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前言

其實,現在一提起魏延這一位三國時的蜀漢名將,

我腦子裡面的第一反應是河北梆子的那句唱:

叫一聲鎮北的將軍名魏延,這一番收姜維比不得你大戰渭南…….

但是戲曲終歸是戲曲,它和真實的歷史記載,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那麼,在《三國志》等歷史記載當中,魏延又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諸君不要著急,聽我慢慢道來。


01 青澀的出道

歷史上的魏延與《三國演義》中描寫的不同。

歷史上的魏延是南陽人,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部曲),但是他在在劉備入蜀之前,就是已經投入了劉備的帳下,並且很有戰功。(《三國志 魏延傳》)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魏延

當然,此時的魏延,雖然也算是“數有戰功”,但是據我的推測,魏延此時的所謂功勞,基本都不是什麼大功,因為啥呢?

因為這個時候,還是個區區的牙門將軍,實在不是什麼高級將領,只是一個雜號將軍。

當然,這個時候劉備受限於權力、資本太少,也實在是沒有能夠封賞魏延的,這也是一個原因。

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魏延自然也不例外。


02 蟄伏的十年

在益州之戰、漢中之戰之後,劉備晉位為漢中王,把治所移動到了成都,那麼在這個時候,劉備集團就需要有一個重將作為漢中太守,去鎮守軍事要地漢中。

本來,在很多人的眼裡,這種事情是輪不到魏延的。

因為在劉備集團中,名望、戰功、資歷超過魏延的,不是沒有。

比如說張飛,比如說剛剛在定軍山一戰中大放異彩的黃忠,比如同樣是很早就追隨劉備的趙雲,這些人都是可以選擇的人選。

況且,此時關羽已經在管理荊州屬地,那麼作為同樣是萬人敵的張飛,豈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漢中太守的人選?

就連張飛自己,心裡也是那麼想的——“飛亦以心自許”《三國志 魏延傳》。

結果這個時候,劉備根本沒有按照常理出牌,直接提拔了魏延,讓他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這一下子“一軍盡驚”,大家都很驚訝。

大家知道,漢中是戰略要地,劉備集團是用了很大的力氣,才把漢中從曹操的手中奪了下來。要守衛漢中,

一來要善於打硬仗、惡仗;

二來要懂得安定民眾、恤養國力;

三來要有可靠的忠心,保證不受敵人的侵蝕。

然而,此時尚未大展拳腳的魏延,實在是沒有人人們看到他還符合這些標準。

不過很快,劉備就在一次大宴群臣的時候,當眾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那意思就是問他:我這麼看重你,把這樣的重任交付給了你,你坐上了漢中太守的位置,難道就不說點什麼嗎?

其實,魏延是什麼人,劉備心裡應該是有數的,魏延的能力到底怎麼樣,劉備心裡也應該是有數的,但是劉備有數了,其他人難免還是沒數,所以劉備之所以要當眾問這句話,也是要問給大家看的意思。

魏延的性子,跟關羽挺像的,他也是一個很有傲氣的人,聽到劉備這麼問他,就馬上回答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魏延

這句話真是說的氣壯山河!

劉備聽了這話十分滿意,其他的人們也都稱讚魏延的豪壯。

而此前一直沒有機會的魏延,現在看起來終於有了一個要展示自己的機會了,況且漢中是曹劉雙方的前線地區,非常有利於魏延這種勇戰派將領的發揮。

但是上天似乎是還沒有看到魏延,雖然在劉備登基稱帝之後,魏延被提拔成了鎮北將軍,可是此時魏延面對的情況,用一部電影的名字來形容,那就是《西線無戰事》。

不管是關羽起兵徵襄樊也好,還是劉備大軍伐東吳也好,還是蜀漢平南中也好,魏延都是局外人,她始終就是守在漢中,長達十年的時間,一如既往。

當然,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劉備集團此時無暇北顧之外,還有曹操的原因,因為曹操雖然兵敗漢中,但是卻把他可控制範圍之內的百姓,全都遷走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魏延擔任漢中太守的十年,是發展的十年,是積蓄力量的十年,是固守待命的十年。

努力吧,文長,上天最終不會辜負你,你會在不遠的將來,發出屬於你自己的光芒。


03 失利的首發

時間到了建興元年(公元223年),魏延被封為了都亭侯,但是這一年,劉備飲恨白帝城,後主劉禪繼位,季漢進入了諸葛亮掌權的時代。不過,對於魏延來講,他此時應該已經看到了自己的曙光,他也應該知道,留給自己好好準備的時間,已經沒有多久了。

四年之後,在季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駐兵漢中,準備開始他的第一次北伐,秣馬厲兵已經十年的魏延,終究是要拔劍出鞘,露出自己的鋒芒了。

他被諸葛亮任命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率領本部兵馬跟隨諸葛亮出征。但是首次出兵北伐的諸葛亮,雖然以魏延為督前部,但是在第二年(公元228年)春開始的首次北伐中,諸葛亮卻又讓馬謖做了前部先鋒,史書上的說法是“亮違眾拔謖”(三國志 諸葛亮傳)同時,又讓趙雲、鄧芝領偏軍,出兵箕谷。

說實話,首次北伐中的魏延是比較憋屈的,根據三國志《三國志 馬良傳》的內容,當時作為先鋒的人選,眾將認可的有兩個,一個是魏延,一個是吳壹。(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以為宜令為先鋒。’)

說明魏延在大家心裡是一個合適的先鋒人選,何況魏延在開戰之前的準備階段就已經擔任了“督前部”的工作,結果要開打了,諸葛亮的部署卻把魏延扔在了一邊,我認為魏延心裡當然不會爽。

想想也是,戰前諸葛亮任命魏延督前部,但是卻又臨陣換將,先鋒成了馬謖,偏軍統領成了趙雲、鄧芝,魏延呢,沒他什麼事了。

這對於魏延來說,恐怕是不怎麼能夠輕易接受的一個事實。

而且馬謖如果打好了還好說,偏偏打的又不好,一仗下來,失去了街亭,從而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其實,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開始階段是好的不能再好的一個局面。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曹魏方面想不到諸葛亮會在這個時候出兵北伐,派去守關中的都督是無能的夏侯楙,季漢自己的實力又在巔峰狀態,而且諸葛亮一出祁山,馬上就有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投降(《三國志 曹真傳》)。

可以說,諸葛亮此時面臨的形式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因此,我在看《三國志》的時候,總是在想,如果諸葛亮沒有臨陣換將,仍然用魏延作為先鋒,那麼第一次北伐到底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戰果?

應該說,這個結果很難講,但是我認為,會被馬謖失街亭、諸葛亮被迫退兵的局面好很多。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第一次北伐,就此戛然而止,而魏延,也只能隨眾退兵。


04 清閒的大將

同年冬天,諸葛亮再次率兵出擊,兵出散關、包圍陳倉。

但是他的這個方略已經被魏國大將軍曹真看透了,早就讓郝昭在陳倉固守,結果漢魏雙方在陳倉交戰二十多日不分勝負,此時曹魏的援軍趕到,漢軍中糧草不足,於是諸葛亮又一次撤退了。

而到了第二年(公元229年),諸葛亮派陳式等人攻佔了武都陽平二郡。

事情到了這裡,我們可以說,在最初的北伐中,魏延雖然官高爵顯,但是確實也沒被諸葛亮重用,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諸葛亮和魏延的軍事見解不同、性格不同,同時他們二人所處的位置也不同而引起的。

諸葛亮的性格和軍事見解不必多說,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寫明瞭諸葛亮平生不好弄險,以穩妥為先。

關鍵是魏延,他和諸葛亮可不一樣,《三國志 魏延傳》的說法是“性矜高”,就是說魏延雖然很有本事,但是他的性格是與關羽相似的,高傲、脾氣很硬。

同時,諸葛亮的軍事方略大致是以穩為先,先求不敗,而後求勝;但是魏延不一樣,魏延的性格導致了他的戰略思想就是我估量我能打贏(他也確實有能力),那麼我就操刀子去打,我非常信任我的個人能力,何況我本來就有很好的個人能力,我為什麼要不相信自己?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還有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兩者位置不同。

諸葛亮是一個國家的丞相,同時是一個國家的實際掌權者,哪怕他是在指揮軍事,但是他要考慮的也並不僅僅是軍事問題,包括政治問題、民生問題、財政問題等等他都要考慮。

但是魏延不一樣,他就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將領,他只需要考慮軍事問題,打得贏我就打,有把握我就上,其他問題不關我的事。

所以我們看到《三國志 魏延傳》的記載,魏延每次跟著諸葛亮出征的時候,總是跟諸葛亮說,我要領兵萬人,作為一支偏軍,你在這條路打,我在那條路打,大家終點一致,在終點匯合。

應該說,至少在《三國志》中,魏延不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所以我傾向於,魏延的主動申請率領偏師,只是從純軍事角度出發的一種請求,但是別人恐怕就不這麼看魏延了。

再說魏延的這個方略,應該說,兩路發兵其實沒什麼問題,即使不用魏延做偏師統帥,諸葛亮自己也在北伐的時候採用過分兵的戰術,讓趙雲和鄧芝帶領偏師作戰。


05 閃耀的奇謀

這裡我想結合《三國志》和裴松之注所引的《魏略》,來談談所謂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先來看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是什麼。

《魏略》中說: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不吹不黑,我認為,《魏略》中的記載雖然詳細,但是也正是因為太細,所以我不認為這個計劃有很高的可行性,因為這個版本中的問題是很多的,我認為以魏延水平,不至於如此紙上談兵。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首先,子午穀道長數百里,相對來說又崎嶇難行,“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我認為可能做到,但是這個前提是,沒有任何意外。

其次,夏侯楙雖然軍事能力實在不行,但是他也未必就一聽說魏延來了就跑吧,如果她不跑,魏延又該怎麼辦?這裡魏延居然完全沒考慮這個方面的問題,作為一個名將,我認為魏延也不至於傻成這樣。

再次,魏延說曹魏的援兵要二十多天才能夠到來,我認為這話說的也是一廂情願,你魏延能抄近路,別人就不能嗎?你魏延能急行軍,別人就不行嗎?

最後,當時曹魏在關西的防禦力量確實不足,但是,諸葛亮率領的人馬能在一個月之內就突破敵軍防線嗎?如果不能,魏延豈不是自陷死地?

所以我認為,《魏略》的這個記載,是有問題的,這個記載是嚴重的黑了一把魏延的能力,我一個白面書生都能看出來這麼多問題,魏延打了一輩子仗,難道不知道?

再看《三國志》本傳中的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這個記載雖然短小,但是我認為,這個記載才是可行性比較高的。

首先,這裡的魏延只說了是“與亮異道會於潼關”,這個異道,未必就是指一定要走子午谷。因為從漢中到長安,至少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等等至少五六條道路,與諸葛亮不走同一條路,未必就要走子午谷。

其次,這裡只是說了“會於潼關”,和諸葛亮在潼關回合,但是沒有說非要以一己之力攻下長安或者是潼關。第三,這個版本中,魏延沒有約定時間,沒有說自己一定會多少日子到達,也沒有說諸葛亮非要多少天才能到達。

我認為三國志的這個記載,雖然短小,但是論起來,實戰可行性要比《魏略》的說法要高的多。

當然,我認為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確實有一定可行性,但是也僅僅是有可行性,有可行性不代表必行。

而諸葛亮選擇不用魏延的方略,我認為他的看法也有道理,比如他說魏延這個計策是冒險,這個計劃不安全,這個計劃變數多,這些都是對的。

而魏延的這個方案,雖然確實是冒險,確實變數多,確實不安全,但是魏延也有自己的底氣,比如魏延的個人能力確實是沒的說,夏侯楙是廢柴這個也沒問題,當時在隴右戰場附近的郭淮等人後來也確實敗在了魏延手下。

而且以當時的情況而論,諸葛亮一出祁山,就有三個郡向他投降,那麼如果魏延此時也忽然出現在長安、潼關地區,會不會也有人直接向他投降呢?這個問題恐怕誰也說不清楚。

同時我認為,此時的諸葛亮和魏延,並不是意氣之爭,而是因為身份、性格、思想不同而產生的戰略戰術的分歧。也就是說,我認為他們兩個此時都沒有錯,魏延是真心從軍事角度建言獻策,諸葛亮也是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決定是否採納。

但是,到了公元230年上半年,魏延心裡恐怕就是像《三國志 魏延傳》裡說的那樣,嘆息自己的軍事才能沒有得到發揮了。

因為前文說過,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來戰前是讓魏延做先鋒,結果一打起來,讓馬謖做先鋒,讓趙雲、鄧芝去帶偏師,沒了魏延的事情。

第二次北伐,大軍一起打陳倉,打了近一個月,又是寸功未立,第三次北伐的時候,又是陳式等人攻佔的二郡,魏延什麼也沒撈著,心裡面有些不滿,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


06 封侯的一戰

所幸,在公元230年八月,魏延終於得到了他的機會。

當時,魏延和吳壹作為一旅偏師,領兵到了羌中地區(今甘肅省境內),得到了自主權的魏延十分高興,加上獲得了羌人的援助,更讓他信心倍增。而就在這個時候,曹魏方面的雍州刺史郭淮和後將軍費耀等人領兵前來,找魏延決戰。

雖然此時魏延、吳壹的兵力不如魏軍,又是客場作戰、沒有援兵,而且當地的地形對曹魏的騎兵也比較有利,但是魏延還是覺得,應該幹了這一票!

十多年了,我受先帝厚恩鎮守漢中,但是卻寸功未建,幾年來北伐了好幾次,但是因為方略不同,丞相又不肯重用我,現如今我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軍事指揮權,那還等什麼,老吳,咱們倆幹他孃的!

於是魏延和吳壹決定分頭行動,吳壹固守要塞,拖住了費耀的兵馬,而魏延則是直接找郭淮的主力決戰。

最終,在陽溪,一場激戰下來,魏延、吳壹以少勝多、大獲全勝,斬敵近萬。

可以說,陽溪之戰,就是蜀漢歷年北伐以來在正面戰場上獲得的最大的勝利。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魏延

迴歸漢中之後,魏延也因為這次戰役的功勞,被提拔成了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同時晉為南鄭侯。

這個職務,可以說魏延就是當時蜀漢軍方的第二人(第一當然是諸葛亮)。

然而,到了建興十四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的時候,雖然終於是以魏延為先鋒,但是此時的諸葛亮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當年秋天,就病逝在軍中。


07 名將的末路

在諸葛亮死後,按照他的所謂的遺囑,是讓楊儀、費禕、姜維三人統兵,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願意從命,那麼你們(楊儀、費禕、姜維)就自己開拔。

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個遺命是很有問題的。

魏延是什麼人,諸葛亮活著,他是軍中第二人,諸葛亮死了,按照官銜,他就是軍中第一人,

哪怕是諸葛亮的遺命真的要撤軍,犯得著讓魏延這個軍中第一人去斷後?

然後軍中第一人不主持軍中事務,反而讓費禕、楊儀、姜維等人主持大事,魏延連最高決策圈都進不去?

這合理嗎?

魏延不聽遺命,其他人就自己走,不管軍中第一人的死活了?

這合理嗎?

果然,魏延知道了這個消息馬上就不幹了。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他說:“丞相雖然不在了,但是我還在啊。丞相遺體當然應該回去安葬,我則應該統帥兵馬繼續作戰,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死就廢了天下的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什麼人,現在居然讓我去做楊儀的部下,為他斷後?”

魏延本來想聯合費禕,一起為自己討個說法,但是費禕在這時推脫了,找了藉口說自己要為魏延去找楊儀說理,結果出了門他就跑了。魏延要追,但是沒有追上。

然後魏延還派人去找楊儀等人商量,但是楊儀等人這個時候就已經自己先開始撤兵了,根本沒有和魏延商量的意思。

於是魏延就很生氣,楊儀還沒走呢,他自己先帶人往回趕,而且在撤退途中燒燬了棧道,並且上表給劉禪,說楊儀謀反了。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楊儀

而楊儀這個時候呢,也上表給劉禪,說魏延謀反了,二人的表章一個接著一個,讓劉禪完全不明白情況了。

劉禪就去問董允和蔣琬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倆人都說楊儀沒有謀反,魏延有可能是謀反了(注意是有可能)。

因為魏延所部燒燬了原本的棧道,所以魏延所部走的要比楊儀等人要快,先到了南谷口,魏延佔據了這裡,就率兵回頭準備攻擊楊儀等人。楊儀讓大將王平為前部,王平遇到魏延的先鋒隊之後就跟他們說:“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怎麼敢做這樣的事情呢?”

於是魏延的兵士都覺得是魏延不地道,就都散去了,魏延沒有辦法,就和他的幾個兒子逃亡,準備要去漢中,楊儀派馬岱追上了魏延,殺掉了他。

於是,季漢的一代名將魏延,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08 魏延沒有謀反

那麼魏延到底謀反了沒有呢?我的看法是,沒有,為什麼?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已經是漢軍中的第一人了,甚至整個蜀漢都沒有比他官職更大的官員了,就算按部就班按照程序辦事,也是他來接替諸葛亮作為軍隊的第一指揮官,他沒有謀反的必要。

第二

諸葛亮的所謂的遺命讓魏延斷後,我要是魏延,我也不幹。因為堂堂一個軍方第二人,第一人死了,你們不告訴我,然後說有遺命,讓我斷後,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真的,即便是真的,我現在是軍方第一人,我聽你們指揮、給你們斷後,憑什麼?

第三

就算魏延真的要造反,他還提前往南跑幹什麼?他應該直接帶領人馬去投降魏國,然後充作魏國的先鋒,架炮往裡打才對,何必像這樣又南又北的,最後還搭上自己的性命?

第四

當時董允、蔣琬跟劉禪只是說懷疑魏延有謀反的可能(疑延),並不是就一口咬定說魏延真的造反了。那麼在後來完全沒有任何證據的前提下,楊儀就讓馬岱把魏延殺了,而且還誅了魏延的三族。他有這個權力嗎?要知道,論起來魏延才有那個權力,因為魏延當時是蜀漢國內唯一一個“假節”的人。

第五

在魏延“謀反”之後,尤其是在如何處置魏延的問題上,掌握蜀漢軍隊話語權的,是楊儀,不是費禕,也不是姜維。而楊儀是什麼人,和魏延“勢成水火”,打的不可開交的人,而楊儀在朝廷還沒有問明查實的情況下(朝廷中的劉禪、蔣琬等人甚至都不知道魏延已經死了),就直接殺了魏延,滅了他三族,到底是為什麼呢?

第六

按照《三國志 魏延傳》的記載,是說魏延只是想殺了楊儀等人,並不是想造反,何況當時大家的輿論就是魏延能夠接替諸葛亮的地位,魏延沒有造反的必要。

當然,不管怎麼說,一代名將魏延,終於還是在他六十歲那年,以一個不光彩的方式,離開了人世,

別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魏延沒有謀反!6個問題讓你瞭解歷史真相

魏延

而他的死,也標誌著劉備的元從系的最後一個將領的故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