全球天然氣行業的“主色調”。2019年上半年,全球新增8個液化項目,產能達到2720萬噸/年,預計全年投產項目產能超過4000萬噸/年。而據液化天然氣諮詢公司Poten&Partners預測,2019年全球新增LNG需求僅為1600萬噸。而近兩年,加拿大LNG、莫桑比克LNG、北極2等項目也在陸續建設中,按照4~5年的建設週期,預計投產時間都在2024年前後,這意味著更多產能還將持續釋放。

供應寬鬆背景下,快速擴張的天然氣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一些新特點、新趨勢。

天然氣行業的“全球化”發展正在提速。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全球LNG貿易增長態勢十分強勁。2016年之前,全球LNG貿易年均增長還不足1%,2016年開始強勢增長,當年達到6%,2017年漲幅達到12.5%,近年均維持兩位數增長。產能不斷增長的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卡塔爾等國的LNG正在源源不斷供應至全球各個角落。世界天然氣行業正在由傳統的管輸區域貿易市場,向船舶運輸模式下的全球性市場邁進。

加速全球化的另一個信號是,隨著LNG貿易的不斷擴張,不同地區的天然氣價格正在走向趨同。IEA報告指出,由於市場供應充足,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區域價格差異正在急劇下降。2019年二季度以來,亞洲LNG現貨價格出現暴跌,安迅思預計其全年均價約為5.98美元/百萬英熱,遠遠低於去年9.87美元/百萬英熱的水平,4月交付的亞洲JKM價格因此幾乎與荷蘭TTF天然氣價格相當;亞洲JKM現貨價格相對美國亨利中心的價格差,也從平均5美元/百萬英熱,收窄到了2美元/百萬英熱左右。

靈活性不斷提升,是近年全球天然氣行業發展的另一大顯著新特點。IEA指出,未來幾年,全球天然氣市場的靈活性將繼續在能源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方面,天然氣貿易合約的靈活性正在不斷提升。LNG市場主要依賴的“照付不議”長約合同,在過去更加保護賣方利益,如今隨著買方市場的崛起,正在從以往單一、固定的長期合同,向更加靈活、對市場信號反應更靈敏的合同形式發展。例如,短期和現貨合同更加受到青睞,以及“不限定目的地”正在成為所有合約類型的共同特徵。

另一方面,亞洲傳統買家,特別是日本,正在成長為一個二級市場的賣家,在買家和賣家的角色中轉換,從而為中國、印度及其他新興買家提供更加靈活的區域內供貨渠道。

5.市場低迷業績下滑,油企破局求生面臨重重挑戰

2019年對於各類石油公司來說,也是走出油價低谷以來,壓力較大的一年。

市場供過於求的基本面下,油價在50到70美元之間震盪。油市的寒冬過去了,春天遲遲不到,長時間處於冬末早春、清寒料峭的狀態,而且很可能是行業要面對的新常態。

沙特需要油價在75到80美元才能收支平衡,因而壓力山大,去年沙特阿美進行了史上最大IPO。哈薩克斯坦、阿聯酋等國家石油公司在收支壓力下也紛紛上市融資。去年,國際油公司三季度利潤同比大幅下滑,雪佛龍、BP等國際公司資產減值已經超過300億美元。美國頁岩油獨立生產商也面臨債務危機,活躍鑽機數量從885臺直線下跌至660臺。哈里伯頓、斯倫貝謝油服企業多次裁員,減少業務,威德福甚至申請破產保護……

2019年,也有少數公司迎來近年來業績最好的時候。近年來在圭亞那深水海域連續有重大發現的美國赫斯公司,去年市值股票上升了50%;殼牌2016年收購英國天然氣公司,在天然氣熱潮推動下,業績表現強勁;道達爾嚴控成本,持續推進巴西鹽下油田,連續5年在國際石油公司中業績名列前茅。

低迷的環境中有紅利,新常態需要找到新動力。近年來,全球石油公司不斷調整策略,增強市場適應力。

去年,收縮與專注是國際石油公司的不約而同的選擇。除了西方石油公司收購阿納達科,整個2019年的併購不算活躍。併購更多發生在國際石油巨頭剝離非核心資產,聚焦長週期、低成本增長的資產,包括天然氣、頁岩油氣、深水油氣等有增長潛力的領域。BP收購了BHP公司在美國陸上的世界級非常規油氣資產,同時出售了阿拉斯加的上、中游全部資產。殼牌公司持續剝離超過300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增加LNG項目投資。康菲石油通過出售,完全撤出在英國北海的業務,投資將集中在低成本市場。

近兩年,國際石油巨頭不斷收縮海外經營區域,油氣資產集中度不斷提高。海外資產分佈國家的數量平均從2014年的40個以上,大幅下降至2019年的30個左右,專注領域也更加清晰明確。

埃克森美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伍德倫表示:“雖然去年利潤同比下滑,但我們在長期增長戰略方面取得了極大進展,包括二疊紀盆地產量增長和下游化工業務優化。”

一些國家石油公司和油服公司則選擇了轉型和求變。在頁岩油衝擊下,傳統的原油出口優勢不再,中東地區國家石油公司們頻繁上馬煉化項目,轉向成品油出口、化工品出口。去年,沙特阿美已經在中國、美國、馬來西亞、韓國和印度多次完成煉油和石化業務收購交易。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宣佈向下遊大規模進軍,2025年前將投資450億美元,對煉油、石化和製造業務進行改造和擴能。阿曼石油公司首個世界級別的塑料工業工廠明年中期將投產。科威特石油公司正加快芳烴和烯烴產業發展。

近年來上游勘探開發投入降低,油服公司也開始向非油氣領域轉型。據挪威雷斯塔能源數據,全球油服公司收入中,非油氣業務佔比從2014年22%上升到2018年27%,包括海上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能以及生物質能的轉化。這一趨勢還將繼續。可以說,在能源轉型大勢和上游市場形勢雙重作用下,油服公司努力進軍多元化能源市場,從油田服務公司轉型為能源技術服務公司。

6.氣候問題倒逼低碳發展,油氣行業要未雨綢繆應對化石能源“儲量擱淺”

從西歐高溫連連到亞馬遜森林火災,從北極冰川消融到北美颶風肆虐,氣候變化問題從未像2019年這樣如此刺激著公眾的神經,如此尖銳地擺在油氣行業面前。

IEA去年4月發佈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331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化石燃料排放量上升是重要原因。

2019年12月中旬,著名投行高盛宣佈不再為北極地區鑽井勘探開發提供融資,並將在未來提供7500億投資用於應對氣候變化。這是美國首家銀行停止對北極油氣業務融資。有分析師稱,華爾街其他銀行也將緊跟其後。

美國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指出,2019年是轉折的一年,全球資本市場越來越認識到,在技術驅動下,可持續低碳能源份額將不斷增長。轉變投資方向,恰逢其時。

市場擔憂,在2攝氏度溫控目標下,化石能源或將面臨“儲量擱淺”的問題。近期,諮詢公司伯恩斯坦新出爐的一份報告認為,在2攝氏度情景下,全球約59%的化石能源儲量將不能被開發。其中,約77%的煤炭儲量,約29%的石油儲量和8%的天然氣儲量將擱淺。一些環保機構甚至認為,按照《巴黎協定》的要求,當前石油公司油氣投資要削減60%。

然而,未來油氣仍然是全球主體能源,必須要在滿足需求同時兼顧碳減排。面對雙重挑戰,油氣公司普遍更為重視,採取更大力度減少油氣業務碳排放。國際石油巨頭將碳定價納入公司投資決策體系,加快推進投資決策模式和生產方式的調整。碳捕獲、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的項目近十年來首次獲得大規模發展。雪佛龍表示,計劃未來5年將上游石油生產的甲烷排放強度降低5%-10%。道達爾預測,計劃到2030年將公司碳強度在2015年基礎上再降15%。

石油巨頭調整資產結構,加快向低碳、甚至“零碳”業務轉型。當前多數石油巨頭的天然氣產量佔比已經超過40%,道達爾、殼牌、BP等已經達到50%左右。雪佛龍公司開始投資充電公司,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業務。一向“保守”的埃克森美孚也開始購買綠色電力。

一些傳統產油國也開始主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沙特計劃總投資300億至500億美元,5年內使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達到1萬兆,替代8萬桶/日原油。阿聯酋也宣佈,2050年實現國內電力用能50%依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50%依靠天然氣。

一些專家指出,在2攝氏度情景下,石油和天然氣還相對是安全的,尤其是大部分上市石油公司的資產。未來4年,多數石油巨頭將把桶油成本控制在30美元/桶,加強低碳資產組合,提升抗風險能力,應對“儲量擱淺”總體將處於有利地位。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