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魯莊公死後,其繼位者不滿兩年竟然換了三個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主”,在我國兩千多年得封建社會中,世襲制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其中不乏爭權奪利得歷史事件,兄弟反目,叔侄之間相互拔刀相向,那麼作為中國最豐富多彩得歷史時期,春秋戰國對王位爭奪之事,將給我們帶來怎樣得精彩呢。

魯莊公死後,其繼位者不滿兩年竟然換了三個


在經歷了炎黃時期“公天下”的時期之後,“家天下”得到來讓統治者得江山可以得以延續。到西周時期,人們為了避免王位得爭奪,設"立嫡以長不以賢"得宗法制度。漢人毛萇傳注說:"為之君,為之大宗也。"是大宗即是國君。宗法制度上規定,大宗為“嫡長子”,與大宗相對為小宗,小宗即為嫡長子之外諸子。當王權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關時,社會平穩發展。

西周末年,周幽王寵幸褒姒而廢掉宜臼的太子位,而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為太子,引起王室內部混亂,就是周天子開了破壞嫡長制度的先例,從此之後,王室內部爭權奪位之事一再上演。

魯莊公死後,其繼位者不滿兩年竟然換了三個


一,周莊王三年(公元前694 年),王室大臣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莊王弟王子克。 二,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 年),周惠王的叔父王子頹在大夫國、邊伯等5人的支持下,將惠王趕下臺,立王子頹為王。

三,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 年),周襄王的異母弟王子帶聯絡戒狄人,欲攻殺襄王自立。

四,周定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41 年)死,長子去疾立為哀王。哀王即位僅3個月,就被他的弟弟叔殺死,叔自立為思王。思王上臺只5個月,又被他的小弟弟嵬殺死。嵬自立為考王。

王室在爭權得同時,各方諸侯國得奪位之事也是層出不窮。作為"猶秉周禮"的魯國,魯桓公殺隱公而即國君位。魯莊公死後,他的三位弟弟爭立自己的代理人。小弟季友立公子般,不到3個月就被長弟慶父殺死。季友又立公子啟方,為閔公。閔公立不到兩年,又被慶父殺死。季友再立閔公的異母兄公子申,是為僖公。所謂“慶父不死,魯國未已”。像齊國齊桓公死後,5個兒子爭位,屍體3個月無人收殮,致使蛆蟲爬出屋外。

魯莊公死後,其繼位者不滿兩年竟然換了三個


歷史上得一幕幕在我們今天逐步上演。歷史就給我們得是教訓,教育,教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