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从豫西穷山沟走出来的豫剧领军人,为何最惦记一碗农家的汤面条?


从豫西穷山沟走出来的豫剧领军人,为何最惦记一碗农家的汤面条?


豫西山村苦孩子的戏曲梦


从豫西穷山沟走出来的豫剧领军人,为何最惦记一碗农家的汤面条?


从一个山沟的苦孩子成长为一个剧种的领军人,李树建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曲折动人的“连本大戏”。李树建出生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1962年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姐姐、一个哥哥,生活本来就困难,一年的粮食不够一季儿吃的,又多了他这一张嘴,家里生活就更困难了。这部人生大戏是从豫西的一个小山沟里开始唱起来的。

汝州市以前叫临汝县,是一个戏窝子。在李树建出生地河南临汝县观音堂村,曾经有一位老生演员死了两天没人管,因为谁也不知道他是哪儿的人。李树建的祖上就弄了张席,一裹,埋到了自留地裏了。

“从那之后,俺家的祖辈每年上坟时,顺便也给他上坟。我记事儿的时候,跟着家人上坟,也给他烧纸。村里人都说,这是戏子坟。”李树建听三爷讲,暴病而死的这个演员,演的戏是《八义图》。似冥冥之中有天意,《八义图》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赵氏孤儿》,而李树建在根据《赵氏孤儿》改编创作并广受好评的《程婴救孤》中,恰恰饰演的就是主角程婴。

带着对“戏子坟”和《八义图》的敬畏之心,幼小的李树建就对戏曲情有独钟。人家看戏在前台,他却喜欢钻后台。小学二年级时,他就开始跟着人家哼哼着学戏。李树建往往背书的时候少,背戏词儿哼唱腔的时候多,因为这事儿没少挨老师的吵。
和李树建要好的几个顽皮孩子,除了上学常腻在一起,放学后也经常一起放羊、放猪兼割草。有时候,几个孩子天当幕布地当舞台分配好角色,就演开了。演得最多的是《红灯记》中的“斗鸠山”。没有锣鼓点,自己哼着“肉梆子”,没有酒碗,随便找个瓦片,一仰头,一甩脖儿,就唱开了:“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李树建对戏的痴迷越来越强烈。听说哪儿有戏,他能跑十几里去看戏。除了戏,别的都抛在了脑后。村里人打趣说李树建是当年那个死在舞台上的“戏子”托生的,没准儿能唱出名。


从豫西穷山沟走出来的豫剧领军人,为何最惦记一碗农家的汤面条?


艰难追梦路上的“恩情”


从豫西穷山沟走出来的豫剧领军人,为何最惦记一碗农家的汤面条?


为了唱戏的梦想,李树建开始走出穷山沟考剧团。扒着煤车赶路,有时睡到汽车站、火车站,夏天有蚊虫,冬天冻得受不了,只想找个剧团。

15岁、16岁这两年,李树建几乎跑遍了洛阳及周边的所有剧团,甚至还跑到过武汉的剧团,结果考了17个剧团都是一个结果:嗓子不错,不会演戏!

李树建至今记得考的最后一个剧团是在义马,“考完之后,天快黑了,身上没有一分钱,怎么办?就顺着铁路线,一直往东走,手里抓个石头,生怕有野生动物窜出来。就这样,我走了百十里地,到后半夜走到了洛阳。”

万般无奈下,李树建找到洛阳戏曲学校,想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短板。当时的校长是程进有,他的夫人李淑敏是这个学校的教师。听了李树建的唱腔,了解了他学戏的劲头儿,夫妻俩被打动了,给有关部门打报告,作为变过声的演员来培养。豫剧能有今天良好发展局面,离不开一大批痴爱河南戏的伯乐们。

直到今天,李树建都念念不忘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那是李树建借了一辆自行车从洛阳骑到临汝,骑到龙门就再也骑不动了。天马上黑了,李树建就忍饥挨饿咬牙继续往前骑。途中遇到一个老先生关切第问这个满头大汗、疲惫不堪的小伙子这么着急是要去哪儿?得知李树建去临汝。老先生说:你疯了,这么远咋回去啊,你骑一夜也骑不到家!你今夜就住我家吧。还在街口给李树建买了碗汤面条。

这个名叫水寨的小村成了李树建最温暖的记忆,事后多年,李树建做客当地电视台,在节目中寻找这位好心的大叔,无奈一直没消息。虽然今天成了大家眼里的艺术家,但李树建为群众唱戏、回报人民群众的恩情,早已成了他永恒的人生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