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人性本恶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是战国末荀子倡导的理论。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历史悠长,并且延绵不绝直到今日,对于人性观的阐释,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惊人的相似,当然也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对于“人类原罪”的天生人性论也被现代人再度反思,2015年澳大利亚上映的电影《裁缝》和2016年中国上映的《驴得水》对人性的描写都相当深刻,在这里也以两部电影为例,从人物、剧情出发,剖析中西方文化对人类人性观的异同阐释。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用喜剧演绎悲剧

《驴得水》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开心麻花团队制作的喜剧电影,用黑色幽默来讽刺隐喻人性,让观众笑中带泪的感悟人生;而《裁缝》的标签也有轻喜剧,虽然整部电影都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基调,试图让观众融入到这个自带喜感的小镇中,但撇开这些有的没的,《裁缝》确实是讲述了一个黑暗又不幽默的故事,表达了什么叫做“当这个世界充满恶意”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驴得水》是一出典型的黑色幽默喜剧,荒诞中带着反思,以一头驴来冒充人,吃空饷又怕被发现,几个人圆谎挽救局面,不得不用尽各种方法,各种谎言包袱的铺垫一点点将人物关系推向高潮崩溃的边缘…用谎言搭起来的情节框架,总会给人一种悲凉和心酸。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裁缝》也是集结了幽默、荒诞、惊悚、悬疑等元素戏码,以一位童年受尽凌辱被驱逐出家乡的高级时装裁缝为主,她是为了自己而战,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同大家质控的一样,是一位残忍的杀人凶手而回到了家乡。随着故事的发展,一步步的揭开了当年的真相。

电影一开始女主一句“我回来了,你们这群杂种!”就奠定了影片的复仇基调。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人性弱点,善变的“正义之心”

《驴得水》中的老师们曾经是良善的,因为自己人性中的弱点,最后成为施虐者。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贪、愚、弱、私这几个字很好的代表了他们。在整部电影中,没有一名老师的背景身世是交代清楚的,但是从细节上我们也能看出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人性本恶”是在原本应该善良的一群正常人中爆发出来的,导演自己都说:“这个戏不是在说中国乡村教育、民办教师的问题,而是在说知识分子的问题。”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为什么单纯质朴的铜匠变身吕得水后,心智歹毒?为什么校长可以为了一己私欲牺牲一切?为什么正义十足的周铁男成为了权势下的一条走狗?为什么特派员能够借着手中的权利为所欲为?而他们之所以会有如此颠覆的性格反转,皆为“私欲”的膨胀、善变与失控。

在《裁缝》中,人们的恶意大多数是无缘无故或者无关轻重的,就好像是女主生来就是被他们看不起瞧不上的,为了承担一个荒谬可笑的罪名而承担,像是诅咒一样,甚至到最后,连本人都快相信自己是不是真的做过什么恶事,人性中的恶势力可以强大到歪曲事实,女主就像是人类原罪的承受者,而小镇上的成了“审判者”。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裁缝》与《驴得水》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裁缝》中的人性之恶是爆发在一群无善的人中,他们就好像是天生的恶人,而《驴得水》中总有人想要唤醒大家的良知,这样的安排下也有了让观众喘息的余地,最终在《驴得水》里,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打败了恶;而《裁缝》中,女主凭借一人之力战胜了恶,这也充分表明了中西方相对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封闭空间,人心险恶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驴得水》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以至于很多人说它像话剧一样,片中的场景设定在民国时期的偏远山村,影片的故事发生点都局限在一片平房里,这也是话剧风所带来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场景设置,有了“封闭空间”的概念。

《裁缝》也是将故事集中发展在一个叫做邓歌塔的乡下小镇中,而这个小镇也是完全虚构的,其中的建筑都是剧组搭建出来的,因此《裁缝》的场景设置也具备“封闭空间”的概念。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说起来,这两部电影同时采用的“封闭空间”并不是巧合,也不是模仿,而是因为人性这种复杂的东西恰恰需要一个完全真空并且单纯无杂质的触发点,才能有效的催生人物的表现。

因为只有在一个不被世人评价的封闭空间内,人性才能不被束缚地完全暴露,无论是善还是恶。每个小地方充满了各类路渣人,那些横行喧嚣的并不是善者;那些凶险阴蛮的人表现得振振有词;正义战胜不了邪恶,因为正义本身有着太多规矩。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人的本性中绝无行善或作恶的所谓坚定不移的决心,除非在断头台上。”——纳·霍桑

山村足够偏远,《驴得水》的一众人才能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低头,屈服与伪善,因为没有人会看到他们那副嘴脸;《裁缝》中的小镇足够封闭,众人才敢对女主这对孤儿寡母施以精神和肉体上的虐待,因为并不由有人突然跳出来指责他们,他们也深信作为施暴者的自己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驴得水》和《裁缝》这两部电影都倾向于通过设置封闭空间来触发“人性本恶”。

这世界本就是个大染缸

有些鸡汤段子大家一定不陌生:

“凡事要感激,感激那些伤害你的人。”

但是,凭什么呢?感觉人类都有一种恒久的错觉“伤害使人成长,危机让人强大。”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这样的观点:自古英雄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说白了,一个人的成功和他受过多少伤害并不对等,成功更多来自自我尊严的觉醒,很多被伤害者可能一辈子都是平庸之辈,永远都走不出心理阴影,这些都有可能。就拿韩信来说,他受过“胯下之辱”,但你能说他的成功是因为这个么?他明明是拥有了一身谋略和胆识,才有了之后的成功,但是他功成名就回到家乡之后,并没有杀了那个当时伤害他的人,而是提拔了那个人…为什么?因为社会舆论!既然你再有本事,有能力,有了名气就要大人大量,心胸宽广,你敢报复就是小鸡肚肠…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这就是典型的“被伤害了还要感激”的一碗毒鸡汤。

其实对待“恶”,我们可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恶人哪里都有,所谓“人性本恶”,即是人类出生时便非良善,这与西方观众人类出生便负担原罪的概念大同小异。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驴得水》和《裁缝》这两部电影上映时间相近,场景设定也相似,揭示的都是人性论,但有出自不同的文化领域,看完虽然没有解气的感觉,但也引发了人们诸多思考,它不是历史事件,不是现实事件,却将生活中的所有现象提取浓缩并且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说起“人性”,最近一部网剧也吸引到我了,由正午阳光出品的《我是余欢水》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短短的十二集,一集比一集黑暗,剧中幽默和悲剧结合的恰到好处,展示出一个在大城市生活的中年男人的心声:在公司受领导气,在家受老婆气,在小区受邻居气,在丈母娘家受亲戚气,到最后所有的矛盾点利用绝症集体爆发,这种充满讽刺意味的现代主题题材作品真的不嫌少。


以中西方电影《驴得水》《裁缝》为例:当世界充满恶意该怎么办?


可以说,余欢水遇到的事儿在任何时候都上演过,而艺术本就是从生活提炼而来,不能在虚构的故事里找寻真实,而我们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让我们去证实人性的弱点,而是应学会去更好的控制人性中的弱点和内心的欲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