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導語

謝靈運曾在飲酒時感嘆道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謝靈運是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他才名頗高卻性格自傲,但終其一生,他也不敢自居於曹植之右。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被稱為詩聖的杜甫,也對曹植的詩歌有極高的評價。除去謝靈運語言的誇張,或者杜甫個人的偏愛,曹植的文才,也的確可見一斑!

“才高八斗”的曹植

  •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建安文學的第一人

《三國志》記載,曹植幼年聰敏,嗜好讀書,十幾歲時,就熟讀了幾十萬字的《論》和《詩》。而他本人也終生手不釋卷,長期保持文學創作,寫下了不少經久流傳的詩文,在文學史上享譽甚高。

曹植的詩作巔峰《贈白馬王彪》可謂達到了寫景、抒情、哲思的完美融合,而且風骨、語句無不恰到好處,同時的文人鮮有能與之比肩的。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鍾榮在《詩品》中評價他的詩歌說:“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備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說他的文章好比人倫中有周、孔,麟羽中有龍、鳳。這個評價,無異於把曹植的文學成就推為建安文學的第一了。

曹植又兼善文賦,其作品《洛神賦》文詞彩清麗,音韻和諧,尤其是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曹植不僅才高,而且文思敏捷,曾經七步成詩。

有一次,曹操在讀了曹植的作品之後,十分驚訝的問道:“你是請人代寫的嗎?”曹植自信地說:“我出言為論,下筆成章,可以馬上寫一篇文章來試試。”曹操聽了,心裡不太相信,忽然想起銅雀臺築成不久,於是便下令:“傳子桓諸子,隨孤家一起登銅雀臺。”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曹操劇照)

登上銅雀臺後,曹操便讓每個兒子,都作一篇賦。不過多時,曹植已揮筆而就,寫成了著名的《銅雀臺賦》。曹操一讀,十分滿意,而在再看看其他人,都還在苦思冥想、無從下筆。

  • “登高必賦”,曹植有一個熱愛文學的父親

曹操的大半生,都是在戰爭生活中度過的,但他在戎馬倥傯之際,也不忘對文學的熱愛。王沈在《魏書》中記載曹操說:“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氣象闊大,在文壇上極有分量。曹操不僅愛好文學,還喜歡招攬文學之士,有名的建安七子就是他網羅而來的。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照這種情況來看,曹植是很有優勢爭奪王位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文學與安邦定國無直接關聯,但在曹操後期,已經基本確立了北魏政權的實力,此後征服吳、蜀兩國也是大勢所趨。即使曹植軍事才能不佳,他也很有可能被立為儲子。

而事實上,曹操也是十分喜愛曹植。《文士傳》中記載,丁廙曾經在曹操面前,極力稱讚曹植,目的就是為了打動曹操,立曹植為太子,而曹操也回答道:“植,吾愛之,安能若卿言!吾欲立之為嗣,何如?”丁廙又說出立賢立長與國家興衰存亡的道理,曹操十分認可。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曹操言行不拘小節,其求賢令中有“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勿有所遺”的話,他要選擇自己的接班人,恐怕也不會泥於嫡長子制。

但曹植最終為何卻還是,沒能當上帝王了?

《三國志》記載曹植“性簡易,不治威儀”,“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

曹植的性格上的缺點,是致命的。而反觀曹丕的表現,卻完全相反,他“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曹植行事放縱,以至失勢

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自己還是不敢稱帝,因為他深知名與實的真正關係,大權在握,稱帝對自己有百害無一益。所以曹操很能剋制自己,並沒有做出十分越禮的事。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有一次,醉酒之後,曹植竟公然乘車從司馬門出。司馬門是古代十分重要的城門,只有皇帝才能進出,曹操本人也沒敢這樣做。曹操知道這件事之後,十分生氣,下令嚴查,處死了駕車的人,並說道:

“以前我覺得他(曹植)最能擔當大事,現在我對他的看法不一樣了。”

這以後,曹植漸漸失寵。“我歸宴平樂,美酒鬥十千。”曹植在《名都篇》裡這樣描寫自己年少時嬉遊恣肆的情狀,他的縱酒和任性,是深入骨髓的本性!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任命曹植為中郎將,想派遣他去救援曹仁,臨行前要囑咐曹植幾句話,但曹植卻又喝得爛醉,不知人事。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也許這是曹操希望曹植立下軍功,彌補之前的過失,但這次卻讓他更加失望了。裴松之在《三國志》中註解說,曹植是被曹丕灌醉的,但不可否認,他酗酒的惡習使自己失去了很多機會。

  • “矯情自飾”,曹丕漸漸贏得優勢

在曹植大受曹操寵愛的時候,曹丕十分擔心,經常偷偷把吳質載進自己的住處,一起商量對策。楊修得知了這件事以後,便告訴曹操。而曹丕又有心腹打探到了這一消息,和吳質商量後,將計就計,用一輛空車來引楊修告狀,反而引得曹操懷疑曹植和楊修。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曹操經常考量幾個兒子的軍政才能,楊修這個人十分聰明,揣度中了曹操的心意,便給曹植做了“答教十餘條”,相當於一個萬能的答題模板。曹植拿著這個模板答題,表現異常突出。曹操疑心曹植的水平過高,一推查,便得知了真相。

曹操對曹植失望後,自然要打壓他,剪除他的羽翼,再看楊修平時的表現,於是就找機會把楊修殺了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縱觀兩兄弟的競爭,曹丕的才華雖然不十分突出,也不那麼受曹操的喜愛,但他謹小慎微,始終沒有大的失誤,最終反而贏得了曹操的認可;曹植一再失誤,也逐漸落於下風。“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的志向在於征戰沙場。

總結

古來有立言不朽之說,曹丕也認為:“蓋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熱愛文學的他,對文學的重要性也是肯定的。但是曹植卻在給楊修的信中說,自己熱愛辭賦,縱觀當世,寫得不錯的人沒有幾個,但“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頌為君子哉?”他不屑為文章,而渴望建功立業。

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說:“他的文章已經做得很好,於是他便改說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健的活動目標在於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說文章是無用了。”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這個觀點是有依據的,因為曹植有一大部分作品是寫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像《雜詩》中的“遠遊欲何之?吳國為我仇”、“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白馬篇》中的“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立下軍政之功,應該是他一生的志願。

邯鄲淳才名甚高,曹操也很看重他,還讓他與曹植見面。曹植接待邯鄲淳時,十分高興,等他入座以後,進行了即興表演,“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

然後才和他“評說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區別之意,然後論羲皇以來賢聖名臣,烈士優劣之差,次頌古今文章賦誄,及當官政事宜所先後,又論用武行兵倚伏之勢。”從曹植的表演和談論來看,他對各種雜技涉獵頗廣,至於留心軍政,則有些紙上談兵之嫌。

有“才高八斗”之譽的曹植,卻為何在爭位中,最後是敗給了曹丕?

曹丕也多才多藝,卻比不上曹植廣博。正因如此,曹植在軍政方面較比曹丕無力。曹植隨性自然,缺乏機心,這樣的人在政治鬥爭中往往會失敗,即使順利上位,恐怕也不會長久。

然而他那率性真誠的性格,那充滿激情活力的生命,卻是令人喜愛的。

有人說,他的詩歌洋溢著青春的氣息,給人感覺他永遠都是一個少年。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中國古代文學史》

《世說新語》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