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隋煬帝掘京杭大運河非為瓊花,而是固疆拓土的宏大戰略構思

為什麼會有楊廣修運河看瓊花的說法?

全長約1797公里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人工運河。它北起琢郡(北京),南達餘杭(杭州),主體工程完工於隋代。其總策劃人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掘京杭大運河非為瓊花,而是固疆拓土的宏大戰略構思

京杭大運河

在小說《說唐》中曾有一段楊廣修大運河起因的記載。據稱,楊廣有天在宮中睡覺,忽然夢到一種奇怪而豔麗的花朵:“高有一丈,頂上一朵五色鮮花,上有十八片大葉,下有六十四片小葉,異香無比。”

隋煬帝掘京杭大運河非為瓊花,而是固疆拓土的宏大戰略構思

瓊花

楊廣之前從未見過此花,不知其名,長於何處,便教畫工依口述繪圖,掛午門外懸賞徵集線索。有識得者揭榜說,此花名叫瓊花,生於揚州(又稱江都)。隋煬帝大喜,便欲立即啟程去揚州看花。有拍馬者說道,揚州甚為遙遠,旱路不便,不如修條運河,坐龍舟去。楊廣隨即准奏。

這便是民間關於隋煬帝修運河看瓊花說法的由來。而該說法流傳甚廣的原因在於陳述了部分事實:

  • 第一,瓊花確實生於揚州,因而才有“煙花三月下揚州”之名句。
  • 第二,新修的大運河確實貫通了洛陽與揚州兩地。
  • 第三,隋煬帝確實從洛陽坐龍舟去過揚州。

但該說法不合理之處在於,楊廣成為皇帝之前,曾以地方最高軍事長官的身份駐紮揚州多年,看瓊花都該看到審美疲勞了,怎會再專門修運河去看呢?

《隋書 煬帝紀》: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亂,徙上為揚州總管,鎮江都,每歲一朝。

其邏輯,就好比一位在成都讀幾年書的外地人不知道麻將是什麼遊戲一樣,真偽一覽便知。

因此,隋煬帝因瓊花而修運河的說法不靠譜。

若非為瓊花,那楊廣建運河的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在得出最終結論前,我們先來看看大運河修建的步驟。


隋煬帝掘京杭大運河非為瓊花,而是固疆拓土的宏大戰略構思

大運河各期工程及建設時間

京杭大運河分三期工程建成:

  • 一期: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掘通濟渠(動員民力百餘萬),並擴建吳王夫差時修建的邗溝連通洛陽至揚州
  • 二期: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掘永濟渠(動員民力百餘萬),連通洛陽至琢郡
  • 三期:大業六年(公元610年),疏鑿、拓寬初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江南古運河連通揚州至餘杭

大運河一期工程為何要連通洛陽與揚州?

楊廣登基之前,大隋首都本在大興(即唐代長安)。但楊廣即位伊始,便大興土木在洛陽修築新宮殿與豪華皇家園林,隨即搬遷於此。陪同皇帝前去新首都的,不僅有百官及其家屬,還有天下數萬家遷移而來的“富商大賈”。

為何要這麼做?楊廣的邏輯是:洛陽是個好地方,地處中原,河流交匯,四通八達。前朝之所以不建都於此,要麼是因為天下不太平,要麼是因為朝廷沒錢。現在天下太平了,地主家裡也有餘糧了,所以我得趕快遷過來。

《隋書 煬帝紀》:詔曰:“……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自古皇王,何嘗不留意,所不都者蓋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庫,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

那麼,隋煬帝為何非要首都像洛陽那樣四通八達,而不是似大興(長安)一般易守難攻呢?楊廣繼續給出解釋:漢王楊諒(楊廣弟弟)之前在山西一帶造反,眨眼功夫就攻陷許多城池。這都是因為朝廷軍隊駐紮關中,平叛路途遙遠,無法及時救援所致。如果首都設在洛陽,其便利的交通條件將讓我們能夠比在大興更快的解決各地突發事件。即使江南、吳越等更遠地區有事,朝廷處理起來也相對從容些。

《隋書 煬帝紀》:今者漢王諒悖逆,毒被山東,遂使州縣或淪非所。此由關河懸遠,兵不赴急……況復南服遐遠,東夏殷大,因機順動,今也其時。

因此,楊廣遷都洛陽的目的在於提升大隋帝國對於其廣闊疆域的控制力。

在洛陽修建新都城的同時,連通洛陽至揚州的運河一期工程也同步開工。此河建成後,將能夠提供強大的運力,使軍隊與糧食、武器等戰略物資自洛陽暢通運抵揚州,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水上高速公路。

其達成的效果正好與楊廣對外公佈的詔書內容吻合:江南、吳越地區非常遼闊,朝廷需要更為從容的處理手段。


隋煬帝掘京杭大運河非為瓊花,而是固疆拓土的宏大戰略構思

洛陽段大運河

可見,從一期工程開始,大運河就並非孤立產物,不是煬帝拍腦袋突發奇想的結果。它與洛陽、揚州一起,構成了連貫的戰略佈局:在中原建設一座嶄新的超級城市作為首都,再以該城市為軸心,建設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運河來加強首都對於帝國遼闊疆域的輻射,以利大隋中央政府快速處理重點區域的突發事件。

這確實是一個氣勢磅礴,極具開創性的構思!可謂前無古人!

隋煬帝掘京杭大運河非為瓊花,而是固疆拓土的宏大戰略構思

揚州段大運河

建設大運河一期工程的大業初年也是楊廣王朝最為興盛的時期。


大運河二期工程為何要連通洛陽至琢郡?

京杭大運河二期工程是修建連接洛陽至琢郡(北京)的永濟渠(大業四年)。就好比修地鐵:一號線是洛陽向東南到揚州,二號線是洛陽向東北到琢郡。

隋煬帝掘京杭大運河非為瓊花,而是固疆拓土的宏大戰略構思

北京通州大運河(其是否屬隋京杭大運河尚有爭議)

那麼,為什麼偏偏要修到琢郡呢?

我們可以從二期工程竣工後,煬帝四次到琢郡的記載看出端倪:

  • 大業七年,楊廣自揚州坐龍舟至琢郡,向位於遼東半島且不肯臣服的高句麗國王高元示威。同時,隋王朝開始藉助大運河二期工程運力,在琢郡囤積大量糧食與軍用器械。
  • 大業八年,全國軍隊雲集琢郡,共計113萬3800人。同時,楊廣正式下達討伐高句麗國的詔書。
  • 大業九年,天下兵馬再次雲集琢郡。來幹嘛?還是打高句麗。沒錯,去年動用113萬人沒打贏。皇上咽不下這口氣。
  • 大業十年,煬帝又來琢郡了。不消問,還是忙高句麗的事。此番征討的戰果僅是對方口頭上投降,並無實質收穫,但天下人卻因苦於連年兵役而紛紛反叛。此後,煬帝自顧不暇,再不復當年之勇。

《隋書 煬帝紀》:

七年,乙亥,上自江都御龍舟入通濟渠,遂幸於涿郡。……詔曰:“……高麗高元,虧失籓禮,將欲問罪遼左,恢宣勝略。雖懷伐國,仍事省方。今往涿郡,巡撫民俗。……”

八年春正月辛巳,大軍集於涿郡。

九年春正月丁丑,徵天下兵,募民為驍果,集於涿郡。

十年,……,三月壬子,行幸涿郡。

可見,琢郡是楊廣設在北方的戰略基地,是一個儲存戰備物資和匯聚遠征大軍的中轉站。通過它,大隋不僅能加強對河北一帶的控制,還能以之為跳板,啟動針對北方敵國的大規模作戰。

因此,拉通洛陽與琢郡的大運河二期工程同時具備固土與開疆雙重功效。只不過,楊廣開疆未成,反把國力耗盡,可謂一手好牌打的稀爛。隨著三次徵高句麗的失敗,大隋王朝也就此進入搖搖欲墜的衰敗期。


大運河三期工程為何要連通揚州至餘杭?

這個問題其實要往回追溯很多年。

早在公元589年,也就是隋煬帝登基前16年,隋王朝軍隊在楊廣本人率領下,攻陷了陳朝首都建康,生擒末代皇帝陳叔寶,一舉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延續近三百年的南北分治局面,實現了天下的統一。

不過,儘管江南王朝在形式上被摧毀,但延續數百年的固有觀念卻不是那麼容易改變。此後,便不斷有人在江南挑事兒,以期收復“故土”,或幻想劃江而治。為加強對江南、吳越地區的控制,隋文帝楊堅命楊廣以揚州為中心,統一把控江南大局。而楊廣上任後平息的第一個叛亂集團就是位於浙江紹興的高智慧勢力。其據點與後來的大運河終點餘杭(杭州)相差僅五十餘公里。

大業十年,楊廣在江南地區古代運河(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基礎上,加以疏導、拓寬,使大運河延伸至餘杭。這其中,既有對古運河既有結構的照顧,也有進一步加強對吳越地區控制力的考慮,避免諸如高智慧這樣的勢力再次生根發芽。

隋煬帝掘京杭大運河非為瓊花,而是固疆拓土的宏大戰略構思

餘杭段大運河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到大業末年,當楊廣自認為已無法平息中原亂局時,便也想複製高智慧等江南叛亂集團曾有的想法:劃江而治,建立又一個南朝。

《隋書 煬帝紀》:上起宮丹陽,將遜於江左。

只可惜許多來自關中的官員士兵接受不了這種想法,並發動了導致楊廣身亡的內亂。大隋因之覆滅。

結語

楊廣修建京杭大運河的初衷在於加強新首都洛陽對於中原、河北、江南等遼闊區域的輻射,是一盤超千公里規模的宏大棋局。其對於固土開疆的軍事訴求要大於經濟訴求,更與娛樂無關(比如散心賞瓊花)。

然而,萬事有其利必有其弊。楊廣為建大運河與三徵高句麗,對民力竭澤而漁,釀成天下大亂,落個身死國滅的下場,也足以為後世警醒。


隋煬帝掘京杭大運河非為瓊花,而是固疆拓土的宏大戰略構思

隋煬帝墓。揚州事變中,死於一根白綾的楊廣被一具由門板改造的棺材草草掩埋。之後輾轉兩次,才遷移至此。

楊廣去世後,京杭大運河作為隋朝遺產被歷代繼承下來。其影響之深遠早已超越了軍事領域本身:無數官船、商船從中駛過,無數平民、士兵取水於此,無數小麥、稻穀以之灌溉。

如今,上千年過去了,隋王朝留給人們的印象早已模糊,只剩下這條上千公里的超級大運河還在鮮活的流淌。不管你是否喜歡楊廣,這都是他留給我們的,觸手可及的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