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刑賞公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刑賞公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1

鬼谷子曰:“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

也就是說,獎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施用懲罰時,最重要的是要公正。獎賞與處罰的守信和公正,必須讓臣民都能見聞,這樣就會對其他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誠信如能暢達於天下,就會連神明也保佑,就無須懼怕那些奸邪之徒的冒犯。

刑賞公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2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政治家來講,“人心”就是百姓之心和賢士之心;對普通的居上位者來說,“人心”就是所有下屬之心、合作者之心和賢佐之心。欲得人心,從根本上來說,是要有仁德,但是在技術層面來講,就主要靠賞罰分明來收攬。

賞罰分明,顯示出的是一個領導者的公正廉明,能夠讓人看到他身上那種成就大事業的氣度和胸襟。獎賞突顯出的是恩德,懲罰突顯出的是威嚴,恩威並施才能無所不包,無往而不勝。

徇私賞罰或以婦人之仁、匹夫之怒來行使賞罰都是大失人心之舉。只有始終秉持公正才能成就大事,比如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就是因為不徇私情,太子有過,嚴懲了其師傅,故而秦人不敢二意,謹守新法,秦孝公終於以此振興秦國。

刑賞公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3

“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曹操可謂知天之天。百姓聞諭,無不歡喜稱頌,望塵遮道而拜。官軍經過麥田,皆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並不敢踐踏。因糧於敵可也,取糧於民不可也。故無糧,則壽春城中不妨收掠;有糧,則所過麥田不許踐踏。

“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驚起一鳩。那馬眼生,竄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操隨呼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主簿曰:‘丞相豈可議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眾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即借郭嘉口中語,輕輕將死罪拋開。乃以劍割自己之發擲於地曰:‘割發權代首。’使人以發傳示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前既借人代己,今又借發代頭,無所不用其借。於是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

刑賞公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這段故事除了曹操要拔劍自刎的情節外,其他均基本屬實,《三國演義》為了突出曹操奸詐,才這麼寫,所以看上面幾段文字,字裡行間充滿譏諷。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能夠不徇私情懲罰自己。

對今天的人來說,割發不算是什麼,但在古代卻是一件大事,所謂“髮膚受之父母”,豈能隨便傷損?所以斷髮之刑也是一種比較嚴厲的刑罰,所以曹操對自己用法後,才能收到“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的效果,其實在史實上,並非“三軍悚然”而應是“三軍肅然”。

刑賞公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4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賞罰分明不僅僅是針對下屬等受領導者和被管理者的,作為領導者、管理者,也應該一視同仁對待自己,這在兵法上叫作與士卒共甘苦,如此才能讓被領導者和被管理者感受到領導與他們是一個親密無間的整體,如此才能建立領導者和管理者的威信。

刑賞公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刑賞公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