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用几首诗词为例说一说 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

前言

出差开会到凌晨,实在没有时间写太长的文章了,正好前两天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拿来和诗友们共享一下,问题是:江南山水图,如何作诗一首?顺便以此为例,说一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造境和写境是什么意思

关于江南山水的诗词老街写过不少,选几首请诗友们指正:

用几首诗词为例说一说 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

一、古体绝句 -拟古长干曲2首(步韵崔颢)

前夜石头宿,昨日过横塘,行行如泛梗,江海是吾乡。

绿波自东流,有狐在淇侧。山水暂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两首古体绝句,《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唐朝的诗人崔颢用这个古体写过几首绝句,崔颢诗如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诗意不用解释了,南朝民歌本来的风貌就是明白如话。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首用平声韵:塘、乡,第二首用入声韵:侧、识。

崔颢就是那个写《黄鹤楼》的大诗人。老街这两首是次韵诗(和原诗韵脚一样,次序也必须一样),“有狐在淇侧”用的是《卫风·有狐》的典故: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我的这首两首绝句所写当然是想象中的内容,此之谓:造境。

用几首诗词为例说一说 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

二、《望江东》 @老街味道

和雨和烟望江树,隐约是、春归路。年年岁岁信鸿去,空寄得、情相与。

天涯总被山拦住,误几度、斜阳暮。一声肠断笛分付,水中月、愁无数。

老街上面这首词不是次韵,是用韵(和原诗韵脚一样,但是次序不一样),可以比较一下黄庭坚原词《望江东·江水西头》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教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这也不是我眼中所见,当然也是造境。

用几首诗词为例说一说 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

三、五律-苏州印象 @老街味道

老街很喜欢苏州,多年以前漫步在细雨中的苏州山塘街上时,记得两边是小桥流水、翠竹红楼,桥下轻舟欸乃,远处烟雨朦胧,写过一首五律:

白公堤上客,风物雨中秋。 巷转斜藏竹,桥多半隐舟。

弹词溯青史,灯火起红楼。 一棹烟波远,姑苏访二丘。

苏州的“二丘”介绍一下:苏轼当年来苏州游赏,有两个地方是必去的,一是拜访闾丘孝终,会会老朋友,叙叙旧情;一是去游览虎丘,欣赏名胜古迹,畅舒胸怀。他说过:“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苏轼与闾丘孝终交往甚密,友谊深厚。苏轼还写过一首浣溪沙给闾丘孝终: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宋] 苏轼

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

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夜阑相对梦魂间。

说完二丘的典故,再说说老街的这首五律《苏州印象》,这真的是我眼中多见,亲身体会,此之谓:写境。

用几首诗词为例说一说 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

四、五律《过镇江•金山寺 》@老街味道

一上金山寺,苍茫眼界开。云舟驭风去,烟雨渡江来。

鼓磬催昏晓,洪波化劫灰。多情笑今古,几个绝尘埃。

这首五律是我前几年自驾游去镇江(古时称为京口)时写的,当时分别游览了北固楼、多景楼、焦山、金山寺等 名胜古迹。后来驱车过润扬大桥,还专门找对岸的瓜州古渡,可惜没有见到什么痕迹。

《过镇江•登北固楼 @老街味道》

形胜江南地,风光北固楼。长桥出烟雨,远渚卧洪流。

客子竟何叹,英雄曾旧游。西津有古渡,明日向瓜洲。

这两首五律当然是眼中所见,自生感慨,都是写境。

用几首诗词为例说一说 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

五、《选冠子 江南》 @老街味道

雾色山横,楼头雨润,水墨欲舒还卷。舟桥掩映,竹柳参差,连岸石阶梅馆。堂燕归春,驿亭呼酒,吴姬曲幽歌软。细思量、散入东风,愁绪觉来忽断。

人尽说、只合江南,韦郎老矣,梦扰画船香幔。投鞭鹤唳,赌墅棋高,成败笑谈波远。多少客子游僧,听鼓金焦,侣鸥江畔。把微吟赠与,疏星残月,古今枫晚。

填词时要注意,一般相连的四字句经常是对仗的。例如:雾色山横,楼头雨润;舟桥掩映,竹柳参差;堂燕归春,驿亭呼酒;投鞭鹤唳,赌墅棋高;听鼓金焦,侣鸥江畔。不过这不是严格的要求,可对可不对。

老街的这首词是造境还是写境呢?

用几首诗词为例说一说 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

结束语 造境与写镜

老街的几首诗词都是以前的作品,有的是眼前所见心中所感,例如五律《苏州印象》、五律《过镇江》2首。有的是练习次韵或用韵时写的诗词,并不是真在江南游玩时所作。例如:《长干曲》 、《望江东》、《选冠子 江南》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

“造境”指虚构之境,“写境”就是写实之境。诗人所写景物,未必是眼中所见,此之谓“造境”。作者创作时一定要假设自己身处其境,才能做到 "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

在具体的作品中,造境和写境"二者颇难分别",例如老街的这几首词单单看作品,是分不出造境和写境的。唐朝柳宗元的绝句《江雪》,一般被认为是造境而不是写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